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特征、挑战与路径

2023-02-24雷园园封红艳段慧敏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雷园园,王 昀,封红艳,段慧敏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2.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3.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4.丽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一、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本地区或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兴趣班等思政类选修课,我们将以上两类课程统称为“中小学思政课程”。中小学思政课程是一门承担特殊使命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和育人功效。生态系统是人与环境学说中的一种概念和原则,美国教育学家沃勒于1932年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这一概念将生态学的基本要义引入到教育学的范畴。由此发端,生态系统或生态性的原则被广泛运用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各领域、各层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小学思政课程的生态系统建设就是其中生动的实践。

二、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特征:一般性与特殊性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是基于生态学的视角,以生态学整体性、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观点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程各个授课阶段的课程目标、教材体系、课程内容等要素而构建的系统。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课程建设、使用、反馈系统,是基于生态学理念的新时代课程建设综合体系。它所体现的是生态学的意识、理念与认识,所反映的是适应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教育教学设计。从理论建构上看,中小学思政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态,是以中小学思政课程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纽带形成的有机生态整体[1]。

(一)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一般性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是生态学视阈下的思政课程系统。“作为哲学层面的理论体系,生态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转向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世界观。”[2]生态性是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如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交换,来促使协调发展该系统内外各要素。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一般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主体一致性。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主体与高校及其他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样,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其总体作用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政课程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对整个系统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在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指引下,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受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品德素质、知识储备等方面,设立思政教育的目标,制定思政教育的方案,合理地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目前,中小学的思政课程设置侧重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方面,具有明显的共性。在中学和小学的思政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均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主导着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是客体一致性。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客体与高校及其他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客体一样,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思政课程的接受者、受动者和依托者,也是思政课程效果的体现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受教育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进行生命活动的条件由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生产者提供。在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中,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同时能够积极并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是环境稳定性。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与高校及其他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均与其内外部环境相适应,中小学的内外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在专业设置、发展规模、目标设置等方面都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客观条件,保证总输入与总输出的大体平衡。

(二)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与高校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以及其他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相比,由于客体的差异,中小学与高校的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内容差异性。虽然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教育客体与高校及其他的客体具有一致性,但因中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少、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理解能力以及吸收能力较弱,同时,在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多,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的配合和反馈较高校思政课程生态系统而言也会相对薄弱一些,所以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内容相比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而言,层次较为浅薄。

二是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教育方式,相较于高校及其他的教育方式来说,较为单一。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育者线下教学为主,高校及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中小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挑战

中小学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建设面临主体素质有待提高、介体效能有待提高、环体形势严峻等多方面的挑战。

(一)中小学思政课程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学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程教育主体,不仅要负责知识的传授,更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工作范畴的特殊对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思政课程主体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会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对教育成效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自身思想素质水平不足,就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生。部分思政教师受到历史因素或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的影响,出现价值观歪曲、职业理想缺失、道德感和责任感弱化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照本宣科甚至传播不良观念,很容易成为不良示范、引起学生思维混乱。

思政课程主体政治素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政治理论、政治发展历史具备一定了解,但没有在实践中形成坚定的政治态度,没有培养出过硬的政治技能,因而出现政治信仰摇摆不定或信仰模糊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欠缺,不注重对政治理论的持续学习,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和社会思潮没有辨别能力也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丧失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进取心和奉献意识等问题,毫无疑问会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造成政治观念导向出现偏差。

思政课程主体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其作为教育主体的核心业务能力。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松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及时学习吸收思想政治学科前沿理论成果,导致知识传授的脱节落后;部分教师可能还存在教育观念不与时俱进、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缺乏研究,从而导致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获取效率不高。

(二)中小学思政课程介体效能有待提高

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介体包含了思政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课程载体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获取均衡的思想养分从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单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确定[3]178-179,思政课程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这些课程往往存在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注重形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此外,思政课程内容缺乏动态发展,没有及时将前沿性、主导性的知识引入课堂;缺乏因地制宜的校本创新,没有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制约了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功能的发挥。

中小学思政课程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教育方法是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成效。目前在中小学思政课堂上,传统的简单说教、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仍占据主流,难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无法有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中小学思政课程载体略显陈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4]。目前,在中小学思政课程中,信息传播途径以教师讲述、纸笔记录为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日益普及,但只是将课本内容投上屏幕的现象也广泛存在,没有发挥好技术手段的教育效能。此外,新媒体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劳动教育平台等新的思政课程载体应用不多,运用范围和学生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围绕思政教育目标的“课堂主阵地+多样化载体”的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有待提升。

(三)中小学思政课程环体形势严峻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环体因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和最终效果[3]317。若思政课程无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无法抵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就会造成思政课程教育的矮化和弱化。当前中小学思政课程面临的环体形势十分严峻。

