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学与国际化表达:从《深海》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探索

2023-02-24建,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深海动画电影水墨

张 建,黄 英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

中国动画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传播载体。当前在民族复兴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动画更是被赋予了深远的时代使命。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大圣归来》《风语咒》《雄狮少年》等优秀动画电影的出现,让我们重拾信心,期待着以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骨血的国产动画踏上复归之路。水墨动画之父特伟曾说:“美术片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必须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没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就没有独创性。”[1]65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时代责任,因而在以美国、日本动画电影为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动画如何在民族文化中追根溯源,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提升,成为了国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23年春节档推出的动画长片《深海》作为一部打破常规叙事的意识流影片,凭借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新性运用,跻身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前十的位置。这部新题材动画电影在技术创新和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影片跳出了经典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模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主研发3D“粒子水墨”技术,结合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尝试完成对国产动画的全新阐释。

一、气韵生动:粒子水墨的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源,这一字不仅构成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2]219。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即“气韵生动”。作为南北朝画家谢赫“绘事六法”的第一要义,“气韵生动”重视以笔墨生气表现宇宙万物的气势和精神气质、风致韵度,从而达到自然生动、充分显示万物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美学境界。动画作为一种直观的影像艺术,同绘画在审美意趣中存在相似性。《深海》这部水墨动画就在技术美学与艺术美学两个层面对画面进行了创新呈现,从而赋予了动画鲜活的生命力。

(一)技术美学与表达方式创新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表现形式,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我国动画电影的新篇章[3]。自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号召中国动画应当“探索民族风格之路”起,就出现了一大批呈现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动画作品。水墨动画在动画中融入传统文化符号,依托动画制作工艺使动画画面呈现出中国传统水墨画般浓淡相宜、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探索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风格。

水墨动画最初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不仅要手动绘制水墨画,还需对内容分层上色,分别涂在透明赛璐璐片上,多张叠加展现水墨深浅变化,再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效果。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面充分彰显了墨色的浓淡虚实效果,古朴自然,意境深远,但也存在画面流畅性不高、镜头表现力不足的缺点,少了一缕“泼墨挥毫”的灵动飘逸。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传统水墨技法因其制作工艺繁复、成本高昂等自身局限,很快在动画市场沉寂下去,直到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的创作手法。艺术工作者开始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模拟出水墨画的毛笔触感以及晕染效果,传统的分层绘制、渲染以及特殊摄影处理工作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这不仅提高了水墨动画制作效率,还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细腻质感。这种二维水墨动画技术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水墨技术的缺陷,也为研制三维水墨动画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偏好也逐渐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强调影像画面的真实感和空间感,三维动画应运而生。三维水墨技术是对三维技术的创造性发展,完成了艺术与技术结合共生的探索,在水墨动画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桥梁——传统水墨的墨韵之美与数字技术擅长的细节展示的结合,平面水墨散点透视与三维空间中焦点透视的共存[4]。

《深海》首创的3D“粒子水墨”技术则是对三维水墨技术的又一次突破,不仅实现了中国水墨符号的赓续发展,也带来了全新的视效体验。《深海》创造性地将粒子与水墨结合起来,制作团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模拟“水”“雾”“气”不同的运动状态,以亿为单位的粒子堆积出画面栩栩如生的流动效果,克服了三维水墨的轮廓线带来的生硬感,还原了水墨的灵动与飘逸。与此同时,三维焦点透视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物理特性的边界,使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水墨粒子的变幻运动,体验水墨画面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和传神效果。作为首部3D“粒子水墨”动画电影,《深海》将中国传统艺术的飘逸与三维制作的立体完美融合,画面兼具了水墨的神韵与具象的生动。以动画开头的水母为例,浓淡不一的水墨画风刻画出水母游动的灵动状态,上亿流动的彩色粒子又营造了一种具象的写实质感,彰显了水母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电影中斑斓的洋流、火红的云海以及翻腾的海浪等都以粒子为基底,以水墨塑其形神,在动态的镜头下彰显出了宇宙万物盎然的气韵与生命力,构成了《深海》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

“粒子水墨”技术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同现代审美意趣相结合,数亿三维粒子的聚合离散赋予了画面灵动洒脱、精致传神的艺术风貌,提升了动画的文化贡献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深海》的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民族动画的进程,也为世界动画的多样化发展贡献了具有原创意义的中国动画技术美学[5]。

(二)艺术美学与表达方式创新

艺术美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论域,研究不同艺术种类各自的审美特征。同在艺术的大框架里,不同的艺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语言[6]。这里艺术语言的概念又可以联系苏珊·朗格所说的材料,即艺术创造所使用的种种材料——色彩、声音、字眼、乐音等[7]96-97。动画电影这一艺术类别中最常见、最生动的材料就是色彩,它有着无可比拟的“叙事”与“言情”作用。

