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青海3 个合作社的调查分析

2023-02-25周伟亮吴佳宝

现代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民高质量

周伟亮,吴佳宝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乡村发展中,农牧民往往以个体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可带领分散的农牧民参与到乡村发展中,对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领域科技创新以及满足农牧业多功能的发展需要有着重要作用,也对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 青海省农牧地区在基层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党建为引领,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多元主体合力推进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建设, 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发展阶段,实现产业兴旺关系到亿万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要使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效益,还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农村集体经济从小农经济发展成家庭农牧场或家庭企业农牧场,再发展成合作社,再逐步发展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与中国“三农”社会发展现状的有机衔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产业化发展,融合城乡市场发展要素,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青海省农牧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议题。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盘活村庄资源,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但是,青海地区农牧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其高质量发展进程。 因此,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农牧地区3 个农牧民合作社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当地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有利因素,以此为青海农牧地区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可行路径,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

2 文献回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民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及主要载体,对于农村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合作社已经发展了近百年,1922 年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合作社。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 这说明今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点在于质量的提升。

学术界对于合作社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均认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党建引领下拓展其服务功能,提高市场运营能力、内部治理能力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1]。 并且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需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与规模效益,应采取塑造合作文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监督治理与品牌建设等措施,推动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内生式发展、规范化发展与特色化发展,以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更要通过健全指导扶持监督体系实现规范化、塑造内生环境与素质培育提升自觉化、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蓝图促进产业化来实现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3]。“规范管理、信用合作、市场推动”是新型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试金石”“补给线”[4]。 随着农民合作社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各种问题影响其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从合作社的外部环境和推力、内生动力和交易费用节约2个方面构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认为服务功能水平和规范化水平是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2 个重要方面[5]。另有学者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引导农牧民合作社“抱团”发展以提升拓展服务带动能力,补齐农牧民合作社人才短板,提升规范运营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厘清合作社产权关系,保障社员的合作收益,促进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6]。

从以往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方面,对于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探索和研究甚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当前对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农牧民合作社的研究相对薄弱,对青海地区农牧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更加不足。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炼总结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以此分析当前青海省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促进青海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助力青海地区乡村振兴。

3 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要素

3.1 完善的制度是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民主管理体制是实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行民主管理,才能集中大家的力量,克服个人的专断和错误决策,从而推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和国情,民主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行政机关越位、干预过度、农民素质低下、民主意识薄弱等[7]。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就离不开法律和相关制度的规范。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在正轨之上勇于行正确之事。中国目前正逐渐完善有关建立与运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合作社对生产要素的使用,而生产要素是合作社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撑。 因此,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3.2 技术创新是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 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牧民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长久以来,技术创新都是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8],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组织在国际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牧民合作社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无法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导致合作社产业化、现代化受阻。而技术创新是合作社紧跟时代的关键途径,技术革新能够推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使合作社在市场变动中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竞争优势从容应对。 因此,合作社的发展要与时代对接,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及时进行技术创新。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合作社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是其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通过大数据建立生产信息化体系、产品信息溯源平台等,可以改进合作社生产方式,提高其生产效率,是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

3.3 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是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党支部是合作社发展的“主心骨”,是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合作社的领导者,通过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推动农牧民通过合作社脱贫致富,引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能够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提升村庄凝聚力,改变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低效益、低层次的困境,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群众收入。

与其他领域一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需要开展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人员培训,合作社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智慧才能和战略意识能使其脱颖而出。当然,除了优秀的领导者,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也是合作社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人才是合作社发展实现稳步向前的核心,在遇到发展困境时往往能改变其命运,扭转其发展方向。而目前合作社的激励机制及其他因素能否达到管理者的期望, 能否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则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 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子” 学说,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要有创新激励要素,培养、留住和发展人才,这是发展合作社的关键[9]。

3.4 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合作社目前都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合作社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的一整套流程中往往出现断层。 合作社依靠自身实力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完整性有一定难度,而产业链是否完整决定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如何。合作社在生产环节上的完整性是其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关键,更是其价值链拓展增值的有效举措[2]。全产业链是今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合作社未来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所在。通过调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出产业链拓展较好的合作社在发展效益和实力方面都要强于产业链单一的合作社。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全面推进,给农村带来了政策上的倾斜和大量项目资金的扶持,为此也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介入。合作社在此背景下如何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建设全产业链,扩大合作社的经营业务,逐步从单一生产向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拓展延伸,是提高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及实体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

