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特点管窥
2023-02-25容中逵
容中逵
(湖南师范大学 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走向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富强之路,这是一个从改革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向守正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转变的时期。虽然这十余年仍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发展总进程中,但也发生了不少明显异于此前的变化,而其最大变化就是对中国特色和自主意识的强调。总体而言,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具有明显的集古今为一身、融中西于一体,并更具独立自主性的特点,因而此间的教育也明显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国家与民众双向高位统合的特点。
一、近十余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
2012年以来,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局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短短的十余年间,中国的历史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一拐点的核心便是对国家意识、自主发展以及回归传统、守正创新的强调。
其一,对国家自主发展的强调。针对前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崇洋媚外思想严重和国家意识淡薄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有意识地针对上述情形,采取了多项整合民心、强化国家观念的措施:一是对内加强国家安全防范措施,强化爱国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国民忧患意识和国家观念,国家开始加强措施、颁布法令,并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追求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等爱国精神进行了积极继承和广泛宣扬。譬如:2013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014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2015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8月《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个“烈士纪念日”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12月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陆续公布1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二是对外维护中国独立主权,态度坚定鲜明。无论在国内民生领域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国都在建立良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出自己的声音且态度更为坚定。譬如:对2012年9月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的行径,中国派出四艘海监船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宣示主权,自此,中国海警船每年巡航钓鱼岛,2020年将每年巡航时间扩大至333天,以致再无日本人敢上岛挑衅;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明确将分裂国家视为“数典忘祖”之举,表示“搞‘台独’是死路一条,支持‘台独’也是一条不归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又如:对非法拘押孟晚舟的问题,中国外交部明确将其定性为“一起由美国一手策划、加拿大帮凶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来自中国的谣言,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最应该调查的是美国自己”;等等。
其二,对改善民生社稷的强调。针对前期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日益衰弱的情形,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精准脱贫攻坚—全面振兴乡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方式来逐步振兴乡村社会。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抓扶贫开发要整体联动、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5年6月在贵州、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时进一步提出六个精准和八大要求(1)“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八大要求”: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检查督查。;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同时,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18个省(市、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提出通过三年规划投入3.75亿元(中央财政1.5亿元、地方财政2.25亿元)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的;2018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2月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从“实施”到“全面推进”,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二是努力改善社稷民生。此间国家不仅调整完善了新的人口生育政策,于2013年12月出台单独两孩政策,2016年1月实施两孩政策,2021年6月出台三孩政策,并于2022年起陆续出台配套支持措施,还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改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4月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5月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于2016年1月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政策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个统一”;等等。通过上述措施,我国国家实力与民生得到大大增强和改善,据统计,“到2020年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万多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障覆盖达到10亿人”[1]96。
其三,对传统道德伦常的强调。针对前期改革开放出现的国民道德水平滑坡现象,自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措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建设。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间不仅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而且执政党也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视为组织纪律予以高度重视。这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10月29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年12月12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7年3月10日)等讲话中均可得到明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提出要围绕三项内容,坚持五条原则,落实七项任务,争取达成六个目标(2)“三项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传统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五条原则”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七项任务”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六个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协同推进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A/OL].(2017-01-22)[2023-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二是加强立德树人的建设。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一个指导思想,明确两个核心目标,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实行五个统筹,推进十项改革,实行全方位保障(3)“一个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两个核心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三条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五个统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十项改革”: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根本任务的意见[A/OL].(2014-04-08)[2023-0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9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此后,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32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20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0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各地高校开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其四,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强调。针对前期改革开放存在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属性的认识不够深刻等问题,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加强执政党和政治意识形态建设。一是开展党内作风整顿。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拉开党内作风整顿的序幕。2013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6月开始集中整治党内“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9月中共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10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2014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通知》《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4月印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等文件,大力开展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重点整治工作;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出境、会议培训、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相继出台了系列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2016年2月开展“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7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通过上述措施,全面从严治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积极行动。2014年6月,中央设立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2015年3月启动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天网”行动,4月集中公布100名涉嫌犯罪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员的红色通缉令。据统计,“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4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5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6万人,包含省部级干部20人,通过‘天网行动’先后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3 339人,追回赃款93.6亿元。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22.9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70.3万件,谈话函询36.4万件次,处分60.4万人”。[1]215三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了专门规定。
二、近十余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制度基础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近十余年来中国的文教方针政策和人才选拔制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三个优先”“六个下功夫”(4)“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具体而言:
其一,文教方针政策更加强调政治文化属性。针对前期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存在的教非所有、育非所用情形,近十余年来我国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教方针政策。一是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中共十九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2年中共二十大在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掷地有声地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强调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社会、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实施倾斜政策。三是强调教育的齐抓共管和全员共育责任。不仅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共育问题,而且国家也出台了不少针对性的措施。譬如: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等等。
其二,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强调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确保所选拔的人才能够担当胜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近十余年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总目的下,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也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破除“五唯”,高端人才培养选拔强调“高精尖”和创新能力的打造。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2018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对广受关注的人才“帽子”问题表明了“两不”态度(不是荣誉称号、不是永久标签)。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如何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5)具体包括: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A/OL].(2020-20-14)[2023-01-25].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4/content_5551352.htm.。二是普通人才培养选拔强调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2014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提出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至此,中国将出台“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类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三类。党的二十大则对人才培养提出战略规划,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外,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近十余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侧重
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文教政策、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下,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在培养目的、类别层级等方面呈现几种明显趋势。
