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五个向度

2023-02-26李瑛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育者西藏

李瑛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首次将亲和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基于自身的易于亲近的力量在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中建构的并持续优化的教育目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的吸引力、影响力、融合力。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一般规定,又要考量其区别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之“力”的生成的特殊性。因此,要在明晰要素特殊性的基础上并着眼于要素亲和力进而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目标向度: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人们思维中的预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要求教育目标实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融合,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同时,以社会目标为主导并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的个人目标。因此,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服务于治国理政,又服务于西藏治理,所以教育目标既要符合一般性目标,又要立足西藏地方的特殊性,服务于不同阶段西藏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就现阶段而言,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2]的阶段性目标。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亲和力,关键在于既要体现社会目标的主导性,又要兼顾并适当突出个人目标,达到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统一。

第一,体现社会目标的主导性。针对西藏高校而言,除关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目标之外,还要彰显不同时期党在西藏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要求,始终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二,兼顾并适当突出个人目标。西藏高校大学生群体既有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又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使诸多大学生并未形成明晰的个人目标,有的大学生即使有个人目标,但显然是未经深思熟虑,随意且不切实际。因此,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成长目标进行分类处置,尤其要对带有随意性的成长目标善加引导,积极帮助其确立合理科学向上的个人成长目标。在此前提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个人目标的最大公约数并适当突出个人目标,从而唤醒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体认。

第三,凝聚目标合力。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而且见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不凡建设历程,鼓励和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以服务西藏、建设边疆为指引,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西藏发展、国家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个人成长目标与西藏社会发展目标同频共振、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向同行。

二、主体向度: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具备亲和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应着重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理论魅力、情感魅力、话语魅力。

第一,人格魅力。“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4]人格魅力归根到底是一种以人际吸引力为核心的无形力量,提升人格魅力,主要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增强人际吸引力,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于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就是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业基础,并主动地了解和帮助学生。

第二,理论魅力。教育者只有学深悟透、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西藏高校应建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并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师考核,同时,开展经典文本的专题辅导也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应借助教育援藏的有利条件大力支持教育者提升学历层次,以丰厚的待遇和具有发展性的教学科研平台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培训。

第三,情感魅力。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会吸引、感染并激励学生,使其生发探究真理的意愿。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研习心理学方面关于情绪情感的理论、善于激发并合理表达积极情感、善于管理情绪以提升情感魅力。

第四,话语魅力。一方面,教育者的语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与西藏高校教育对象学习生活实际密切勾连的、接地气的“生活话语”。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凝练富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充分兼顾西藏高校教育对象的实际,使其话语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且更易被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

三、客体向度: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主要体现于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科学发展。其中“不变”就是内蕴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以贯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内容;“变”是在坚持“不变”的前提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西藏高校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现阶段除一般内容之外,还包括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及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第四次、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思想教育等。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真实性。内容的真实性要求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讲真话,特别注意在涉及民族等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此外,甄选教学素材要紧扣西藏社会生活实际、西藏高校大学生实际,特别是要选取西藏高校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拉近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真实鲜活。

第二,契合性。契合性意即相关性、吻合性。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西藏高校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相契合,具有相应的联系。同时,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编制结构与出场次序必须与西藏高校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理解次序相契合。将教材内容转化和编制为教学内容必须遵循教育对象对思想信息接受的内在序列,按照序列依次传递教育内容。鉴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理解水平、接受特征等的特殊性,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着力于契合性,以便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学生的接受度。

第三,透彻性。透彻性,即彻底性、深刻性。西藏高校教育者要深刻剖解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是对内容庖丁解牛式的深入解读,也是对传递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前瞻性预见。此外,西藏高校教育者要深刻阐释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中所可能碰到的、必须涉及和解决的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比如西藏高校在讲述西藏宗教制度时,需要同时阐明与之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阐明西藏宗教制度在这一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变化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将问题讲透,具有说服力。

第四,时代性。时代性意即使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国家发展、西藏发展保持同步和协调。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在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对原有的内容尤其是原有的素材进行调整和充实,保持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第五,趣味性。一方面,着力于教学素材的趣味性。讲好西藏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尤其是要讲好新时代西藏人民在开拓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故事,以可亲可感的事实案例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着力于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建设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在统编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西藏高校应组织专门力量,包括学科资深专家、一线教师和西藏高校的区内、区外学生代表,打造西藏高校的特色化教材体系。改进教材文风。西藏高校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区内学生,其认知图式、语言习惯、理解能力等较区外学生而言有较大差异,必须在了解西藏高校尤其是区内学生的接受实际的基础上,以贴近西藏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材使科学理论在其心田生根发芽。

四、介体向度: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

方法是过河的桥或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链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纽带,是构成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中介,并将作为准备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转化为实际的运作状态,以便发挥各要素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主要指的是如何实现传统方法与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使传统方法在变革中的时代依旧发挥作用。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关键是方法是否适应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接受水平,要求教育方法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动性。

第一,以现代技术赋能方法。首先,在主渠道建设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一种重要方式。在西藏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西藏七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通力合作以及西藏七所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邀请对口支援高校的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形成西藏高校思政课统一课件并大力推广以产生整体效应,同时也要解决前期精品少、发展不均衡、数量少的问题。其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中,“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平台因其交互性、实用性、灵活性等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譬如,西藏民族大学“易班”几乎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在“易班”平台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易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应结合西藏实际和受众特征,在名师名家的指导下,西藏七所高校亦可协同打造具有西藏特色的精品文化栏目。

第二,探索更具体验感的方法。体验就是让受众去亲身感知和亲身经历,是受众和情境的互动交融。体验式方法遵循并符合马克思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首先,实践体验法。根据西藏高校多年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得知,实践教学成效不佳,究其原因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实践教学目标、过程、结果未能贯通。前置环节的目标不明确,中间环节的主题和内容未能和课程内容链接,最终环节仅是参与者提交实践报告。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精心设置各个环节,在前置环节,既要明确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对实践教学地的相关情况熟悉,并提出相关问题,在中间环节,要通过实地学习将其与课程内容对接,实地解决前期困惑,在结果环节,要打破之前单一的实践心得反馈方式,例如实践教学交流分享会等。其次,情境体验法。目前,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虚拟情境采用较少。虚拟情境的场景和情感体验真实,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体验法的运用中亦可尝试虚拟情境,增强情境体验法的实效性。

五、载体向度: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亲和力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涵容性,而创设富有亲和力的教育情境需要以情感性感染教育对象、以契合性链接教育对象、以多样性吸引教育对象。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亲和力,需要同时关照民族边疆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向度以及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接受特殊性的微观向度。

第一,体现西藏特色。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和建构应体现西藏特色。以西藏历史和现实的丰富素材设境,譬如,在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要着重截取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项事业的非凡成就,可采用影音设境法直观生动地展示新时代西藏发展的辉煌成绩。再譬如,讲授“爱国主义”内容时,亦可采用影音设境法再现藏族一家人的爱国守边故事。

第二,关照教育对象。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和建构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接受特殊性为出发点。西藏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来自于西藏,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形塑了西藏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接受习惯,相较于学理化的表达方式其更倾向于具象化的表达方式,譬如,在使用语言描述设境时,应以形象生动、起伏鲜明、节奏缓慢、情感丰富的语言打动教育对象,必要时也可辅之以肢体语言。在使用语言描述设境时尤其要注意“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以西藏高校教育对象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呈现范式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结语

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提升教育目标的亲和力、教育者的亲和力、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教育方法的亲和力、教育情境的亲和力。同时,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追求,需要立足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者等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共同致力于亲和力的生成。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育者西藏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都是西藏的“错”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