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机制和规制研究
2023-02-28王紫语
◎王紫语
(成都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97)
短视频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以文娱体育、学习生活、教育为拍摄内容拍摄的具有文化和实践特征的视频。当前,短视频生产与传播已成为典型文化现象,以片段化方式展现不同特征与风格的青年亚文化[1]。青年文化因网络获得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年轻群体也借助虚拟技术优势打造符合自身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的文化价值观。对此,应通过客观审视与深入探究,寻找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契合点,推动短视频以及新兴网络快速稳定发展。
一、青年亚文化语境下网络短视频发展特征
(一)大众化
网络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特征的平台,也为社会普及青年亚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受众对青年亚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其附带价值也逐渐提高。例如,在热播综艺《奇葩说》中,主持人运用“废话就像头皮屑,海飞丝帮你消灭它。”这一俏皮语播报节目赞助商广告,将商业产品宣传与当下热议亚文化相结合,再以商业形式收编亚文化。随着资本转换以及对亚文化关注度的提升,基于新媒体传播下的亚文化有了更多展示空间,甚至能与主流文化共同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加速青年亚文化转型。上述情况说明,无论商业收编亚文化或与主流文化共同展现,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都以符合大众化传播与发展的形式持续发展,与以往社会群体对青年亚文化存在偏见有着显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在促进青年亚文化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此外,青年亚文化在当前媒介传播和文化大交融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与主流的解构与挑战在无形中加速了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介下的转型,转变了部分受众对青年亚文化的偏见。网络短视频运用已有物品体系中的符号系统并加以转换和利用向经典发起对话,再运用非常规方式对社会权威进行质疑,达到荒唐、怪诞、幽默与诙谐效果,在此过程中表达自身想法和发表言论以及传递目的,展现对主流话语权与文化的解构[3]。
(二)自发性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一般是由年龄相近的青年群体通过相似的心理特征、社会观察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而构成的新时代青年价值文化[4]。这种文化不是社会阶级压迫或者刺激产生的,不存在外力施压的情况,同时也不属于社会文化的必要组成,它是新时代青年群体通过个人判断和群体现象发酵而自发产生的,属于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独到的话语现象。以“80 后”“90 后”青年为代表,并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青年群体既是青年亚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先行传播者,但是传播者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青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者中,但其主体仍然是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80 后”“90 后”以快乐男声、快乐女声等歌唱比赛和韩剧、韩星为代表的追星文化;以独特风格服饰夺人眼球的杀马特风格的非主流文化;以戏谑讽刺口吻、表情包等手段对社会特点和现象进行评论的表情包娱乐文化。
(三)包容性
亚文化受广泛普及的互联网和蓬勃发展自媒体影响,其与主流文化已不如以往般泾渭分明,而是展现出共通交融的形态。尤其在部分领域,主流文化被亚文化中的部分创新性观点所影响,也在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纵观当前社会生活,很多方面都有了青年亚文化的身影,例如,涂鸦文化就受到各大品牌的欢迎,相继推出涂鸦联名吸引用户关注。事实上,在大众的认知中,以传统为引领的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亚文化则是创新文化的典型,虽然创新不是亚文化才具有的属性,然而部分主流文化确实可以借鉴与学习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的创新性。但需要认识到处于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的新一代青年人要求更多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去接受出现的亚文化,增强青年亚文化的包容力,对于其积极方面予以关注,对于其消极方面予以引导,为更好地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而做准备。我们也要认识到青年亚文化并不是消极的代名词,要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对青年亚文化的存在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要辩证地看待青年亚文化的存在,既要看到其与主文化之间的对抗性,也要看到其对社会文化体系积极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亚文化也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可以与主流文化和谐共存。它不仅是网络时代中青年人文字语言与肢体语言的替代品,也是一种日常文化实践。因此,我们在评析青年亚文化时应该辩证客观,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5]。
二、网络短视频青年亚文化传播机制
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生长,对青年群体而言,亚文化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若科学利用青年亚文化的强大力量,必然会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推动青年群体快速成长。虚拟网络打造的空间场景可覆盖所有层面,每个置身于其中的网民均能成为各种情绪传播的重要节点,再通过复杂群体结构作用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相似认同与认知,并在技术加持与人际传播中形成多维互动的传播循环链,这也是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逻辑。其具体传播机制如下。
(一)依附于技术开放传播环境
新媒体与受时空限制的传统媒体相比,通过技术方式形成与众不同的传播机制,其传播渠道与方式也更趋于开放化以及支持信息传播主客体实现双向度与多维度交互。主流文化传播渠道在此背景下得到拓展,为引领青少年亚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平台。众所周知,主流文化传播主要平台为主流媒体,学习强国、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在传递主流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若合理利用新兴媒体,必然可推动主流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传播内容新颖、传播个体独特,以及传播方式的颠覆性等一系列价值诉求,与网络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订阅、算法推荐、碎片传播等传播环境形成内在逻辑共振,并在相互交织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可模仿性的叠加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使很多兴趣相投的群体找到归宿,青少年更不例外,通过新媒体不仅可以获取身份认同,精神需求也能够得到极大满足。现代青少年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群体并自主决定行为方式,可以说青少年因主体性释放激发挖掘小众文化兴趣,即使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文化,也能在虚拟时空中构建精神栖息地。青年网络短视频行为背后的意义即直接的情感宣泄方式、多元价值诉求与独特表达机制。其他受众经模仿行为可优化表达与自我替换中心人物,内心多元情感需求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满足,更能有效宣泄情绪情感,推动青年亚文化短视频叠加传播。现代年轻群体寻求认可和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例如,抖音有很多美妆创作者制作仿妆视频,很多青年会相继模仿或创新视频内容,甚至部分创作者的创作和传播效果超越原版。青年网民因短视频引起群体模仿行为,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被认同和被关注的心理诉求得到有效满足,进一步推动了青年亚文化快速稳定发展[6]。