所有艺术创造中人们都在追求色彩的表现形式,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更是如此。色彩在水墨动画的创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水墨动画是由中国绘画分支之一——水墨画衍生而来,画面上也继承了水墨画的用色特点。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设色概括简练,擅用中国画特有的传统颜色——“墨”色。作品中往往将墨调和成浓、淡、焦、重、清五色,配合点、染、擦、泼等技法,古朴自然的画面就能带来无穷的意境。水墨画色彩以淡雅为主,除墨色外,也擅用淡彩点缀,如《小蝌蚪找妈妈》,其色彩搭配以墨色为主,辅以藤黄、花青等素雅的配色,整体色调含蓄和谐,兼具了墨韵的高雅和写意的灵动,极具民族特色。但水墨本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形式,色彩往往倾向于强调淡泊、清雅的审美意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画面的感染力。

对此,《深海》在用色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在继承中国水墨符号的基础上,同样追求视觉语言的创新。片中画面以水墨画为基底,印象派色彩为其敷色,高饱和度的色彩使整个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碰撞交融。影片中斑斓的洋流、橘红的漫天云霞、五彩的珊瑚潜艇和深海动物似乎让我们置身梵高的画作之中,感性视角下放大的色彩、交织的色块如火焰般蔓延,塑造出这个梦幻的海底世界,带给观众无垠的想象空间。西方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是以光学原理为依据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他们把色彩作为主要的艺术语言描绘对象、抒发感情、感染观众[8]。《深海》在描绘参宿梦境中的深海世界时,略带抽象的画面加上极致艳丽的色彩,赋予了画面旺盛的生气和饱满的情感。如在南河营救参宿逃离丧气鬼的情节中,鲜红色的丧气鬼、翻涌的深蓝色海浪扑面而来,画面整体色彩浓郁,情绪压抑,不仅刻画出了惊险紧张的逃亡氛围,也生动地传达了参宿当时孤寂颓丧的情绪。色彩是最生动、最热烈的艺术语言,能够带来极强的美学张力。《深海》的印象派配色突破了经验的束缚,将东方的韵味和西方的张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电影饱满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美学体验之旅。

“粒子水墨”流动飘逸,印象派色彩饱满明艳,两者皆赋予了水墨动画更加鲜活生动的气韵,也更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深海》巧妙地融合了3D粒子效果和绚丽的印象派配色,打造出一个气韵生动、别具一格的水墨世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的传承创新。今天,国产动画创作者更需要创造性使用民族元素,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运用技术赋能,创造出更多兼具中国美学与世界视野的优秀动画作品。

二、超以象外:意境美学的赓续发展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国人艺术审美的至高标准之一。意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庄子美学。庄子追求一种“万物与我为一”“身与物化”的美学境界。他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即“道”[2]218。但准确来说,意境说建构于唐代。盛唐时期,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以“物境”“情境”和“意境”来总结诗中三境,意境至此成为了一个美学范畴[9]。司空图又对王昌龄意境思想进行了概括,提出“思语境偕”这一命题,认为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客观的“境”,而要依赖于审美关照中“心”与“境”的契合[2]218。其后不少艺术理论家均针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和补充,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述中将“意境”解释为情与景、意与象、灵与秀的交融与统一,强调再现的真实性与生动的形象感;宗白华认为“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是意境创造的基本美学法则;叶朗则在著述中特意强调“意境”还包含象外之象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这些关于意境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也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艺术创作。

动画电影这一视听艺术本身就具有虚构性,经常利用夸张、想象、解构等表现手法带给受众强烈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为作品的意境营造提供了广阔的沃土。早在二十世纪,国人就已经将“意境”这一传统美学范畴巧妙地融入到动画电影这一综合艺术当中,其中以“中国动画学派”的作品最为典型。“中国动画学派”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还是八十年代惊艳世人的《山水情》都巧妙融入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营造出极具东方特色的意境美学。例如在《山水情》中,老琴师离开时,画面中一叶孤舟与茫茫山野融于天际,渔童优美动听的琴声响起,喻示了少年对老者的敬仰与浓浓的师徒之情,极富象征性。这种百般情感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除此之外,动画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白展现烟云水气的朦胧氤氲,灵动飘逸,水墨笔触细腻地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与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实相生,营造出“景”有尽而“意”无穷的的艺术境界和遐想空间。

现代语境下,“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依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相较于“中国动画学派”,当下动画电影“意境”的表达手法和内涵往往更为丰富。动画《深海》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新颖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方式实现了对中国意境美学的赓续发展。

