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及赋能场景

2023-02-23覃延鑫李福灼唐飞燕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特色院校职业

覃延鑫 李福灼 唐飞燕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99)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将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之后,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职业教育系统,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使职业教育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长路标”,以促使其继续学习,并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随着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将数字、智能等新型的技术和技能要求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的目的相结合,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宗旨和初衷,使大有可为的高职教育让学生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一、历史脉络: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何以缘起

(一)借鉴与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开端

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普遍看法,部分原因在于“学而不用,用而不强”,归根结底,这与科举考试所产生的“学而不用”思想有关。近百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近代以来的一场大变革,终于在“西学东渐”时期,初露出了它的雏形。

1.萌芽期

第一个时期是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虽然有了一些全国性的资本家机械产业,但是在科技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1866年,由左宗棠提议设立的福建水运学校正式成立,并在全国范围内陆续设立了新型学校。新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军工方面,对工业方面的技术进行训练,也有一些工农商业方面的学校,但大多都集中在沿河、铁路线上,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近代学校的设立,为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期

第二个时期是在1912年,由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权发动的一场革命,彻底颠覆了封建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教育体制的类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再加上“五四”时期的政治风云、新老派思想的激烈交锋、欧美的职教思想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职教思想十分活跃,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企业家,纷纷从外国的优秀职教理念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摸索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职教制度。“五四运动”后,鲁迅,胡适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一大批海外人士纷纷返回祖国。1917年,黄炎培等人创立中华技校,并以实际行动,在上海开办中华技校,协助开办上海华工工会棉花铁工业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及其他技校。1919—1921年,杜威在中国进行了一次讲座,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此背景下,由于民间职业教学的顺利开展,加上文人对职业教学的积极倡导,使工商业教学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定型期

第三个时期是在1929—1949年,这20年间,中国的职教体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层面上看,主要是从英,美,德三国汲取经验;就行业而言,又有农业、工业和商业三大类,从职业起步、职业准备和职业进修三个方面来看是完备的;从办学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校教育,另一种是学徒教育;从空间布局来看,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既向日本学习,又向欧美学习,但是所形成的发展趋势、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院校发展需求不匹配,仍需继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本土与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打上了不同时期的烙印。

一是高职院校的“1.0”时期:从建国至1991年,是高职院校的“打基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总计只有三十万学生。新中国建立之初向苏联效仿后,走上了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我国重视发展中专,培养时间短,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人才发展水平仍然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早在1958年,天津的国家棉花一厂就开始实行“半工半读”的新型教学方式。“半日劳动,半日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城乡普遍实行。在此情况下,它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受教育和学习技能的权利,使职业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职业教育也曾有过停办、撤并和改制为一般中等学校的坎坷历程,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学院之外,又出现了一股新兴势力,即高职高级中学,并迅速形成了中国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标准。

二是我国高职院校进入“2.0时期”。90年代以来,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企业教育职能的分离,加上还处在中低端的企业无法给技术人员较高的工资,因此,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高校的迅速发展,也给传统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时期,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对自身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改革来解决的。纵观历史,我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民族需求”与“个体选择”的矛盾之中。

三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院校已经步入“3.0时期”: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新技术的发展和新需求的增加引起了企业的行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企业的就业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企业的“职业版图”呈现出持续的变动趋势。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普及,中国的职业教育行业也在逐渐由“线下”向“线上”发展。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发展,目前正处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同时也正面对着高技术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技术人员也是一种人才,这一理念已经在整个社会中逐步深入人心,并最终确定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地位。

二、生成逻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何以支撑

没有“筋骨”的职业教育,是“立不起来”的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维度来系统构建。从历史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品格以中国魂;从当下来看,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赋予中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以实践脉;从未来发展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赋能中国职业教育同步发展以动力源。三者合力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供给和实践支撑。

(一)民族魂:从传统文化到文化品格

如果没有一种文化,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也就不可能向世人提出独立和自决权。所谓的“国家自主”,必须建立在一个国家的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思政理念和资源,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之中;在价值导向,道德修养,情感抒发,审美取向等方面都有着正面的指导性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职院校的思政元素和创新性,从“美学”的角度审视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美学”和“思政”的有机结合,深刻认识两者的内在关联,明晰高职院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实践逻辑,探索其创新路径。高职院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化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进而实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德,技,体”的高质量,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民族性:从民族特色到教育理念教育公平性质赋予职业教育发展态势

所谓民族性,就是“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思想,情感,习惯和行为模式”。高职教育是在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下成长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是在中国的肥沃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它是在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中国的高职院校深受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熏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建构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话语体系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话语权系统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产、明显的国家特征、国家的语言系统、国际话语体系等特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高职教学论述,离不开历史,也离不开对当前高职教学的简单照应。某一种言语往往扎根于某一民族的文化,中国辉煌的历史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言语积累,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表现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最后汇集在一起,形成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长河。中国的职业教育话语权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之中的,而这种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也决定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要求。就像古代的“四民分业”的职教制度一样,“三百六十个行业,每个行业都能出一个好苗子”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我们国家的身份,也孕育了我们国家的话语权。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学话语权,需要深入到高职教学理念尤其是高职教学理念中,发掘高职教学中真实的高职教学话语资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多问题,应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初衷、办学宗旨、办学定位等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进行系统的传承与创新。

