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高校体育专业助力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2-28王梓宇余威谢正伟杨晓东丁思源
王梓宇 余威 谢正伟 杨晓东 丁思源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雅安 625000)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两大支柱,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能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目前雅安市雨城区社区开展情况较差,存在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组织、开展活动的资金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社区体育发展,阻碍全民健身的发展与普及。但是,雅安市雨城区所在的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具有大量师资、生源,学校中所含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可以为社区提供帮助。该文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的各个社区进行调研,将社区、高校体育专业作为纽带建立起来,推动社区全民健身计划践行[1]。
高校体育专业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支持是横向开放和纵向支撑的有机结合。横向开放为高校当中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的类别;纵向支撑则是高校当中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在指导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2]。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场地不对外开放,高校人力资源与社区的交流几乎被切断。所以雅安市雨城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动”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实践与探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雅安市26 个社区、5 个街道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研究高校体育专业的优势,结合社区体育,为社区提供专业健身指导、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等服务提供策略,促进全民健身。
1.2 研究方法
1.2.1 实地考察法
于2021年12月走访了雅安市雨城区各社区,对中大街社区、挺进路社区等26 个社区5 个街道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个社区体育场所的建设情况和社区居民的运动情况,广泛听取专家领导们的意见,为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该研究的需求,设计两套问卷,一套面向社区居民,随机对1169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体育锻炼的需求问题进行调查,另一套面向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具体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了解。
1.2.3 数据统计法
统计雅安市雨城区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通过SPSS 2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雅安市雨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及居民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需求。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雅安市雨城区高校体育专业向社区提供帮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 雅安市雨城区高校体育专业助力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作为雅安市雨城区唯一具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通过前期调查与具体实践,发现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助力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2.1 影响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
2.1.1 雅安市雨城区独特的气候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层面的数据统计得知,雅安市雨城区一年中有200多天在下雨,部分年份的降雨量甚至可达到2000mm,即使在天气晴朗的时间里,较大强度的紫外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参加户外运动的意愿,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下,一方面抑制了雅安市雨城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限制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
2.1.2 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的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我国体育人口呈“U”形分布,大多数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为“非就业人口”,以老人和青少年为主,而在校的青少年大多都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不利于以广泛人民群众为基础的社区体育的发展。其次,社区居民大多为自发组织的运动,居民在运动时间上比较随意,难以将其统一起来。再次,由于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缺乏社区体育服务意识,不能形成归属感,导致与社区脱节,对社区体育治理关注程度不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
2.1.3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形式单一
如表1 所示,雅安市雨城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状况与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有着共同之处,其中以跑步与散步为主,占67.6%,因为该类运动对场地、技术要求低。在参与形式上,雅安市雨城区居民个人自主参加锻炼的占45.3%。从数据中得出,大部分居民锻炼项目单一,可能是体育设施匮乏、集体运动项目少、缺少统一组织者和管理者等原因造成的。
表1 雨城区社区居民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统计表
2.1.4 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社区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自筹以及社会捐赠三个方面。根据对26 个社区管理人员的访谈,发现均没有社会捐赠的资金来源。政府拨款与自筹也是少之又少,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面临着谁来投、如何投、投多少、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社区体育投入资金不足将导致日益增长的居民体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如表2 所示,精准供给不足导致社区体育设施供需错位,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要求按“室内人均不低于0.1 平方米和室外不低于0.3 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但在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的实际运行中[3],由于缺乏相关负责部门与人员对建设过程和结果的监管与验收,使公共部门提供的传统体育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造成反差,最终导致体育场地资源的不足,呈现出雅安市雨城区居民“有什么练什么”而非“需什么配什么”的局面。
表2 雨城区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存在问题统计表
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存在问题统计表(表2)中可以看出,雅安市雨城区锻炼场地的数量最为缺乏,主要与雅安市雨城区的公共体育场地较少相关。此外,质量不高以及便利性不够均占比近四成,分析发现,距离社区居民居住地比较近的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存在锻炼设施老旧、单一的情况,质量不高,而稍微修建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类似于室内体育馆、公园等,距离社区居民居住地较远,便利性不够。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1.5 雅安市雨城区社区缺乏专业性体育人才
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管理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专业性人才造成的。
