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县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23-02-23陈小刚贺鹏江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周至县关学融合

陈小刚 贺鹏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0)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年来,西安市周至县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城乡,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高质量追赶超越。将周至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同区域文化建设、环境改善、秦岭保护等结合起来,与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与乡风文明、基层文化治理结合起来,从而在融合发展中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形成“一核、三带、四心”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即以楼观台为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带动周边历史文化遗址的连片保护。建设关中民俗文化展示带,沿国道108文化展示带,宗教文化展示带。八云塔、仙游寺、西峪遗址、佛坪厅故城为四个次要历史文化保护核心,联动周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一、县域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研究价值

周至县位于西安市西南方向,北邻渭水、南依秦岭,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除了老子楼观台、周至水街,以及老县城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景区,周至县还有很多历经千年沧桑、根植这片沃土的优秀历史文化,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县城中心的八云塔、黑河水库附近的仙游寺法王塔、古楼观台旁的大秦寺塔、竹峪镇西峪村村东台地上的西峪遗址。前三处是唐朝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西峪遗址是秦汉时期遗存的一处宫殿遗迹,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都在保护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周至县作为西安市的一个重要郊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辖区内共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411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余项,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了解,西安市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类,107项。其中包括仙游寺传说等民间文学5项,集贤古乐等传统音乐10项,竹马等传统舞蹈13项,哑柏刺绣等传统美术9项,皮影戏等传统戏剧2项,豆村大蜡等传统技艺22项,军寨道情等曲艺2项。保护传承好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珍宝,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全面、系统、深入发掘、整理周至地方优秀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从实践维度提出促进区域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策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实现文化、经济、城市化和城乡融合的多重目标和价值。

一是能够提升乡村文化价值。通过文化经济融合,能够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提升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能够为乡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三是能够推动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居住定居的理想地方。同时,文化经济融合也能够为乡村带来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促使其逐渐走向现代化。四是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将城市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与乡村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和协作,改善城乡文化研究二元分化的现状,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二、县域文化资源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不合理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如何,首先取决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周至县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但是资源利用的封闭性比较突出,文化领域的资源闲置未能有效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文化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利用

由于文化资源的易流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护是第一位,有了保护,才能谈得上开发和利用。不论是周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只有优先保护,建立起良好的、可持续的、健康的文化生态,才能有真正的高效开发利用。目前,周至县许多传统文化资源正在受到严重威胁,古墓葬、出土文物等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退化、失传、歪曲等挑战。

(三)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益评估失衡

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益是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和价值,包括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目前,各部门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大多只注重经济效益,没有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真正统一起来。

三、县域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策略建议

利用政府、高校、行业组织等多方力量资源整合与“特色”挖掘,采用宏观系统研究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品牌塑造和推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也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1.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关于周至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的成果不少,但是对大秦寺和仙游寺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是地方文化爱好者编辑整理的内部资料,正式出版的成果不多。大秦寺作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遗迹,保留下来了《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等重要遗迹,后人关于该碑文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关于大秦寺的研究较少。同时,关于八云塔及其地宫文物的研究成果也较少,不利于八云塔的保护开发工作的开展,其作为渭河南岸第一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周至县图书馆馆藏了较为珍贵的古籍文献,对其的保护展示与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2.多元参与共同构建周至文化话语体系。对区域文化的创新根本上依赖于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精准把握和深耕,离不开对周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及其现代化改造。建议政府依托西安地区高校优势,成立西安周至文化研究创新中心,发挥专家学者在文化治理中的咨询作用,以各类文化理论课题和实践项目为依托,将周至历史文化资源置于关中文化、秦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安市重要区县定位的高度,构建周至县文化艺术、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专家库、数据库及文化素材库。

(二)发挥好历史文物的展示交流作用

由于黑河金盆水库建设,仙游寺法王塔迁移,发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建有仙游寺博物馆一座,由于仙游寺地理位置较偏,其周边虽有黑河森林公园、黑河水库、楼观台等景区,但是各景区相对独立,所以人流量不多。大秦寺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的标志,入选了“丝路”申遗文物。但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知名度较低,参观交流人数较少。八云塔和李二曲墓位于县城中心,周至县文管所就位于八云塔广场,本地人了解较多,但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有待提升。因此,在文物展示交流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三)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工作

