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四无”

2023-02-27张继平陆俐励袁川

关键词:学习动机研究生学术

张继平, 陆俐励, 袁川

(1. 三峡大学 田家炳教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云南 昆明 650500; 3. 贵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激发研究生学习动机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研究生招生117.65万人,其中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毕业研究生77.28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7.20万人,毕业硕士生70.07万人[1]。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国家,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然而,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下,如何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会因数量的攀升而被“稀释”是问题的关键[2]。当前,研究生奋斗目标模糊、求知欲望不强烈、创新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显著,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人才成才的规律出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更需要学生自身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生开展学习的内驱力,是引起和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确保学习能够高效运作,达到既定学习目的的关键环节。现象学方法是通过直接地观察认识,并尽可能不带偏见或不加解释地进行描述,其本质是关注事情本身的一种特殊认识程序。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生学习动机的价值和问题,探索提高研究生学习效能和培养质量的机制,以之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激发研究生学习动机的时代价值

动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是人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研究生学习由动机而引发,如果他们在学习中能有比较强烈的动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满意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激发研究生学习动机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提高学习效能,积累人力资本

研究生作为新时代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品德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张之洞指出人才、教育以及国家强盛之间的联系:“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备。”[3]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表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4]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5]。可以看出,不管是近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外国,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当下,国际的竞争激烈而复杂,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迎接挑战,越来越多国家将人才作为国与国之间开展竞争的“必胜筹码”——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和根本保障。

做好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打好人才基础的关键在教育,通过教育造就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正稳步前进,并走在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上,培养和提升研究生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有益于其增强学习效能,提高学习获得感、成就感,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行为,进一步习得知识和技能,去适应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国家累积高质量人力资本,为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输送中坚力量,维护党和国家事业长足稳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足以见得,激发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关键,对个体学习效能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人力资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净化学术环境,优化育人生态

学习动机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环境,是学术环境优劣的现实反映,因此激发研究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净化学术环境,优化育人生态。习近平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6],彰显出构建健康学术生态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学术问题正向研究生席卷而来:拿来主义盛行,据他人成果为己有;请别人捉刀代笔,弄虚作假;科研倾向利益化,注重变现等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大有市场。而这些现象的存在,无不是受到功利化动机的不良影响,使研究生失去了对学术殿堂的敬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受到其学习动机的极大影响。学习动机是引起并激励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内驱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态度、科研行为、创新能力等[7]。此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硬环境”建设,还需要深厚的内部“软环境”优化[8]。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为高校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以便于融入学术价值观教育、创新理念培育、校园文化根植等文化元素,对高校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学术生命力的延续和学术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进步和建立高质量育人生态体系提供现实可能。

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探究性等特点,要求研究生应具备学术意识、学术态度、学术能力、学术道德,缺一不可。而优良的学术意识、学术态度、学术能力、学术道德,又需要科学的、可持续的学习动机来激发与维持。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高校研究生的育人生态和学术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开发个性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完善天赋才能,才可以与上帝比拟,而这正是人们比世界上一切宝藏、一切荣誉、一切欢乐和所有一切包括在人们欲望之间的东西更为需要的,所以,完善天赋才能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目标。”[9]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每个研究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才方向和成功路径,让所有研究生都走同样的路径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天性、禀赋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训练,才能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动机的内生驱动作用,深层次开发其个性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已进入规划时期,尤其是在教育部提出要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研究生群体成才成长正逢“两个一百年”的重要交汇期。新时期赋予了研究生新的历史使命,也给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挑战,是研究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发展面临的必然之路。新时代研究生的学习价值取向更趋向多元化,更注重个性的发展、现实的需要和自我未来的发展。有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帮助研究生提升认知观念、了解自身需求、分析多元化学生特点的前提,是研究生筑牢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打造刻苦钻研的强韧引擎、永葆终身学习精神品质的关键所在。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指明学生学习目标,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其从容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最终助力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才能发挥个人独特的潜能,才能成就自我发展、获得自我满足、实现自我价值。

二、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四无”表现

学习动机是增强研究生求知欲的内驱力,是提高学习效能的动力源,是开发好奇心的催发剂。研究生学习动机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条件制约。在内外部不良因素与条件的影响下,研究生学习动机缺失成为一种教育现象,主要表现为“无志”“无趣”“无能”“无效”。研究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作为研究生导师或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员,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能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有助于直观和全面地理解研究生学习动机的相关问题,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从亲身体验到自主表达再到深入理解都得以积极参与。研究通过与研究生开放式的交谈,了解收集其看法和态度,综合研究对象的体验描述,从有意义的陈述中进行归纳提炼,力求揭示研究生学习动机缺失的表现及其机理。

