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旧”常态:生活化劳动成长的实践担当

2023-02-26金华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整体

金华星

[摘 要]小学生活化劳动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为了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的劳动成长教育。主张回归家庭生活、贴近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具有真实性、原生态、亲切感等特点,属于一种教育“旧”常态的唤醒和激活,有利于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劳动价值的培养,是一种整体融合的真实教育。

[关键词]生活化劳动;劳动成长;现实需要;真实任务;整体;融合教育

当下的小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的甚至是宠爱有加,包办过度,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其他一概不让孩子操心和动手,简直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很多孩子平时被各种培训班排满,课外阅读、文艺娱乐、电子产品也充盈着他们的业余时间,而动手劳动很少进入他们的生活,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严重缺席。

随着大家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不断重视,很多学校纷纷开设了各种劳动课程,集中力量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会去农场租一块地,双休日专程带孩子过去下地劳作,会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个烘焙班,让孩子从小学习厨房技艺……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些举措。但总觉得这样的教育生硬了一点、机械了一点,又是一种孤立的加法思路,与其他教育一起抢孩子的时间,久而久之,也会演变成一种新的负担。

其实,劳动本身就是应生活所需、因生活而生的,它本应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因为它离生活太远、太久了,我们今天才重提要加强劳动教育。而这种加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生活的回归。在生活中实施劳动教育,或者说实施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克服那种“生活中没有劳动,劳动教育中不见生活”的现象,而直达劳动教育的本质——在劳动中成长。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参加生活本身所内含着的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成长的过程。这是对沉睡着的劳动的唤醒,对内潜着的劳动的激活,是一种劳动“旧”常态,应该发挥其实践成长的担当使命。

一、唤醒生活化劳动,促进孩子劳动成长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劳动来源于生活而又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与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劳动教育应该回归家庭生活、贴近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1.回归家庭生活的劳动。家庭生活更多的是由一系列家务劳动组成的,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既可以习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也可以经历劳动过程、体验劳动艰辛、体恤父母操劳,更可以培养一份家庭责任、增强家庭小主人的意识和担当。总起来说,就是让孩子明白并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家里的事情争着做”,比如,打扫卫生、清洗碗筷、垃圾分类;“父母的事情帮着做”,比如,做菜烧饭、养花种菜、照顾老人等。使孩子明白管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服务家庭、对家庭负责,进而负责他人、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当本领。家务劳动体现的是义务和尽责。

2.重置班务岗位的劳动。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共同学习生活的一个集合体,班级里势必产生了维持各种学习生活正常开展的现实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种需要就产生了各种服务和劳动岗位。学生分担了这些岗位,提供各自的服务和劳作,看似付出,实为收获——收获成长和发展。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学生付出了劳作,提供了服务,方便了大家,获得了认可,体现了价值,提升了能力,修炼了心性——这就是一种成长和成长的过程。无需多讲道理,不必计较得失,安排去做就行。在班级里坚持和贯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就行,坚持“人人有责,轮岗担责”,将班务劳动分为卫生保洁、物品整理、校园打扫、绿植养护、垃圾分类、公益服务等类型,设置诸如“小小卫生员、小小安全员、小小运输员、小小纠察员、小小服务员”等多种岗位。倡导“岗位的事情轮着做、集体的事情分着做、公益的事情抢着做”。参与班级劳动体现的是履职和服务。

3.拾取校园项目的劳动。常态化的校园劳动承包到班级以后,几乎可以进入自转状态。但校园生活中总会临时产生一些额外的、维持校园日常生活所需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往往就是学生劳动的资源和契机。

教师的私家车多起来了,需要划设一些停车位方便教师停车,一般我们都会请一些零工来帮助规划车位,但当我们将其看作劳动实践资源的时候,就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找寻工具和材料、规划场地和尺寸、制作模板、尝试手艺……这时候,具体的劳动已经转身成为一个“项目学习”了。

校园里的柚子熟了,发动学生探寻采摘的办法,组织学生集体采摘,学习制作成一罐罐“柚子蜜”,捧上一个个大柚子分到各个办公室,一起享受劳动的欢愉……“柚子熟了”的劳动项目会更有意思而有意义。

