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对公众心理的引导及优化策略
2023-02-28◎郭军
◎郭 军
(滁州日报社,安徽 滁州 239001)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悄然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新时期,很多信息良莠不齐,既有正能量的信息,也有很多负面信息,负面信息过多时会引发人民大众的不安,进而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因此充分了解新闻报道,对公众心理的引导及优化方向非常必要。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以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的发展为公共心理引导的核心方向,有效避免报道以长期负面性、批判性文字为核心内容而引发的心理焦虑现象,使得新闻报道在受众人群中的吸引力会存在逐渐下降的危害,阻碍了新闻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新闻报道社会所发生的新鲜事物,应以建设性思维为核心来推动新闻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新闻报道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内容的创造性和吸引力,服务于新闻的核心功能,保证新闻的建设路径能够与心理学的引导方向相契合,纠正来源于心理行业的批判性和消极性问题,重点关注心理领域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避免由于新闻报道的基本功能,忽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
作为心理学引导功能的发展态势,致力于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和积极品质,利用新闻报道获得更美好的人生,创建积极心理学的新闻研究领域,并以情绪参与关系和成就参与为模型来探究新闻报道的研究与分析工作,纠正消极心理,提高建设性作用。为有效发挥新闻报道在公共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应树立正确的新闻报道方向,以积极的方式报道负面事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以多元协作对话的方式要求记者参与其中,从公共协调的角色和角度出发担任调和多方矛盾的角色,了解真实想法,体现各方声音,避免矛盾和冲突。在新闻要素上应体现怎么做、为什么、如何做、什么人做、在哪儿做这五个核心要素,更真实地报道事件的建设性意见,以参与性的精神来推动问题的快速解决,将我们遇到的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引导公共积极心理。
新闻报道的发展模式依托于以新闻体制、国家国情为核心的建设性理念,保证新闻报道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发挥社会性建设功能,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大众进步。在进行公众心理引导时,应保证新闻报道的正向性和积极性作用,结合重要方针和舆论监督起到建设性、合法性和安全性的引导价值,推动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发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
二、新闻报道与公众心理以及社会情绪心理之间的重要关联
(一)公众心理的具体概述
对于公众心理来讲,其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个体的不同其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偏差,这里所强调的情绪和心理不单单指的是自身的状态。例如,高度恐惧,而是由自身的心理情绪引发的相关行动,也就是情绪性的心理在短时间之内对相关事物和信息作出判断而出现的行为反映,并且公众心里会有一定的联想,想根据以往的经验会呼唤以往的记忆和感受,其余周围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新闻不断普及的新时代,由于信息良友不齐,很多公众对于各类信息的真伪性辨别不清晰,很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产生冲动的行为,甚至产生了较多言词偏激、网络暴力等不良的行为。
(二)新闻报道与公众心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公众心理作用来讲,其在偏向选择的过程中,一般会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获取的信息,人民大众对于相关事物社会角色都有着特定的印象,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媒体报道,有一部分也来自于自身的信息加工,当其成为特有的信息成像时会影响到整体内容的获取和收集。尤其是在热点新闻把控过程中,如果负面信息过多,会严重影响到人民大众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因此,新闻报道与公众心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情绪传递价值极为重大,从宏观角度来看,既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性,从微观角度来看,给予公众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积极发挥新闻报道的,正向引导作用,从而优化公众的心理状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利用新闻报道引导公众心理的方式
(一)建立积极心理模型
