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3-02-27张先庚梁小利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张先庚 梁小利 |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的应有之义。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专业能力强与综合素质高的医药卫生人才短缺,医疗条件的落后限制了地区发展。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面临着种种困境:人才职业特质内涵不清,本土人才不愿回、外地人才不愿去;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医药人才本土化全科能力不足,培养标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2010年以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联合阿坝州卫生健康委、若尔盖县医院等单位,以四川“三州”为主战场,辐射云南、贵州等地区,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族地区每一寸土地,积累第一手调查资料。在调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状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感爱专创献”的育人新理念,积极推动政府、学校、行业、医院四方协同,优化“三融合三对接”,构建了职业素养、模块化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助力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确立“感爱专创献”的育人理念,培养职业特质
针对民族地区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难题,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将人才培养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稳定等结合,聚焦健康扶贫和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发展,确立了面向民族基层、服务地方需求的“感爱专创献”育人理念,凝练出“感党恩、情怀深、技能精、善创新、讲奉献”的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职业特质内涵。
具体来说,“感”即举办“志存高远、扎根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等系列讲座,培养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牢扎根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爱”即组建“思政人文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民族医药传承大师”导师团队,培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情怀;“专”即对接民族地区特殊病种、健康扶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能力与专业技能,提升本土化全科能力;“创”即通过设置特色化方向课程,助力产学研医融合,推进中医药与民族特色医药传承创新;“献”即树牢奉献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信念,扎根民族地区,呵护全民健康。
建立“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各方优势
学校致力于打造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支撑的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并与乡村振兴联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人才培养与健康扶贫方面的主导与决策保障优势,明确州县乡村四级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医疗从业人员职称晋升、职后教育、薪酬待遇等激励保障政策,解决毕业生“留不住”问题;学校与各级卫生健康行业、医院等联合开展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培训,打造西部民族地区健康帮扶品牌,推动卫生高职人才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与发展,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助推乡村振兴,助力民族团结与稳定发展。
通过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健康扶贫工作委员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学生共同评价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涵盖招生、培养、就业、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育人联动长效机制,解决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与岗位不对接的问题。
优化“三融合三对接”,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推动爱心感恩教育与专业培养、健康扶贫与特色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训与职业特质培养的“三融合”;优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民族地区地方病种与特色医药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地方疾病防治服务健康扶贫需求的“三对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打造了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育人体系,为情怀深、技能精、能力强、素养高的特色化本土化人才培养注入活力。一是构建以爱心感恩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厚植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民族地区砥砺青春、建功立业、实现价值;二是对接岗位胜任力,重构“思政文化课程+基础与专业课程+中医药专业课程+民族医药特色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架构包括实践课程、岗位实习、创业就业的岗课赛证训融通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组建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三州’医药卫生人员+民族医药传承大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实施校地双导师制,编写活页式教材,搭建课程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将课堂设置到一线县市乡村及家庭,实施一课多师、一人一案教学,实现浸润式、体验式、沉浸式教育,利用项目导学、大爱激学、团队研学的教学方式,培养“感党恩、情怀深、技能精、善创新、讲奉献”的医药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