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做好图书校对工作
2023-02-28姜小莲
◎姜小莲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图书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提升出版物质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连续11 年开展编校问题综合治理。2021 年6 月,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出版物(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和计算方法》研制工作在京启动,2021 年12 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出版物(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和计算方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升图书质量,一方面靠行业监管、治理和行业新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编校电子化的发展,出版周期极大缩短,校对人员既要符合现代出版快节奏要求,又要降低差错率保证图书质量,而要高质量做好图书校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基本的校对方法
常用的校对方法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上述四种基本校对方法,是从各种具体校对方式中概括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方法,在实践中应当综合运用,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消灭差错。
对校法就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校对人员利用原稿和校样,对照原稿,找出校样和原稿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查找异同而发现差错,使校样的文字、标点、格式与原稿完全一致,保证原稿经过校对正确无误地复制成付印样。现代校对的对校法包含折校(比校)、点校(校点)、读校、核红等方式方法。校对人员在工作中如果发现校样与原稿有不同之处,原则上依据原稿改正校样。
本校法就是定原稿之是非。校对人员的校样,经过录排环节,已经与原稿一致。校对人员利用通读检查的方式,发现作者文字中的问题。本校法发现异同要依靠原稿,在原稿内部寻找证据,以本书校勘本书,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也可以互校。因此,用本校法,校对人员需要熟读校样,熟练掌握校样内容,对校样前后不一致的词句、表述等要足够敏感。采用本校法发现问题后,提出改正差错的意见建议,并向编辑说明反馈。本校法既可以发现对校法的疏漏,也可以找出校样的前后矛盾,从而有效地提高校对质量。
他校法就是以他书校本书。“他书”指权威书籍。与本校法不同的是,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而他校法则是以他书校本书。在校对领域,权威工具书有《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著作大多是出版行业里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发现校样的问题,但又难以判断,此时就需要去查阅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他校法不轻易修改原稿,如果确实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要有权威资料作为修改依据和支撑。他校法对校对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要具备一定的校对书籍行业专业知识,对出版行业的新标准和规范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准确、迅速地运用他校法找出校样的错误。
理校法是对原稿是非做出判断的校对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分析字词、语句的基本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另一种是运用逻辑方法,对原文进行推理、判断。两种理校法对校对人员的要求都极高,既要求校对人员深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又要在发现问题后,充分利用分析字词含义、逻辑推理等方式,运用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最终修改错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理校法,要避免因“想当然”而造成错改、妄改。
现代校对实践中还有其他校对方法,例如,人机结合校对、过红与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等。这些校对新方法和校对的四种基本方法一起,构成现代校对方法系统。
二、厘清现代校对的职责
传统校对工作以“校异同”为主,现代校对工作向“校是非”转变[1]。“校异同”转向“校是非”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属性。出版行业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上意义重大,校对人员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凭借行业标准规范和自身的知识储备来判断稿件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怀疑其“非”就请编辑审核。
“校是非”侧重于把控图书内容的方向,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自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图书语言、文字上的一点瑕疵都可能会被网络放大,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引发不必要的社会舆论风波。例如,2022 年某出版社教材插图引起的风波,给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教育部发布调查处理通报,对有关单位及27 名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了严肃追责问责。其二,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新词汇大量出现,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旧词语的新用法也屡见不鲜,如何避免错别字、语法不规范,做到守正创新,需要校对人员把关。例如,“PUA”“嘴替”“刺客”这些高频词语用得对不对、妥不妥,需要校对人员更加科学、细致地推敲。其三,由于图书编校质量的规范比较分散零散,导致校对工作中存在似是而非、判定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校对人员坚守“校是非”的本心,勇敢地探讨、求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好图书质量关。
当然,“校异同”是本,“校是非”是末,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本末倒置。现代校对要求我们在做好“校异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追求“校是非”,这是校对人员对工作、对读者、对社会应尽的职责。
三、摆正编辑和校对的关系
有些校对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编辑与校对的关系就像医生和护士,没有职业上的高低贵贱之分,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一个优秀的护士,危急时刻也能治病救人,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用自己专业的护理知识挽救了无数受伤士兵。同理,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也能提升图书质量,使其更具活力,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以,校对人员要有充分的职业认同感,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校对事业。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编辑和校对的关系也从相互独立转向互补共担。互补方面,编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传统的“大编辑”分离成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美术编辑等,而校对的职责却越来越宽泛,呈现出“校对工作编辑化”的趋势。由于校对功能的转变,校对工作不仅需要改正文字、语法、标点符号和体例格式等方面的错误,更要在政治上、全局上进行把关。共担方面,内容、编校、设计(出版形式),印制四项均合格的图书、报纸、期刊,其质量属合格。内容、编校、设计(出版形式)、印制其中一项不合格,其质量属不合格[2]。编校质量作为一体出现问题由编辑和校对共同承担,图书出版实务中,审核部门不会区分编校问题是在编辑环节还是校对环节,因为很难判定意识形态不符合主流趋势、用词不规范等问题出自校对还是编辑,由于编校工作内容有重合部分,责任自然需要共担。因此,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需要互补共担,校对是编辑的延续,对编辑工作进行检查、补充和完善,二者同源、分流、合作、同归[3]。
