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

2023-02-28张光先钟晓敏

财经论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发展

张光先,钟晓敏

(1.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3.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本逻辑和必然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和历程中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发展历程和实践进路,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全体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乃至能力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其价值导向、内在要求及目标内容皆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逻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进而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人是目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尺度。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是“现实的人”,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并“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2]。 “人民”是具体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3],“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且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6]。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总结,集中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7],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目的和评价标准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主体“依靠人民”,目的是“为了人民”,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方式,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成效“由人民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并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意指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般意义上包含人的需要、人的能力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需要来理解,“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0],“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2],此即马克思揭示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1]。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的满足,满足人的多重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不断产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最基础的维度,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的满足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实质性内容。人的需要包含“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可表现为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维需要,也可表现为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需要。

从人的能力来理解,“我们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原始财富”[12],“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13]。这种“能力”“才能”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4],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直接关系到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吃、喝、住、穿”的基本生存需要继而“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发展需要全部都有赖于人的能力,人的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前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展,能力的提升首先是体力和智力的提高,是人自生能力和人力资本及其个性化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挥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全面使用和发挥。

从人的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0]。“未来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反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共享的制度[16],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人的需要、人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且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和能力的差距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进而对社会生产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人的发展有赖于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制度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并通过经济、文化、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建设来实现[17],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乃至人的本质总是受特定社会历史结构和社会基本制度制约,公平正义的社会基本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社会关系和谐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发展程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逐步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而跨入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性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8],“自由个性”和“自由时间”将成为现实,即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科学构设[13][18][19]。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7],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20]。由此可知,共同富裕可理解为“富裕”与“共富”两个维度。“富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人的发展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人的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共富”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指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之上有合理差距的“富裕”,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完全提升,人的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需要的差距、能力的差距处于合理范围之内,实现“所有的人‘富裕’”,即真正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渊源上看,“所有的人富裕”与“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设,“富有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所有人共同”享有“丰富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才能”并“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二是从价值取向上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美好的生活,其实现主体是人民,享受主体是人民,评判主体是人民,原动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本力量是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是目的”、人的发展价值取向、人民的立场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是从基本内涵上看,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需求、人的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等维度上,且具有紧密的逻辑和实践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同富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和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取向,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引下推进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是从实现基础和前提看,共同富裕是“富裕”与“共富”的有机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融合。生产力发展既包含人的发展又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二、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包括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并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和方法论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正确判断主要矛盾并抓住其主要方面才能有效推动矛盾的解决。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判断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鲜明人民立场和人民价值目标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了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基本逻辑:社会基本矛盾起决定作用

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逻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力,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同时,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事实上决定着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和人的发展的时代内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决定意义是以一定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21]。从而论证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逻辑关系。

就以人民为中心来说,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能力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同时,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关系又是广泛意义上的人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中处于中心位置,人推动生产力发展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也在不断地推动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相适应于生产力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

就共同富裕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循序递进的逻辑关系和实践历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的起点,其主体和首要因素是人,最有效手段是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能力、和谐人的社会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关系和谐的障碍而能够促进和带来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促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

就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致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的变化,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程度,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现途径。因此,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提升、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皆有赖于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逻辑前提: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看,正确判断不同历史时期具有鲜明人民立场和人民价值目标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正确把握具有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是有效推动矛盾解决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其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皆与“人民的需求”、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与人民的需求有关,即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坚持了人民的立场和人民价值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则抓住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和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大众”乃至整个民族的诉求。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达了“工人阶级”的立场。1956年党的八大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确立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但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没能完全坚持下去,直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3]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两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直接点明了“人民”对“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的“需要”,以及社会生产中的“经济文化”的不足、“社会生产”的“落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确定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更是集中表达了“人民”立场、“人民”“需要”,也抓住了“发展”这个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和本。

(三)实践进路: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角度看,抓住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着力点,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中国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落后的社会关系,因此必须推翻旧社会、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新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是社会生产[24],因此发展生产力自然成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善于正确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例如,用民主革命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用民族革命解决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用无产阶级革命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来发展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新时代则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并缩小不同区域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发展。创新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人的能力的核心要素,以人的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是健康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的要求,以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在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绿色发展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更大范围内共创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开放发展注入发展活力,在和平发展、内外联动及丰富文明新形态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以共享发展实现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社会公平正义及社会关系和谐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即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温饱和生活小康、人民富裕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并走出了一条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其基本逻辑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坚持了怎样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行了怎样的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实现了怎样的人的发展。

(一)探索与奠定基础阶段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和人的发展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路线理论,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解放论、人民主体论和人民主权论等为基本内容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在何种条件下推进共同富裕以及怎样走向共同富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体现为:建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进行革命,解放人民,建立人民政权,为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和政治前提;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均分田地,初步解决农民贫富差距问题;实行农村合作社以“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5];实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共同富裕创造所有制基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力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全民所有制领域等级工资制、集体所有制领域等级分工制,实现了按劳分配[26]。

