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为人民服务》导读

2023-02-24李宣益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群众

李宣益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汇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并深入了解其背景情况,能让我们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自身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人民服务》是1944 年9 月8 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战士,牺牲在平凡的生产岗位上,毛泽东主席却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此举有“两个不寻常”,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张思德并不是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迹,毛泽东主席郑重提议为这样一个普通战士举行追悼会并发表讲话;二是追悼会不是以普通悼词的形式出现,而是将寻常的追悼会演变成一场不寻常的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动员大会。“两个不寻常”既有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更体现了毛泽东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一、《为人民服务》的写作背景

(一)对战情、社情、党情的深切回应

1.战情:1944 年,中国的抗日战争逐步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人民军队中亟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指引。由此,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标题发表演讲,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提高勇气,克服困难,看到成绩和光明,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是毛泽东以人民领袖站位,回应战争形势需要。

2.社情:日本侵略军从1939 年秋开始,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党中央一是延续精兵简政政策 ,二是开展大生产运动。警卫战士张思德同志正是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申请到安塞县生产农场劳动,1944 年9月5日中午时分,在烧炭时因公殉职。此时,延安物质生活最艰苦的一段时期即将过去,革命逐渐走向胜利,工作重心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需要很多非战场上的牺牲。为了进一步凝聚群众、汇聚力量,毛泽东认为在生产中牺牲也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有价值,值得敬仰,因此他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在现场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

3.党情:1944 年延安整风运动成效凸显,党内主观主义和闹地位、闹分裂、闹独立的宗派主义思想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整风运动进入总结经验和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好的思想作风有待继续巩固。中央警卫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因公殉职,由此事件触发了毛泽东深邃的忧思,他亲自参加追悼会,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演讲,由一个战士的牺牲而联想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不断鼓舞斗志,促进团结,巩固整风运动成果。

(二)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1.情系百姓疾苦,源于成长环境

毛泽东自小生活在湘南韶山冲一个严父慈母的农家里,和劳苦民众有着不解的渊源,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从父亲持家立业中,深深的体会到农民的辛苦。父亲的严格要求,使毛泽东学会吃苦耐劳,这让他终身受益。他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性情温和,品德敦厚,同情贫弱,乐于助人。毛泽东是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劳苦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与求解放、盼幸福的强烈愿望后,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为民请命的革命道路。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不论遭受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毛泽东都始终把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作为奋斗目标。

2.体现人民情怀,解决民生根本

毛泽东的人民情怀,首先体现在他的平民气质。无论革命之前还是革命之后,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他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一分子。

毛泽东的人民情怀,具体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早在1922 年,他便提出了农民的根本“生存权”问题。将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生存权的关键,1928 年,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了《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法令形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把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党还在解放区和根据地广泛建立民主政权,这使得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翻了身。

3.鲜明党的主张,提出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所以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在一起。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党虽然实施着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把这个宗旨明确地提出来。《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的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祭文,更是一篇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宣言,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郑重承诺。

二、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为人民服务》只有700 多字,文之精悍且言简意赅,思想性强,从思想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了我们党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重大政治命题,是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政治美文”。

构思绝妙,小中见大,主题恢弘广博。《为人民服务》之所以产生强烈的政治震撼力和历久弥新的深远影响力,就在于毛泽东高屋建瓴,从普通战士的高贵品质诠释整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目的使命,使文章立意和境界得到质的升华。张思德,一个普通战士,经历万里长征,在战斗部队打仗负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线烧炭,党叫当战士就当战士,党叫当班长就当班长,普通平凡,但表现出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干什么,都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等高贵品质。毛主席以令人折服的人民领袖站位,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绝巧地将普通的追悼会升华至共产党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的誓师会,神奇地将纪念张思德的主题转变为共产党奋斗目标和使命的宣言,将张思德同志转化为千千万万个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缩影。文章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不仅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之主题,而且把张思德同志作为普通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顿时把追悼会和自己的演讲提升到关乎党和人民命运的高度,也就呈现出文章颠覆千年传统的立意,展示出文章气势磅礴的恢弘。平凡的题材彰显非凡的主题,普通的演讲表达共产党永久不变的初心,寻常的追悼会演变成一场为人民奋斗的动员大会。

开首现纲,以目论纲,论证逻辑严密。《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论点鲜明,论述严密,层层深入。

第一段论点:文章开首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文章紧紧围绕这个“纲”进行层层递进论述。