三、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规制策略
(一)采取规制收编,实现强制性约束
如果青年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充分尊重与理解,以及在主流文化活动中寻找到自身的位置,展现自身价值,那么就会逐渐降低不良文化对其的吸引力。针对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需要善于引导其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主流文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亚文化中健康和积极的元素。虽然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叛逆特征,但是其并不反对主流文化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此文化圈层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引导的宣传讨论中,由此说明,青年亚文化有被当前主流文化影响及引导的可能性。事实上,部分青年彰显个性和力量,展现出亚文化及相关群体“圈层化”现象,这些青年群体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声望、社会地位等层面缺少影响力与话语权,然而其表达欲望和自我意识又极为强烈,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往往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群体则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新族群的形成正是亚文化“圈层化”的结果,他们试图规划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各种亚文化符号来刷新主流社会对自己的认知[7]。针对青年亚文化发展,除了要采取选择性认可与商业性收编两种“软性”策略,还需采取强制性规制收编,打造健康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与秩序。官方层面的强制收编仅针对个别青年亚文化内容与行为,也是对选择性认可与商业化收编的补充,最大限度地保障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短视频中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发展的主流文化与二次元文化,并非与传统亚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主要特征为抵抗意义消减与反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主流文化进行扩编以及融合。例如“中国制造日”主题曲《天行健》的演唱者为虚拟偶像洛天依,以古风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尤其“工匠精神”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使“中国制造日”的知晓度得到扩大,纵观短视频观众留言发现,多数二次元用户高度认同和赞赏这一表现形式。
(二)重视科学引导,实现商业化收编
相关研究者指出[8],如果想要整合亚文化表达方式,可采取不同方式,商业化收编就是其中之一。蓬勃发展的移动短视频驱动资本市场对其展开商业化经营。换言之,就是挖掘移动短视频中亚文化风格中的商业价值并将其包装为商业产品后再推向市场。例如,爵士乐与摇滚乐在某个年代极具代表性,与商业市场相结合后渐渐弱化其自身附带的反叛性风格并成为西方音乐的主导文化之一。现代移动短视频中具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风格,此类视频形式被作为现代时尚商品后,即使与其他视频文化形式相比新奇性十足,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商品中的一类,以内容生成为主的文化语境因商业化收编发生变化,亚文化风格中不符合主流文化的元素也相继被改造或去除,逐渐弱化具有反抗意识的亚文化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转为消费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风格具有典型的阶级性与普遍性特征,此特征不同于青年亚文化中的颠覆性与反抗性,所以最后仅剩具有消费影响力的青年性。如果移动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风格被商业化收编并成为符合大众消费意向的广泛商品,必然会弱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意识,自然而然会减弱或消退与主流文化间的冲突。此外,在此过程中还要打破圈层壁垒,除了需要亚文化圈层内核心人物发挥引导作用,更要借助如相关政策、部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等多方力量的指引与支持,如此一来才能聚集不同空间力量,打破不同领域青年群体间的封闭状态,促进青年群体的沟通交流,集结青年群体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青年亚文化破圈。
(三)重新明确定义,实施选择性认可
事实上,官方意识形态收编另一层内涵即选择性与有限性认可亚文化,最为重要的是筛选青年亚文化中契合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再重新界定其定义以及通过主流文化价值符号阐述其内涵与存在的意义。如此一来,青年亚文化不仅收获预期的经济效益,更在某种层面上获得社会与文化资本的认可。换言之,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与主流文化达成合作意向。例如,B 站是深受当前年轻群体喜爱的视频网站,该网站主打二次元。2020 年五四青年节,B 站推出《后浪》视频引发热议,甚至在年末举办的跨年晚会上邀请著名琵琶演奏家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联合演绎《茉莉花》,观众对这一跨界合作感到惊喜。近年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众多高等院校等都在B 站开设账号,大众日常生活也开始被“萌宠”或“萌萌哒”等二次元流行语充斥;二次元网络社区UP 主制作《钢铁洪流进行曲》播放量达到近600 万,B站也购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放版权,很多网友都纷纷被传统文化所吸引,实现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高效融合。近年来,青少年在新媒体语境下运用二次元元素将民族转至世界,学术转至大众,经典转至流行,不断扩展二次元受众范围,并在此过程中寻求与主流文化、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相通点,受众也开始重新审视和欣喜地接受青年亚文化,实现文化交融。
四、结语
总之,短视频生产者在现代网络传播背景下有意营造娱乐氛围或制造泪点与笑点,促使受众适应网络传播中因短视频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在随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网络社会中,窥探新媒介发展中的新文化以及探索新时期的精神需求与面貌。主流文化在面对全新发展语境与传播机制中需树立正确态度,基于包容、客观、开放态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审视,再采取强制性约束、商业化收编或选择性认可等方式引导对话,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亚文化健康向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主流文化与短视频行业相融并释放出无穷潜力,在带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同时,营造更高层次的网络娱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