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
2023-02-24潘若宇
潘若宇,全 亮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2]175为推动高校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教育”[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动和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水平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根本方针。
一、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偏少,教学理念有待完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1.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4]。这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变化而来。就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2023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仅有第六章一章的篇幅,共计62页,占全书251页的25%。高校选修课课程类型中,法学类课程较少。有的高校开设有“法理学”等选修课程,但并不是面向所有大学生,而是侧重于法学专业学生。
2.教学理念上重普法、轻法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第六章讲授法治知识,题为“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该章共分为四节,分别讲授以下内容: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一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有所优化,对法律意识、法治精神也有所触及,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普法教育层面,很少触及法理层面,重普法、轻法理的特征比较突出。
(二)高校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网络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
1.高校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法治社会的大环境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利推进的前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部分人的法治观念不强,思维仍然受到数千年“人治”思维的影响;虽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是仍然有一些“老虎”“苍蝇”逍遥法外,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司法领域存在一些案件的裁判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等。这些现象对高校法治教育大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2.部分家庭法律氛围相对缺失。目前,部分家长的法律意识薄弱,当家庭或者孩子遇到法律问题和法律纠纷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同时家长也缺乏与孩子的深入沟通,法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氛围缺失。还有部分家长在孩子违法犯罪后,出于“护崽”心理,单方面袒护孩子,甚至隐匿孩子的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这样做往往会使家长也陷入违法境地。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家庭环境氛围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
3.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法治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渠道不畅,缺少依法治校的实践机会,这在较大程度制约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的培养。高校有些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走过场,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部分高校在日常管理,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就业、学生奖励助学等方面不合规范,在师生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空间法治治理还不完善实施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法治教育效果。大学生虽然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部分同学容易受到网上负能量的误导,更有甚者沦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诸如此类与高校法治教育的主流不一致。
(三)部分高校对法治教育投入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1.部分高校对法治教育投入不足。法治教育应该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等保障,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其表现为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法治教育教材等资源投入不足。”[5]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各高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精神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但是多数学校仍然采取大班制。同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法学专业科班出身,存在法律专业知识盲点。上述原因导致高校法治教育无论是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还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3.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部分高校从事法治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偏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招聘教师时,部分高层次的法律专业人才如法律类博士,为了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发展,不愿意应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另一方面,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有的要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但是其科研成果更多是侧重法律方面的,所以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受到一定限制。
4.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当前在法治教育方式上,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课堂教学以及少量的全校性活动(不能保证全员覆盖),如“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等接受法治教育。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紧贴大学生实际的“第二课堂”以及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
(四)大学生法治意识和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法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代中国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精神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6],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提升直接关乎法治素养的提升。
1.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和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部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表现在法律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守法自觉性较差,存在‘学而不用’的现象”[5],也就是说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较为薄弱。
2.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提高其守法能力,“知法”“守法”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校园贷”“校园暴力”“校园诈骗”等现象时,部分大学生缺乏运用法律应对的能力。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一)有利于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高校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和宣传,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是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高校是对广大青年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广大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和实践者。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中国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法治素质、法治行为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阶段的法治中国建设。”[7]45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法治观念,在行为上坚定法治信仰,进而使大学生成为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三)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而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教育,有利于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创新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8]136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看,还存在不足之处。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9]。2020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10]。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
(五)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1]。201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法律法规体现鲜明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内容的八个字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法治”是核心内容之一。只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能力,使他们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培育和践行。
(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法治公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国家法治现代化,全体国民都应该有一定的基本法律素养。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出了“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的历史规律,强调“青年从现在起就应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13]180,将奉法强国作为法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根本,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主要阵地,在法治教育实践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政治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和全体国民法治素养的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法治教育课程内容,注重法治精神和理念的培育
1.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法治教育章节比重,进一步合理规划课程教学体系。针对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篇幅偏少的情况,要达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目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适当增加教材中法治教育的篇幅十分必要。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学概论”之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
2.注重大学生法治精神和理念的培育。中共中央要求,中国的法治教育到2035年,要“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相适应”[14]。高校不仅需要塑造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更需要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理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10]。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开设法治理念限选课或必修课,以解决大学生法治精神和理念等深层次的问题。
(二)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1.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形成良好的高校法治教育社会氛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15]加快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对于高校法治教育大环境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打造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16]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大学生的第一教师,家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家庭遵纪守法的榜样。家长要善于利用大学生假期在家的机会,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在学校要遵纪守法,要以法律手段解决在学校和社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3.营造法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7]。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高校应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依法治校理念是法治校园氛围形成的关键。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服务层都应将法治作为关键手段,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围绕法治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如“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法治教育专题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法治素养。
4.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15]加强网络领域立法,净化网络环境,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教育环境十分重要。高校应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好校园网络虚拟空间,用技术和法律手段运行好、管理好校园网络,让网络违法犯罪者无机可乘。高校要通过学校网络中心加大对网络信息平台如微博、抖音、QQ、微信等的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引导。校园各类媒体应当首先响应全面依法治网的时代号召,促进高校法治教育上新台阶。
(三)高校加大法治教育投入力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1.加大法治教育投入力度。高校要强化在法律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法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法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一视同仁。高校无论是在师资建设方面,还是在其他硬件设施方面,都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尤其要注重专门从事法治教育教师的教学培训和能力提升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
2.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针对当前高校法学教育的专职教师配置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高校应适当增加引进法学科班出身的教师人数。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另外,从目前高校法治教育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来看,五所政法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没有设立“法治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硕士层次相近的有“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博士层次目前基本还是空白。所以,从法治教育高端人才专业化的视角看,相关高校硕士、博士培养设置“法治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然后将这些人才充实到各个高校专门从事法治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3.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高校应当组建完善、专业的法治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招聘高学历教师提升团队学术水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高校配备法律专业基础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学历教师任课,以提高当前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大力支持教师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活动。高校要为法治教育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锻炼机会,寻求法律实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以提升教育者的能力。在职称评审方面,法学科班出身的教师应与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同等对待。
4.创新多元化法治教育方式。高校要注意避免单一的教育方式,积极主动采取情境互动、案例教学方式,积极打造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采取情境互动、案例教学方式。在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地融入法治教育课堂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设情境,分小组开展主题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刻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相得益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和模拟法庭活动,从而将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渗透到心灵,并外化为法律行为。
第二,注重积极打造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法治教育既要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化的法治教育网络,拓展“第二课堂”和法治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1.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学校应经常邀请著名法学专家、法律实务人士为学生做法治教育讲座,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的理念和精神,从而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在判断是非、处理事务时多考虑正当性、规范性、逻辑性、科学性。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懂得使用法律渠道,而不是动不动就“托关系、找熟人”[18]。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学校制定和实施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对于违纪学生的处分应严格按照合法程序进行,并给予学生陈述和申辩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法治治理中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是指大学生养成的以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法治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夯实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形成法律思维意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以案说法”,积极引导他们学法、知法、用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素养和能力。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公民、满足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无论是法治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都同等重要,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14]。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坚定地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忠实信仰者和传承者,才能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取得成效[19]。积极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主要目的在于助力高校法治教育,培养高素质法治公民,从而更好地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