4 合作社发展的案例分析

青海省正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使其在畜牧业上有了长足发展。 作为典型的畜牧业发展区,牧民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都是小规模、碎片化、分散化,从而导致一些牧区面临草畜不平衡、生态退化、生产效率低以及风险防范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为解决组织化程度低及组织涣散、收入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以及草地沙漠化等问题,青海省政府从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入手,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等资源要素,实行统一放牧、统一经营的模式,努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大力实施减畜工程,积极推广牦牛舍饲半舍饲养殖和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以及加大非生产畜淘汰力度。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 青海省从2010 年起在883 个纯牧业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工作。课题组于2022 年7 月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与牧区合作社的负责人及成员的访谈, 收集了大量一手访谈资料。本研究选取青海湖景区铁卜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兴海县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泽库县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典型案例,分析青海省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4.1 案例介绍

4.1.1 青海湖景区铁卜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010 年12 月注册成立的青海湖景区铁卜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结合该村实际,合作社入社成员以藏、汉2 个民族为主,全村334 户1 059 人,其中参与合作社的为106 户(包括贫困户21 户)359 人,占全村总户数的31.7%,共有劳力176 人。 合作社每个股金为1 000 元,总股金为1 240.411 万元,并对入社股权进行了司法公证。该合作社将生产经营划分为5 个组:草场放牧组、种植组、舍饲养殖组、二、三产业组、劳务输出组。 通过销售羔羊、肉牛羊、酥油、曲拉、藏式点心等农畜产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制改造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入股社员均得到股份红利。 合作社经营业务范围包括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社员生产产品;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加工、包装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服务牛羊牲畜养殖。合作社成立后,完善制定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养殖户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合作社管理。

4.1.2 兴海县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兴海县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 年,2016 年开始建设基础设施,组建合作社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监事长、监事会成员、会计等组织结构。 为了公平起见,合作社成员以牲畜和草场、耕地、现金等项目折股入社的形式组建股份合作社, 年末进行分红。后发现因每家每户的入股资源不统一,从而导致收益分配不均匀、不能激发成员积极性等问题。因此,2017年合作社成员以“入股牲畜全部为母畜,草场和耕地全部入股,剩余牲畜每户各自处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入股形式和组织管理方法。虽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但是合作社依然存在管理和人员选派、工资、组织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后来通过调整合作社组织结构以及酬劳标准解决了这一问题。先后被评选为海南州州级生态畜牧业示范社、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省级示范社。此后更是通过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扶持不断扩大规模、 升级技术和延长相关产业链,从而极大提升了合作社效益,增加了成员收入。 但当前合作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人才,产品过于单一,培训力度不够,政府引导合作社产业化不足,市场和产业链还需进一步扩大延伸。

4.1.3 泽库县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拉格日村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修复退化的草原,对村民宣传合作社,但遭到了大部分牧民的反对,通过动员和说服后,2011 年在拉格日村二社成立了泽库县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2012 年合作社获益21 万元, 激发了其余3 个社牧户加入联合经营的积极性,但是受到二社成员们拒绝,经过多次会议的激烈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同意全村加入并共同运营合作社。 随后合作社制定了发展规划,探索股份制改造之路,通过自筹资金、贷款、政府资助等方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扩大规模。 时至今日,已发展到全村188 户98%的牧民入社,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以及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拓展了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连续8 年分红,全村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的“五变”经营理念,成为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而目前合作社技术人才缺乏,包括畜牧业专业人员、产品开发研发人员、营销人员、畜牧兽医,产业链拓展不足。

4.2 青海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有问题

4.2.1 合作社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以上3 个合作社都存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外聘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工作,这对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造成一定阻碍。合作社存在技术人才缺口,究其原因是农牧区的交通、经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便利度不高,缺乏留住人才的相关待遇,因此难以吸引大学生及相关专业人才,制约了当地农牧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调查还发现这些农牧民合作社的负责人或者理事长往往处于 “一肩挑”的状态,既要处理村庄其他公共事务,又要负责合作社的运营管理工作,缺乏具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应变能力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合作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难按照市场的需要,对社员的生产进行组织和引导。 尤其是在电商发达的今天,这些合作社依然没有或者缺乏网络及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缺乏推销农畜产品的主动性、创新性。 这些农牧民合作社还缺乏优秀的领导人才,大部分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这使得合作社不管是在短期还是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上都存在不足。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创新意识、管理经验及凝聚力不足,难以调动社员积极性的问题。此外,这些农牧民合作社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加之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缺乏,牲畜精细化养殖技术、牛羊高效繁殖技术、动物防疫技术以及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网络新媒体营销技术等在合作社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应用和推广, 这就使得产品处于低端,科技含量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市场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4.2.2 合作社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市场化有待提高。调查发现青海地区大部分的农牧民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初级农畜产品的销售,很少涉及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销一体化,因此难以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升级,农畜产品附加值较低,带动社员发展的能力较弱。合作社还是以生产为重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体系建设不足,对市场情况难以把控,面临销售渠道不畅、产品难销售等问题。 加上合作社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合作社处于初级产品加工的发展阶段,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研发进度慢,加工工艺、设备落后,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此外还缺乏产品开发的专业团队和专业销售人员,使合作社无法拓展经营规模,制约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传统经营模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合作社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指导和信息,一旦农畜产品局部出现相对过剩、市场饱和、价格下滑严重时,合作社需承担市场风险,这些村庄都是纯牧业地区,其他经济收入较少,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难度较大。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到节约型的目标尚未实现,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达不到现代畜牧业的要求。

