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灾害性天气报道策略:合围与分流
——以泉州广播电视台抗台风“杜苏芮”报道为例

2023-02-28叶文韬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泉州台风广播

◎叶文韬

(泉州广播电视台,福建 泉州 362000)

2023 年7 月28 日,超强台风“杜苏芮”袭击福建,在泉州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50 米/秒。这是1961 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对泉州影响最大、对福建影响第二大的台风。灾害性天气因其突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震荡”和人们内心的“恐慌”。此时,媒体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备受关注,在采编环境突然失衡的情况下,泉州广播电视台克服常规的制作流程和思维惯性,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在宣传报道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满足了社会期待。

台风“杜苏芮”带来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加大了消弥未知和摆脱恐慌的需求,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和确认达到峰值,常态化的信息供给出现“断流”,非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实现信息链条上的“补给”成为了首要任务。

一、内部整合与外部“众筹”,对信息进行高效合围

构建“全要素”,实现人力资源的迅速合围。7 月21 日,台风登陆的前一周,构建了以台长为总指挥,新闻中心领导为副总指挥,所有记者参与的防抗台风体系,跨部门调集力量加入,形成宣传应急机制。参照历年来的报道台风经验,设立采编小组、信息协调小组、直播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成立抗击“杜苏芮”的应急宣传报道机构。广播、电视、新媒体各个平台系统互通互联,实行梯队接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充分、全面突发事件报道机制。首次开放车队调度平台,允许社会上有救援经验的专业队伍参与到媒体报道的保障体系中来,蓝天救援、阳光救援、雷霆救援等有救援资质的单位主动接入平台,为采访提供车辆和专业的司机,他们进入这个开放的系统,贡献出一份力量。事实也证明在后续报道中,记者出现场的车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

追逐“官方发布”,搭建信息超市,形成第一次信息合围,为全方位预警打好第一枪。从刚开始的台风信息发布,到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并印发《泉州市防御第5 号台风“杜苏芮”动员令》,整个流程媒体的信息收集主要来自官方发布的权威渠道。这一期间,记者分组分批前往港口码头、渡口渡船、旅游景区景点、在建工程工地、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露天餐饮、居民生活小区、生鲜农副产品市场等采制了几十条的相关报道,汇集成信息超市。

“角色定位”下内部信息纵向整合,形成第二次信息合围,预警更加精准化和具象化。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故都是先兆。做好灾害的预防和控制,人的素质和责任心是最好的防线,而这一道防线形成的前提是预知和重视,假如在事故发生之前,能有效预警,并有足够的信息汇集研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事故就会并被限制在低度的程度。著名的新闻学者普利策认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强化预警功能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如何吹响吹好第一声“哨子”,履行灾害预警职能,成为媒体灾害天气报道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灾害天气的预测精准度极大提升,它的“突发性”被压缩后,被捕捉的可能性不断增强,但是不可预测的“破坏性”,因其模糊性,很难在信息接收端引起共鸣。

面对近年来最强台风“杜苏芮”,泉州广播电视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从2023 年7 月23 日起,开始参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会商,有专门记者与气象水利部门保持良好沟通,随时关注台风“杜苏芮”的动向,对每一个节点进行报道。邀请气象专家进入演播室,对台风动态进行详细解读,预测其未来走向。通过更多的信息给予减少技术层面差异引起的不对等,帮助受众摆脱对台风造成事故是“难免”的惯性思维,克服多年没有经历台风,期待“杜苏芮”的娱乐心态和麻痹思想。制定“事故对策”,坚定可防的信心。

在气象、水利、应急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复盘,从中寻找报道角度。发现台风“杜苏芮”与2016 年对泉州造成严重破坏的台风“莫兰蒂”有相似之处,于是启动了专题栏目重播《抗击莫兰蒂纪实》,19 分钟的节目全方位展示了当年台风给泉州带来的影响。可视化的“历史影响”,克制了受众内心的“现实信息含糊”。横向的现实信息滚动和纵向的历史影像再现相结合的舆论引导策略,强化了“议程设置”,使得受众对“杜苏芮”的认知相对立体,基本达到了台风初期的传播效果。

