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金莲小说《蝴蝶瓦片》的蝴蝶意象

2023-02-26杨花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6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民族精神

[摘  要] 中国当代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蝴蝶瓦片》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内容极具象征意义与哲理意味。蝴蝶是该小说的中心意象,有着丰富内涵。蝴蝶是承接祈雨愿望的载体,小说在叙述女童天真的认知思维时使蝴蝶承担了祈雨的职责,成了人们祈雨的精神寄托。在年复一年的干旱和土地贫瘠的非常态生活中,蝴蝶被赋予了跨越时空限制的力量,人们想要借其飞翔的姿态超越生活的苦难,完成天人合一的夙愿。蝴蝶是寻找生命本真的媒介,蝴蝶与人依偎,具有回归生命本真的浪漫色彩。因此,蝴蝶意象寄寓着马金莲独特的生命意识,在传承与融合中表达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蝴蝶瓦片》  蝴蝶意象  生命意识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6-0016-04

《蝴蝶瓦片》以一个六岁半女童的限制性视角围绕神秘的蝴蝶祈雨传说展开叙事,将蝴蝶意象在与雨水、人的心灵及生命交织的内在关系中进行了细微刻画。小说运用了两种蝴蝶意象,一是勾勒于白瓷盖碗上的淡青色蝴蝶,另一个则是绣于布鞋上的绿色蝴蝶。蝴蝶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成为人们心中超脱现实世界并与万物沟通的载体。《蝴蝶瓦片》不仅展示了当地人的审美文化心理,还寄托了身处干旱贫瘠环境中的西海固人民向往雨水滋润生命的朴素情感。此外,作者始终运用诗意化的笔调,从朴素的生命经验出发,为蝴蝶注入了丰富的象征内涵,以蝴蝶这一意象为核心,赋予其打破时空界限而达成祈雨愿望、超越苦难现实、回归生命本真的独特内涵,既传达了当地人坚韧不拔的内在精神,也彰显了一种回归生命本真、达到物我一体的生命力量。

一、承接祈雨愿望的朴素载体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载体的艺术创造,是意与象、心与物、情与景的有机统一与自然融合。”[1]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则是通过具象的观览,实现对意的深层追寻,以传达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自古以来,蝴蝶这一体形娇小而又斑斓灵动的美丽之物,深受文人墨客的关注与喜爱,蝴蝶这一意象的建构,总是以寓言的方式来展露其象征性、哲思性的文化内涵。

《蝴蝶瓦片》中的蝴蝶是祈雨传说的核心意象,是承接人心灵深处祈雨愿望的载体。蝴蝶本是一种自由飞行于花丛中、绿荫间的美丽昆虫。小说之所以选取瓦片上的蝴蝶意象作为叙事焦点,究其原因在于蝴蝶翩翩起舞于花丛绿荫中的美好图景在常年干旱、难见雨水的村庄中是难得一见的,另一方面白瓦盖碗作为西海固人家待客的盛水杯具,本质上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说的叙述主体即女童的认知中,被描摹于盖碗茶杯上的蝴蝶是与水相伴的意象。那么聚焦白瓦盖碗上的蝴蝶与雨水的关系就成为作者选取蝴蝶意象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另一原因,也是小说故事设置女童寻找蝴蝶瓦片这一情节来完成其祈雨愿望的原因。

蝴蝶轻盈而灵动,是大自然中翩翩起舞的精灵。小说便借蝴蝶的特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将蝴蝶作为祈雨的载体,凸显了人热爱自然和热爱生命的天性,借蝴蝶的飞翔的姿态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其完成祈雨的朴素愿望。小说写道:“等到今天,活着的愿望已经十分单纯了,单纯到只有一个,下一场雨,好好地下一场雨。”[2]面对长期的干旱,人们只能凭借内心坚忍的意志继续扎根泥土,在煎熬中等待一场雨水的到来,使一切生命得以滋润,那么干旱的现实图景则是为瓦片上的蝴蝶图案注入生命力,以其作为承接祈雨愿望载体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蝴蝶瓦片》在采取儿童视角叙述的同时还巧妙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进一步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将寻找蝴蝶瓦片的场域设置在了近百岁的老刀与长久瘫痪的小刀这两个相互依偎且相对贫弱的人物的生存空间中,最终叙述者女童在前往老刀家找寻蝴蝶瓦片的两次奇特经历中完成了对蝴蝶瓦片的收集,这使蝴蝶意象再次弥漫着一种源自生命本原的哲思意味。此外,小说还赋予了女童一种能与大自然交流的独特能力。她能感应到庄稼之间的对话:“麦子和麦子说,豌豆和麦子说,麦子和野草说。大家这一刻成了朋友。命运相同的患难之交。它们肯定和山下村庄里的人一样,也在叹息,叹息等不来一场活命的雨水。”[2]可以看出,马金莲在此处通过女童天真的视角来感知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既体现出小说的魔幻色彩又体现出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本性。小说以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理念为核心,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悲悯,女童用纯真的心灵感知庄稼的生命韧性,继而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可见,无论是寻找场域的设置还是女童本身所具有的魔幻色彩,作者都表现出一种认为万物命运与共的同理心。