第二段论证:提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号召共产党人要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文章指出:判断一个人死得是不是有意义,唯一的标准是看他是不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第三段论证:进一步提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必须树立自觉接受人民批评的纠错观。这是上一个分论的延伸,为人民服务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改正错误吗?文章从第一层含义“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讲我们不怕批评、欢迎批评。到第二层含义“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强调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对象),再到第三层含义“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突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内容),形成三层含义逐次加深,环环相扣,最终使人明确衡量正确批评的唯一标准在于符合人民利益,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还特意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第四段是具体做法。进一步具体论证怎样做到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当时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如何完成共同目标?(扩大根据地、获得全民族解放。)“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如何增添信心、克服当前困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所以就需要激励干部战士“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这里,虽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又自然地与张思德的牺牲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表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五段论述:用开追悼会的方式来纪念死的意义,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阐述追悼会之目的,乍看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关系不大,其实是回应开首的“纲”,有着画龙点睛的精彩,因为只有敬重为人民服务的人,永远铭记为人民而死的人,才能很好地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才能永远地坚持为人民服务,凝心聚力,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文风纯朴,深入浅出,迸发感召奇效。《为人民服务》文风纯朴的美,语言质朴的美,一反悼文凄切基调而激荡打败侵略者豪情的美,高亢激越政治熏陶力之美与叹为观止艺术感染力之美交相辉映。讲演入情入理,哀而不伤,叙事用典,平中见奇。通篇深入浅出,明白如话,既像面对面的促膝谈心,敞开心扉的平等交流,又像一对一的启蒙教育,耐心细致的诲人不倦,既充分考虑到听报告对象八路军战士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反映了延安整风中坚决的“反对党八股”,展示出深接工农地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平易朴实文风。比如介绍司马迁是古时候“文学家”,并没有说其在史学上的成就,而是把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话语作为重点,使得文章简明扼要又符合群众口吻,彰显了凝练的力量、抽象的力量、简洁的力量。还比如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几个排比句,朗朗上口,非常给力,充分表达了撼天动地的豪情、振奋人心的激情和激发斗志的炽情,使得文章闪烁着伟大光芒,更表现在文章昂扬向上的格调。虽是纪念张思德,但面对的却是全党全国的大局,虽为追悼会而作,但丝毫没有悲切缠绵的低沉,始终呈现出鼓舞人心,振作精神的主旋律,堪称前无古人的绝唱。毛泽东的演讲,随口道来,像拉家常,像促膝谈心,产生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论述效果,释放出令人叹服的征服力量,留下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千古绝唱。

三、文章产生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同志说过,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从来都是用笔杆子释放党指挥枪的力量,把笔杆子与枪杆子结合到炉火纯青的地步。[2]

《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当时的延安,还是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政治光辉,艺术魅力,逻辑力量,放射出照耀全党、改变中国、教育人民的万丈光芒。

毛泽东在讲演中阐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关于共产党人的生死观、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关于团结奋斗等重要内容,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全党、全军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强团结、克服困难,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让战士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大家对人民军队的宗旨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搞好团结战胜困难,夺取抗战胜利增添了信心决心。

毛泽东在这篇演讲中阐述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准则,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精神写入党章。从此以后,历届党代会都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有所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的不变宗旨,它贯穿于整个共产主义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党领导人民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宪法》,这就把“为人民服务”从全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广为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密码。

四、重温《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指导意义

70 多年来,《为人民服务》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反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更是新征程上的《为人民服务》。重温《为人民服务》,对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群众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时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康梦、中国梦、强国梦、复兴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高质量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和效益成为了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4]

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不懈奋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喜忧和安危挂在心头,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住房、扶贫、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5]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4]

(二)凝聚人民力量,一切依靠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主体地位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广泛集中民智民力,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拜人民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李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下去调研都是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调查研究,畅通民意渠道,把人民的智慧集中起来、运用起来,不断总结基层经验、汇聚群众智慧,进而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推动新发展,使作出的决策接地气,决策的执行能落地。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10年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喜人态势,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伟大跃升,这是党中央统一领导和大力推动的结果,也是人民积极参与、支持和探索实践的结果。[6]

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我们党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监督渠道,完善全面、广泛而有效的监督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更好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党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和话语权,优化完善群众评价方式,群众拥护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干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我们就纠正什么,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植根人民土壤,密切联系群众

根深者叶茂,本固者枝荣。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7]

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重要法宝。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成败,“载舟覆舟”的千古遗训应永远记取。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增强牢牢植根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坚持调查研究。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基本功。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汲取经验和智慧,要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提升治理水平的“切入点”、克服本领恐慌的“赛马场”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善作善成。

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两者都是我党的传家宝。两者在实施主体、目标对象、工作过程以及认识论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形成一种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内在紧密关系。群众路线实际既包含了调查研究,又包含了群众工作,调查研究成为群众路线中连接”来“与”去“的重要桥梁和转化枢纽,只有牢记党的性质宗旨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才是践行群众路线。

恩格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8]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群众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多让群众咧嘴笑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张思德尝毒草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