互联网话语体系的冲击。目前的中小学在读学生作为“00 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是其成长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价值混乱、行为失范、思想消极倦怠的灰色信息,会冲击甚至消解思政课程的话语体系,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互联网的巨大信息量,也容易降低思政课程教育效率。

家庭思政教育薄弱甚至缺位。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深刻影响。但目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父母普遍重视智育培养,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此外,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屡见不鲜,很多学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家庭教育更是严重缺位。

校园环境教育效能发挥不强。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能够起到有效的感化熏陶作用。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建设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偏重教学场所的完善,忽视文化活动场所、校园自然环境的营造,忽视了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校园规章制度不健全且执行力度不足,没有为师生创造井然有序的良好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针对性不强,活动内容和主题千篇一律,片面追求形式或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功能。

四、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原则与路径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建设是中小学思想政治系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需要。探讨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原则与路径必须以系统的眼光统筹布局,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以积极探索和有效解决。

(一)建设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在构建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每个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终极目标。所谓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目标性原则”是指内在的、贯穿于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明确地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全过程的,并对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起指导性作用的实践原则。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政治明确,立场鲜明,目标清晰,时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展课程设计,做到不为教学而教学,拒绝念稿式教育和填鸭式教学。

2.关联性原则

思政课程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活动之一,由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并相互影响,以此实现教学系统整体统一、内在协调,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种关联性构成了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在横向协同上,它不仅要求思政课程教学自身要在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和协调统筹,还要使各类基础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格局上和谐统一;在纵向衔接上,它更是要求中小学各学段间及其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整体协调,兼顾统筹生态客体的知识建构、能力养成和价值塑造的阶段性与完整性,在教育时序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融会贯通,打造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以此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稳定、多样的可持续发展[5]。

3.开放性原则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作为生态视角下完整的体系结构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与网络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等外部系统进行广泛的开放交流,因此中小学思政课程的生态系统建设必须遵守开放性原则。这就要求中小学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同现实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求他们站在时代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建设路径

1.强化生态主体育人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是提升和改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组织保证。因此建设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必须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生态主体队伍。一是要政治信仰坚定。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务必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不断提高生态主体的理论水平,务必要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二是要业务能力突出。中小学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知识学习与创新环境,定期组织业务能力考评,优化物质精神激励机制,打造“学习型”“进取型”生态主体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三是要职业道德高尚。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学校要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促进职业道德由“他觉”向“自觉”转变,同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开展访谈调查、一线调研,把握教师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修养自觉性,做到积善成德,批评内省。

2.完善生态介体顶层设计,构建“系统赋能”体系机制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尤其强调各教学要素的整体统一、内在协调。这种关联性原则在横向上不仅影响着思政课程内部的教学设计,同时也维系着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在纵向上更是打破了各学段间的教学壁垒,蓄力聚焦思政课程多层次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系统横纵相适的协调统一和动态平衡发展。这就要求中小学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顶层设计上打造“把牢基础,寓教于乐,植入思政,统筹兼顾”的工作格局,要求各类基础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足各类课程的教学要求植入思政元素,寓教于乐接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是要探索灵活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动实现各教学要素的高度协调,注重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方法相融合,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促进生态主体与客体间交流沟通,利用数字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数字课堂;三是要树立整体性思维,推动实现中小学各学段间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展校际思政教学合作,打造跨校联合、家校联合教研共同体,不断强化协作育人机制和协同教学机制,在纵向时序上做到整体有序衔接协同[6];四是要开辟第二课堂,突破传统教育方法的时空局限,使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呈现出跨时空的发展格局,采用“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模式打造精品思政课程体系,改变传统依赖“第一课堂”的教育形式,跨校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育人体系整体协调发展,扩宽生态主体的专业视野,强化生态客体理念认知。

3.提升生态环体正向作用,实现“动态开放”创新发展

中小学思政课程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环体,能够通过生态主客体与网络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等外部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知识体系不断丰富,理论结构不断优化。这要求中小学: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将师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切入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生动化、实用化。二是要加强生态环体与网络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等外部系统的信息交流,实现教学内容优化革新,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框架内,以发展的眼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讲述解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增强师生的政治敏感度,提升学生对社会系统环境的感知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打破传统桎梏的勇气和魄力,在课程教学中插入网络新词等新生事物,并将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作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一项素材,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看待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

五、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性视角,探讨了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基于主体一致性、客体一致性和环境稳定性等一般性以及内容差异、方式差异等特殊性解析了其特征,从主体素质有待提高、介体效能有待提高、环体形势严峻等方面认识了其所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明确了目标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并提出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工作:强化生态主体育人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生态介体顶层设计,构建“系统赋能”体系机制;提升生态环体正向作用,实现“动态开放”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