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茶盏的装饰艺术探究
2023-02-28郑婷婷朱琼琼钱佳斌陈思宇
郑婷婷,朱琼琼,钱佳斌,陈思宇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宋代在吸收和发展前朝茶文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文人在满足饮茶的同时对茶盏的装饰艺术和造型有了独特的见解:茶盏造型趋于小型化、口大足小、瘦高清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的不断改善,以及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实用,追求精神感受,因而对茶盏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文人文化对茶盏装饰艺术的影响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1]。宋代政策“重文抑武”的施行,让士大夫文人文化和地位空前高涨。科举取士的革新促进了文化发展,市民教育的普及淡化了等级制度,相对来说也普及了大众教育,士大夫文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让其拥有了时代的话语权,对茶文化推广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日常的饮茶品茗与探寻自然之美、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等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将唐朝刚刚形成的茶文化精致化、高雅化、审美化、艺术化,变成了宋代独特的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追求导致了他们对茶器茶盏的造型审美有了很大不同。
宋代饮茶风气之盛,饮茶成为宋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图1)中可见宋朝市井斗茶之景热闹非凡。空前鼎盛的斗茶之风导致宋瓷茶盏形制的改变,较前朝的茶盏,足小口大的盏具造型可以在分茶时观察到茶色之美,茶汤之变化。白色茶汤多使用黑盏,绿色茶末多用青白瓷盏承载,文人斗茶对于茶盏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在茶具茶盏设计时强调茶盏在使用时突出斗茶茶汤的色泽和汤花持续的时间。以此可见这样足小口大的特点更加符合宋人的审美趣味和使用体验。
图1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尚“雅”、崇玉的宋代文人在思想上也自然承袭了儒家思想,他们常称茶盏为玉瓯,茶汤为玉乳,茶叶为品玉,茶树为紫玉从,茶鼎为玉鼎。文人崇玉的思想直接体现在茶盏制作的方方面面,宋代茶盏釉色仿玉,为了使茶盏达到这一效果,龙泉窑青瓷多次施釉,使得烧制出来的釉面似玉,光洁柔和。在崇尚建窑黑盏的宋代,大量出土青瓷茶器也足以证明青白瓷和青瓷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也直接的验证了文人崇玉,尚“雅”思想。追求“玉气”感是宋人在以玉喻人,瓷玉相通“无为”之美,把清虚、朴素、恬淡之美的追求反映在饮茶的瓷器上。
2 社会发展对茶盏装饰艺术的影响
宋朝建立的几百年间,大范围的茶叶种植带来了茶产业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经济繁盛,坊市制的破除提升贸易的自由化,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和人口的南迁造成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促进了南北陶瓷烧造工艺的交融,给茶盏的装饰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2.1 生产力的发展
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坊市制度,日夜有市,贸易畅通,商品玲琅满目,店铺酒楼茶肆林立。正如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之景,宋代商业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茶馆、茶摊和街市上手拿茶壶、卖茶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居民喝茶的风气,并促进了人们对茶盏装饰艺术的变化。
至南宋时期,南移的经济中心和人口促进了南北陶瓷工艺的融合,也让茶盏的装饰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满足于“升平风物”和承平心态,宋文人开始在茶具茶盏的装饰风格上追求舒适、时尚、华丽,这样的生活风尚给茶盏装饰艺术提供了舞台,这一时期的主题风格大多呈现写实风格与世俗化,夸张神秘的浪漫主义在茶盏纹饰中略微少见,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市井小景等题材增多(图2)。
