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探析

2023-02-24郑晓娜王镜欢

关键词:互补性亲和力客体

郑晓娜,王镜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底蕴的重要载体,是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思想蓝本。因此,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为重要航标,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路径,是立足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着眼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地位,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特质

“亲和力”一词常常被用来作为主观感受的语义表达。如,在一定人群数量范围中,通常形容某个人或某群体在互动过程中,具有亲切感、吸引力的独特魅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方面,其亲和力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一)人民性

所谓人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体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坚守。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因此,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这里强调的是中国作为传播主体,世界作为传播客体,强调重视世界人民的力量,以世界人民为中心。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是立足在世界共同发展的全局观。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发展所面对的复杂形势,于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站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美好生活的出发点所厚植的天下情怀。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是聚焦于世界人类共享文明发展成果的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拓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平台,同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文明发展成果,激发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创造性、灵活性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灿烂发展,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是紧扣于世界人类思想共同发展的大局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对外传播促进了世界人类的思想发展,拓宽了世界人类思考发展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是中国作为传播主体,从关心人类世界美好生活的角度出发,从世界格局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互补性

所谓互补性,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特质层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彼此间共同作用可以弥补此差异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互补性,是立足于互相交流、相互对话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为完善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增强了对外交流的能动性,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发展与完善赢得更多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3]。因此,中国与世界作为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具有互补性,具体体现为:其一,中国作为传播主体与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传播客体在理论方面的互补性。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在实践中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从世界发展来看,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空前独有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在世界交流对话中,汲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本国的价值观理论提供了中国智慧。其二,中国作为传播主体与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传播客体在实践方面的互补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存在不同,进而在实践活动方面有着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现实性的认知差异和实际考量等,极大丰富了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实践经验总结。因此,中国作为传播主体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与传播客体相互补充实践经验方面的空白与短板。

(三)主动性

所谓主动性,是指主体为达成一定目的,根据主体对时机的把控,不被动地择取方式,所采取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4]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是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势必要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蕴藏的主动性内涵。具体阐释为:其一,主动把握对外传播内容。增强内容选择的主动性,通过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源源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动力,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魅力。其二,主动把握对外传播过程。立足对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性统筹,从传播伊始,在传播主体形象、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媒介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主动性做好对外传播方案,充分调动传播主体的主动性,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所达成的效果,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三,主动把握对外传播效果。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对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与世界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决心,凸显中国关注世界人类发展事业的真心、盼望世界人类共同发展的大爱之心,彰显中国兼济天下的博爱情怀,以此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四)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是指某群体在客观上与其他群体存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区别,通常表现在文化认同上,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特质,一般表述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自信、民族振兴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5]。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中的民族性,指的是民族独立、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的民族性引申内涵,是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亲和力形象的生动体现。从传播主体形象的角度来看,民族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重要内涵,具体阐释为:其一,独立。独立二字,是潜伏在中华文化传承之中,流淌在中华儿女民族血脉之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民族团结精神,势必要求民族拥有独立的文化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势必从民族压迫中独立站起来的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亦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重要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客体而言,彰显了可信的大国形象。其二,自信。自信二字,是凝聚在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之上,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95。坚定的文化自信铸牢了坚定的民族认同感,铸就了中华民族将走向辉煌的民族自信,是振兴中华民族赤诚之心的具体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体而言,彰显了可爱的中国形象。其三,包容。包容二字,体现在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4]406。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平”“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百年来,中华民族珍视和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生动实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世界文明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关于“和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和谐”的思想文化使中华民族绕开了国强必霸的历史定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体而言,彰显了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凝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国家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的是社会的价值观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凸显的是个人的价值观遵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总体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继承与发展,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和力探究是在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以亲和力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魅力。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增强中国话语体系亲和性。通过传播,话语权的提升既要依托传播内容的选取,又要不断探究传播形式,其目的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效果,提升国家话语权,而亲和力在中国话语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契合性作用。从传播形象、传播内容等角度提升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亲和力,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能够拉近心理上的传播距离,增添传播客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理解程度,进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地位。

