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时代”的纪录片策划创作

2023-02-28◎刘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微时代纪实纪录片

◎刘 芳

(玉溪市红塔区融媒体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微”代表着“微小”,微时代指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是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纪录片源于电影,通常是指以现场实景为拍摄主体的纪实风格的电视社教类节目,传统的纪录片时长较长,无论是策划、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需要高昂的成本,主要在电视媒体播出,代表作品有《航拍中国》《回望延安》等。融媒体时代来临后,新的创作者正在努力打通各类平台,以“电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推进纪录片的策划和创作,网络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阵地,为了顺应纪录片发展趋势,央视记录频道创作了《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微名片》等适合移动端观看的“微纪录片”。如何在新的时代浪潮里创作既保留传统纪录片优点,又同时具备新特色亮点的新型纪录片,是创作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现实题材与纪实风格是纪录片的灵魂

尽管风格不同,新型纪录片仍然与传统纪录片一样,共同遵守着一些基本规则和流程。比如,纪实策略一直都是当代记录片创作的主流,题材必须来源于现实,空间、时间、人物、事件和细节的真实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在真实的时间空间里拍摄真人真事,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真实,让事情自然发生和发展,运用窥视镜头和同期声来创作“逼真感”,尽可能将作者的主观性巧妙隐藏起来,把对事实判断的权利交给受众。比如,笔者曾策划拍摄过的一个微纪录片《彝山野菜香——舌尖上的春游》,内容是阳春三月在云南的深山里,彝族小姐妹一同上山采野菜,并带回家中烹饪的过程。从凌晨开始,笔者的团队就在山村对面的山头上架好了机位,用跟拍、记录同期声、窥视机位等纪实拍摄手法,从整个日出到彝族小姐妹出门一路走到山坡上,半路上她们在梨园里嬉戏,愉快地采摘路边的野菜,回到家里洗菜、切菜、炒菜,以及就着美酒吃菜的整个过程,没有引导和摆拍,彝族妇女穿戴和妆容也很日常,并没有因为这次拍摄故意着盛装,摄像机和挑杆话筒一路拍到她们用彝语对话,一切显得自然而平实,犹如没有拍摄方在场,拍摄团队还录制了现场的虫鸣鸟叫、狗叫、流水声等音效。另外,运用延时摄影拍摄到日出日落,表达时间的流逝,也是微纪录片中最常见的转场镜头,这种拍摄方法最大限度赋予人们真实生活的逼真感,真实的素材和原始的形态也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群对少数民族真实生活的知晓欲。总之,现实题材与纪实风格永远是纪录片区别于宣传片、故事片等其他题材视频作品的核心特征。

二、新纪实手法传达新审美体验

纪实手法不等于简单的长时间跟拍、记录嘈杂的同期声和不作处理的晃动镜头,纪录片的宗旨除了还原真实,还要给受众带来好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纪录片的片长往往从50 分钟以上减少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想要事无巨细地表现事情的始末是不可能的,一部像监控视频一样的片子显得乏味单一,摄像机在被摄对象面前不能只是冷眼相看,一定还要合理融入和运用创作者的技艺及审美,尤其要在策划和剪辑上下大功夫,争取既把重要的内容完整安排在短小的篇幅里,又能让受众不仅看得明白,还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和观后感悟。

(一)独特视角,以小见大

在纪录片有限的篇幅里,无论是选题还是创作都要粗中取精,以小见大,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拍摄机位、景别来表现,后期剪辑制作也要带着有逻辑、有思想、有感情的主观意图,让故事显得流畅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在脱贫攻坚政策背景下,笔者曾拍过一部关于人物的微纪录片,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彝族妇女矣某。为了表现矣某在丧夫之后如何含辛茹苦将一儿一女养育成才,摄像机的镜头除了跟拍矣某的生活劳作、表情动作等,还对准了为孩子缝补的一件衣服、母亲为孩子上学所准备的自制笔记本和保存多年的一张斑驳全家福,用小物件儿和真实感人的细节来隐喻主人翁的心理,引出物件背后的小故事,引导受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现一家人节衣缩食的生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比一直跟着被摄主体要显得更加鲜活。一些宏大题材的策划也是一样,2020 年央视推出了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役日记》,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来援助者等疫情亲历者采用Vlog 的主观视角讲述抗击疫情的故事,用“小人物”的故事烘托出抗疫真情,让受众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和尊重,比理性的宏观讲述更具可看性。