图2 北宋龙泉青瓷蕉叶纹茶盏
2.2 器物制式的规定
宋代手工业由少府监管制,对器物器型皆有“制式”,必须严格遵守管制,因而导致此时茶具茶盏造型和纹饰的程式化,宋茶盏器型多呈相似状,装饰纹样构图对称,缠枝纹、折枝菊纹、婴戏纹等较多。又因“募匠”制,工匠的制作水平不断精细化,专业程度也不断提升。在茶文化氛围的大环境下,宋陶瓷制茶具的分工愈加精细,各方面也不断进步。这样,就使茶盏的造型更为规则,釉面亮泽光滑,装饰技艺丰富多样。
3 工艺美术的发展对于茶盏装饰艺术的影响
茶文化形成了宋代文人点茶饮茗的主流饮茶方式,茶具已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宋人对于饮茶风尚的热情追逐使得茶具茶盏在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与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茶盏的“形、纹、釉、制”等方面都可见时代创新与融合。
3.1 茶盏形状的改变
宋代陶瓷茶盏的口沿造型较之前也有了自己多样性的发展,流行的建窑黑盏可见造型以敛口和束口为主,宋朝茶盏造型在口、腹、足上与唐朝大有不同,如表一所示,南移的经济中心导致陶瓷茶具生产规模的壮大,还可见撇口和敞口的造型,以葵花、莲花为口的造型也有迹可循,整体造型更为凝练和简洁,也更加轻巧,与宋代理学思想相符。宋人在延续传统口径设计时融入本朝的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陶瓷茶盏造型,并且也为口沿设计在宋代多样发展提供了基础。
表1 陶瓷茶盏造型演变表
宋人在茶盏盏腹造型设计上呈现V型斜直化的趋势(图3),点茶和斗茶的盛极使得V型斜直化在各大窑口的生产中普遍流行起来,看似斜直实际有稍许弧度。因茶盏足小口大,弧度的侧壁从力学的角度上形成一股倾斜向上的力,以此承受倒水时壶嘴出水的压力,避免茶水压力过大将其溅出茶盏外。视觉感官上显得茶盏里的茶汤深盈且茶盏中茶汤冲起的水流漩涡能旋转起茶盏里的茶叶,形成美的视觉效果和饮茶体验,符合宋代独特的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2]。
图3 宋代束口茶盏
陶瓷茶盏皆足小,以建盏为例,多圈足,北宋中期圈足足墙较宽,至南宋足墙细而矮。茶盏的口与足,比值增加,视觉效果上盏低浅小,口大足小。
3.2 茶盏纹饰的变化
制瓷业巅峰的宋朝,陶瓷茶盏的装饰题材也是丰富多样。宋代制瓷匠师们巧妙的运用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类和山水云石类纹饰、文字等装饰茶盏的同时也寄托个人情感,蕴含了时代的精神。
植物纹中,《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几乎各大窑厂的茶盏都能看到莲花的影子或形状似莲,或刻划,或彩绘,这些莲纹,刀法潇洒,线条简洁随意。人们将莲花与鱼纹、牡丹组合,即寓意连莲年有余鱼、富贵荣华;牡丹纹饰构图多样,姿态各异,花朵线条流畅,动感十足,与人物、动物组合,象征富贵满堂,光明、美好,有的还把“长命”、“富贵”等字样刻饰其间,表达情感心意;菊花纹,《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象征着长寿、祥和温馨、吉祥如意。因菊花具有豪放孤傲的品格,代表了一种高尚和顽强的精神,菊花在文人心目中有着清高的审美境界。菊与“足”谐音,赋予菊花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和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意为“益寿延年”。茶盏内以多层或单层的团菊组成纹样,表现了菊花的生机蓬勃[3]。
动物纹中,古人认为龙纹是最高的祥瑞,象征着皇家权威,皇家的瓷器茶盏上,往往印、刻着不同姿态的龙纹。湖南株洲伏羲仙庄博物馆收藏有特大型龙纹兔毫釉窑变建盏,将青瓷、白瓷的剔花纹饰技术结合到黑釉建盏,使此茶盏更显得华贵;凤为百鸟之王,表达着吉祥美好,宋代的凤纹表现喜欢用柔和的线条,以显示其怡然自得的情调(图4)。凤鸟纹更多表现吉庆如意的愿望和气息。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中凤凰形象飘逸生动,新颖别致,极具民间装饰艺术特色;鹤是鸟中长寿吉祥的代表,古人认为鹤象征延年益寿。若鹤与莲花、牡丹、灵芝组合,表示禄位高升,长命富贵;鸭纹,偏旁‘甲’寓意科举高中获甲。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中鸭纹茶盏举不胜数,其中布局对称式,装饰趣味。如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印花鸭戏鹅纹盏(图5),外壁刻一周弦纹,腹壁印荷塘游鸭、游鹅、鸳鸯,在碗内呈均齐式三分法布局,刻有水波纹,碗底饰有一条小鱼,鱼儿生灵活现,鸭、鹅、鸳鸯作嬉戏,展示出一幅生动的莲塘风光图;鱼纹则是象征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鱼与“余”同音,寓意“多多有余”,常与莲花相配,象征“莲莲有鱼”——即年年有余。宋瓷中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彭州窑、龙泉窑的茶盏制品,都有不用风格的鱼纹装饰;摩揭纹,又称鱼龙纹,宋代的摩揭纹有作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主题纹饰。
