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构

2023-02-24徐倩倩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徐倩倩,陈 池

(1.丽水学院党委组织部,浙江丽水 323000;2.丽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中国的工匠精神源于手工业蓬勃兴起的先秦时期,却在近代机械化大生产的“被现代化”过程中逐渐隐匿[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了“道技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2],能够为制造业战略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价值指导[3]。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有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境界,认同并践行“劳动光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幸福观[4],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执着和坚守敬业感、荣誉感的职业诉求[5]。然而,受历史文化的偏见、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不完善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等影响,工匠精神在大学生中缺失严重[6]。要充分发挥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作用,拓宽工匠精神培育渠道[7],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8]。

一、工匠精神内核的迁移认知

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产物,既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民族高贵的民族品质,也可以用来形容具体的能工巧匠在个人职业素养中散发的技术魅力,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也是传承与时代的结晶[9]。

(一)工匠精神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映射了未来就业者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涵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等内涵,并生发出若干内涵表现。由此而言,工匠精神已然成为现代大学专业教育必需的职业素质。其主要表现为扎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孜孜以求的精益精神与经年累月的专注精神,是国家职业发展、人才培育的核心理念支撑。

(二)工匠精神的内核迁移

工匠精神在不同领域和发展阶段有着差异化的内涵要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到2021 年9 月,党中央把“工匠精神”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迁移而不断矫正与补位。较之以前,“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更着眼于职业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创新”三大素养,明确将创新素养放在职业人才培育的最高阶段。

这里的工匠精神在植入不同的职业角色时,其外在表现也有所不同。对普通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引领下的职业人,更该将工作作为人生价值升华的平台载体,做到热爱职业、执着工作、重视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将产品打造成良心产品、高品质产品。对创新创业者而言,工匠精神更多表现为敬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全身心投入企业发展中,专注于企业品牌产品的打造,永不言败;另一方面也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来考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借鉴同领域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细节优化,重视技术创新,挖掘多元化、创新化、动态化的商业发展机会,实现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的良好链接。

(三)工匠精神的辩证补位

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不同经济领域中的植入,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一是学习精神。一个优秀的时代工匠,不能仅仅将“效率最大化”奉为职业行为的准则,更要能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利用领域内前沿理念指导既有产品的改良改进,建构多元化主推产品体系,达到“新品即精品”的发展要求。同时,学习精神还表现在企业职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模式的动态关注上。二是辩证精神。在日新月异市场变化中,“一事做到极致”的结果,既有可能成为行业翘楚,也有可能脱离社会多元发展需求,自断道路。从这点意义来看,除了极致的专注,还应有拓展发展思维,有辩证看待事情发展的能力,要有创新意识与自我变革能力,及时淘汰落后产品,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与企业发展动能。

二、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在互联

在资源禀赋日益受限的今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想适应未来各行业的岗位需求,工匠精神的植入、职业素养的重塑无疑是增强适应力、提高竞争优势的必要选项。这里的职业素养指某个领域、职业与岗位对适配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涵括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专业性的从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与职业思维等非专业性的素养能力。而从角色互补性、需求共通性与价值共显性来看,工匠精神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

(一)角色互补性

从工匠精神的视角来探析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构,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

首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一是培育目标的契合,两者都着力于按需培养高质量的“职场能手”,聚焦于培养对象全方位素质的提高;二是培育主体的相同,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均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联动,其培养主体均为多方参与的教育联合体;三是培育路径的同步,即以大学生为培养对象,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对完善、成熟的培养制度、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学校的顶层设计,加强院系的具体执行,能有效实现两者在学生成长中的植入与养成。

其次,在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意识的引领,而职业素养则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项微观要求上,二者在层级与站位上存在显著不同。《庄子》记载,“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莫不中音”。其所言正是“丁大厨”极度专注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他之所以流芳百世的核心,后人并由此来推断出他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此,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对一个“未来职业人”职业意识的高要求,具有引领性、使命感;而职业素养则是具化为专业领域的多元素质能力。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需要更加符合现代职业发展要求,更加符合职业标准与专业要求。二者角色不同,但职能发挥上相互补充。

(二)需求共通性

工匠精神引领下职业素养的培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困境破解的必要需求与必然路径。近年来,因受社会功利主义等的影响,高校毕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缺失,职业素养无法达到相关行业要求。从问题表征来看,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降低。跨专业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常态。二是专业教育与岗位要求的适配度不够。当前大学专业教育的开展、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同步考量企业岗位发展要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剥离,呈现“两张皮”状态。三是培育体系缺乏优质的师资支撑。一般认为,高校教师更擅长于专业理论教育,当前大环境下对高校教师能力的评判更倾向于个人的科研成果而非学生的培养成果,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无法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四是培育氛围的淡化。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养需求,如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新发展道路上的艺体素养等,挤占了原本就寸土尺地的职业素养培育空间。