无论是仙游寺、八云塔,还是大秦寺、西峪遗址都保存有历史遗留下来珍贵的文物,也是周至县仅有的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大多文物都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文物的保护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西峪遗址是秦汉时期一处大型城址遗存,为研究汉代上林苑宫殿分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需要更大的投入在保护中开发,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文化公司等多方面支持,在开发中保护,传承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

(四)以关学特色乡镇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

周至县二曲街道地系清代关学学者李颙居住讲学之所。有李颙墓等关学文化遗存。二曲文化广场已成为周至县新文化地标,对传承李二曲关学思想、推动周至历史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功用。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在《陕西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思考》一文中提出,关学特色乡镇建设,一方面应当聚焦关学文化特色内涵,注重关学文化教育传承,将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特色乡镇建设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关学文化特色乡镇的集群效应,统筹规划关学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形成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优势板块,实现对关学文化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和转化。依托二曲故里文化优势,在周至二曲中学建立二曲书院,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关学文化,尤其是李二曲关学思想。同时可以在周至沙河水街建设李二曲文化展示中心,为民间文化学者致力研究、交流关学及李二曲思想搭建平台。通过旅游加强文化传承交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文旅产业体系,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周至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内涵、推动生态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精准开展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旅游经济是典型"眼球"经济,相关部门应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建立文化和旅游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体系,展现良好的区域文化和旅游形象,建立以周至水街为代表的主题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品牌,使周至文化旅游品牌能够形成共识,获得社会认可和好评。对内,加速周至县城乡环境建设及文化和旅游项目深度开发,增强周至县城乡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品牌建设的良好局面;对外,要通过广告宣传、公益文化、学术活动等宣传推广周至县文化和旅游品牌,广泛拓展政府企业合作路径,促进政府、投资者、旅游者等各方对周至县区域优势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品牌效应。

(六)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做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

以深化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加强社会力量投入,催生"多业融合、全业互动"的新业态,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推动沙河水街、楼观台、黑河森林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等项目建设,高标准策划和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挖掘周至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鼓励和支持以秦腔为代表的本土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以省市品牌节会推动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另外,要做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培育和支持周至县本地中小微旅游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发展智慧旅游,培育一批以经营周至县本地及周边线路产品、服务西安游客集散为主要业务的旅行社;打造一批特色民宿、主题露营地等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引进知名品牌酒店入驻,引导支持本地部分酒店住宿业提档升级。

(七)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1.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创新开发特色地方资源,传承非遗文化。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一些非遗和民俗文化项目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经常被打上过时的刻板印象,得不到认同。这也是许多地方民俗文化产业趋向衰落的内在原因。周至县文化产业必须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新旧结合、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积极汲取周边县域文化营养的有机形态,对非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以传统为里、现代为表,以文化为体、科技为用,创造出适合时代语境、符合时代精神的非遗文化产品,不断扩大周至县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2.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全面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文化IP品牌。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此,周至县必须借助沉浸体验等手段,采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民俗",以新文创的方式集中打造周至文化IP,尤其是开发如烟火巷子等周至网红打卡地。从文学、影视、旅游等角度,打造更多深入人心,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文化诉求的周至文化科技符号、产品和服务。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最新技术对周至县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同时,需要着力发掘、培养和引进一批传统文化底蕴深、文化创意新、信息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周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从实践维度出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调研,研究周至县文化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推进周至县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施策重点。首先是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通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分类施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扩大周至县特色文旅IP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三是实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策略。乡村旅游业是文化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楼观台、周至水街等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经营资本,促进文化旅游业和乡村经济的联动发展。四是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策略。通过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传统,如提升以秦腔戏曲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影响力,整体性保护与发展以非遗传承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周至县关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融合》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浅谈周至县老县城城墙遗址保护构想
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