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2023-02-28牟高利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牟高利

摘  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双减”政策给学校教育提出的重要改进方向。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作业设计的最终目标和指导方向,务必追求作业创新设计的真实时效性。一份高质量的作业需要具备目标清晰、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内容结构化等特征。作业设计只是作业环节的第一步,科学有效的实施才是让作业发挥全面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双减”政策;全面育人;作业设计

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一直都是困扰我国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国家持续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对作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各省、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三令五申,但因为升学竞争压力、父母攀比心、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校外培訓机构制造焦虑等诸多方面因素,最终导致学生的作业压力越来越大,“教育内卷”这个颇有讽刺意味的时代词汇也频频出现。其实作业越来越多,不仅没有对学生学习本身起到积极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要求学校要加强各学科作业统筹,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2021年7月提出的“双减”政策,再次强调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2021年9月,各中小学开始全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在延时服务时间内,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困难者进行个别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这一系列措施都指向一个主体:作业。作业质量低,效果不理想,“题海战术”应运而生,教师、家长试图通过增加作业量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造成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本原因。

国家相关措施政策出台之后,各个学校立即展开行动,针对提高作业质量、创新作业设计等问题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实践探索。但作业功能长期被严重窄化,教师家长只注重作业的复习巩固功能,忽视了作业全面育人的功能等问题,已成为一个重难点问题。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实现思维转变,提高作业质量,并科学有效地实施。

一、树立全面育人的作业观

“作业即教学巩固”,这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提倡的作业观,这种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大多数教师的意识里,认为作业就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而生。一旦持有这样的想法,就容易设法靠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是造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关键原因。

19世纪,近代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认为“作业即学习活动”,强调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关注作业对儿童兴趣、道德、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育人功能。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社会属性的人。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该首先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人”,从这个出发点去设计一份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相匹配的作业,是作业创新设计的应有之义。一份完整的作业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完整的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对社会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完整的作业既能满足学生基础性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自我理解、自我提升,增强自我认同感。

《通知》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双减”政策也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意识,将作业主要功能由“复习巩固”转变为“全面育人”,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二、“全面育人”观下的作业设计

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的作业设计,需要作业的设计者既要眼光长远,也要立足精准,方能提供一份为学生学习赋能的高质量作业。高质量的作业应该具备“科学性”“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等多个综合维度的属性。

(一)作业设计的科学性

作业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目标针对性,即作业目标是否清晰、科学、有效。作业设计务必要以结果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方面表述学习目标。作业设计也应该结合学习结果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精准设计,在难度、数量、顺序上准确把握。

要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作业,需要知道“理解、掌握、运用”这三个词的具体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理解的教学”来看,所谓“理解”: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知道”,“理解”必须是建立在了解和知道基础上的“迁移”,也就是运用。“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事物运用于新的情境;“运用”即综合使用已掌握的事物,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哲学逻辑关系。以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教学为例:学生只有理解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算理,即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各个数位上计数单位的乘积相加的结果,才能真正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推广运用于新的情境——一位数乘四位数、五位数等多位数。学生真正掌握算法以后,才能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甚至创造性使用。

(二)作业功能的多样性

目前,学生作业形式、内容、功能单一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做题成为学生的主要作业形式,考试题就是作业内容,目的就是复习巩固,考试得高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因此在全面育人观指导下的作业设计,不应该只有书面作业,还应实现学生眼耳手口的整合,既要有书面作业,又有口语表达,还要有动手操作。在杜威的作业思想中,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学时间以外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包括了游戏、旅游、阅读书籍、道德训练、烹饪等各种类型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全面育人为目标,设计丰富的作业形式。

《通知》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但完全不做作业,学生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落实,该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显然违背“双减”的初衷。这样的困境要求教师大胆突破原有的、既定的思维,探索创新,改变作业形式,既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即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一些游戏类和参与度较高的作业。教师在创新作业形式的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必须围绕具体的目标,保证作业设计的解释性。

(三)作业供求的适配性

小学教育不同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小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上,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应在作业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留有余地,也就是“探究空间”。这是为了解决促进学生基础发展和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可选择性作业时要让学生“会选”和“可选”。

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分层布置作业”,但是一些学生并不知道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特别是小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够,有些学生选择的作业过于简单而阻碍了自身发展,有些学生选择的作业过难,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习自信。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提高元认知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完成有难度的作业中实现个人的持续进步。目前大多数分层作业的布置都是从作业数量和难度上划分,学习稍差的学生少做,或者不做难度系数稍高的题目,但很少从作业类型上分层。也就是“双减”中强调的“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中的“个性化作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

(四)作业功能的结构性

实践证明,学生的作业量与学习效果不呈正相关关系,甚至呈负相关。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真正内化,单纯依靠机械重复,其实收效甚微,甚至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面情绪负担,也就是来自学生自己“自我否定”情绪和由家长焦躁、怀疑所带来的其他负面情绪,在重复且长久的情绪压力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之前,以点状形式分布在学生意识中的碎片化知识是极其抽象和难以持久的。目前,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大概念单元教学”正是解决由知识点到知识结构转变的重要教学策略,作为与之相应的单元作业设计,也成为提高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的重要途径。单元作业在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单元的作业内容、要求进行统筹思考,加强不同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减少一些只针对低水平目标、反复操练性质的作业,减少在不同课时的简单机械性重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解决综合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作业评价的多维性

作业最初的功能是“检测与评价”,这是作为学生学习成效最直接的评估证据,单一的习题和测验本质上是对“作业”功能的简陋理解。如果将作业看成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评估任务”,那么它应该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表现性任务”“学生互评”和“其他任务”等。不同的任务应该对应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教师通常喜欢布置的“手工作业”,“手工作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性任务,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来提供给教师所需要的“学习产品”。

例如教師在讲授了《妈妈睡了》这篇文章之后,为了检测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要求每一位学生为其妈妈画一张彩色画,并且配上一小段关于画中场景的文字描述。对这样的作业,教师应该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作为一张彩色画,色彩和美观是一定要考虑的;其次就是学生描写画中场景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教师可以评判一个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从文字表达的情感中,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明白母亲对自己的意义;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讲述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场景,以此来分析学生同母亲的亲密程度。总之,教师要清楚地知道,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有着多重属性、复杂情感的人,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要想获得学生对“理解”的真实反馈,就必须力争实现在作业形式以及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三、作业的实施中的建议

完成作业设计仅仅走出了作业环节的第一步,作业能否科学有效地实施才是作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业的实施过程包括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教师反思、改进作业。有调查显示,在作业的所有环节中,作业批改花费了教师最多的时间,批改往往停留于指出错误、评分或打等级。作业的作用除了全面培养学生,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素养。教师作业批改之后的反思对作业设计以及教学具有调节的功能,这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和作业质量的重要方法,从根本上实现“减负提质”,达到“全面育人”的终极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以下是对作业实施的建议:第一,作业批改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的正确与错误层面,应尽可能指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思路;第二,统计分析错误率,以此为改进教学、作业设计的依据;第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次开展第二次、第三次实施过程,不断改进,让作业设计保持在动态完善的过程中;第四,用教学目标反推作业设计,教师在作业设计之前应先明确要对学生的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是否能够在一个作业里面实现,如果不能,可否在不增加学生课业压力和情绪负担的前提下分次分批实现,因为只有锚定目标,才能让每次作业都有明确的方向性。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作业的功能深化发展,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的高质量作业,不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扎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都.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分布及认知要求的比较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9.

[2] 陈涛. 英语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发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2):137-139.

[3] 李松林. 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五育融合教学的框架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64-69.

[4] 李学书,胡军. 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72-78.

[5] 杨清.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