一直以来,西海固村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只依赖自然降雨,只有风调雨顺才能获得丰收。女童最终来到空旷的山顶上,打碎了盖碗,将保持飞翔姿态的蝴蝶瓦片扔下山崖,将瓦片上的蝴蝶化作其心中祈雨愿望的载体,实践了隐匿于心间的祈雨愿望。作者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书写观中选取蝴蝶意象,以人的心灵捕捉蝴蝶的内在能动性,使小说中的蝴蝶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蝴蝶,还是承载着人的朴素祈雨愿望的载体,以蝴蝶意象作为人的情感寄托,在人與自然和谐共生中凸显了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存观念。

二、超越苦难的精神具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马金莲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出生长大,其前期的系列小说创作总是从西海固这一故乡原点出发,聚焦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海固地区偏僻与贫穷的农村现实生活,在自我的生命体验中进行回忆性书写。面对曾一度“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的苦难现实,“马金莲书写苦难的方式和角度不单单从社会层面出发,更多的是从哲理层面去书写苦难”[3]。而小说《蝴蝶瓦片》则鲜明地凸显了这一特点。

《蝴蝶瓦片》以蝴蝶为主要意象,在人与蝴蝶的并置叙述中借蝴蝶道出了西海固人民虽在现实中承受苦痛,但在内在精神上却依旧像蝴蝶一样具有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苦难的超脱精神。“蝴蝶成型中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前身的重生。”[4]蝴蝶的生命历程中有着破茧化蝶的苦痛,它们只有历经身体内部多次复杂的蜕化、离解和重建后,才能成为蝴蝶。小说的核心人物小刀是最具破茧化蝶特性的典型形象。瘫痪至身体糜烂且被村里人几乎遗忘的小刀并没有被苦难的现实生活与瘫痪的身体境况所打倒,他不仅在艰苦的岁月中以坚韧且热烈的姿态直面现实苦痛,更在非常态的条件下一针一线亲手为村里的每个人制作了一双做工精美的布鞋,显示其极其坚韧的生命力量。小说还通过聚焦小刀为女童所绣布鞋上的绿色蝴蝶,在人与蝴蝶意象并置的叙述中,观照了苦难的现实和人的内在精神的坚韧。绣着精美蝴蝶的布鞋是女童初次进入老刀家寻找蝴蝶瓦片时,小刀亲手交予她的,希望女童能够穿着这双布鞋替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山里的庄稼等。而这双穿在小女孩脚上的绿色蝴蝶鞋子最终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做工精美的绿色蝴蝶让一度忘了小刀还活着的村民们再次记起了他并为之感叹。

一方面,小刀用超越极限的毅力所完成的绿色蝴蝶布鞋打破了村庄因常年干旱而沉重的气氛,村里人在有说有笑中议论起了鞋子的样式和做工,女人们还主动跑到小刀家里请教他怎么做鞋。蝴蝶意象在这里使因干旱而浮躁、失去耐心的人们重新“返回”到了生活的本真中,并且人们也在回归日常生活时获得了精神上的短暂欢乐。另一方面,小说还借助蝴蝶意象,使能够超越苦难现实、不断突破自我的小刀再次通过精美的蝴蝶布鞋“返回”到集体中。这种因蝴蝶使村民们幡然醒悟并再次记起了小刀存在的设置具有深刻的哲思意味,此刻的小刀如同蜕变的蝴蝶一样,超越了现实之痛,获得了生命的重生,这一层面的书写具有象征意味。可以看出,马金莲在《蝴蝶瓦片》中使蝴蝶成为超越现实苦难的精神意象,她总是能够在文本的创作中直面现实苦难,从哲理的层面来书写艰苦的现实生活,并且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人与蝶的意象的交相呼應探究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读过马金莲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马金莲能够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审美风范。大有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扬美德的味道。她的文字了无媚俗、庸俗、低俗之气,正直,鲜活,美好,有阳光雨露的清新。”[5]马金莲在《蝴蝶瓦片》中对于蝴蝶意象的选取一方面因其有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自觉理解,另一方面是她有传承民族精神的匠心。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马金莲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文化视域中,而是以一种融合性书写来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庄周梦境开始,似梦非梦、心凝神释、物我两忘的蝴蝶梦境,跨越时空的局限,带领人们达到永恒的理想之境,彰显着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情怀,给人一种超然豁达、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6]马金莲借助蝴蝶这一中国古典文化中常用的意象,将其投射到曾一度贫瘠干旱的西海固的现实背景中,完成了对于苦难的明亮书写。小说以蝴蝶隐喻了西海固人民面对苦难现实时找寻精神家园的人生情怀,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蝴蝶为精神意象,既深刻体现了立足人类共同文化心理的共同体意识,也彰显了当地人自强不息、超然豁达的精神。