(三)价值共显性

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经济发展便力求退出低端竞争阵营,“中国制造”更加注重质量,逐步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转型。当前,工匠精神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都被认为是“中国制造”改头换面、转型发展的“补钙”过程。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看,二者均是现代企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体现。从传统行业的发展上看,我国不少汽车、电器及零件加工等企业长期处于“大而不强”状态,那些整体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员工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低质化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不高;而那些专心于自主研发,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企业,如华为、比亚迪等,已借着时代的发展机遇开始弯道超车、崭露头角。从消费模式上看,“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展,以及海外购物的相关平台的崛起,给了消费者“货比三家”的充足空间。“货比三家”的本质在于对价格与质量的甄选,消费者宁愿耗费足够多的时间用于选择。他们更倾向于服务细致的商家,如贴心的提示、精美的包装等,而那些产品包装出现错别字、英文翻译出现低级错误等小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最终选择。

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凸显了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启示未来工匠更为关注产品细节,更重视用户需求,这给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二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同样显示出显著的共同价值。一是增进学生对于专业与职业关系的正确认知,让学生认清自己能做什么,能把什么做好;二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自我规范意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不同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标准以便常态化自观自照自改,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状态;三是引领学生端正职业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观,努力成为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者与倡导者,恪尽职守、刻苦进取、认真钻研,成为职业素养的示范者与引领者。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阐释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首次在党中央的报告中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的战略人才体系。本文从解构的视角,对文化环境建设、育人体系建设、教育供给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审视,提出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建构。

(一)厚植文化底蕴,构建环境教育体系

“文化功能”,即文化育人功能,即在环境载体中定向投放固定主题文化,以对受教育者形成隐性教育的能力。现代高等院校不仅拥有教学楼、寝室等这样的环境实体,还拥有虚拟化的线上教育环境。构建环境教育体系,就必须整合线上线下环境资源,综合显性与隐形教育,糅合主题文化资源信息,实现系统化环境教育。

一是要突出工匠精神主题,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植入。一方面,深度挖掘弘扬工匠精神与“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契合点,将“三文化三进”作为主要途径,重视工匠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例如,丽水学院将“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作为“丽院精神”的核心内涵,其中“唯实唯先”强调学校真抓实干、求新思变的优良传统,既表达了学校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也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学校在组织“丽院精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融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另一方面,将行业元素、企业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户外宣传屏、校园广播等载体,用生动的故事或直观的影像、音频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靠近、熟悉、融入未来职业氛围,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二是要利用新媒体网络及智能校园建设,打造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自主教育网络”。结合学生职业认知及从业愿景等,将“专业、专注、专攻”等工匠精神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职业素养融入教育素材,集聚公众服务平台、教与学应用平台、教育管理平台等多元载体,在专业资源库及思政教育课程领域建构主题资源库,如工匠精神的相关影像资料以及工匠大师的讲座、访谈资料等,为学生随时随地实现职业素养自我对照、规范、提高提供空间与资源保障。

(二)聚焦输出质量,打造多方育人生态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口”,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的最终端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要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与职业标准的规范下,链接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校外教育,实现“多课堂”联合育人,从而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新产业需求的多方育人生态。

一是要建立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标准体系。即基于高校专业教育现状,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整合制定行业发展标准、品牌建设标准、专业技术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总遵循。

二是高效推进“第一课堂”。精准编排并动态调整专业课程,援引正反面教材案例,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进行实时化教育植入;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针对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结合课堂内容开展分段教育;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诉求,调整专业课堂教育策略,助力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高标准建构“第二课堂”。专业院系可邀请高质量的就业单位,结合已吸纳的毕业生状况,对现有专业进行发展评估,提出改革意见,共同开发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此外,高校专业院系还要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或与企业孵化基地等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诊断与共同培育机制,开展师傅与师资的共享,实现工匠与学生的互动。如此,高校既可从“第二课堂”中嗅探行业发展趋向,深度融合地方发展,以更好地获得政府支持,也可让学生实现实境化的体验、训练,深刻体会工匠精神内涵,快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四是高质量构建竞技课堂。专业技能竞赛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以专业技能大赛为牵引,为学生提供更多检验职业素养水平的平台;专业教师要以赛代培,针对性指导、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专注创新意识及不服输精神,引导其精益求精,逐步培育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强化动态供给,完善多元保障体系

高校生源不断扩大,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现阶段高校“能培养什么人”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充满期许,大学生却对自身是否能胜任相关工作充满未知。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需要完善持续、稳固的供给保障体系。

一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校地合作。高校要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倾斜,在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校企地”三方互利共赢合作机制;要以工匠精神教育需求为标尺,争取高校专业教育人才自主创业普惠支持,加大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建设、科研与实践力度,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基础硬件的标准化、教育品牌化,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二是要重视优质师资的示范引领与教育支撑作用。一方面,要畅通教师动态补充渠道,邀请行业内工匠、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合作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联盟,尝试实施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计划。另一方面,要提高优质教师培育的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及下沉企业挂职,积极扶持培育“双师专家团队”,提高教师修养,树立“黄大年式”具有教育工匠精神的教师榜样,以期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示范,也为高校高质量专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应突出职业素养的内涵融入,全面实施“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育英培青工程,优化执行职业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入职学生”返校教育机制,全面培育秉持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优质过硬职业素养的优秀职业人才。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人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网红的快速“致富”、爆款的迅速风靡……互联网的发展让一些偶然性的成功变得看似简单,难免让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也让他们难以沉下心学好本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中一味追求捷径,其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违背,但扭转这种心态,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工匠伟大的氛围,批判、抵制不劳而获、守株待兔的社会现象,纠正“躺平”“啃老”的消极心态,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的那样,“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