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达州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实践

2023-11-28徐晓宗张俊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达州达州市创新型

徐晓宗,张俊峰

(四川文理学院a.校办;b.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也是区域经济追求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必经路径。作为深处革命老区、经济正转型发展的的达州,要实现“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关键,以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创新成为推动达州发展的“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随之“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在国内逐渐被认可,并作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战略。2018 年,四川省科技厅与四川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四川省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正式启动四川省省级创新型城市创建。2021 年,宜宾、泸州、德阳等6 个城市已基本完成创新型城市创建。近年来,达州市认真对照《四川省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积极编制科技创新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培育创新主体,招引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等,总体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一)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2021 年,达州市R&D 经费投入为17.1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73%;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 家,高新技术企业94 家;2021 年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3 家,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7.97 亿元;建成国、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46 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深入机构3 家,省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1 家。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基地15 家,建有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110 家,企业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2022 年,达州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增福为2.77,居全省第10 名,创新指数从全省第4 梯队升为第3 梯队,并连续2 年在全省科技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单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7339 件。

(二)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达州高新区”)前身为四川达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1 年。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 年2 月,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核准面积1426.84 公顷;2019 年11 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复认定为省级高新区。近年来,达州高新区聚力高质量发展,围绕“两新一数”主导产业,加快特色园区“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突出“高”“新”特色成效突出,获评2022 年全省绩效评价考核排名第一。2023 年,正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目前有通川、万源、大竹、宣汉、渠县5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渠县农业科技园正奋力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正加快推进。

(三)技术研发转化取得突破

近年来,达州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立项支持成果转化项目40 余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 亿元,预期实现产值近5 亿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市场交易活跃,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4630.2 万元,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受到四川省科技厅肯定。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1 项,表彰奖励市级科技进步奖81 项。同时,技术转移市场逐步成熟。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营。由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牵头,联合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达州市智信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达州市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有效推动辖区成果评价、区域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等。

(四)区域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达州市将每年的9 月27 日设立为“达州人才节”,扎实开展以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为载体的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提高至8.5%,实现稳步增长。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把达州市建成“创新创业中心”,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与全国全省同步开展“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达州活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达州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达州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方案》《达州市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创新改革措施,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

二、主要薄弱环节

达州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且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与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创新激励投入不足

达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与 GDP 占比0.93%,离全国 2.23%、全省 1.87%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19 年以来,市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长缓慢,占本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在0.8%以下,处于全省地级市排名的中下水平,与GDP 规模相当的乐山、泸州等地级市相比(见下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1 年部分城市R&D 经费情况

(二)创新人才支撑不够

达州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科技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数量更少。有限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领域,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此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有效引进方式不够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三)创新主体质量不高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少,高企数量位居全省第12 位,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薄弱,没有建立优势突出的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创新的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规模偏小,主营业务收入在七个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中仅高于泸州。科研院所带动能力较弱,本地科研院所数量少,研发方向相对单一,成果产出率低,成果引入渠道较少且主动意识不强,成果价值评估缺位,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四)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成果来源匮乏,达州本地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产出率较低,成果引入渠道较少且主动意识不强,成果价值评估缺位,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五)创新高端平台缺乏

全省现有8 个国家级高新区,1 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1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 座省级创新型城市。目前达州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没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达高校和科研院所少,科技资源相对分散,创新链条不够完整,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六)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产业发展转型较慢。达州是老工业基地,在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煤炭采选、化工、建材、钢铁、天然气开采等产业为主的经济支撑体系,长期的重工业发展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2016 年以来,全市不断加大产业升级转型力度,既持续修复传统产业增强活力,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动能,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结构矛盾依然突出。2020 年,达州市第三产业占比为47.4%,低于全国7.1 个百分点、全省5 个百分点。产业发展转型慢,导致对创新的需求不足。二是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达州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但仍不完善,例如还没有建立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对创新创业中的困难者以及创业后的失败者没有形成持续的跟踪保障或风险补偿缺机制。

三、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规划引领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四川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 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布局,以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以创新精神培育为先导,科技创新为关键,落实创新政策,培育创新主体,凝聚创新人才,完善城市城市体系,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2025 年,达州全社会 R&D投入争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 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5 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 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发展质量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一企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培优培强,打造10 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定期更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拉后备数据库,及时跟踪新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为其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对重点潜力企业进行专项帮扶,引导不断发展壮大;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每年遴选一批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小微科技企业,列入后备数据库。根据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协助解决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创业企业“育苗计划”通过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深入挖掘创业人才和项目资源。重点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带项目创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达创业;鼓励具备相应知识水平、拥有成熟创业计划、所创项目能有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创业。

(三)聚焦产业发展,打造创新集群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化工集群,到2025 年,建成资源综合转化利用示范区、万达开天然气锂钾资源综合利用集聚区,能源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 亿元;扶优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链条和发展体系,协同广安、巴中建设川东北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聚集区。到2025 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 亿元;做强做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建设川东北经济区重要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山地农机装备制造,研发生产植保无人机、多功能一体化农用机械等农业科技研发生产,到2025 年,力争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 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 家,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大力发展农工一体、农旅相融的三产融合新业态,形成“种植、养殖基地+农合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精深加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加快构建“一核两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多元发展现代物流,布局粮油加工交易项目,发展“大进大出”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和数字经济,规划建设马踏洞金融城、达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达州、智慧城乡,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

(四)提升研究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结合达州得天独厚的农业区域优势,高标准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以渠县为核心区、大竹、开江为示范区,辐射广安、巴中、开州和万州等川东北、渝东北;联动共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整合万达开区域创新资源,集聚达州“1+5”产业园(1 个省级高新区+5 个省级经开区)、万州经开区、开州浦里新区科技创新要素,联动建设万达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争取尽快启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同步整合“双园”资源,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服务等创新要素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并以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动力核,吸引万达开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质初创公司创业人员落户达州高新区,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高地。以达州高新区科创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交易、共享、交流、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互动、市场化服务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百千”工程,到2025 年,打造10 家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100 名技术转移技术经纪(理)人,培养1000 名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五)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创新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深化落实市政府出台的《达州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等文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大力支持重点科研项目攻关,激发科研单位、企业等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蓄势赋能。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鼓励企业扛起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提高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六)强化开放创新,激发社会活力

一是推动区域创新开放协作。坚持错位发展、有序竞争、高效协同理念,积极参与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城市开展创新合作,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科技企业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推进科技资源互融互通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成一批科技项目合作。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格局和创新生态链,主动承接中国西部科学城科创资源、科创人才辐射,大力招引与达州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二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优化出国(境)审批流程,支持市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技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引进国(境)外高端人才来达工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优质企业申报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推动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

(七)加强组织领导,以考核增动力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事业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和保证。达州市委市政府要成立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相应专家等科学编制达州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规划和方案通过后,要凝聚市县组织、科技、教育、经济等部门力量,分工协作,“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同时,为保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制定出台相应的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供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各项任务的实施者参考,另一方面也可给政府绩效管理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使用。通过加强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目标考核,激励广大干部、科技工作者等奋发作为,推动达州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目标实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达州达州市创新型
达州市中心医院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吉尼斯世界纪录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