搭建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连心桥”,保证官方信息流及时畅通的同时,在专业人士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从收集到的信息和以往总结的经验中寻找新的预警突破。记者在整理2016 年“莫兰蒂”的相关信息时发现,当年一小区地下车库雨水倒灌,造成100 多辆车子受淹泡水损失严重。针对这个历史信息,记者迅速回访,从一车主口中得知该小区关闭了地下停车场,并且联系了周边学校开放停车场供市民免费停放车辆。新闻播出后,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条件的地方纷纷开放公共场所供市民免费停车。摆脱信息靠部门发布的“自然流入”,主动出击,寻找新的预警支点,第一时间推出实用性强的信息,也是信息合围的有效方式之一。

外部信息的深度“众筹”,构建第三次信息合围,新闻报道向全景化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囿于制作设备和传播途径,官方媒体对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拥有绝对的把控力。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公共属性更加明显,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兴起,技术赋能使得这种把控日渐式微,新闻生产原有的范式被突破。“公民记者”“百姓播客”“网红达人”的加入,新闻生产主体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是报道全景化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信息合围的前提。

筑牢信息核心圈层。专业人做专业事,受过训练的媒体记者作为核心力量被安排在信息源中心,铆定政府、受众和媒介这个铁三角,传递权威信息,疏通上下沟通的渠道。整个抗台风报道过程,泉州广播电视台自采的节目超过80%,专业的记者主导着灾害天气的新闻传播,他们依然是信息传播链上的主力。

补强外围信息网络。相较于11 000 多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而言,泉州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记者也就100 多人,信息收集能力有限。专业记者之外急需补强报道力量。

第一,自媒体的加入,消解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边界。三网融合之后,电信、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渗透与兼容,强大的通信网络,提升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在人人都有话筒的时代,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容易进行身份互相置换,即人人都是受众的同时,也可能人人都是传播者,通过这种转化,实现信息的“朋友圈”几何裂变。发动他们把信息上传到群里,再由专业的人进行把关。利用自媒体群体社群化的特点,搭建了最为快捷的信息通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实现了良性互动,在抗台风的过程中,泉州广播电视台采纳自媒体的信息十几条,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对这种短小快速的信息有着天然的好感和敏感性。

第二,城市公共视频的导入,实现24 小时在岗在位,物力延伸、人力覆盖。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铺开,泉州公共视频的布局“成线、成圈、成网”,分布在各个角落。“杜苏芮”来袭之前,泉州广播电视台协调11 路公共视频,涉及港口码头、村庄水库、园林交通、景点社区等。利用公共视频的24 小时在岗在位,对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并且与部分视频提供单位保持联系,进行全天候直播。公共视频的持久性提供了稳定的信息源,适合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实行慢直播。

第三,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的汇入,临时性地壮大了记者队伍。泉州广播电视台与各个地方的融媒体中心保持着业务往来,平时有信息输出输入、互通有无的关系。他们熟悉新闻的采编流程,对信息的捕捉到位。台风期间,这种信息交换更加频繁,从防抗台风到灾后自救的报道,各县市输送给泉州广播电视台的节目100 多条次,他们成为台风期间泉州广播电视台实现区域全覆盖的重要力量。

第四,搜索引擎的介入,实现跨区域间的信息接入,弥补记者的“鞭长莫及”。这些年,我国凉山州火灾、韩国首尔踩踏事件、俄乌冲突、巴基斯坦极端洪涝灾害等,起初并不是通过电视或新闻报刊传播的,而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传来消息和图片。台风的影响是个动态过程,“杜苏芮”在登陆我国之前,已经造成菲律宾25 人死亡,47 个省份受到影响。穿过我国的南海,“杜苏芮”直奔东南沿海,预计在福建泉州到广东的潮汕一带登陆。泉州广播电视台首次设立互联网信息收集的专门人员,通过搜索引擎的作用整合网络资源,提供“杜苏芮”更全面的信息,以及其他地方抗击“杜苏芮”的经验,通过贴心的搜索服务,拓宽了信息服务渠道。