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尽管处于较低水平,但其思想和部分制度设计,如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和保障、以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资料丰富为基础、注重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以及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等,都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所坚持和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人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从而为摆脱贫困、改善基本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物质生产增加迅速,1980年与1952年相比较,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机械工业产值增长53倍,粮食增长近1倍,棉花增长1倍多,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提高近1倍;人的能力得到提升,1980年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2.04亿人,比1952年增长2.7倍[23]。

(二)改革转型与创新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共同富裕和人的发展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邓小平理论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8],以及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9],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思想解放论、人民富裕论、人民利益代表论、以人为本论等为基本内容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进行了制度设计和实践推进,集中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以及实施非均衡的富裕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22],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其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相结合来解决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同时,实施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间贫富差距的战略和系列举措,例如将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逐步实施全民社会医疗保险等等。

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全面的、系统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历史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并与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共同构成了完备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理论。这一时期,尽管积累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人民幸福安康矛盾突出等,但人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成功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并历史性地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2012年与1978年相比,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升至第2位,人均GDP由381元升至38420元,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倍、58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52.6倍、49.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增加26.2和29.0平方米;城镇化水平上升至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8.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增长16.1倍,毕业生增长36.9倍;卫生机构增长4.6倍,卫生技术人员增长1.7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增长1.9倍;1978年农村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至2007年的1479万人,而根据2008年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2007年的4320万人下降为2010年的2688万人,在2010年更新的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6567万人下降为2012年的9899万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30]。

(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根本目的、基本立场、基本动力、评判标准的系统性论述,也是分析发展形势、确定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着力点进而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新时代“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7],明确“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时代的重要历史特征,确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确立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历史性目标,并作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部署。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在事关民生福祉等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等人的发展问题上持续发力。

这一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12—2022年,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时代;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GDP达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GDP达8.1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1万元;谷物总产量和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14亿人粮食安全、生产生活物质资料得到有效保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1.8亿农村居民进城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64.7%;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至78.2岁[1]。

四、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进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进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并缩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之间消费、能力和收入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从“富裕”“共富”及其障碍化解的进路展开探讨。

(一)“富裕”的进路

就“富裕”的进路而言,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综合体现新发展理念并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一种演化着的整体发展观,典型表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的高度现代性[3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公平正义及共同富裕的最主要的因素,经济、社会和制度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共同富裕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32],从根本上奠定国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格局并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最本质内核,而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根本点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33]。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是构建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自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既做大“蛋糕”,又切分好“蛋糕”。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自主使用生产要素并公平参与分配,有效激发其活力与创造力,不断夯实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既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又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健全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既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发挥各类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积极作用。同时,实施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构建自由平等交换的国内大市场大循环体系,推进公共资源更加公正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富”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共富”的进路

就“共富”的进路而言,缩小群体性贫富差距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任务。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1],集中表现为区域、城乡、群体之间消费差距、能力差距、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及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明显妨碍和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推进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能力、消费(含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收入和财产的共同富裕维度来看,贫富差距短期体现为收入和财富的差距,根源在于能力的差距,表象为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差距。从长期看,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消费,消费的差距导致能力的差距,能力的差距影响收入的差距,收入差距通过积累形成财产差距,收入和财产的差距又会引致消费差距。因此,必须以人的消费、能力、收入为基本维度来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并缩小其群体间的差距,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关系和谐。

一是推进以基本消费均等化为保障的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当增加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性公共消费支出,构建城乡区域数量合理、质量相近、可及性有保障的公共消费体系,使公共消费更公平地惠及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皆有平等机会获取基本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二是推进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致富能力和可行能力。三是推进以收入分配机制优化为要务的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维护和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及其所得权益,使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收入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使全体人民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和幸福富裕的机会。同时,构建公平合理的与收入分配制度相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缓解市场扭曲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问题,规范和优化居民财富积累机制,提高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对共富的调节力度,缩小乃至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性,积极引导、规范和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三)“共同富裕”障碍化解的进路

就“共同富裕”障碍化解的进路而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任务。“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7],存在于农村与城镇之间不同的所有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二元化问题从发展的底层逻辑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推进,加剧了人的起点、机会和规则的不公平,造成了群体性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固化[34]。因此,必须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抓手推进社会综合改革,确保全体人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和发展机会公平。

一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社会身份障碍,推动农民、市民一体化发展,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同城待遇问题。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乡村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丰富农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农民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构建和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形成城与乡、工与农要素和产品充分平等、双向自由流动和交换的机制,实现市民、农民生产地位、分配地位公平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现代生产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优化城乡协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和关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及农民全面发展。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行集体所有制产权归属明确化、具体化,提升村级组织集体行动能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城乡居民平等共享国有资产增值红利,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划转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的范围和比例,使国有资本收益更多更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

五、总 结

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意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理论内涵,把握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政策、成就和经验。同时,需要从共同富裕及其实现障碍化解的进路出发,不断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缩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之间能力、消费、收入、财产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并从法律和制度上逐步破除存在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各领域的身份限制和制度性壁垒,确保市民和农民、体制内外人员、编制内外人员、正式工和非正式工、人才和非人才等不同群体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公平,不断增进不同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会格局。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