(二)新纪实手法开创新篇章

在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共同织就的融媒体时代,催生了更为多元的视频创作技术。运动相机拍摄、无人机航拍、水下摄像、VR 技术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大量应有,促使传统的纪实逐步摆脱时空的局限性,更好地捕捉各种事件和细节,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比如,《航拍中国》《山村里的幼儿园》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全面、更精致。目前,广泛运用在网络媒体上的微纪录片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也采用了新的纪实手法,一镜到底的跟拍创造了真实自然的主观视觉效果、延时拍摄浓缩了光影的变化,笔者曾以无人机、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和运动相机结合,深入湿地拍摄了《鹭鸶与睡莲》,用航拍来展现鹭鸶群居在树梢、睡莲遍布水面的场景,长焦镜头拍到鹭鸶在湿地中觅食,运动相机被套上防水装置在水下拍摄到了鱼儿游动的场景,延时摄影在几秒钟时间里展现了莲花盛开的过程,5 分钟的短视频里特写镜头静谧安详,航拍镜头壮观美丽,水下画面灵动奇幻,三者结合体现了湿地中完好的生态环境,该片虽短小但发布以后浏览量还不错,而且题材紧贴时代脉搏,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良好成效。

(三)适当运用“虚构”策略

一直以来,“虚构”策略在纪录片中的运用都饱受争议,刻意地“真实再现”被视为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随着纪录片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一些已经过往的时刻和逝去的人物已经无法通过纪实手段让受众感知,“真实再现”还是无可避免地被大量运用在纪录片中,比如利用道具、光影、演员等多种表现手法再现历史真实,主要运用在历史文化纪录片和刑事犯罪纪录片当中。比如,北京卫视播出的《故宫》,朱棣、慈禧等历史人物就安排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若隐若现进行情景再现,又以动画、图表等方式再现故宫建筑物曾经的辉煌,避免了纯解说和实景拍摄给受众带来的乏味感,更能理清历史脉络,使画面更加丰富。在融媒体环境下,新的虚构手段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更是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拍摄技术、辅助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特效、动画等后期技术被运用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甚至出现了纪录剧情片,直接用戏剧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表达。例如,2020 年由著名导演周兵执导的《外滩轶事》,以历史影像和真人演绎相结合,大胆运用了故事片的拍摄手法。但是无论“虚构”手法如何多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真实,事件只要存在纪实的可能性,虚构和搬演就没有必要进行,即使运用了“虚构”手法,一般也要辅以字幕或解说词,说明该片段是情景再现,标明搬演素材和原生态素材的区别,否则就会有欺骗受众之嫌。另外“虚构”部分最好做一下虚化处理,或是光线和色彩暗淡,或是缩小画幅,淡化搬演画面给受众留下的印象,强化对事实和真实史料的说明。

三、优化结构,在小篇幅里打造大内涵

结构是节目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结构的优劣关系到作品的主题表达和叙事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纪录片的成败,一部让人看起来脉络清晰、叙事恰当、逻辑运用到位的纪录片,总能让人增长知识、回味无穷。在传播内容短小精炼的“微时代”,通过优化叙事和结构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是策划创作好纪录片的关键。

(一)策划先行,结构和布局要合理

与故事片和宣传片不同的是,纪录片很难拍到连续性的素材,这给片子的策划和结构布局带来一定的难度,一般纪录片的结构分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交错结构。时间结构最为常见,经典纪录片由于时长比较长按照时间结构来安排自然是较好的,也最能体现纪实性,但发布在网络媒体的微纪录片通常都很短,一般时长控制在5 分钟左右,结构更加紧凑,运用时空交错结构一方面可以把重要的环节都塞进时间线中,另一方面符合现代人较为复杂多元的审美,尤其是年轻群体个性突出,千人一面的作品往往无法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但运用时空交错结构一定要避免凌乱无章,所有素材的排列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或一条逻辑主线。有的纪录片兼顾电视和网络两类刊播平台,篇幅可以安排得长一些,同时又可以切片成多个独立短视频放在网络上,满足作品的季播化需求。例如,央视的《城市24 小时》,聚焦国内几个不同的城市,选取每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物,通过30 多个温暖的故事来反映城市发展,同时又可以将这些小故事单独发布在网络平台供受众热议。空间结构仅适合单个视频的制作,是将不同空间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编排在一起,比如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一类有着内在联系的事情,最终升华同一个主题。总之,微纪录片因为篇幅较短,要删去一些旁枝末节的内容,空洞的套话和详细的背景介绍都要被舍弃,素材的串联和直叙成为最常被采用的手段,片中每个镜头一般不超过5 秒,且都势必要精选最具视觉冲击力、最精彩的片段,快节奏的剪辑方法让结构既紧凑又具有大信息量,既要瞬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要讲得清事情始末,从而打造集纪实性、艺术性和风格化于一身的优质作品。