(三)新征程: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一是建立一个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全国共有一亿一千二百多所高职院校,拥有2915万学生,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体的成长与成才等方面,都起到了无可取代的关键作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普遍停留在专业层次上,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不得已而为之”“低人一等”的观念,使得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魅力,但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国家高职高专在2021年举行的“国家高职高专会议”,为新时期高职高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天花板”已逐渐被突破,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得到加强,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高职院校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已基本形成互动关系。从2019至今,教育部已经确定了32所高校进行了大学本科水平的试点,并通过了一批优秀的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提升,使其成为了高等专科学校的一部分,加强对高科技、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供应。

二是为实现“三位一体”的目标,加强对“三位一体”的管理。到现在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设置1300多个专业和超过12万个专业点,这些专业已经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这就给高职院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高职院校要按照工业发展的要求及方向,积极开设高新技术、智能操作等工业领域所需的新专业。根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超过70%的新就业岗位都是高职学生。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健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在过去的10年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的试点,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当前,我国已形成了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包括涉及企业、院校和行业的高职院校等各类高职院校1500余家;拥有45,000多个会员单位,包括研究院所等,他们共同承担,资源共享。10年来,高职院校与主要行业紧密结合,加强工学结合,突出实训,大力推广模块化教学,大力推行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模式。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刚一毕业,就被雇主“预订一空”,一大批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了著名的大公司。2023年12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于95%。

三是加强了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在英国的一般和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中,也有了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水平。在吉布提开设“鲁班工坊”,弥补了国内尚无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缺憾。葡萄牙开设的“鲁班工坊”,使中国的高职教学标准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视野,如今,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国际机构保持着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在19个国家开设了20个“鲁班工坊”。实践表明,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以高职体系为载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进一步交往和合作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中国已创设40余个有特色的“中文+职教”课程,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也为他们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三、赋能场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以何新态势

(一)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化

各教育主体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核心。基于这一目标,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于立德树人,理性思考在“教育强国”视野下,职业教育应该从“谋业”到“人本”的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应立足于“以德促智”的思想,从“以德育人”“以人育人”和“以人为本”的三个层面入手,对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以人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审美和劳动两个角度来看,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变,为立德树人奠定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基础。一是注重道德教育,加强“养成”教育;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持续提升学员的思想品德,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现代化,“养成”出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技术人才。二是以智力教育为重点,加强“学成”意识。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职业教育要把“职普融合”和“三教合作”作为指导方针,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形式,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多样化的“学成”渠道,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现代化发展。三是以运动为中心,增强“炼成”的能力。职业教育要以“教育强国”为目标,构建以“精神陶冶”“身体素质”为核心的竞技型体育运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炼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四是进行审美教育,增强美感意识。职业教育要以审美情感的培育为切入点,把美术学科融入人才的培养计划之中,提高学生的感觉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成”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推进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现代化和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五是要加大劳动教育力度,提高“干成”的能力。在“以工促工”的视野下,职业教育应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相匹配,联合企业及政府,构建校内外劳育实习基地,提高技术人员的“干成”质量效能,促进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二)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治理现代化

从“教育强国”的内涵出发,职业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办学导向”作为其根本,把“内涵型”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的管理水平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的现代化。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让高职院校变成一个为中国特色现代化提供服务的中心环节,并多方位地与教育强国的建设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把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放在首位,把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作为一个基本的方向。一是完善高职院校的法律制度。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国家应该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基础,将高职院校和企业等多种参与主体的特点相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管理法律和法规,来完善其宏观治理框架,制定基本的、主干性的管理条款,完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二是规范化推进高职院校改革。以教育强国为目标,高职院校应该以“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改革等核心理念为基础,在努力降低职业教育行政审批项目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治理现代化的行政效能得到整体提高。三是要健全高职院校的争端处理体系。在构建“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我国应当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作为核心内容,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相融合,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对职业教育应该对教育仲裁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探讨,从人员构成、受理范围与治理效能等方面对争议的化解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助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治理现代化,实现对教育强国的赋能。

(三)坚持数字化发展为魂,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

把“数字化”当作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数字手段,促进职业教育从规模化标准化到规模化个性化,以培育具有“数字思维”和“数据驱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当地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全面推进高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实践证明,虽然每位同学都有其独特之处,但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似乎还很难。数字化教学手段与规范化、集中式的教育方法相关,这种方法源于工业化时期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数字化赋能的高职教育要聚焦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全流程,通过数字赋能打破标准化、集中学习的模式,重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课堂为核心的集中化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人的个性化成长、多样化成才需要,创建一个适应每个人的、由虚拟与真实组成的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空间。即基于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技术学习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改进的课堂教学流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自由化”。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将会进行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他们将会主动地进行思维模式构建,并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求新的发现,将资讯科技运用于工作,借此可以创造新的知识,进行技术与技术的革新,协助产业数字化改造。

二是在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综合教育的变革。在数字时代,要在传统产业中获取新的动力和新的优势,就需要将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其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而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同一频段上产生共振,协助甚至引领产业运作中的数字技术变革,这就需要持续推进高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主动与数字产业发展前沿相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在重大科技成果在工程化过程中的创新创造能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应用实验和项目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展小型个性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

四、结语

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必然衍生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与道路,伴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势必离不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作为发展基础,以及时代发展的技术变革作为发展趋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努力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话语权,开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特色院校职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医的特色
职业写作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爱的职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