(一)电影叙事——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最为常见的结构特征。意境由实境与虚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刻画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拓展出来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10]。意境作为动画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能够通过“虚”与“实”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观众带来一个无穷大的审美想象空间,丰富与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也是《深海》的一大特色。影片叙事交织了现实与梦境世界,现实是“实”,梦境是“虚”,潜意识梦境从现实中撷取原料,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种互文对照的叙事结构。《深海》全片八成的时长描绘的都是主人公参宿主观想象所构成的梦境世界,但电影并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些细节、符号以及零零碎碎的叙事碎片喻示叙事结构,启发观众的联想,从而揭示深海的虚构性,这种虚与实的隐喻交织,增强了观众的体验与沉浸感,实现了主客观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深海》的画面呈现是“实”,精神境界的呈现则是“虚”,电影借助于现实与梦境世界的画面呈现,讲述了主人公参宿的治“郁”之旅。创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化、情感化的画面,巧妙地刻画出参宿的精神世界,化镜中实物为主观情思,虚中带实,实中带虚,带领观众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引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梦境故事的发生地深海大饭店本身来源于南河的绘本,梦境中的角色与细节都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父亲对应的是有着海象牙的舵手老金,继母对应着充满善意的阿花阿姨,弟弟糖豆对应着船上古灵精怪的小海獭……可是梦境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梦境里参宿将各色人物满足于她的想象:老金会在深夜里给参宿披上外套,阿花阿姨对参宿表达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小海獭会将棒棒糖送给参宿。这些都是参宿潜意识里渴望得到的东西。就像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这些设定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参宿内心深处的渴求。除此之外,海精灵、丧气鬼等“物象”也是参宿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具像化,结尾处参宿在南河的帮助下冲破两者的束缚,也喻示着参宿有了直面负面情绪的勇气,解开了长久以来束缚自己的精神枷锁。这种将视点从外转向内,反映人物意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叙事方式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叙事。《深海》以参宿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将主观意向、情绪、幻想加以整合,引导观众顺利进入角色,感角色所感,体会电影双线同轴、虚实同构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流动,从而让人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获得深层的审美愉悦。梦境与现实交织,客观画面与主观情思共鸣,《深海》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境界。

(二)电影声画——情景交融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11]2王国维在叔本华美学理论影响下进一步阐释了“情”与“景”的关系。他认为写景要写到本质,写情要写到本性,如此两者才有深层次的呼应,而后才有“意境”可言。宗白华则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12]70在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当中,意境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就是情景交融。意境的创构,首先是使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寄托,所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13]。

《深海》动画电影中大量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主体的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上,从而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动画中创作者通过别出心裁的声画语言,将电影的情感抒发到极致,使观众体悟到画面之外的浓浓“情意”。整部影片采用了双层嵌套式叙事结构,一层现实,一层梦境,通过冷暖色调的交替,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分隔开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现实中黑、灰冷色调的运用,给人一种压抑、悲凉的情感体验。梦境与现实恰恰相反,在梦境中电影运用斑斓的色彩打破了深海幽暗的刻板形象,大量暖色调的运用,给人一种明亮梦幻的感受,暗示主人公逐渐治愈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在参宿为了保全海精灵在深海大饭店打杂的过程中,制作团队运用饱和度极高的宝石红、铭黄、孔雀蓝、草绿等丰富的色彩,配合《北戴河之歌》这首极具治愈力的插曲,喻示参宿情绪的变化,完成了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的完美融合。除此之外,《深海》把人物作为主体,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进行了和谐的融合。动画片尾部分,参宿与南河立于茫茫雪色之间背道而行,天地寂寥、风雪交加,伴随着舒缓的旋律渲染和强化了离别的悲伤。这里的风与雪,如刀、如线,弥漫整个画面,早已经超越了人物活动环境的限定,变成了主人公情感世界的物化形式,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

(三)电影主题——生命律动

傅抱石先生曾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14]77作为极具生命力和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意境旨在追求一种情感和精神上合乎理想的审美境界。宗白华先生在谈到意境的层次时强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15]214“直观感相的模写”是艺术作品的必要形式,经由这一形式寄寓生命的价值、精神的意义才能达到意境最深的境层,形成意境的本质特征——生命律动。因而影视动画的意境营造必须传达出生命的律动,向其注入精神层面上的人文滋养,从而使观众于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中体验一场充溢着生命意趣的心灵盛宴。