“各班教室的门锁不灵了”“新學期教室里的课桌椅需要调节升高了”“体育室的体育器材又要整理了”……引入项目劳动以后,这一个个新出现的任务都变成了宝贵的劳动资源,挑战和助推着学生不断成长。项目劳动,体现的是担当和攻关。

4.走向社会生活的劳动。“儿童通过劳动体验他人的境况,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着自我存在的价值。”自觉融入社会生活,承担力所能及的一份劳动,是贡献,也是体验,更是“获得他人肯定、感受自我存在价值”的过程。有公益性的,如小区楼道打扫卫生、社区垃圾分类小小监督员、禁毒宣传分发传单等;有助人性的,如敬老院打扫卫生、帮助单亲同学干家务、孤寡老人结对送温暖等;有创收性的,如拣纸板、矿泉水瓶变卖筹集购书款,捡知了壳变卖筹玩具飞机款,采摘山籽变卖做药材筹同学生日礼物款等;有体验性的,如参加植树节植树、下田帮助干农活、到袜厂做一天验货包装员等。社会劳动体现的是公益和奉献。

二、回归生活化劳动,赋能劳动教育本质追求

生活化劳动因与现实生活,也即人的生命轨迹高度融合,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呈现劳动教育的内在本质。

1.整体融合。融合各种资源和期待走进育人的真实现场,劳动教育的本质使命不仅仅是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增加或强化劳动教育,而是以现代劳动或现代劳动的教育形态,即综合实践活动,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教育领域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糅合在一个整体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和价值,实施全人教育。其要义在整体,关键在融合。生活化劳动教育,为这种整体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和样板。

2.磨砺淬炼。拥抱汗水和辛劳享受生活的磨砺淬炼,劳动教育,不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指手画脚,不是局限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它是一种动手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消耗体力的实践活动。它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奋斗精神,唾弃的是“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价值观;“劳其筋骨”“饿其肌肤”是它的一种意志磨炼。劳动教育的本质使命同样拥抱汗水、艰辛、劳作和奋斗的磨砺淬炼。生活化劳动,就是这种真实劳作的本质实践。

3.团队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现实劳动尤其需要依靠团队、加强合作,而原生态的生活化劳动提供了大量的合作机会和团队条件。生活中的劳动,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典型场景,也不是预设中的具体任务和特定项目,它没有预设中的清晰路径和严密组织,也没有安排好了的结构化了的劳动工具和材料,也不会有针对性的劳动资源事先准备好了供随时调取和选用,一切都是在生活中随机发生的庞杂系统,开展这样的劳动,先天的需要组织起相关的人员一起合力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更需要依靠团队和集体的力量,需要更多的人有组织和安排的有序参与,更需要有分工有合作的默契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被强烈的呼唤和期待着,其间的沟通、交往、协商和配合能力也得到更有效的强化和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4.科技创新。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高科技场景和新技术应用,生活中的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创造和创新被天然地激活和需要。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生活中被现实需要和期待着。而创造性劳动也必将是未来劳动的一种趋势和常态,在日常的生活化劳动中,既先天拥有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的需要和机会,又天然地具备着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的条件和可能,同样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比如,适度支持他们的一种“偷懒”思想,鼓励他们进行劳动工具的改良和劳动工序的改善,引入STEAM项目进行跨领域的实践探究,都是新时代生活化劳动的应有之义。

5.工匠精神。现代社会普遍比较浮躁,年轻一代中“点到为止、浅尝辄止、见好就收”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功近利、安逸享受的思想比较流行,静不下心来用功、潜不下心去钻研,非常需要学习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相机推崇和选树相应领域中的劳模、工匠、技术能手,推介他们的精湛技艺,宣扬他们的专注精神,赞颂他们的不懈追求,传承他们的杰出造诣,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工匠们“精益求精、专注笃定、一丝不苟、精致创新……”的钻研精神和劳动品质,掌握过硬本领,开创美好未来。

三、透视生活化劳动,彰显其特点价值

“儿童接受劳动教育,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自我的过程”“儿童在劳动中获得承认的过程,既是与他人相互关爱,又是与他人相互支撑,也是与他人相互欣赏的过程。”

