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关系探究
2023-02-23徐凡弟
徐凡弟
(浙江开放大学瑞安学院 浙江 瑞安 325200)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可有效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要素投入力度,将优质资源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一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城乡职业教育领域始终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教育结构局部失衡等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动与互通起制约作用。此外,受文化资本积累和环境设施差异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始终低于城市职业教育,导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特性凸显。有鉴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视角,针对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和资金等资源竞合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冀为驱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照。
一、共生视域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的相关理论阐述及价值体现
(一)共生理论和竞合关系相关理论阐释
1.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是指互惠互利的两方根据自身特点共同生活,随后双方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状态。共生理论在英国产学研教学中运用最为明显,贯穿了英国职业院校发展全过程。在英国,职业院校通常情况下会与企业在同一环境互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从宏观上看,可以说在共生理论的影响下,英国人才市场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供需平衡。英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同一环境下,主要通过交互方式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将共生理论有效融入职业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多方面协调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最终跟随社会经济步伐达到相互共存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度不断提升,积极将共生体系融入城乡职业教育战略部署,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2.竞合关系
竞合关系是指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合作主体通过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位竞争和不同形式合作所产生的关系。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走向创新模式道路,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2021年,《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强调,“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城乡职业院校跨区域协作等问题归根结底为职业教育资源竞合。促进城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即为明晰相关主体在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和要求,实现资源协同配置。
(二)共生视域下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的价值体现
其一,助力教育机会均等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会均等分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分配的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可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教育部颁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这为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奠定政策基础。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优质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另一方面,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优化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关系、有效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于大数据、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共生系统,推动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促使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创造良好条件。
其二,改善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失调现象。近年来,尽管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从职业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农村可用职业教育资源还相对较少。并且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实,农村教育资源分布存在碎片化现象。在此历史背景下,各地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对促进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具有重要影响。若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必须彻底改变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碎片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形成能够动态、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生建设以系统论和互动论为基础,因此可将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还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都没有固定使用范围,能够在城乡间相互流通和转移。在城乡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初始配置过程中,同样遵循边际收益原则。对于实际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配置同样职业实训资源的边际收益将远远超实训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生不仅仅为简单的绝对平衡,而是根据目前城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差距,向农村倾斜,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资源错配问题。在教学资源的流通方面,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生意味着城市与乡村形成教学共同体,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双向流通,从侧面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不足问题。
二、共生视域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教师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竞合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及时更新技能型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知识图谱。但因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以及教育发展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差异,城乡教育师资资源共享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利于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主要表现为:就农村职业院校师资数量而言,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加之专业能力与城市“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也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职业院校高学历教师人才匹配失衡,造成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相对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就农村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而言,农村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相对单薄,时常面临教师构成失衡的问题,而岗位缺口又无法进行有效弥补,因此也造成农村边远地区优秀教师短缺情况严重,人才队伍在总量上出现缺口。此外,就学历结构来看,农村教师也面临专业结构性匮乏问题,影响乡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开展,不能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利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城乡实训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仍存
共生单元作为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关系的基本单位,是促进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随着共生理论的逐渐拓展与深入,政府部门、地方企业、职业院校等有关单位将始终贯彻统筹整合、开放共建的政策,强化公共实习平台共建共享,逐步提升国家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为缓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奠定基础。但因政府、企业和学校等相关共生单元形成的共享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协同合作能力较弱,致使城乡实训资源共享存在诸多堵点,为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带来阻碍。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农村职业院校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开发共享程度较低、盲目建设现象严重以及仿真实训基地设备短缺等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开发共享的程度不高。农村职业院校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缺口很大,无法涵盖实际教学知识点,也无法适应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对虚拟仿真教师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量也亟需提高。加之虚拟仿真资源的研发难度高、投资量大、周期长,且各资源开发商对虚拟仿真资料都进行了严格保密的保护措施,使得资源共享难度大。其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就现阶段而言,农村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培训平台工程建设尚未统一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各专业实训平台建设仅局限于本专业课程实训需求,软硬件建设未充分考虑跨专业交叉实训的兼容性。农村的职业院校由于没有进行与虚拟仿真实训“虚实结合,先虚后实”教学模式的相衔接,所以出现盲目建设问题。
(三)教育资金资源投入二元结构差距犹存