(二)选好切入点,讲好故事是关键

一个纪录片是否能让受众感兴趣,找好切入点最重要,是否能让受众持续地看下去,讲好故事是关键。首先,一个具有故事性的选题本身就自带精彩内容,故事里需要有矛盾、情节转折和高潮,太过平淡无奇的选题一开始就注定让受众感到乏味。其次,想好切入点,寻找一个不一般的叙事起点来吊足受众的胃口。可以以小见大,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到故事的开头,也可以先把故事的结局放在开头,或者大家熟知的背景资料放到开头,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只能利用工作和学习间隙里的“碎片时间”来观看短视频,汲取其中的知识和信息,而以有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开篇就能让受众感受到该纪录片的格调和大致信息,让大家既被开头所吸引,又能坚持看到结尾。可以考虑先策划几个开篇方案,进行团队讨论以后再来敲定。最后,叙事的方式要妥当,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以事实来说话,叙事是为了让受众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思,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微纪录片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总结和凝练出更典型的叙事情节,更精准地突出人物个性、抓取细节,有意识地强化人物或事件的特色和亮点。内容相对简单,主线单一明确的片子也可以是纯客观视角展现。比如,运用个人讲述模式和长镜头给受众纯粹的真实感,叙事一定也要更为直白,平铺直叙,直击主题,可以设置悬念但要避免生涩难懂。强调要具体分析人物或事件的情况来确定片子的叙事风格,第三人称叙事理性而思辨,第一人称偏重于感性和体验,结尾设计可以画龙点睛、点明主旨,也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受众对事件展开联想和思考。比如,云南公共文化云“出发趣云南”栏目拍过一部时长5 分钟的微纪录片《30 年收藏一条街》,讲的是一位乡镇企业家做收藏的故事。30 年来这位老爷爷用他办企业赚到的钱来收藏老式照相机、农具、旧时的自行车、票据、生活用品等各种老物件儿,这些老物件儿越积越多就变成了五六处个人博物馆。片子以一个老式收音机开篇,旧时广播的声音顿时把受众带入遥远的年代,第一人称叙事让大家的思路紧跟着主人公走,感悟他的感悟,体会他的人生。目前博物馆的主人已经年迈,纪录片的结尾只用了一个问句“这些宝贝今后又该怎么办呢?”问话完了以后静默中出了一个较长的镜头,即老人孤单地站在他的博物馆中央,昏暗的灯光照出他的影子,这样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怅惘和想象,甚至让受众期待着还有续集。总之,一部纪录片作品想要有流量,就要整合好可能拍摄和搜集到的一切素材,站在受众的角度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觉去度量叙事效果,短时间内既能够让受众准确地理解作品,又能引发人们思考和关注作品内容,如此纪录片的叙事就算成功了。

四、向民间借力,做好众筹策划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拥有了摄像机、单反相机、微单等设备,摄制技术平民化现象的出现,促使民间影像成为一派流行元素在网络上大量传播,比如视频博主李子柒。2016 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她自编自导自演了以她本人为主体的山乡生活的纪实短片,在片中,原生态的农家小院,没有解说词和过多的语言,只有由主人自己栽种的各种水果蔬菜、自家养的畜禽、自制的生活用品串成的生活图景,偶尔听到几句简单的呢喃和对话,让人倍感安静闲适,乐意在劳累一天后坐下来静静观赏,这让广大城市人群甚至海外人士耳目一新,争相效仿。此类非专业级的视频凭借着原生态、草根性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在互动性增强的融媒体时代,许多老百姓开始运用制作成本较低的短视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于最生动的故事在基层,最真实的故事也在基层,所以这些民间影像恰到好处地具备了纪实风格最原始的因子。考虑到民间纪实片受欢迎程度的与日俱增,中央电视台也启动了一些众筹活动,比如2017 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众筹纪录片征集活动,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为该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线索、案例和素材,有效提高了纪录片的创作效率,带来了亲民的好感。广大媒体也可以启动这样的众筹活动,凝聚民间力量、汲取民间智慧,让作品的题材和制作都更加贴近现实、贴近民生、体现民情。

五、结语

伴着“微时代”的来临,纪录片在内容呈现、表达语态、传播方式、制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从鸿篇巨制到短小精练,纪录片的策划和创作既要保有自己的灵魂和精髓,又要大胆地开拓进取。我们作为纪录片的策划和创作者,应该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短视频的文化引导作用,持续推出越来越多充满正能量、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优秀作品,为开拓受众眼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一份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微时代纪实纪录片
砚边纪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