1.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加其中的生活劳动获得锻炼成长,是一种重要的劳动教育形式和途径,有着与其他劳动教育不同的特点。

从教育目的来说,学生参加这种劳动是为了生活,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在这个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提高劳动技能、逐步享受从容的美好生活。这与专门开设课程、专门组织实施教育、游离甚至远离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显然有着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的区别。生活化劳动,是一种不教之教、自然成长,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历练。

从教育内容来看,生活化劳动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都是就地取材的内容和资源,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展开的。其内容更加原汁原味、更加亲切随机,更具有当下生成的丰富性、现实需求的实用性,是一个个需要当场解决的生活问题和具体完成的实际任务。这些内容不是人为假设的,更不是刻意单独设立的,原生态、随意性、亲切感是它的显著特点。

从教育途径和方法来说,它是一种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劳动成长,实践性是它的唯一取向,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的现实需要、在具体任务驱动中、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动手劳作的过程。现实场景、翔实过程、真实材料、切实手段是它的主要特点。

从教育成果和评价来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满足生活现实需要是生活化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最高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生活的实用性,评价的好坏就是生活的满足感和舒适度。

2.生活化劳动,既是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也是一种亲切自然、流畅而可常态实施的教育,其成本最低,教育最真,育人价值最大。

劳动习惯在生活化劳动中自然养成和巩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自然也在劳动习惯中习得。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劳动习惯的养成自然也在长期坚持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生活化劳动因伴随日常生活自然展开,具备日常坚持的先天优势和客观属性,便于劳动习惯的自然养成,进而积累出一种生活劳动素养。

劳动态度在真实需要中自然喚醒和定格。劳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结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迁和转型,具体劳动的知识、技能、要素和途径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不变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就是劳动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等。生活化劳动,因生活对其的依赖和青睐,而显得格外亲切和不可或缺。在长期的生活化劳动实践中,对劳动的悦纳、亲近、喜爱之情也被不断激发和强化,促进了正确劳动态度的树立。

劳动情感在成果分享中自然体验和升华。生活化劳动的真实成果分享使学生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学生也看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付出艰辛劳作之后的这种体认和收获更加珍贵。在享受价值认同和被人现实需要的尊重氛围中酿造出的劳动情感将历久弥新。

3.生活化劳动,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劳动,因其劳动实践项目生活原型的丰富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样态和劳动需求。

劳动情境无须人为创设而呈丰富多样形态。生活化劳动伴随日常生活而生,日常生活场景就是其劳动场景,劳动项目和任务生长于生活场景,生活场景也包括具体劳动,劳动实践和劳动场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生活化劳动自带情景,其劳动情景无须人为创设,并且伴随着生动多彩的日常生活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

劳动需求无须刻意安排而具有天然土壤。生活化劳动产生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条件保障,其劳动需求无须特别刻意安排,日常生活的延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现代生活水平的精致提升,人们生活视野和生活领域的迭代拓展,天然的酝酿和涌动着大量的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需求,生活化劳动中的劳动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天然土壤和良好气候。

劳动实施无须单列组织而被自然激活。生活化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生活的需求就是劳动的需求,生活的内容就是劳动的内容,生活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生活的目的就是劳动的目的,生活化劳动伴随日常生活的展开被自然激活,无须专门安排、更不必专项组织,这时候,生活即劳动、劳动即生活。

劳动评价无须另起炉灶而被实践应用。生活化劳动是在生活中、为了生活、通过生活而开展的劳动实践,其目的是为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条件,是为了更美好而现代的生活,是为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更好的幸福和发展,因此给生活提供的保障和可能,是否满足人们的生活向往和期待,是否丰富了生活的样态拓展了生活的空间等等,都是生活化劳动的标准,也是生活化劳动的目标,更是生活化劳动的评价,生活化劳动的评价,就是生活实践和生活应用,无须另起炉灶。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茂坤,张可艾.劳动教育生活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2(04).

[3]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4]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 .

[5]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6]周婧.略论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研究,2021(29).

[7]郭沙.浅析劳动教育生活化体系建构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20(06).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整体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因式分解中的整体思想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健康扶贫应融入整体扶贫开发战略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