新闻报道作为引导公众心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观念培养下偏向于心理服务模式,利用媒体宣传和互联网帮助形式来调节心理状态,构建更为积极的心理形象,优秀的新闻报道案例为危机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建设性新闻报道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积极心理健康模型作为构建大众基本行为认知的重要模式,能够帮助大众对于已有信息和知识进行总结,并做出及时判断和科学决策。面对很多未知的信息,利用认知基模作为媒体信息构建形式,很容易引发负面和冲突性信息的传播现象,造成受众心理产生沮丧、无助、焦虑、恐慌的问题,应利用积极心理基膜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以正向能量报道或原创海报发布的形式来提高网络上的积极度和响应度,传播正能量,增强公众凝聚力,并配合专栏正向事件的报道来给予大众希望和力量,减轻焦虑,克服困难,战胜问题,提高自信心。
(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首先,客观性的新闻报道作为媒体信息传播的核心理念,要将记者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但这样的新闻对于解决问题和缓解公众心理并未有实际作用,作为新闻报道领域所面临的重要困境和难题,应倡导以积极心理学模型为核心的报道方式,在披露问题的同时给予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正向引导,推动问题解决,不仅将记者作为瞭望者的角色,而更是作为解困者的角色来推动社会正向发展。其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新闻媒体所聚焦的各类社会问题采用多方式解决与优化后能够有效为公众解读生活现状,排查生活困境,从数据分析到实地调研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信息化地进行政策解读,寻求解决方案,增强数据的权威性,避免问题扩大化。采用图片、文字和短视频等多种推导方式来引导公共心理,实时参与性、组织性和倡导性的发展,具有更高的心理引导价值和建设性作用。
(三)多元协商对话
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除了记者、媒体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外,还需要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推动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制定进程,在积极参与沉浸式的心理活动下能够以更加投入的心理状态来增强参与感,保障知情权和参与权,以更积极的心理来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强调群体协作式的方式,将各个分散的个体意识凝聚起来,落实多元协作对话的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多维度作用,减轻个体压力。主流新闻报道媒体在充分发挥多元协作对话的协调者角色时,能够让更多公众参与新闻报道所涉及的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增强现场感和陪伴感,以现场连线或专家访谈的形式,让更多负责人能够通过发言和互动来形成话语空间,不将媒体作为唯一发声者的主要阵地,既能引导公共心理状态,也能以高质量的新闻传输方式来避免信息闭塞。
(四)理性讨论语境
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向是引导公共心理能够在传播正向能量的同时将愤怒、恐惧心理化为积极正向的理性思考,保证足够的冷静和理智,让新闻能够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具备亲切感、实用感和理性感,语言风格贴合群众,给人冷静思考的空间,更易被接受。很多新闻报道事件存在恶意造谣的现象,而为了保证新闻内容更加贴合实际理性,陈述事实,应给予这类恶意造谣的现象一定可行性解决措施,如何看待恶意造谣问题在进行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后来追根溯源,为何进行恶意造谣,告知公众如何预防恶意造谣所导致的公共危机,避免紧张焦虑情绪,以更客观、直接的数据分析和指导思路来缓解公众情绪,给予理性空间。
四、利用新闻报道引导公众心理的创新性发展策略
(一)多方式互动满足受众需求
在现代化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新闻报道形式更加多样,以多维互动式的方式能够满足更多受众的信息接收需求。全新式的新闻报道形式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引导受众心理状态,并将心理体验实时进行反馈、评论与互动,不仅能够观看新闻,也可以观看其他人对节目的评论,参与感更强。
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还是新兴新闻传播方式,信息技术决定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而为了保证互联网新闻报道与节目宣传的速度,应加强技术变革,同步扩展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各地新闻报道形式均以创设新闻直播间栏目,并在直播新鲜热点话题的同时配备人民日报所发布的积极评论来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大众对新闻事件的接受度和依从度。
自新兴新闻报道形式的使用以来,各地均以新闻事件为核心来制作短视频,有的视频点播量超过百万,全网转播量惊人,该报道形式相比传统方式而言,能够以流量平台为核心,将该事件的热度进一步提高,受到各位观众的强烈关注。有效带动后续一系列报道形成新闻传播链条中的重要支撑点,在环环相扣中,作为受众角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够利用新鲜、快速、高效的新闻报道来引导公众心理的积极性建设与发展,满足不同用户的多种心理需求,实现力拔千钧的传输效果。
(二)短视频助力增加新鲜感