四、找准校对工作的定位
随着出版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校对工作在信息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校对向数字化、无纸化发展,校对核心逐步转向“校是非”,校对过程引入“黑马”“方正审校”等。校对工作的职能不断增加,外延持续拓展,在此情况下,找准校对工作的定位对于高质量做好校对工作意义重大。无论是从业者、企业还是行业规范,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定位校对工作,找准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校对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要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在校对工作中分清主次、有的放矢,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图书本身的品类繁多、特点不一,按知识层次的结构可以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等。有的多引经据典、有的多插图插画、有的政策性强,如果校对人员所有稿件都用同一个方法校对,不求甚解,势必会影响校对的质量。校对工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捷径,也没有“推之百世而不悖”工作法,校对人员应当根据图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对工作,这也是近些年校对工作的显著变化。
站在出版企业的角度,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安排人数适量、学历适当的专职校对。新闻出版署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指出:“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并要求出版社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一般图书执行“三校一读”制,重点图书可适当增加校次。如果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无休止地减少校对人员的编制,降低准入门槛,缩减校对成本,会导致图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失了企业社会效益。所以出版企业应当重视校对人才的培养,完善校对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的管理模式,打造专业素质强、干劲十足的校对队伍。
五、高效做好校对工作的策略
一个优秀的出版人,无论是编辑还是校对,都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者。“校对工作是进行价值再创的脑力劳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是校对人员孜孜以求的职业目标。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校对人员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匠”,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做好校对工作。
(一)校对人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图书是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属性,而且还具有教育属性和政治属性。一名合格的校对,应当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校对人员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校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校对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文化修养。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应该比编辑更精准。近些年“精准”成为热词有理可寻,精准扶贫缩小贫富差距、精准执法提高群众满意度、精准会议为基层减负,“精准”带来的是各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校对工作中,也要以“精准”为要求。精准校对要求校对从业者秉持耐心细致的原则,遇到不确定的词句务必查询清楚。充分了解校对图书的知识背景,每本图书都有一定的专业性,书中会涉及诸如时政、科技、专业知识等内容。对于校对人员而言,要在校对前充分了解相关内容,立足于校对图书表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要能发现图书中的常识性或原则性错误。
(二)熟练运用校对思维技巧
校对人员需要具备双重逆向思维,主要是需要摆脱工作中的惯性,既要挣脱编辑的惯性,也要挣脱自我的惯性,需要非常认真、缜密的工作作风。校对读稿需要以字、词、符号为单位,逐个推敲。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在工作中需逐字逐句精读、细读,一字一词一标点都不能匆匆掠过。简单重复又锱铢必较的工作性质,要求校对人员熟练运用各种校对思维技巧。
一是逆向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对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事物、观点、词句用法反复思考。原稿的错误经常具有非常大的模糊性和隐蔽性,按照常规思维阅读,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校对人员具有逆向性思维,善于“反其道而思之”。当作者朝着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就容易出现没有明辨是非的问题。校对人员通过设疑、反问等方式,换一个角度甚至逆向思考,就可以发现原稿中的错误,从而进行校对改正。
二是保真性思维,其是一种可以确保作者书稿原汁原味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修改校样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到“字易意留”,即修改或删除书稿内容时,不能改变原稿想表达的意思。原稿是作者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不能按照校对人员的思路轻易修改。因此,校对人员在修改校样时,要力争做到最大程度地“保真”,用作者的语言习惯修改校样。
六、充分发挥科技在校对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对工作有了新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如“黑马校对软件”作为一款专业的校对辅助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校对工作的质效。校对软件采用超大规模词库和重点词监控等先进的校对计算技术,在校对质量、校对功能和易用性等方面都比较可靠,尤其识别中文词语差错方面具有优势。校对软件一般可以通过汉语切分、汉语语法分析、汉语依存关系分析等技术,定制重点词监控词库,准确快速地校对出所有与重点词相似的错误,特别适合于检查领导人姓名、单位名称、地名以及涉及中央重要精神的词语等。校对软件的原理是利用正向查错、反向查错等方式,大量收集各种常见错误的同时,依靠语言模型来进行汉语依存关系分析,从而发现错误。例如,旅客需知(正:旅客须知,属于同音错别字)、乐欢的气氛(正:欢乐的气氛,属于错位错误)、2 月31 日(属于常识性错误)等,都可以通过校对软件发现,极大减轻了校对人员的工作量。但是自动校对软件也存在局限性。软件虽然具有比较完整、强大的查错功能,但仍存在误报、漏报、不能准确校是非等问题。校对软件智能程度受技术水平限制,它的纠错能力完全取决于事先录入的资料,最前沿的科技或者新闻时事,受时限影响,可能会大量误报,不但不能减轻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反而会无形中增加工作量。校对软件是人工智能产品,不具备人类的思维,对于思辨性强、敏感问题、图片表格等内容,难以发现其中的错误。
校对软件为校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很好地辅助校对人员开展工作,但目前来看,校对软件取代不了人工,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校对人员需要熟练运用校对软件进行初步校对,减少基础性错误,而更加隐蔽的错误,还是需要人工确认和处理。
七、结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本优秀图书的背后,都离不开锱铢必较的校对人员。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校对人员的耐心和细心。高质量做好图书校对工作是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一环。校对人员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到严谨周密、善疑慎改,以工匠精神把好图书“校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