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扶贫成效的联动分析
2023-02-23李梦远
李 坚, 马 骥, 李梦远
(1.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学院 期刊社, 湖南 邵阳 422000;3.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3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与要求。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富民性好,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巩固拓展乡村扶贫成效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脱贫成果也将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深入探讨两者的联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扶贫成效巩固联动的基础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乡村扶贫成效在发展方法、发展主体、发展空间和发展机制上存在相似性与交叉点,两者存在联动发展的基础。
(一)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是巩固扶贫成效的重要途径
1.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能够增强脱贫地区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属于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基础的高度综合性产业,能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2]。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包括与环境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并将乡村振兴的目标体系纳入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中,主动融合或融入相关产业,形成“旅游+”或“+旅游”,打造产业兴旺的格局。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必然会带动已脱贫地区的乡村交通、民宿、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乡村人员的就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也意味着旅游市场的供需更匹配以及旅游消费的增加,有利于拉动脱贫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的经济向好的态势发展。
2.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能够增强脱贫地区的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脱贫地区乡村居民的收入,还能继续改善该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环境。随着就业逐步稳定和增收趋势向好,脱贫地区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脱贫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能持续增加农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扩宽当地居民的视野,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环境改善成为乡村居民新的要求,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乡村社会环境的改善,巩固脱贫地区的社会文化基础。
3.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能够进一步巩固脱贫地区的生态基础
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乡村聚落景观与文化、乡村生产、乡村生态环境)的开发为基础,原真性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就是要与生态环境融合、与旅游市场匹配,通过对“乡村性”的凸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的价值,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民俗庆典等,以增加乡村旅游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并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决定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的开发与供给方式。可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通过市场营销,扩大乡土文化独特性的宣传,激发村民对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激情。这对巩固脱贫成果、保护乡村风貌、推进生态宜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巩固脱贫地区的生态基础。
可见,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能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生态整体发展,从而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效。
(二)巩固扶贫成效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1.巩固扶贫成效能改善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
巩固扶贫成效既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延伸,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与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出了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财政金融支持、继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等措施。这些政策与资金支持,不仅有利于巩固扶贫成效和推进乡村振兴,也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如,财政投入支持政策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为旅游脱贫村的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产业发展资金,推动乡村的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改善脱贫地区的旅游发展环境。
2.巩固扶贫成效能改善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
为了巩固扶贫成效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乡村旅游的通达性、便利性。在脱贫地区的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能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同时可有效激发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和内生动力,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
3.巩固扶贫成效能改善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
巩固乡村扶贫成效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又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景观。如,可通过“旅游+”或“+旅游”将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开发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乡村旅游提供旅游商品。这些可为乡村旅游发展丰富市场供给,也可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
可见,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激励下,脱贫乡村的各项条件无疑会有进一步的改善,扶贫成果得以巩固;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越好,越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同样,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脱贫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扶贫的成效。因此,两者相互发展具有联动性。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扶贫成效巩固的联动机制
所谓联动是指两个或多个体系之间的交互,通常指当一个体系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体系也会发生变化。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扶贫成效巩固是发生在相同区域的两种不同活动,分属于不同的系统,但存在空间、行为与成效的联动机制。
(一)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扶贫成效巩固的行为-结果联动
乡村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分为多元主体、旅游吸引物、外部环境与旅游服务设施四个子系统[3]。但是外部环境系统如政治、经济、市场环境是乡村旅游业不能控制、只能适应的外在条件,因而从乡村旅游供给的角度,乡村旅游系统主要由多元主体要素、旅游吸引物要素与旅游服务设施要素构成。
旅游扶贫工作涉及众多内容,归纳起来可分为物质建设系统(村容村貌系统、经济生活系统)、文化建设系统(文化生活系统、能力提升系统)和制度建设系统(监管系统)三个方面[4]。
绝大部分贫困地区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侵蚀,因而保留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从而成为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成为乡村旅游重点扶贫的区域。因此,无论是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还是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巩固,均发生在同一地域空间,乡村旅游的扶贫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为结果,它们自然构成行为-结果的联动关系,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扶贫成效巩固的方向联动
