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3-02-26任赵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赵阳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教育决定青年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把青年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始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拓展青年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论述。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全面探究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在理路,为推动青年教育事业夯实理论基础,指明前进方向。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思想的产生绝不是无中生有,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教育思想以及西方青年教育思想而形成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关于青年重要论述的直接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青年教育,但他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关注青年教育工作,始终把青年教育当作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青年在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资产阶级对工人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由于工人阶级普遍处于贫困境地,学龄儿童只能失学,被迫进入工厂中从事最简单的操作,当他们长大到不适于从事儿童劳动的年龄时,就会被印刷厂解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用实地调查的大量事实详尽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当时英国工人阶级幼儿的死亡数字很高,夫妻外出工作而孩子没人照顾,被摔死、淹死、烧死、开水烫伤的特别多,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青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全面发展,指出青少年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
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推进,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由理论转向了实践。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俄国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广大青年在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劳动实践,不能离开工作、生活谈学习,要清楚地看到共产主义知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些理论家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人类知识的总和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建立共产主义是长期性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产生畏难情绪,要做一个有共产主义道德的青年。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源泉。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教育思想上注重突出强调教育的核心目的,并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上提出一系列主张,成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源泉。
首先,青年教育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教育目标,也就是教育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将教育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即现实层次和理想层次,现实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夏》),意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该去做官,施仁政,“治国平天下”,而培养君子则是孔子的教育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其次,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教育内容,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孟子以“人伦”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继承孔子“贵仁”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仁、义、礼、智四德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并首创“人伦”作为“仁义”之道的思想前提。朱熹从“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宗旨出发,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再次,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把握好“知”与“行”的教育方法。孔子最早开创了知行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行”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行统一,行即是学;其二,“行”是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其三,“行”为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王守仁首倡“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三,西方青年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相较于我国,西方教育对于如何培养青年有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且中西方之间在对于青年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有所不同。第一,围绕着加强资产阶级统治的中心任务,西方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青年教育的有效策略,主要是从思想上牢牢控制青年,掌握全社会的教育权(包括对青年的教育),确保青年对资产阶级的统治高度认同。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内容上,大力弘扬“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价值观,且注重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近20 年来,美国以国民教育立法的形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年认同国家权威,自觉承担公民责任,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第三,西方非常重视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对青年的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全社会教育合力作用,调动各方面教育资源,主动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共同为青年实践教育提供机会,如美国以公民服务、公民参与为导向的服务学习、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对青年实施公民教育。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只有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历史,才能以更清醒认真的态度对待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坐标上,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结合自身青年时代成长经历,凭借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青年教育。
第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教育工作为其形成提供有益探索。依靠青年,党的事业就取得了发展和前进的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把青年看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李大钊同志曾对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赞赏有加,认为青年自身的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复兴是紧密结合的。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生涯中,毛泽东极为关注青年教育工作,认为青年是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先锋队、主力军和重要力量,青年的发展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提出青年教育的目标是要培育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代新人”,坚持青年教育必须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青年教育目标。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江泽民强调青年是一些西方国家妄图和平演变我们国家的重要对象,要特别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提出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等五个方面加强青年教育。
第二,苏联青年教育工作的失误为其形成提供反面教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苏联尤如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给予我们警示。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我们只有重视苏联青年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才能进一步明确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苏联在青年教育工作上误入歧途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领导权和主导权,后是否定青年共产主义教育。一方面,苏联解体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但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基于此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戈尔巴乔夫利用“新思维”改造苏联的党、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用“民主化”“人道化”“公开性”引出“非党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口号和实践,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导致青年在思想上困惑迷茫。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坚信:“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2]另一方面,解体前夕苏联国内“民主派”掀起一股绝对否定斯大林的教育业绩的思潮,进而否定列宁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其逻辑是:把列宁的一些奠基性思想也设法归于斯大林名下。例如,认为共产主义教育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炮制出来的。事实上,列宁在主持制定俄共(布)“八大”《党纲》和撰写的《共青团的任务》时,都十分强调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青年学生和全体公民,可以说列宁是“共产主义教育”的绝对首倡者和全面论述者。
第三,习近平个人知青经历为其形成提供实践土壤。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体悟出来的。梁家河的七年时光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萌芽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贫瘠,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年仅15 岁的习近平作为知青来到位于陕北高原上的梁家河插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的生活压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感到迷茫,但慢慢放下思想包袱,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到依次闯过“五关”,最终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并成为带头人,立志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梁家河村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利用空闲时间广泛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许多中西方优秀名著,为其今后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青年思想提供了理论源泉。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青年习近平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绝不搞特殊化,为村里办实事,地里缺水就打水井,先后成立了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成立了扫盲班、广播室、文艺宣传队等。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北京知青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扬,这是梁家河老百姓对他的认可。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基,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习近平针对青年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擘划了青年担当,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了青年力量。
第一,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理论指南。“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青年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青年的战略地位始终是把握青年问题的首要认识和基本认识。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战略地位的重要论述,对青年进行时代定位,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和“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和“世界的未来”。基于青年的战略地位,做好青年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对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等,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第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擘划了青年担当。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勾勒出新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不断彰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科技自主创新等方面仍然大有作为。可以说,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年责无旁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是一场历史接力赛,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因此必须教育广大青年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贡献力量者又是成果享受者,不应做旁观者。马克思早就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工人阶级和人类未来的发展都取决于对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的青年工人的教育,同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还是取决于能不能开展好青年教育工作,激发广大青年主动担当历史重任。
第三,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了青年力量。党的二十大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3]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因素叠加聚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国内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一方面是要在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青年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先后形成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 个人才中心,带动相关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如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处于白热化状态,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在2021 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道路。另一方面是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综合全球85个国家青年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排名,中国总体排名处于前30%(第23位)。在“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青年的身影随处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寄希望于广大青年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理论指南和基本遵循。只有站在理论、历史、现实的交汇点上审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才能深刻领会到其理论精髓和育人主线,领会到其对于青年成长成才、民族复兴和全球发展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