根据数据与访谈发现,雅安市雨城区所有社区都没有直接负责管理社区体育事务的部门或人员,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为临时指派,由于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雅安市雨城区社区体育的开展一直处于不容乐观的局面。一是复合型、职业化体育管理人才不足,通过社区岗位招聘来看,要求专业多是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或计算机类,缺乏专业性的岗位设置,制约了社区体育治理水平的提升[4]。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从雨城区26个社区,5 个街道有无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的调查中得出,83.2%的居民表示,运动中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每千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低于1.6名,且各个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极为不平衡,很多社区当中都没有配备专业体育人才,使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策划与组织[5]。
2.2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助力社区体育发展的限制因素
2.2.1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及开放存在不足
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控制疫情传播,高校采用对外封闭的形式,大部分时间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受高校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部分学校领导对开放体育场地存在一些质疑。第一,担心影响学校正常体育课程的秩序,除寒暑假外,校内的体育场地资源趋近于饱和,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承担大量的教学、比赛、文化艺术等活动,使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球类运动的空间,造成体育资源利用的冲突。第二,给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带来隐患,社会人群具有复杂性,流入到校园当中难免会激发一些矛盾。第三,高校将承担运动场地的额外维修成本,由于社区居民在高校进行体育锻炼,会对运动场地和器材造成额外负担[6-7]。这两方面的影响,很大程度地削减了周围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数量。
2.2.2 高校人才对社区体育指导力度欠缺
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未达到国家预期目标。虽然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一直积极致力于为社区体育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由于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有二者对口的部门或者人员进行管理、对接,因此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壁垒,导致社区当中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体育人才进行指导,高校中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平台的问题。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大多承担着校外体育赛事裁判员、担任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员、参与体育赛事等事项,服务与受众面有限。针对广大群众组织社区居民加强体育锻炼、传授运动知识的活动非常之少,在该论文研究团队成员的努力之下,在雅安市雨城区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的华兴街社区、水中社区成功开展数次体育活动,累积参与人数近百人,打通了该部分社区与学校之间的阻碍。但受人力、精力影响,要想以一己之力带动整个片区社区体育发展则显得力不从心。
3 雅安市雨城区高校体育专业助力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3.1 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线上平台
由于疫情防控,高校采取封闭管理,此时可以利用信息资源,打造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络渠道。利用当今自媒体时代传播工具便捷、扩散广的特点,打造学校与各社区间体育资源线上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录制健身常识与运动技巧,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线上专业指导。此外,利用线上平台可以将不同运动需求群体组合成一定的社会团体,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标准下的要求,将学校中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既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满足了居民对活动场地设施的需求,也减轻了学校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学校在这些场地设施的经济投入,无形之中扩大了高校的社会认知度和知名度,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正是高校体育助力社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2 统筹管理高校、社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要想实现高校专业与社区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加强体育资源管理。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对应的部门、人员负责该方面事务,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双方的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是主体,主要负责高校与社区资源的整合、顶层设计、法规制定等。而学校与社区则是资源有力互补的直接执行者。因此,统筹高校与社区管理机制,从宏观层面对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发展进行合理调配,为其提供有力保障,这在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微观上为社区居民到高校参加体育活动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为高校与社区间流动性较强的居民建立信息数据库,在社区提供身份证明,在与高校核实的情况下,在高校数据库中建立实名认证,确保社区居民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文明参与,从而避免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3 促进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深入社区进行体育指导
针对高校体育人才对社区体育参与程度不高,指导内容不全面这一状况,建议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实践教学板块中,加入社区体育服务这一内容,深入研究社区体育指导体系和工作目标,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生努力拓展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理论,了解前沿的体育理念,积极面对社区开展体育健身运动、体育知识讲座、体质监测服务等,努力为社区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大学生体育与社区体育工作人员服务中心”“社区体育服务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让其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担任策划、组织、管理、指导、裁判的工作,不仅可缓解社区的管理服务力量明显缺员现状,还可以将在学校专业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起来,实现课堂外的自我能力提升。
3.4 建立高校、社区、政府、企业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要提高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单靠社区和高校二者是完全不够的。将高校、社区、政府、企业联合到一起,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与社区提供物质保障。由于社区体育专项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拨款,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难以组织、承担社区体育活动。因此可通过高校体育专业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方式,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许可,获取一定数额的经费和资金补助,并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利用程度。此外,利用官方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起到通过拉拢企业的方式得到一些企业的额外赞助经费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从参与社区体育居民的微观角度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居民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提高居民体育素质;从宏观的各组织、机构角度看,达到多方的互利共赢,持续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运营,最终为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语
高校与社区的有效联动是解决公共体育服务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全民健身战略落实与践行的重要支撑,为推动二者高效“联动”,应打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体育专业与社区体育线上平台;统筹管理高校、社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深入社区进行体育指导;建立高校、社区、政府、企业多方一体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