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难以超越的视觉精神大餐

2023-02-24掉线图片来源网络

餐饮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蒜泥豆花

文/掉线 图片来源/网络

2011 年1 月1 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彼时正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20 多年的陈晓卿抓住机会,报上了早在2002 年就开始策划的美食纪录片选题,最终通过。

2012 年5 月14 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正式开播。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本片一经播出就能掀起如此大的热潮,不仅如狂风般席卷了五湖四海老饕们的味蕾,更是成为了2012 年重要的文化现象。此后的十年,各类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国内的美食纪录片正式进入成熟期。

剧情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与以往的美食节目不同,传统的美食节目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食物为窗口,通过美食读懂中国,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本片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能够受到如此的追捧,制作团队功不可没。单从画面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会令人反感。每一帧画面都细腻清晰,色彩明快,尤其是在镜头角度、镜头转换逻辑以及声画配合上,都给人舒服甚至震撼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犹如在亲自跟随美食从选材到成型的整个过程。正是这些艺术上的修饰,使得“舌尖”自从一播出就让人耳目一新,一帧帧画面观来如饮甘露。可见“舌尖”的制作团队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敬业精神,所以说,制作团队应当是头功一件。

有了优秀的制作团队,剩下的就是把故事讲好。我们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比教科书更好看,看教科书让人昏昏欲睡,而看一本小说则能深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原因就在于教科书讲的是理论,而小说讲的是故事,而人们更喜欢看故事。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免会落入这样的俗套。要么是找一个所谓的美食家,寻得一个所谓的老店,品味之后啧啧称赞,然后用一句外酥里嫩、令人陶醉之类的话打发观众;要么就是找一个技术高超的厨师,一边教人做菜,一边煞有介事的介绍食理、药理、食材搭配、运刀火候等理论知识。《舌尖上的中国》则刻意避免或摒弃了这一点,把美食融入到一个个人物生活和故事当中,介绍美食的同时将故事娓娓道来,令观众不觉入境。

故事讲好了,就该“培养感情”了。对于家园、故乡、节日等贴近生活场景的感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所产生的细腻而含蓄的情怀,极易引发共鸣。而无论是结婚嫁娶、久别重逢还是一家团聚,中国人都惯于用食物来表达这些含蓄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完美的把美食与这些情怀糅杂在一起,让人观美食而动真情,成功拨动了观众的小心弦。

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也叫霉豆腐,是徽州地区传统名菜。主要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使之长出寸许白毛。最有情趣的吃法是,在街头遇到走街串巷的货郎,一头挑干柴,一头挑毛豆腐,浇上香油,淋上辣椒糊,就着油锅边吃边聊,既鲜美可口,又独具风味。久居外地的徽州人一说到毛豆腐,就会激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徽州旅游,很多景点都能看到徽州毛豆腐的身影,比如屯溪老街之上。所以作为大众小吃,购买起来十分方便。若想亲手烹饪,菜场之内均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

乐山嫩豆花

乐山嫩豆花传承了四川小吃的最大特点:调料丰富。各种基本调料外,乐山嫩豆花还有酥黄豆和大头菜,还很特别地加了粉丝。粉丝在乐山嫩豆花中,俨然成了酸辣粉了。乐山嫩豆花中还可以加入红烧牛肉,那就是味儿更重的牛肉豆腐脑;加入鸡丝,那就是带着清香的鸡丝豆腐脑;还有峨嵋山特有的,加酥肉的酥肉豆腐脑。

△乐山嫩豆花

西洋菜猪骨汤

西洋菜猪骨汤是用西洋菜、猪骨制作的一道广东省传统的名菜,属于粤菜系,此菜有清热、祛肝火、滋阴的效果。猪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骨头汤中含有的胶原蛋白,能增强人体制造血细胞的能力。

△西洋菜猪骨汤

渔亭糕

渔亭糕源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的黟县古镇渔亭,是徽州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食品。每当腊月时节,当地几乎家家都有制作渔亭糕的习俗。渔亭糕由于完全采用传统工艺,精选当地所产芝麻、大米、玉米、花生、桂花、麦芽糖等材料,制作时只要把混合好的芝麻米粉,用熬制的蜜糖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放入模具中压实、脱模后,放入炭火竹框中烘干即成。

渔亭糕形状各式各样,主要依据模具的形状制作。而制作渔亭糕的模具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模具都以徽派建筑木雕中的图案为造型,有玉如意、聚宝盆、麒麟、瑞狮、十二生肖、福禄寿三星、树叶、小鸟等等,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

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是一道中国传统菜品,属于川菜菜系,制作原料主要有蒜泥、肉等,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食时用筷拌合,随着热气,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组合的香味直扑鼻端,使人食欲大振。

当今的蒜泥白肉品质与风味均要求肥瘦兼备,肉片匀薄大张,蒜味浓郁,咸辣鲜香,并略有回甜。传统用手工切肉片,以表现娴熟的刀工技巧。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各有特色,避免了雷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人物,有故事。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视觉、色觉、味觉等物理上美食冲击的话,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则把精神上、人性层面的东西融入了美食,带有精神冲击,对纯物理上的美食进行了一定的升华。《舌尖上的中国》推广了众多中华美食,从美食联系到背后的人情世故,让人们了解知识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情味儿。从国际上的角度来说,外国友人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是一次极其优秀的文化输出。

△蒜泥白肉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听起来应该是介绍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实际看下来却是在讲述一个个和食材相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没有新奇的菜品,没有奢华的盛宴,有的只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为这些故事作点缀,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整个纪录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筹码,才能令人感动。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蒜泥豆花
蚕豆花
蒜泥点唇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媳妇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