网络短视频作为新闻报道的新兴传播形式,在近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以短视频助力新闻报道传输体系,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年轻人的好,同时,短视频作品具备时间短、题材丰富、节奏紧凑的拍摄特点,能够快速留住年轻人群,吸引力较高,筛选出符合观众喜爱,迎合观众心理,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效推动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建设与发展。同时,利用电视新闻媒体引入短视频,加强把关,结合新闻报道栏目在落实各大网站、短视频的传播与推广工作下,虽没有记者专业惯用的拍摄视角和拍摄方式以及配音制作形式,但能够更快速地讲述事件,满足短、平、快的观看需求,更新奇的短视频让受众人群有了更奇特的新闻接收体验,扩宽新闻传输渠道。同时,利用短视频内容,在加强声音、视频和画面的剪辑下严格把关,利用短视频推广新闻报道的核心理念,在相应标准和尺度下结合发布细则,让短视频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引导受众朝着积极性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数据精准把握受众需求
新闻报道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和市场危机下,各新闻直播节目更应善于挖掘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实时监控社会热点话题,分析网络热点内容,找到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交叉点和引导点,更能了解受众心理发展方向,挑选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报道与采访下更好地保证实时热点话题与观众心理状态相一致、相协调,各地的电视网络节目均已引进大数据分析功能,具备用户分析作用,根据受众人群的观看量和观看人数,将更有用的信息和更受关注的信息同步反馈到移动客户端,并进行互联网、短视频和文字内容的优化,提高关注度和受众范围。新闻媒体利用短视频的传输方式,结合大数据的精准性更能有效引导用户心理,实现强大的数据整合功能,以交互式表格、信息图和地图的方式实现立体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的呈现,新闻事件说服力、吸引力更强,新闻叙事的直观性更强,电视新闻制作人和新闻报道节目人也应善于利用各个平台的数据进行内容总和,最终实现立体化数据报道功能,提高新闻传播的力度,引导公众心理状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融合手机直播传播形式
在全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手机直播形式占据大众日常正常生产生活,各媒体均已在手机移动客户端开设抖音、微博、快手、百家号和企鹅等官方账号,组成了新媒体传播平台,5G 技术使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种信息传播形式冲击着大众日常生产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解读形式,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方式,也冲击着大众正常心理状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利用手机实时直播的形式,将现场内容传回电视台,无论是手机客户端还是其他矩阵的网络同步直播形式,都能够将最准确的数据画面传输到观众手中,直观性更强,真实性更高,在多方融合互动下形成新型直播讲解方式,受众面更广,符合大众心理状态,在追求事件真实性的同时分析大众心理需求,避免误导。
(五)加强专业技能和舆论监管
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实时化更高,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而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既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应避免信息过于失真,过于碎片化,满足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突出个人能力的同时为后续新闻报道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要求从业人员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心理,只有在进行积极引导下避免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应有效提升媒体素质,保证新闻传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探究本质,辨别是非,落实新闻报道的理性判断,不随心所欲发布虚假信息,不利用虚假信息引导受众心理。在发布信息时,更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理性辨别意识。现如今,很多新闻都具备多种反转现象,而这种反转现象,大多源于自媒体的自导自演,传输信息的门槛较低,很容易由于各种新闻事件而引导舆论和受众心理,而之后的反转问题,也导致舆论由好到坏或从坏到好,因此,在发布新闻时应积极主动地调查事情原委,从源头上诉明事情真相,杜绝受众恶意猜想,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和心理危机。
五、结语
新闻报道与公众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相互依托,为有效保证新闻媒体信息传输的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理念,应避免不良心理信息所造成的心理危害,新闻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心理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利用新闻报道的引导作用来关注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建立积极心理环境,利用报道传输正向声音,协调各方社会职责,凝聚社会共识,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报道热点事件,调节公众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