平台越开放,对信息的合围越彻底。普通公民、专业记者和政府机构的加入,使得新闻的生产过程更加多元、更加开放,动态更替也更加迅速,相较于传统的灾害报道更加丰富、透明和有力。

二、多屏同传,促进信息分流,实现“多圈层”的全覆盖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可以说是新媒体”。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端的普及,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已经由过去的电视、广播、报纸“三驾马车”发展成为“大屏+”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泉州广播电视台下设有广播台、电视台、无线泉州APP、泉媒体等多个频率频道,并且在微博、抖音、B 站都有自己的账号,形成了跨媒体、广覆盖的多屏传播效应。

高效合围的信息经过媒体矩阵的细化分流,精准投喂,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和及时性,实现了“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打造了个性化和社群化的传播阵地。

大屏主导了同质分流。电视作为大屏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阵地,播出的新闻具备价值要素,严肃、权威、富有逻辑并经得起思辨。针对这个特点,信息分流传播过程突出实时、权威和本土。对于关键节点的分流,实行同质分流,如《泉州新闻联播》《新闻广角》《今晚播报》等三档新闻栏目,除了在电视播出新闻之外,也把一路信号切给泉媒体或者无线泉州,实现同一内容不同屏幕的同时传播,拓宽了传播渠道,增加了传播密度,强化了核心信息的传播。

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与结构方式”。这也决定了媒体传播过程的“圈层意识”,必须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根据终端受众的不同品味提供不同的新闻作品。因此,多屏协作下的异质传播成为一种需求。与“大屏”的全面深度传播不同,针对移动端的传播,突出碎片化和简洁化,一张图或者一个相关的视频,就能制作出一个短视频。泉州广播电视台泉媒体制作的《风雨过后泉州会更加坚强》《惊险营救》《宝宝不哭,叔叔在!》这种短小而又重点突出的短视频,容易引发共鸣,适合小屏之间的再次传播。在灾后的情绪抚慰和渲染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爆破作用,个别点击量达到10万+。对高效合围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别,做好不同的新闻餐,一些优质资源甚至可以多次传播,实现“一鱼多吃”。打好“多屏组合拳”,准确分流,对“多圈层”的全覆盖,是实现传播“涟漪效应”的前提。

三、关于合围与分流的思考

对信息的合围,激活信息通道,降低媒体的信息流入门槛,使更多的人参与传播,促进传播效率的提高。但是这种拉网式的收集容易导致信息的良莠不齐,“把关人”的压力备增。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和严谨的态度,以及传播技巧比较粗糙,还有受纠错成本低廉等影响,自媒体提供的视频可能存在时空错位、移花接木的现象,一些现场声音也可能过于浮夸等。例如,网传一条鲸鱼搁浅海滩的画面,并解说是“杜苏芮”带来的泉州湾鲸鱼搁浅,后经核实事发地点并非泉州,也不是“杜苏芮”期间的事件,泉州广播电视台及时刊播了《泉州一海滩“吹上来鲸鱼”?刚刚,地方警察回应》,澄清了事实。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平台,提高自媒体人员的思考思辨能力和法律意识,从源头解除信息合围中虚假信息带来的困扰,制约虚假信息的发酵,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在分流协同传播时,特别是移动端的传播,超文本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趋向博取眼球、追求流量。客观上,非线性剪辑和碎片化传播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和信息的误读。主观上,为了突破传统媒体的严肃性,营造轻松明快的阅读氛围,容易情绪偏差,出现严肃话题被“萌化”或者“笑化”等,传播效果适得其反。其次,粉丝的过度参与,传播节奏可能被带偏,甚至出现与传播初衷相反的“意见领袖”,造成传播困扰。多屏化的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单向传播,其互动性很强,信息的反馈速度非常快,有些几乎同步。抢首发评论,大量留言跟帖、发表意见,评论区的意见走向,有时比视频信息引导力量还要大。粉丝过度参与,有时会变得难于把控,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事件等,这些问题都是信息分流中应该警惕的。

猜你喜欢

泉州台风广播
泉州
台风过韩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台风来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台风爱捣乱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