动画创作的过程,本质上是创作者为角色注入精神内涵和生命动力的过程。《深海》用浪漫瑰丽的色彩包裹荒凉的现实,以两个小人物相互救赎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意义。电影里南河的一次次伸手,在困难和危险中的坚持激发了主人公参宿求生的勇气,也正是这份勇气支撑着她战胜抑郁情绪的洪流,让观众体会到她身上所散发的旺盛生命力,并与之产生共鸣。无论是角色设定还是场景设置,《深海》都在无限的意境中体现了广大的生命特质,凸显了生命的坚韧美好与蓬勃活力。《深海》通过空间场景的设置“以小见大”,传递一种强烈的生命之境。动画创作者运用斑斓的色彩和极具“叙事感”的光影,实现了对海底世界的另类呈现。金色的霞光与五光十色的洋流相汇,翱翔的飞鸟与欢腾的鱼群共舞,跃动的水母与翻腾的海浪交融……这些独特的影像画面都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最终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生命动感。《深海》更打动人的地方,是品质支撑下的人文情怀。创作者以影像文本传达对抑郁群体的关爱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援之以手的呼求。这部动画以感性的观察视角去思考和呈现生命的本体地位,从而为价值失落和意义迷失的现代人建构起精神栖居的家园,彰显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关怀。《深海》除了运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无穷的审美特质外,也善于借助优美的意境所渗透出的种种本真张扬宇宙生命的蓬勃活力,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命美感,创造了一个生命律动盎然的镜像空间。

动画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在营造意境时并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种元素,而是融会贯通各种手法和艺术元素,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魅力。动画电影中的“意境”呈现不仅能表现出动画本身抽象化、想象化和夸张化的艺术特征,还可以使创作者的思维不受桎梏,情感得到充分流露,审美表达无限释放。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饱含生命律动的影像文本,着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实现了当代动画电影视觉表达与叙事方式的融合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国产动画电影中意境的营造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16]。

三、美美与共:中国动画国际化表达新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7]48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同样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8]。在现代化语境下,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尤为重要。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具备丰富视觉元素和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随着世界动画电影业的不断发展,用动画的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跨国传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当代中国影视动画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国影视动画国际化表达新路径、新方法,推动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值得当代中国动画工作者深思。

早在二十世纪,中国动画在提出“探索民族风格之路”后就开始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动画学派”探索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作出了如《牧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极具中国美学意趣的经典动画作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质与动画形式碰撞交融,掀起了一阵辉煌的民族化动画浪潮。然而,面对全球化进程中他国强势文化的输出,中国动画也曾阶段性地迷失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审美风格,一度沦为他国文化的仿制品。近年来,中国影视动画工作者们开始审视当前面对强势文化输出的创作困境,并作出多种饱含传统文化内蕴与美学风格的动画创作尝试,不断探索中国影视动画国际化传播新路径。

美无国界,人类对美的认知是相通的。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可以以其浓郁的民族美学特征和美学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动画作品对于美学的追求,为当代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可被多数观众所认可的表达形式[19]。当前,中国影视动画一方面需要在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坚守自身独特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在世界文化交融沟通中寻找到人类审美意趣的相通点,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美学与文化。影视动画作品浓厚的中国美学特征和一种世界美学共融的情怀,是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出海”的有效手段。动画电影《深海》就以其对中国美学的创造性表达、对世界美学的共通性探索为国产动画的出海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深海》在画风上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水墨元素、意境美学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电影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意境美学独特的风韵[20]。这些意境化的呈现将现实与梦境交融,使整部动画跨越了一般性的心理描述,以视听语言引发国内外受众心灵、精神层面的触动与沉思。与此同时,水墨画风的印象派配色降低了观众的理解成本,拉近了与海外受众的心理距离。“美在于新奇。”[19]动画作品在美学风格上营造视听奇观,也是动画通往观众心灵深处的捷径。《深海》电影中3D“粒子水墨”下飞动旋转的特效镜头、奇幻瑰丽的场景设计,构成了《深海》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这些震撼、惊艳的影像呈现,伴随着中式美学的表现形式,可以催生海外观众浓厚的观影兴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之情。

在中西美学史论中,对“生命”和“生活”的追问和探究从古至今未曾间断,美学归根结底都是对人之生命、生活的研究,这也是中西方美学的共通点之一[21]。基于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美好的品质、美好的生活以及情感有着同样的期盼。这一特质也是不同民族动画作品在国际传播中能够产生共情的重要原因。《深海》就以两个小人物相互救赎的故事诠释了中西方美学的这一共通点。电影中南河有着不被生活挫败的善良品质,而身患抑郁症的女孩参宿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情,动画甚至以梦境的形式表现了女孩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这些情节都可以轻易让海外观众跨越文化壁垒,与主人公形成共情。因而,国产动画电影并非要一味强调中国的与众不同,而应重视中西方美学的共通性,兼以极具中国美学风格的画面呈现,讲一个能够打通文化壁垒、引发海外观众共情的好故事[22]。

四、结语

总的来说,《深海》作为一部极富民族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动画作品,对当下的中国影视动画创作和国际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深海》导演在访谈中曾提到:“我们要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美学审美,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创造中国动画的辉煌。”[23]当前,我们正处于探索中国动画电影独有的审美文化的道路上,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动画对传统文化从表层符号到内在精神意蕴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融入艺术理念中,外化为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影像表达,让中国动画电影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24]。

猜你喜欢

深海动画电影水墨
向深海进发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水墨
动画电影
深海特“潜”队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