(一)学而无志:“学业攸关前程”的远景目标丧失

研究生学业成功是反映学习效果的直接依据,不仅与学习动机呈正相关,而且受到学习目标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使命,产生动力,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动机;不合理的学习目标则会消磨学生的志趣,使人丧失学习动机。当今时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冲击下,研究生规模不断增长,就业与日俱艰,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与研究生交谈发现,“考研热”的浪潮推动着一些研究生选择读研,而他们本身却无法正确看待学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缺乏远大志向,无法树立科学合理的远景目标,目标短浅、只顾眼前、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茫然失去学习的内在追求,试图在舒适的“温度”上“躺平”。他们的关注点在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学习和研究过程的内部;其努力的目标在于完成任务之后的回报,而不是个体的收获与成长。因此不难推知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有的研究生在选课时避难就易,选择轻松易蒙混过关的选修课,避而不见需要付出努力的选修课程,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放弃统计与测量、数学建模等课程,自然科学类研究生逃避古典文学、心理学等课程,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的表现,殊不知,这些课程和他们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有的研究生把修习学分作为获得文凭的“通行证”,在课程学习中但求合格,不求优异表现;有的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因而写出的硕士学位论文逻辑不明、语言不通、观点晦涩,刘海峰教授对此大声疾呼:研究生,不要让导师折寿![10]没有学习动机,研究生学习就会迷失方向与目标;没有远景目标,研究生学习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二)思而无趣:“专业认同不高”的求知欲望缺乏

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在主观上的意识态度与行为取向,体现了个人与所学专业情感连结水平[11],对于专业研究的内在兴趣是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进而对学科的兴趣越浓厚,学习动机越强,采取持续学习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正如曼纽尔·卡斯特说“认同是行动者自身意义的来源”[12],研究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学习的求知欲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知识的价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和研究生讨论发现,不少研究生秉持学习是“半山腰太挤,我想去看看山顶的风景”的心态,深感不能满足科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选择读研以提升自身价值,然而却在专业的选择上盲目从众。专业的冷热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成为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不考虑学生自身兴趣与匹配程度,甚至一些考生为满足继续升学的愿望选择调剂专业。在此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个人学习与专业的认同相冲突的现状,例如一些研究生表示,在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预期不同,无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于是迫切地想寻找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求知欲,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专业信心动摇,也会影响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效率,甚至是厌倦和抵制,最终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退学。专业认同决定了学习幸福感,是学习兴趣的坚实基础,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会有意识地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状况做出相应的规划,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努力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三)研而无能:“主动钻研探究”的学习意愿不强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3]。科研创造力是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生的学习动机高低直接影响其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进而影响科研创新成果的产生。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却并未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提升,在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主动钻研探究意愿不强的情况。研究生的学习更注重自主性和研究性,注重培养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研究生进入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后,学习压力骤缓、学习监督消失、学习依赖不减,部分学生无法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要求较其他学习阶段的巨大落差,钻研能力和学习意愿与之不相匹配,缺乏对问题的研究意识。在与研究生导师的谈话中发现,当代研究生深度学习能力和专注力总体水平偏低。教师“重研轻教”、教学态度散漫、指导负担过重,会影响对研究生钻研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受网络“躺平”等“佛系文化”的影响,当代研究生出现低目标承诺、低自我超越、低动机导向的学习现象,导致很多研究生容易放飞自我,对学术钻研不深,只求完成任务交差等消极态度。长此以往,钻研探究意愿较差的学生就开始暴露问题,比如选题避重就轻,学位论文中资料堆砌成分过多,缺乏创新性和研究深度;学习中潜心钻研、探索的氛围不浓,学术根基薄弱,学术后劲不足。学习动机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个体的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弥补,但缺乏学习动机,主动钻研探究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即便技能水平再高,也难以产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行而无效:“学习安身立命”的压力负荷过重

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根据耶斯基—多德森定律可知[14],学习动机强度并非越高越好,当动机程度超过最佳水平,压力攀升难以支持,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阻碍效果,即使是积极的学习行为,也无法提高学习效能、形成高效率的学习效果。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知识时代学习的价值后,却又过分妖魔化学习行为的作用,并将学习行为当作自己改变人生的出路、安身立命的捷径和支撑家庭的手段,由此牺牲了社交、娱乐等活动,这是一种不正常且过度的压力表现。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可知,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效果,但是超负荷的压力并不会对知识学习和个人发展起积极作用,相反会僵化能力发展,阻碍知识学习,增加心理负担,属揠苗助长之举。通过谈话了解到,学生在考试时,因要求获得好成绩的动机过分强烈,以至于过度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过程,竟然回答不出来自己原本熟谙的问题,使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当代研究生片面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快速结合,学习动机的功利化现象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的恶性竞争,出现作弊、学术不端、送礼等行为。究其根源,过高的目标、不当的认知模式、他人不恰当强化,让研究生长期处于学习动机过强的压力下,为达到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性格发生消极转变,极易做出一些越轨行为,甚至会诱发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最终无法达到成人成才的目标。动力伴随着压力,负压过重,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危害身心健康;适度压力,让学生进入生活和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欲改善研究生学习行为的效能,必先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动机。