三、回归生命本真的媒介

“小说创作往往承载着作家对生命的体察。马金莲的创作一直有一个标杆,她小说中的文字都紧紧贴着西海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于西海固底层人民的血肉中。”[7]马金莲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滞后和极度贫穷的西海固地区,其早期的小说体现了她的童年经历,其小说一直专注于从自我的生命经验出发,将生命情感与人生感悟浸染于小说文本中,读者总是能从中看出人性的温暖与光辉。《蝴蝶瓦片》试图以独特的生命意识找寻生命的本真状态,而蝴蝶在小说的叙述中成为找寻与回归生命本真的通用媒介。

《蝴蝶瓦片》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的叙事结构,从整体上展现了村里三代人在大旱时相互支撑的现实图景和内在生命的质态变化。《蝴蝶瓦片》中的“蝴蝶祈雨传说”的来源虽在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但从一个仅有六岁半的小女孩对这一传说的实践努力来看,该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在共时性的叙述中,小说着力展现了三代人面对艰苦的现实生活所持的生存态度。近百岁的老刀是村庄里一位饱经风霜的年长者,面对长年的干旱和贫瘠,老刀总是以一种从容且又坚韧的态度不断强调自己可以活到二百岁;老刀的儿子小刀则是一个瘫痪已久的中年男性,面对苦难的现实,他不断打破自身的限制,最终用手工活竭尽全力地体现了生命的能动性。一场空等的下雨场景展现出了女童的父亲焦急的态度和其母亲冷静中热切期盼的观望态度;天真的女童,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通过践行“祈雨传说”来实现祈雨的愿望。综合来看,小说中三代人面对干旱贫瘠的现实生活均呈现出一种出自人本能的坚韧。小说最终通过女童借助蝴蝶瓦片来完成祈雨是马金莲的童年经验的具体呈现,女童天真的行为既淡化了现实的苦痛,又以蝴蝶这一超脱于现实的意象为媒介凸显了人类的求生本能。

在历时性的叙事中,小说以小刀绣于鞋上的绿色蝴蝶为媒介,使蝴蝶成为小刀和村民从疏离走向亲近的纽带,在小刀由内而外的生命蜕变中逼近了生命的本真底色,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凸显了作者鲜明的生命意识。车祸后逐渐远离了人群的小刀,用几乎被捂成一团烂肉的身体和顽强的生命力坚持为全村每个人都做了一双精美合脚的鞋子,其给女童所绣的那双布鞋上的蝴蝶唤醒了村里人对小刀的记忆。大家在知晓小刀还活着的事实后,纷纷拿出了大旱年月里所剩无几的粮食,送给了老刀与小刀父子二人,且在小刀去世后竭尽全力地帮助近百岁的老刀,为小刀办了场体面的葬礼,使小刀有尊严地告别了人世。《蝴蝶瓦片》以蝴蝶为媒介,为人们展现了马金莲源自自我生命意识的本地书写,她总是用深沉的生命意识构建出其小说文本中的精神家园。“她更多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正能量,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厚重,农民性格的纯洁与朴实,艰辛中有美好,清贫中有温暖。”[8]面对困难现实的书写,马金莲始终致力于挖掘乡村人纯真和美好的一面,小说以蝴蝶为媒介既凸显了人回归生命本真的温暖,又彰显了人与人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

四、结语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重要意象的蝴蝶,在人们心中是美的化身、自由的代表。《蝴蝶瓦片》是马金莲对现实生活的镜像化书写,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认知和启发意义,通过朴实细腻的笔调为蝴蝶这一中心意象赋予了丰富内涵,使蝴蝶承接人祈雨的朴素愿望,彰显人超越苦难的精神和回归生命本真的内在力量。马金莲更从自我的生命经历出发,用观察和探索的眼光从蝶与人的关系中细细体察着人的内在精神。小说以直面心灵的方式不断叩响着生命的本真意义,挖掘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表达了西海固人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毛宣国.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J].中国文艺评论,2022(9),

[2] 马金莲.父亲的雪[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

[3] 曾雨佳.论马金莲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D].武汉:湖北大学,2023.

[4] 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1.

[5] 张碧迁.马金莲:一个坚守乡村的写者[N].银川日报,2018-08-13.

[6] 骆雁琳.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蝴蝶意象[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9.

[7] 顾广梅.在大地和神圣信仰之间的生命长歌——论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之“道”[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8] 李伟.涓涓的农家叙事深隽的乡土颂歌——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J].东方论坛,2016(5).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杨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民族精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