其二,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彰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内容,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关心世界人类发展问题的具体缩影,亲和力亦是从中国在关注世界发展问题时有所体现。价值理念的传播势必要发挥话语表达的作用,对外话语表达的亲和力亦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话语表达作为良好的表现形式,通过亲和力在语言、语气等方面发挥作用,能够直观地表现中国可亲的国际形象,从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其三,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紧扣传播中国好故事,对标彰显中国价值理念,使世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感受亲和力,催生认识中国、激发了解中国、渴望信任中国的决心,在国际交流对话中,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信任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其四,树立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国始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和力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表现,体现出中国关注世界全人类发展问题,担负凝聚共识的责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世界共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的目标同向同行。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路径

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人民性、互补性、主动性、民族性的特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作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路径,已势在必行。

(一)立足人民性立场,彰显胸怀天下的传播形象

立足于人民性的立场观点,阐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关注全人类发展事业,是胸怀天下的中国形象的具体体现,对人民性的深刻诠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具体措施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的理论深度。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性上的理论呈现。专家学者要从“人民性”“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相关理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探索,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于人的理论学说的共性,进一步探索理论深度。其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性的辐射广度。着眼提升传播媒介效能,通过网络技术融合图片、声画、文字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人民至上的信息进行对外传播,向世界传递中国关注世界人类发展问题的声音,同世界共享人类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其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性的价值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58。因此,中国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所感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使对外传播更具底气。人民从生活中汲取感受,以普通人视角讲述中国老百姓故事,往往会发现更多打动人心的细节。

(二)挖掘互补性特征,阐明互惠互利的传播理念

深耕针对传播客体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补性特征,向世界阐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互补性内容探索,既要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美好生活中选取传播内容作为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可靠依据。以分众传播为主线,具体路径为:其一,探索于传播客体的互补性价值。针对传播客体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发展背景等,深入挖掘益于传播客体正向发展的互补性价值,以此适切贴近传播客体的实际需求,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话语共鸣,增强传播客体接受传播内容的能动性。其二,探究于传播客体的互补性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理念的厘清,针对传播客体所需的互补性价值,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互补性理念,以此追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播客体的吸引力,强化传播客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其三,探求于传播客体的互补性内容。价值理念的对外传播既要依靠精炼简短的文字内涵表达,又要实现传播内容对价值理念深层次、直观地表达。对焦在满足传播客体的互补性价值,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补性价值理念,寻找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张力的传播内容。

(三)发挥主动性效能,激发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对外传播,是统筹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路径等多个方面考量,是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效果,通过对传播过程中的细节方面整体把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主动性。具体路径为:其一,调整传播限度的主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量的积累在达到“度”的标准时,会产生质的变化。所以,要在实践中把握适度原则。这里的适度,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主动性不是铿锵有力、一步到位的,而是要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根据传播客体调整传播的限度。其二,选取传播方案的主动性。主要是指对外传播的客体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现实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传播主体,主动地做好对传播客体背景的调查工作,根据传播客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首因效应、曝光效应等心理学知识,主动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方案,拉近与传播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切感。其三,择取传播内容的主动性。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传播的关键核心内容,除此之外,传播的内容还包括了能够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意义的现实社会发展表现,能够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魅力的人民精神境界提升。主动地充分发挥传播内容选取的灵活性,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的表现层次。

(四)坚定民族性理念,发扬强而不霸的传播价值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民族性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陈情说理发扬中国强而不霸的价值理念,以此增强传播客体对中国的传播主体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的民族性内涵,是依托于民族独立、民族自信、民族包容的民族性理念,不断探究对外传播方式,促进强而不霸观点的对外传播效能,形成传播主体与客体间的价值共识。具体路径为:其一,情感交流与话语沟通并举。立足民族性价值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从话语沟通落实到双方的情感交流,亦是从中实现对外传播的单方独白到双向互动的飞跃。在话语沟通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交流中感悟中国强而不霸的价值理念。其二,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共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由政府主导把握传播的整体方向,吸纳企业、个人作为传播者,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中。政府主导传播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企业、个人通过讲述企业发展、个人生活蜕变,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政府主导、多元共存的传播主体构成,使传播客体在整体与细节处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而不霸的价值理念。其三,语言文字与声音画面同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文字更是历史文化底蕴的彰显。在交流中,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代表,其背后可以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表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价值理念时,通过中文转译成外语,其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势必需要结合声音图画,使对外传播的理念表达更加全面、深刻。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和力探析,要充分挖掘其亲和力的深刻内涵,依托亲和力的理论体系探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上的传播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现代文明魅力。

猜你喜欢

互补性亲和力客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