图4 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图5 青釉印花鸭戏鹅纹盏
人物婴戏纹入宋以后,各大南北瓷窑茶盏中均有婴戏纹作品,在宋代人们喜以儿童形象来营造吉祥氛围和消灾降福,婴孩戏枣、婴戏莲花意为早生贵子等吉祥寓意,婴孩和石榴,意味着多子多福。符号化的表现也表达了文人和士族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态。
宋代吉州窑独创的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技法,剪纸贴花是把民间传统的剪纸纹样成功地移植到茶盏装饰上,木叶纹盏则是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充分显示出工艺匠人大胆运用釉面材质语言的聪明才智和装饰技法的极高造诣。其以动植物、吉祥文字等为题材,质朴、纯真,富有乡土风情。剪纸贴花盏整体风格简洁古朴,纹样采用剪、刻相结合的技法,产生黑白、虚实对比,强调剪影效果。
3.3 茶盏釉色的发展
宋代五大名窑和民间窑场大量的生产茶具瓷器,其中青瓷体系釉色丰富,例如:天蓝釉、月白釉、粉青釉、天青釉、梅子青等色;白瓷体的青白釉系白中闪青,青中有白的;建窑、吉州窑黑釉瓷釉色绀黑,不同窑口的不同风格使得宋代茶盏釉色独具特色。宋代陶瓷茶盏釉色较此之前出现了不同的审美观点,归其原因就是唐喜翠青,宋主绀黑。秘色瓷最为著名的越窑符合宋文人温润如玉的特质,宋代青釉陶瓷茶盏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愈发细腻和精致,这都是宋“自然雅致”的审美标准的体现,定窑的乳白色,景德镇窑首创的青白瓷,耀州窑的青中微黄都以其特色的天然美成为宋代陶瓷茶盏颇具代表性的釉色。
盛行的点茶法和斗茶之风,使适宜于白茶的黑釉茶盏在宋代素雅清淡的釉色选择中脱颖而出,兔毫盏、油滴天目、鹧鸪斑纹盏等花釉黑盏也以丰富的窑变纹理之美点缀了宋人的茶文化,斗茶游戏更添加了一份娱乐性。茶盏以衬托茶汤之美为出发点,从青到黑,不同的审美取向引导着宋陶瓷茶盏在釉色上的风格变化[4]。
3.4 茶盏烧制的进步
装烧工艺的改进提升了茶盏的成品率。瓷质匣钵的出现,提高了茶盏烧制的质量,使得釉色亮丽均匀。垫烧工艺支烧垫圈的出现,降低了坯体与匣钵的粘黏性,使得窑内茶具满釉支烧,不仅使釉层饱满均匀光泽亮丽也提升烧制成功率,北宋时期多采用漏斗型匣钵正置仰烧法。北宋后期定窑创支圈覆烧法,装烧时使用支圈来隔开,器物口部与支圈直接接触,为防止烧制时粘连而擦掉接触面的釉层,但烧成后口沿部有“芒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晚期景德镇窑、吉州窑开始采用此种烧法,为了减少变形,胎壁变薄,提高产量。南宋中晚期,湖田窑在此法基础上发展出环状支圈覆烧法,减少器物变形、节约燃料[5]。
4 宗教因素对茶盏装饰因素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是宋代的主流宗教,僧侣和道士以茶修行,以茶供奉,茶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宗教的因素丰富了宋茶具茶盏的装饰题材和装饰风格,使宋代茶盏装饰别具一格。
佛教的东渐,佛教艺术随之兴起。大量莲花纹、莲叶纹、卷草纹、婴戏纹等纹样的出现都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古人常借此象征如意吉祥,期盼美好生活。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道器观,突出自然美。南方窑口受其影响,茶盏装饰风格以釉色为美,大多简洁淡雅,体现自然。南宋官窑以釉面开片作为装饰;龙泉窑在北宋时期追求深刻浅划的刻划技法,至南宋时期,以厚釉作为装饰,粉青釉、梅子青釉色青绿,莹润光亮;景德镇青白瓷半刀泥技法,线条流畅自然,清淡素雅;吉州窑以木叶入盏,呈现最自然之景,兔毫釉、鹧鸪斑以及玳瑁釉都为追索自然,兔毫釉状如兔毛、鹧鸪斑形如鹧鸪斑点、玳瑁釉斑色似海龟,将这些以结晶釉呈现在瓷制茶盏的装饰上,再现自然美态[6]。
佛、道学说都在茶盏装饰上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力求达到所谓的“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大然之境。
5 结语
宋代文人作为饮茶品茗的一大主体,他们不仅是茶盏的用户也是茶盏的设计师,把握茶盏的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引领着宋代思想文化发展。通过对宋代茶盏的装饰艺术分析,认为宋瓷茶盏装饰艺术在演变过程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等是有密切联系的,宋代茶盏独具特色的展现和传承,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