4.2.3 合作社农畜产品特色发掘不充分,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调查发现,以上3 个合作社中只有青海湖景区铁卜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2018 年为了实现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地域特色品牌建设的需要,注册了商标, 大多数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品牌建设滞后,甚至没有品牌意识。 而农畜产品品牌的建立,是基于农畜产品的独特性、区域文化、优质的服务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品牌效应提高农畜产品的增值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是当前,青海各地区的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很多合作社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只是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打造市场口碑,没有采取措施开展品牌建设。特色品牌的数量少、规模小且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缺乏统一、有效的品牌战略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未能实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品牌的培养受多种因素制约:合作社品牌意识相对落后,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不稳定,品牌基础有待提高;人才短缺,品牌运作水平不高,运行不规范;受市场制度、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其发展的空间。目前,青海地区农畜产品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品质的竞争,还是品牌的竞争。 有的合作社已注册了农产品的商标,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品牌农产品广告没有进行足够的投资,很难实现宣传效果。

5 青海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青海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在“一优两高”的战略指导下加快“四地”建设,政府在乡村建设发展方面出台了众多惠民政策,加大了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为青海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基本不存在制度、政策和资金筹措上的问题,最主要的困境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拓展、新技术的推广、特色品牌的建设和产品市场化的提升。

5.1 补齐农牧民合作社人才短板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也决定了农牧民合作社规范运营和创新发展的能力[10]。 (1)各级政府应把合作社人才培育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高度重视合作社人才引进和培育,用人才振兴引领农牧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农牧民合作社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明确支持方式和培养路径,以资金奖补的方式鼓励农牧民合作社通过自主培养,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同时,对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合作社给予政策支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展人才晋升的空间。(2)采取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建立农牧民合作社人才培养体系,以有效满足现实需求,开发丰富和多元化的培训内容,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对农牧民合作社理事长及核心社员除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外,还要加强合作理念的形成、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政策法规普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技巧、合作社账务处理、经营管理技能、电子商务、物流仓储等知识的传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从而为农牧民合作社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3)引导农牧民合作社深入挖掘乡村能人等本土人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潜在价值。乡村本土人才从小生活、植根于乡村,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熟悉乡村环境,有着强烈的家乡情怀,吸引其加入合作社经营管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2 拓展相关产业链,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石,又是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由于青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牧民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都是小规模、碎片化、分散化。合作社作为农牧民联结及资源整合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解决自身经营碎散化的问题。 (1)合作社在生产方面要以市场为风向标, 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由生产导向经营转向消费导向经营。(2)在加工业方面,青海省属于欠发达地区,靠自身实力完善加工链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企业的介入,要一改以往“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转而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充足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资金,更有完善的销售体系,企业直接对接合作社,能有效解决合作社在资金、人才、产品加工及销售方面的难题。 (3)青海省多民族的特点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村落独具特色,在延伸产业链时要立足当地特色,打造自身品牌。 更要加强物流及仓储建设,同时依托企业建立完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避免合作社产业链的各环节出现断层, 从而提升合作社全产业链的效能,最终建立完整、互联、互动、高效的全产业链条,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水平,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5.3 强化品牌建设,实现合作社特色化发展

好的品牌效应能提高产品的价值,进而带动农畜产品的价格提升,带来更大的利润。 合作社要实行品牌战略,加强产品品牌建设。 农畜产品品牌化是以品质安全为前提的, 因此必须注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提高产业链层次,精心打造生态绿色品牌,促进青海村庄生态环境优化与绿色兴农。 合作社要通过与消费者的信任和互动,及时了解顾客的偏好,将顾客引入合作社的生产和运营过程,促进双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积极推动商标注册、产品品质认证、标准化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以提高合作社产品生产质量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打造富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与产品销售。 实行统一包装,申报标志性产品与基地。 加强对优质农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在整个供应链中,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保证产品的品质。在移动网络时代,合作社要加强运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风险。 通过微信营销、会员制消费等创新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和营销。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畜产品生产中,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影响,促进合作社的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民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