乡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对象,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必然要适应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乡村振兴不仅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引目标,具有战略指引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村旅游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方向要求,通过产业定位、空间开发、主客交流、运行机制获得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5],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带动乡村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巩固扶贫成效、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与持续发展力,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维行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因此,巩固脱贫成效必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方向做文章,以有利于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接,共同服务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巩固乡村旅游扶贫成效面临的挑战
在党的脱贫政策支持下,脱贫地区在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管理、文化教育与人民收入等方面都大大改善,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得到了发展,不仅实现了脱贫,还迈进了小康社会,但仍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巩固旅游扶贫成效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不高
由于脱贫地区的乡村都比较偏远,各种条件原因制约其旅游发展,大部分乡村的旅游经营收入非常有限。如,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的花园阁村,虽然大力发展旅游,但旅游业收入只占全村经济收入的10%,乡村旅游项目少,吸引游客数量少,乡村居民仅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的需要。旅游扶贫的示范村--湖南省隆回县向家村,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投入高达2亿元,其中1.5亿元是华兴公司董事长的个人捐款,整个景区收入也只够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还有部分村寨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当地农户偏少。如,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的大园村共有农户约370户,但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只有4户,仅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1%(1)数据来源:湖南省绥宁县乡村振兴局和现场调查。。特别是由于脱贫户本身能力有限,其只能在乡村旅游中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如负责村里的卫生打扫、交通引导等工作,工资较低。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对扶贫成效的巩固作用有限。
(二)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如,在吃的方面,以低端农家乐为主;在住的方面,大部分客栈从家具到床上用品都照搬城市宾馆酒店模式,缺乏对当地民俗与文化的开发;在游的方面,以观光型为主,购物、娱乐等要素基本缺失。吃、住、游等要素特色不鲜明,购物、娱乐等要素不完善,使得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制约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巩固。
(三)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与开发不够
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部分乡村将有历史记忆的古道硬化为僵硬的水泥路,将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墙抹白,现代建筑在乡村拔地而起,彩钢瓦、瓷砖等城市建筑材料在乡村随处可见,使得最吸引城市游客消费的乡村性在逐渐消失。如,湖南省洞口县罗溪瑶族乡这一现象较为突出,影响游客的乡村性观感;湖南省隆回县的向家村,将一些城区、城郊的游乐项目移植到乡村,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现实的检验。乡村性、原生态性、泥土特色等乡村旅游的本性缺失,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制约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巩固。
(四)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巩固
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通往乡村旅游点的公路等级不高,影响旅游的便利性与通达性,影响旅游线路的规划与旅游景点的连通,制约旅游发展。如,通往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大寨村的公路达不到二级公路标准,其他乡村旅游点的公路等级更低。公路等级低与公路沿线旅游标识严重不足,与当前日趋火爆的自驾游和自助游极不匹配,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扶贫成效的巩固。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扶贫成效联动的路径
推进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扶贫成效的联动,实现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特点以及扶贫成效巩固的着力点,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与政策支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一)加强乡村特色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优质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旅游形式,乡村特色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底。生态环境越好,乡村资源越具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也就越好。乡村生态环境有特色,具有地域特点的旅游产品就有竞争力、吸引力,旅游经济就会得到发展,脱贫成果就会进一步巩固。可见,加强环境保护、突出乡村特色就是确保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性,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巩固扶贫的成效,从而在生态效应方面实现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扶贫成效联动,推动巩固扶贫成效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衔接。
(二)争取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脱贫成效巩固联动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国家宏观的乡村振兴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要在鼓励企业投资乡村旅游发展、智力培训和加强公共服务管理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如,将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企业视同农业企业,享受免税政策;制定乡村智力扶持及技能培训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村的技能培训;加大对脱贫村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全面提升公共管理交通水平,特别是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形成公平诚信的经营环境。同时,要科学制定利益分配与管理机制,理顺政府、企业、市场和帮扶对象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脱贫成效巩固联动,实现扶贫成效巩固与治理有序的有效衔接。
(三)做大乡村旅游规模
做大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就要发挥旅游业的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在做好乡村旅游核心产品的同时,整合乡村旅游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旅游+”和“+旅游”的融合性项目,使得乡村旅游在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基础上,延伸到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农副产品加工演示、民俗文化展演、文化创意、旅游地产、旅游商业等方面,形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拓展乡村旅游规模,实现各类旅游消费产品供给的本地化和规模化,增加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同时,尽可能将景区、酒店、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基层管理与服务人员本地化,确保村民获得合理、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在经济效应上实现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巩固扶贫成效的联动,促进扶贫成效巩固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四)同步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步,就是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融为一体,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与专业设施,挖掘和宣传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提高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系列与层次。首先,要依托乡村资源组合,塑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凸显地方特色,并通过挖掘乡村的原真性,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到旅游项目的设计中,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与项目。其次,要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建设,细分目标市场,强化营销宣传,使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性符合目标市场定位。再次,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道路畅通、污水排放、环境整治、牲畜集中养殖、旅游导览、安全指示牌等问题,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清洁性和安全性,全面改善村容村貌,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创造体验独特的安全环境,从而在社会效应上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与巩固旅游扶贫成效联动,实现巩固扶贫成效与乡风文明的有效衔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