三、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良好而稳定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行为向既定的学习目标不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维持和增强学习动力,有效降低学习倦怠感,提高学习满意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研究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并逐步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点是培养良好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关注和适当鼓励,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反馈甚至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的关键。学校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其学会正确地归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是维持学习动机长久而稳定的必要保障。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学生是否具有清晰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有着必然的联系,高尚的学习动机、高度的学习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驱动力。古有诸葛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近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是形成学习动机的核心,是树立远大目标的基础。

研究生应当明确学习是生存安全的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明理增智、提升自我、体现价值的需要,自觉树立远大志向,激发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自己以志御气,努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研究生需学会将漫长的研究过程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将读研当成目标通关,有事做,有奔头,未来才会坦荡,学习才不会枯燥。

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出发,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期望的自我学习结果能达到的前提,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行为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力[15]。为此,教师、学校要以立志教育为突破口,引导研究生在建立近景目标的同时,更要建立远景目标。教师既应长于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又应注意教会学生自己设立目标。学校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做好新生教育工作,明晰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特别是对于部分盲目读研的从众者和学历追求者,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及个人价值所在,容易产生角色偏差。高校应该帮助研究生打破功利思想的局限,寻求更长远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导师定期举办组会,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增强他们的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确保研究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坚定走完求学道路。

(二)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16]。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发生兴趣”[17]。兴趣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可从激发学生本性、创新教学方式和增强专业自信方面做好“四个干预”:其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研究生对知识的渴求欲。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18],即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愿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给学生以暗示并抱有真诚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动机,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其二,课堂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应与学生的知识情境密切相关,要源于生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学校要通过对专业的多角度宣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形成专业价值的内在认可,并能嵌入个人价值。专业只有为学生个人所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学生去思考与行动。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与问题。有了细致的答疑和宏观的视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学生越认同自己的专业,越会积极投入本专业的学习。其四,高校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研究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另辟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心向。

(三)发挥导师的积极指导作用,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上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人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19]。“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良好的师生感情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达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效应。此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态度、情感,导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作用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研究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强化导师责任制,杜绝蜻蜓点水式、放养式地教授,严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上,由于研究生学习时限较短而学习任务重,如果完全依靠研究生自行摸索会导致进程缓慢甚至偏离轨道挫败学习信心。可以组织同学交流学习上的经验,比如查找文献和撰写综述、如何确定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题目、如何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等,而这些综合性知识在以往多被认为应该由学生自己反复实践探索的[20]。

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进步,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导师要辩证地看待科研压力对研究生心理情绪造成的影响,合理规划科研工作安排,为研究生构建适度的、合理的、具有挑战性的科研目标、科研任务和科研评价机制[21],如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研究中,结合学生各自能力安排相应任务,或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开展研究,引导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出来适当参与竞赛。将注意力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行为的积极性。一旦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或获得一定进步,自豪感油然而生,才能有效增强研究生群体直面科研瓶颈、克服科研难题的勇气和决心。

(四)抑制不当的学习动机,深化适中动机的激励效果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学习动机的强度亦是如此。学习动机过强则适当减弱,过强的动机能激励学生勤奋但可能造成行为扭曲;学习动机过弱则适当增强,动机不足难以形成和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适中则延续,这是学生获得最大化学习成效的直接保证。

首先,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能够帮助研究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做出调整而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缓解心中的焦虑[22]。在文凭贬值现状下,研究生作为稀有短缺人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研究生应该保持平常心,积极面对,并能清醒认识到,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在激烈竞争中的通天梯[19]。学习效果如何,确实会影响个人发展,但个人发展并不仅限于学习,我们更期待,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过来,学习成效的期待,可以激起学生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地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其次,正确释放压力。研究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自我,不仅能够有效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使挫折感转移、分散注意力从而缓解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深化动机的激励效果。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学生动机的不良倾向,进而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调整好学习的心态,消除“学不好就完了”的错误认知,缓解其对于学习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冷静、科学地对待成绩与学习本身,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强度适中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学院应结合专业实际,联系社会资源,做好专业培养与创业就业的对接,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最后,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效的心理慰藉和支持,帮助和引导研究生学会正确地归因[23]。人生面临许多新情境和新问题,会获得成功,也会遭受失败,这是正常现象。唯有正确归因,才能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动机强度的最佳激起水平也因人而异,研究生应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深化适中动机带来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研究生学习动机不足和缺乏、奋斗目标模糊、学习倦怠感强烈等问题是高校里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果,关系到他们日后的发展和成长,掣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立足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正从“重量”转向“重质”发展,加快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而学习动机又是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面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现状,须从多维度多方式进行引领、激发与干预,在借鉴中成长,在摸索中进步。然而,绝不能将这一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和学生个人,而应依托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在深入挖掘和剖析学习动机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导—学校主体—学生主动—导师主责的“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促使研究生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研究生学术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