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究
2023-02-24张海梅
张海梅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2019年 4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时强调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1]。21世纪的今天,在政策引领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下,为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拓宽新的发展思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毕业生人才市场实践能力的需求提高,这些都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双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双师型”教师国家政策演变
追溯国家的政策演变,从1988年4月首次提出“双师型”概念,到1995年“双师型”教师首次进入我国的政策体系,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2017 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年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2019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将建设专业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从政策导向上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
学者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多集中在职业教育学院或社区学院,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值得我国应用型高校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国外有较为完善的“双师型”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和培养体系,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培养经验为例进行论述。
(一)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
1.法律保障措施
德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教育强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从19 世纪开始,在《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和《工业法典》的条款中表明,德国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发展问题。20 世纪出台《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职业训练法》等法律条款[2]。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保障措施,充分保障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相关权益。
2.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成熟,建立了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共育“终身职业师”模式,实行“双元制”培养结构。“双元制”结构中一元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专业知识,取得相应学历层次;二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培养,重视教师和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养。
(1)教师准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点是培养过程长、要求规格高,需经过入职前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证书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具备入职资格;教师经过两个阶段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学习与实践,具备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功底和业务能力方可取得教师资格。德国职业院校教师分三类: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
德国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首先,要修完学校规定的人才培养课程并通过国家第一次统一考试,合格后取得毕业证书;其次,到企业专业实践或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一年半至两年后,在学校导师指导下任实习教师两年后进行国家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才能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专业理论课教师,首先,在大学修满 8 个学期,参加国家第一次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再次,到企业工作实践三至五年,再接受两年教育培训,通过国家第二次考试,才有资格担任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须具有中等教育及以上毕业证书,相关技能学校实践经验两年以上,再经过学校实践一年半以上,才有资格担任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师[3]。
(2)课程体系
德国“双元制”培养课程设置是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编排、设计、教材、教学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很有特色。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以人才市场现实需求为准绳更新并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二)澳大利亚“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
澳大利亚教师培养体现在以政府与行业为引领,拥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培养框架是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文章以澳大利亚TAFE 学院为例。
1.教师准入条件
澳大利亚 TAFE学院在招聘专任教师时,会把握两点录用标准:第一点,教师要具备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澳大利亚 TAFE 学院的培训,包括 6 种资格证书,9 项技能和 56 个能力单元。每一种证书都需要教师学习若干个能力单元,其中能力单元主要包括学习设计、培训实施、评价、高级学习项目、国际教育管理、分析、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教师通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4]。第二点,要求教师具有“双经历”,即专业学习经历和专业技能实践经历[5]。一是教师专业学习经历,需具备相关专业的专科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澳大利亚要求教师至少有三至五年的相关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和“双经历”人员才有任职资格。 TAFE 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是掌握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知识框架、能力培养、素质训练为主线,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管理,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
2.职业教育课程包
澳大利亚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培训课程包的设计与开发任务并提供专项经费[7]。由行业参考委员会(IRC) 与技能与服务署(SSO)编写或更新培训包,最终提交澳大利亚行业与技能委员会(AISO)审核之后发布[8]。1996 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国家培训框架(NTF),主要由培训课程包组成,其中详细说明了学历资格、资格证书说明事项,课程包具体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由课程描述、技能和知识要求、课程应用、课程前置内容相关要素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组成。同时对课程评估做了详细说明,包含课程评估关键要素、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应用范围等。培训框架中培训包从认证角度分为国家认证和非国家认证两部分,国家认证部分包括资格证书、能力单元和评估指南三部分,非国家认证部分包括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三部分[9]。澳大利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包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是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TAFE学院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培训教学内容上,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专业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授课方式上,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开拓教学空间,根据课程需要会在实际行业情景中进行现场教学[10]。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一)国内“双师型”教师建设情况
近年来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主要表现在,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每年统计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各高校根据其中的基本条款,结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文化背景,认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尤其是2022年教师厅〔2022〕2号文件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师的“双师型”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执行标准不同
教育部从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网络化开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地方应用型高校目前仍然参考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文件作为认定标准。由于不同区域范围的不同,应用型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认定标准、考核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11],多数高校激励措施和考核方式不明晰。
(三)培养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出台的教育改革实施政策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办学格局,充分体现出对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视,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是教师到企业熟悉业务,按照学校要求填写相关实践锻炼任务表,写一个实践锻炼总结,录实践锻炼场景的视频,传入考核系统平台,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或者完成实践培养学时数即可完成任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四)考核体系有待提高
学校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时主要针对教学科研业绩进行考核,包括各级各类项目、论文、教科研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业绩,而对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业绩所体现的实践能力等各类可量化业绩考核涉及不多,如:教师实践锻炼、国内外访学、校企合作、产学研成效、科研成果及专利转化情况有待细化和完善。目前和校企合作主要涉及学生群体的锻炼和培养,对于教师群体,企业没有将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方案提上日程,不能形成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培训的内驱力,无法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一)政府保障措施
1.地方政府出台激励政策
从1988年“双师型”概念提出到2022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文件出台,国家在政策层面的重视程度清晰可见。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激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同时,将“双师型”教师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人才称号列入到高层次人才评审范围中,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2.企业税收减免政策
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税费减免政策,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分别制定培养及考核细则,按照教师人数、培养成效程度的不同减免企业税收,调动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3.成立“双师型”教师指导委员会
成立省级层面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委员会,指导行业企业、应用型高校、职业学校等联合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培训框架,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评价标准、培养课程体系、教师的准入标准等,引导高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高校认定和培养措施
1.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结合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双师型”认定标准,应用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开展初、中、高级三个级别的认定指标框架,同时和专业技术职务级别相通,推动“双师型”教师能力不断发展提升,增强“双师型”教师职业驱动力。
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依据应用型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学科优势、专业特色、校园文化等情况,制定学科大类“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培养计划、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基本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每四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修订一次培养方案。
3.实施双导师制
目前应用型高校招聘的新进教师主要特点是学历层次高、理论功底深、企业工作经验少。为高校新入职教师配备校、企双导师,一年内不安排其课堂教学任务,但需进行半年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和半年企业实践锻炼。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在校内岗前培训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本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工作,为导师助课,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企业实践锻炼岗前培训包括:针对新教师学科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年期满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合格后方可具备教师资格。
4.加强实践锻炼过程管理
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企业一起制定相关实践锻炼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路径,推动其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教师以团队形式带横向课题去企业实地研究,带动新教师参与横向课题、技术服务,增加实践经历。协同企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职称人员,定期做课题实践指导,联合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横向课题,推动课题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5.配套激励措施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育培训、评估等方面可以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专业技术评聘工作教师系列增加一类即“双师型”教师类型评审。“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在学校年度预算中设置“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
五、结束语
国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培养体系相对成熟,从教师准入、实施过程管理到考核评价,均有法律保障、政策支撑。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从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准入机制、培养培训、考核体系等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配套体系。从宏观政策层面深入研究,探索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可行性实施方案;从中观层面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具体量化标准等方面,这应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