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教学改革探索
——以汉语综合课程为例

2023-11-28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思政课程

加晓昕,刘 玙

(四川文理学院a.学报编辑部b.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主要注意力都在对中国学生的教育上,而忽略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外国留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来华高校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成功与否,检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能够掌握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思维和应用能力,二是具有国际视野,道德高尚。只有培养和塑造出道德、思想高尚的留学生,才能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一、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

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了“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2]。之所以对留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品德教育提出要求,是因为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科学性,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网络、书籍、学校等多种渠道获得,而海外留学生来华深造本身就有培养国际视野、熟悉风土人情、感受多元文化、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等个人情怀和初衷,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二)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的必然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3],而传播对象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来华留学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外交流持续深化,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教育部发布的《2023 年度中国教育现状统计公报》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共有51.6 万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214 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中绝大部分为短期求学的非学位生,要想在他们留学期间“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才”,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即将“课程思政”与留学生各类专业课程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三)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价值要求

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课程观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的丰富,它把“课程思政”综合理念融进“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培养目标,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程,打造让来华留学生身心受益、乐于接受的课程,为高等院校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还能让课程成为中华形象、中国声音的展现平台,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士。

相较于面向中国学生的课程思政,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有两个不同之处:一、强调“在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多元文化共存”,是在最大同心圆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共同的价值内涵;二、并非思政课程,是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在尊重各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客观理性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风采。

二、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一)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现状

1.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

“重教书而轻育人”是教学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中往往存在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对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着力不足。课程多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得不到重视,课程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4]

2.重传统轻现代,重文化避政治

留学生不同于中国学生群体,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也有所区分,不应包含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但留学生课程思政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学界尚无共识。大家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敏感话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对每年数十万的来华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缺乏主动积极引导。在文化层面,对于中国文化的展示上往往停留在剪纸、毛笔字或者戏剧等传统文化上,千篇一律,这使得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模糊、片面,书法、剪纸或节日传统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但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形象,也不能体现中国的大国声音和主张。

3.重知识轻价值,重能力轻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将知识结构和节点作为关键要素讲给学生,学生能否毕业也是以成绩和学分为单一维度判定标准,却常常忽视了价值和情感层面,比如,学生是否认同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是否包容彼此不同的文化理念,是否具有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价值追求。

(二)问题反思:课程思政改革方向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将“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定为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要求留学生“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的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但很多高校的留学生课程片面强调介绍中国传统和中国历史,却忽略了当代中国,更加固化了留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不利于新时代中国形象的传播。因此,来华留学生课堂亟待课程思政改革。

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条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

1.学生自身成长:通过法律法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

大学教育是将知识模块、道德情操和价值引领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教育。来华留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阶段,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而通过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等教育和引领学生,可以实现这一点。儒家思想包含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将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后,其核心即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在对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这些道德意识、法制意识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知晓中国的法理逻辑,了解中国各项法律及日常规则,最终成为遵纪守法的人。

2.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元共存的理解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才”,这个目标也是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其本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华”。即对中国全面的了解,覆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以及中国国情和主张。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才能辨识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和断章取义的论断。二是“友华”。即在认识了中国发展历史后,对“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秉持友好、、理解、认可的态度。三是“爱华”。即在认同中国的价值追求基础上,主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该目标是一个从了解到理解到认同的逐渐递进过程。

3.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全面、立体、真实展现中国

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期望留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5]这也为留学生课堂的课程思政提指出了方向:全面、真实地讲述中国,讲述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制度和政策,理解中国的责任担当和和平发展。培养留学生成为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成为理解中国主流价值的“知华、友华、爱华”人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亦相匹配。

三、汉语综合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文理学院在2017—2019 年间招收的三个留学生班级,具体信息见下表:

班级财经学院17级1班智能制造学院18级2班智能制造学院19级1班专业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人数10 8 13来源地老挝中东、非洲中东、非洲

在2017—2020 这四年间,笔者承担了这三个班级两年的汉语综合课程教学,其中第一年为汉语基础教学,主要学习基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第二年则会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习相关领域的汉语词汇和知识。在“课程思政”指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持续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内语言运用和考试表现,定期了解学生对中国的感受,最后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二)汉语综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方法

1.“课程思政”下的汉语综合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向留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研究在进行汉语综合课程思政时,教学内容主要考虑“中国国情和文化地理知识”等,具体来说包括饮食文化、传统节日、自然地理、科学技术、服饰、社会热点、留学生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不仅要体现传统古典的中国,更要反映当代中国取得的诸如嫦娥工程、杂交水稻等发展成就以及新的变化趋势,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的多维实现。

2.汉语综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为了将国情和文化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主要采用“隐性融入例句”和“显性专题讲解”两种教学方法:

(1)隐性融入例句

此方式主要在学习汉语的第一年使用,原因在于该阶段学生的汉语词汇、语法基础还很薄弱,无法理解老师长篇、系统的讲解,只能接受一些零散信息,因此必须将文化地理和国情信息分散到例句当中,通过隐性、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留学生习得。具体操作分两种:

一是用中国特色的文化地理事物取代教材原有例句中的通用句法成分。例如,在学习“比字句”时,教材例句为“飞机比火车快”,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可以用中国的城市名取代原有成分,改为“冬天三亚的温度比上海高”“哈尔滨的冬天比上海冷”,再辅以地图标注说明,既可以了解中国的城市,还能对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布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是用目标生词、语法点阐述中国的国情信息。例如,学习“在字句表方位”时,原例句为“超市在学校的南边”,并配了一张虚构地图,由于是虚构地图,该例句的信息无现实意义。可以将例句改为“四川在陕西的南边”,既能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还能了解省与省的相对地理位置。在学生基本掌握用法后,结合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仿说,输出“中国天眼在中国的南边”,从而巩固语法点的习得,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成就。

(2)显性专题讲解

该教学方式在第二年使用,具体操作也可以分三种:

一是围绕历时发展故事开展案例教学。以某一行业、某一领域作为主题,向留学生展示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介绍中国的发展措施,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国家在该行业、该领域的现状。例如,以中国铁路运输发展为主题,讲述中国铁路“绿皮车—普速列车—动车—高铁”的发展历程,介绍售票方式“窗口排队售票—电话订票—网络订票”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到中国铁路行业的巨大发展成就。

传统的外宣往往过于急切地展示自身优点和成就,显得过于刻意,让人不适。而这种“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案例教学,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发展历史,只阐述事实而不自夸,将评判权交给对方,反而让传播对象觉得舒服。此外,对比的方式更能体现过去条件的艰苦和今日成就的来之不易。

二是围绕新闻节目中关于社会热点、新趋势的报道开展案例教学。上一点中的案例侧重于多个时间点的对比,而这里的案例只着眼于当下这个时间点,重点在于“新变化、新趋势”。可以从央视的“新闻周刊、新闻调查、新闻1+1”等专题新闻栏目中选择主题,例如可以从“刷脸新界限”这则新闻故事展开,介绍当下中国人对隐私的看重,可以由“公交车上的婚礼”展开,介绍婚俗、婚礼仪式以及人们婚姻观念的新变化。也会给学生展示和探讨一些不合规矩、不合法的案例,比如结合“婚闹”相关新闻,让学生明白法大于情,还可以结合“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相关新闻,让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类最新的案例,可以让留学生了解当下中国的情况,并且意识到中国文化是多样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三是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资源。来华留学生教学资源应该立足中国实际,摈弃一些夹带西方价值观的报道。可以选取一些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央视的新闻、小视频、纪录片等作为课程参考资料分享给学生,例如将《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和认同。

(三)汉语综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对两年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课堂、考试表现和学生感受的整理分析,“课程思政”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除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以外,在情感认同上取得了以下三点教学效果。

1.知华:增加对了中国风俗、文化、地理的了解和认同

刚开始汉语学习时,留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地理和国情知之甚少,城市、景点只知道北京、上海、故宫、长城等几个最负盛名的,节日只知道春节,饮食只知道几道海外闻名的中国菜。而到第二年快结束时,学生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大加深,能轻松说出众多旅游城市及著名景点,节日方面既了解传统中国节日及习俗,还熟知520、双11 等新产生节日,饮食上也知道几大菜系和一些代表性的菜。此外,还熟练掌握了网购、网上购票、公众号预约等技能,了解社会机构的大致分工,能在中国顺心地生活。很多同学表示喜欢中国,愿意留在中国,回国后会向周围的人宣传他们见到的中国。

2.爱华:破除了“传统古典”的刻板印象,热爱现代化的中国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海外社交媒体对中国正面信息的限流,很多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的印象还是“落后、农村、古典、传统”,并不了解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以及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但在进行了“案例专题讲解”后,很多同学对中国的印象转变为“发展快、技术新”,他们知道了中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发展,理解了港澳回归这些政治大事,认识到了大疆、华为、阿里、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以及北斗卫星导航、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航天成就。留学生们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一面,还知道了不婚族、新消费、研学游等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对中国社会、中国人有了更全面、时新、真实的了解,对中国人形成了“自律、勤奋、讲究效率、尊老爱幼、重视情感”的印象。

3.友华:形成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社会问题解决办法的信任

在学习历时发展故事时,学生们体会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对其背后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好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表示赞赏,有同学表示希望自己国家能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很多同学对党史产生了兴趣,于是在课程资源里准备了中国革命的珍贵历史影像,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

而在学习当下热点和新趋势的新闻故事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中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重工业外迁、改善燃料结构、扶持新能源产业”应对环境污染,通过“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开辟单独自行车道”应对交通拥堵,数据让留学生看到了措施的有效性,也促使留学生们对这些中国模式与中国办法产生了信任,留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课程思政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旨在将教书和育人深度融合起来,将知识和价值观融合起来,将教书拉回到真正的育人本质轨道上来。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无论自科还是社科,都应该找准专业课和思政的切合点,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现阶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在学校甚至更高层面做好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二是构建课程思政多重联动机制,打造聚合课程协同思政,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团队。三是组织汇编可承担课程思政教育的优秀教材,建设契合课程思政的语料库和资源库。四是构建课程思政质量(标准)育人评价体系、制度配套和保障激励机制。五是丰富课程思政实施载体,优化创新路径,建设由“课堂、校园、社会实践”构成的实践体系。

也期待通过实施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统筹并整合高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为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注入有益元素,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留学生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