其一,教育目标上对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重视。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要求和规定,近十余年来,针对前期存在的高分低能、智优德劣问题,国家开始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红专兼济、人格为先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和守正创新。一是立德树人,强调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前期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片面强调知识掌握而相对忽视德行培养的情形,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强调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问题。近些年来,教育部不仅先后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切实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而且积极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高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逐步渗透浸润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同时,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重新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的结构之中。在原有重视德智体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调美育及艺术教育、体育及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美育及艺术教育而言: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分别从学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进行立体评价。就体育和劳动教育而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思路、工作任务及其落实的相关政策要求、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和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提出了具体意见。二是守正创新,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针对前期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国家意识衰弱和媚外思想严重等问题,党和国家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力度,力争三年内实现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贯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编写原则,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切实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意志品格、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增强“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提出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要求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于2020年、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部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同年,教育部教材局印发《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全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其二,教育类别上对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十余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在类别上具有越发侧重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的趋向。一是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为解决城乡差异过大、乡村发展日衰这一问题,自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推进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措施[3],使乡村学校的师资来源得到扩充、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合理待遇得到保障。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重申并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国家总体推进乡村教育奠定了宏观政策基础。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到2020年,促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更加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自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在农村地区实施,到2017年已覆盖全国所有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并对全国1 604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补助金额179.1亿元,其中90%用于中西部地区。2018年财政部又向地方提前下达了2019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预算1 318亿元,约占2018年预算执行数的90%。同时,从2010年到2018年的九年间,“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教师1 729万人次,乡村教师一轮培训基本完成。此外,自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等十五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以来,全国3 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了这一政策福利。到2018年,享受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教师达130余万名;招聘“特岗计划”教师28万名,培养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50多万名,为乡村学校补充了新生力量(6)参见:陈宝生.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8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R/OL].(2018-08-28)[2023-01-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66/2018_zl6503/201809/t20180907_347688.html;迈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述评·基础教育篇[N].中国教育报,2018-09-05(1).。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制定实施“优师计划”(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另有数据表明,2018—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855亿元,持续支持实施特岗、银龄讲学、“三区”人才等相关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引导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基层[4]。二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再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并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等七方面,就如何达成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指标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7)其中,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包括: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包括: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包括: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包括: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包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支持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A/OL].(2019-02-13)[2023-0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规划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技术教育。在原有高职高专学历基础上发展本科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以来,全国已有27所职业院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目前全国每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已超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采取分类考试招生的办法。自福建2020年首次实施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职教高考模式以来,各省都纷纷制定了若干有利于中职学生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的相关制度。譬如:山东重点增加“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江苏将部分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纳入提前招生;江西制订了推进中职、高职与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对口分段贯通培养等等。再一方面,通过证书制度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本领。2019年4月“1+X”证书制度(学历证+若干职业技术等级证)开始试点,目前教育部已分四批遴选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447个X证书,100多万人参加培训,71.55万人参加考证,通过率71.91%。2020年教育部先后启动山东、江西、甘肃、天津、辽宁、湖南、河南等7个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和江苏“苏锡常”、浙江温台、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四川成都等5个城市试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优先行。此外,各地还在探索校企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进一步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5]。
其三,教育层级上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视。近十余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在层级上特别重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发展。一是重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首先,体现在对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上,譬如: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 55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 20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其次,体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加强上,譬如: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从原先的“双基”到“三维教学目标”再到“核心素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再次,体现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上,譬如:从2012年开始,全国组织140位教材编写成员,116位教材审查专家,集中编写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的义务教育段起始年级正式使用,2019年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三科教材;高中阶段也从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始,通过修订各科《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021年4月至12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还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至此,新一轮的课标开始在全国正式使用。此外,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自2014年正式开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根据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各自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相继落地实施。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二是重视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发展。2012年以来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上,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重新部署,将此前“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中。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正式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3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2月各高校陆续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2018年9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开始全面建设。这一举措旨在通过两个阶段的全面建设,到2030年,使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到2050年左右,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此,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三条基本原则和建设一流师资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具体任务[6]。
四、近十余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
尽管中国教育仍然存在尚需改进完善之处,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称道的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7]。
其一,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前进。就学前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幼儿园达到28.92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10.79万所,增长59.51%,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4.57万所,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84.96%;全国在园幼儿4 627.55万人,比2012年增加941.79万人,增长25.5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7%,十年来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就义务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6万所,在校生1.59亿人。其中,小学14.91万所,在校生1.07亿人;初中5.25万所,在校生5 120.60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就高中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共有高中阶段学校2.22万所,在校生4 053.1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50万所,在校生2 713.8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 201所,在校生1 339.29万人,中职学生占33.04%。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6%,比十年前提高6.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
其二,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迈进。202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 013所,比2012年增加223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655万人,比2012年增加1 330万人,增长40.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十余年来提高了29.6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2—2022年,我国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呈稳定上升态势,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居全球第一,引文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20年中国内地高校进入前1%的学科1 455个,1‰的学科169个,机构进入前1%的学科479个,1‰的学科37个。
其三,职业、民办、特殊教育实现了突破性挺进。就职业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8 730所,中高职在校生3 010.1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 339.2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3.04%,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 670.9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66%。同时,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每年参与培训人数达上亿人次。就民办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83万所,比2012年增加3.84万所,增长27.45%,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34.37%;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学生5 282.70万人,比2012年增加1 371.68万人,增长35.07%,占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的18.05%。就特殊教育而言,2022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 314所,在校生91.85万人,相比于2012年增加53.97万人。
其四,国际教育交流实现了全球化拓展。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另据2022年的报道,“目前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3万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4 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或中文课程,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