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改善职业院校办学环境、切实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亦是优化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关系的必要根基。我国因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一直远落后于城市职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城乡职业教育形成互利互生的共生关系。依据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调查数据信息表明,除少数发达省份外,多数农村职业院校均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现象。另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虽人口占比较大,但其职业教育经费仅能得到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的20%左右,这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差距较大。上述问题对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学院办学条件差、资源短缺等问题。以共生理论审视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这一问题,可以看作共生关系理念不确定引致的现实困厄,即使相关职业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城乡职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但教育资源竞合的共生理念仍需一定的发展基础与时间来突破城乡职业资金竞合的阻碍。这不仅导致城乡职业教育资金无法形成共生发展关系,而且还造成城乡职业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共生视域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路径优化
(一)优化共生模式,塑造教师比较优势
其一,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双重资格制度,强化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和专业实践要求,制定“多重合格”教师标准,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招聘、评价和专业岗位绩效和技术考核水平。根据城乡职业院校师生比和结构要求配置专业教师,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此外,政府应支持农村高水平职业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学历”教师培训,严格执行教师定期来公司实习的规定,支持公司技术骨干到校任教。
其二,进一步推动“县管校聘”的制度改革。首先,地方相关机构应继续拓展乡村职业教育师资补充途径,进一步明确各市县地区农村高职专科学校师资的主要职责,并指导各市县制定农村教师人才流动政策,畅通城乡职业学校师资人才的统一调配通道。其次,地方职业院校应不断创新师资培养方式,强化教师定向公费培训,开展农村教师、优秀教师的定向培养等专项工作,精准培育农村本土化的“双师型”师资。最后,倡导地方乡村高职专业学校协同县级财政,积极建设农村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育部门须完善分配机制,逐步拓宽教师的配置自主权,同时健全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机制,完善农村教师待遇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共生发展。
其三,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统一培训制度。我国应进一步明确提升城乡职业学校师资技术素养的重要社会作用,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职业学校特点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岗位配备制度与教师岗位(职称)评聘体系。允许农村职业院校聘用技艺高手、劳模、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素质人员,采取教师担任专职教学或兼任专业课班主任、教师开设教学工作室等形式,以城市教师人才下沉的方式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竞合。
(二)联动共生单元,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其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实训资源规划。地方政府不仅要将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共享纳入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规划中,还应将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相关基础。各级政府应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际情况,在深度调研后制定城乡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规划,同时构建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从而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互动的局面。同时,政府还应全力疏通各部门之间的制度壁垒,协调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分配机制,通力合作为城乡职业学校创造更有效的服务条件和良性的成长氛围。
其二,创新校企合作精准育人制度。城乡职业院校若要提高职业教育实训技能培训成效,还需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校村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力度,积极与农村大型创业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还需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涉农合作,为培养具备特色实践操作能力的涉农学生搭建实训平台,为振兴乡村经济、加快办学“双元”校企改革确保人才精准供给。
其三,探索“产学研”培养方案。城乡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协同培训,创新现代学徒制,实现校生与招生一体化,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功能。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安置招聘、定向培养、定向求职的“三点”培养方式,精准培养目标,提高人才招聘精准度,岗位层次与需求匹配针对地区资源薄弱的情况,探索建设“区级职校分校”优化布局,充分利用职校培训资源,在扩大学生资源的同时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加快涉农1+X证书制度试点及推广,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领域创新机会,解决城乡结构失衡问题。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学校建设,统筹区域农业资源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依托农村生产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合作。
(三)厚植共生理念,构建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其一,拓宽教育资金投入广度。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可以促使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契合,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依法筹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因此,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活水平。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对于投资农村职业教育的企业,政府可采取减免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对于收到资金投入的农村职业院校,鼓励其将资金用于创办实习基地,引导将优质资源引入本职业院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
其二,严格执行资金监管制度。职业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项目绩效等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奠定基础。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确定后,相关部门应抓紧、抓实项目进度,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和效率,切实保证城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地应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全过程,确保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此外,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力度,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使用进度,强化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沉淀闲置,进而改善城乡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还需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照区域绩效目标做好城乡教育资金监控。同时,城乡职业教育院校应随同预算资金申报同步填报绩效目标,同级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将绩效目标随同预算同步批复下达。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安排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的有效衔接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其三,构建合理资金分配制度。各地职业院校可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优化学校经费与支出结构,从多渠道依法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以确保国家资金投向与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应进一步明确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本区域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要求,由职业院校举办方根据生均经费要求及时、足额地划拨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权与经费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按照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等落实资金支持。
(四)打造共生视域,将信息技术嵌入城乡职业教育
其一,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城乡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第一,加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模式,帮助更多农村地区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生。第二,课程设计要以我国农村地区学生特征为基准进行,使之可以适应高技能社会条件下职业要求。因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具有文化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特点,故学校可以采用混合式教育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第三,需按照乡村地区学生普遍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加以设计与规范,使学生自觉接受职业教育,为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与技能技术相融合实现教学信息化发展。教学行政部门须从多角度入手,一方面提升职业教学精细化水平,强化城乡职业教学共生力度。另一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此外,教育部门一方面要采取科技引领、文化带动、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用现代思维与视角增强对农村职教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兼容性,积极开辟农村职业学校新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建立农村“互联网+教育”新发展体系。教育部门要依靠信息,铺上全国范围内的网络“高速路”,在农村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云课堂,积极进行城乡教育网上交流,以此扩大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生力度。
其三,完善“互联网+职业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机制。一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政策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以确保对城乡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继续健全对“互联网+职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其中包括“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效果的评估、教学资源库建设评估、教师培训管理有效性评估、服务农村振兴资金保障效果的评估。三是依托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质量监督评估系统指标体系,依据服务城乡职业教育计划实施的规范性内容、成效、服务质量等开展量化考核,将评估成果运用于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教育资源管理运行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