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及合作

2023-02-23张莹红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学校

张莹红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学校教育的标准和社会、国家的要求高度统一,绝不因个体之间的差别而随意变动。其二,教育形式的固定性。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学校教育,往往有其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其三,教育方法的专业性和示范性。从事学校教育的人员只有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训练,并具备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教育活动,因此,学校教育方法具有示范性。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指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其子女施加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以自然的血缘关系为动力,由此而来的深厚的感情力量在教育特定个体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一般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文化水平有高有低,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其三,教育方式及方法上具有个别性。不同的家风,迥异的性格,教育方式和方法千差万别。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方式各具特色。但是,学校和家庭都会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坐标,不断校正各自的目标,并最终达成教育方向上的一致。因此可以说,教育的社会属性要求我们必须让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换言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只有贯彻教育方针,建立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差异分析

学校与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两大主体,都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期待。就学校而言,期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家风良好,父母能够懂得教育引导孩子;就家庭而言,他们期待教师专业能力强,教育水平高,更多关注自家的孩子,教育环境公平纯净。然而,现实却与此相去甚远,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失当现象广泛存在;而学校中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高,专业素质不强,教育水平良莠不齐。两大教育主体的相互期望与现实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压力,使得家庭与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一)学校与家长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

重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一向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注重以德为先,注重面向人人,注重全面发展,注重终身学习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学校与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塑造独立健康的人格,建立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培养尽职尽责的责任担当,筑牢人生立足之本。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教学组织往往是有计划的和严密的。因此对学校教育来讲,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学业质量水平和学习结果迥然不同。所以面对全体、针对群体的普遍教育成为主要教育方式,一般会以班级为单位,以集中授课为教育方式。而家庭教育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是面对个体,针对自己孩子的个别教育。家庭教育一般缺乏系统性,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身教以及言教,默默影响孩子的品行与习惯,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教育方式更为日常化和随意化,教育形式表现为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开放性探索式教育和共同学习型教育,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可能性

虽然家庭与学校教育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局限,但是这两者的优势也明显地互补着,正是因为这种互补性的存在,才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能性。

(一)家校合作的共同目标使二者的沟通具有可行性

1.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理应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诉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学生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离不开一个与之相适宜的教育环境。广义的教育环境有物理环境(包括家庭住所、学校基础设施、软件设施等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包括家风、家庭成员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文化心理因素)。积极向上的校风、健康友好的关系、优美安全的校园、功能齐备的校舍,孩子置身其中,就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环境适宜,关系和谐,风清气正,家庭和学校的“双向奔赴”,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长的期待和老师的要求,孩子自然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2.人才的培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共识

面对当今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各国之间实力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的竞争。不断变化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下一代,任重而道远。通过家庭教育,每个人能身心健康,正确看待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具备扎实宽厚基本知识、全面深厚学科素养,拥有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现代意识、国际视野;通过自我教育,学会自律、学会成长、学会合作,拥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创造才能、健康的心理态度、稳定的情绪水平,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精神、道德风貌、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祖国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共识,这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要求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间的共进性

社会变革推动观念更新,观念更新进而推动家庭、学校教育与时代共同前进。全新的人才观和平等意识,使家庭教育目标和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新世纪的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家庭规模变小,家长们渴望了解教育科学知识,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他们希望不断调整教育方法,竭尽全力跟随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脚步。

与此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关注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变革,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消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最终会在社会的变革中,通过统筹发展、循序渐进来逐渐实现。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进性的追求应该遵循科学规律,不可一蹴而就。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沟通及合作的思路和途径

(一)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角色定位不准产生的矛盾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类性质不同的教育,它们有属于自己的内容以及任务,所以应该分清各自的职责,并在教育的内容上也进行分工。现阶段的教育形式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应改变这种状况,转化为互动、协调、同步的模式,从而形成家校互补,共同负责的良性互动模式。

家长需明确一个新的观念,就是公立学校教育与家庭个性化教育是不同的。如果说老师们的职责是于某一段时间内,帮助大多数的学生们尽可能地学好这一阶段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好,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家长们的任务则是在孩子相应的学习阶段,将家、校教育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辅助老师,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在相应阶段达到学习水平的高标准。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明确分工,可以尽可能大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从而事半功倍,还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人生早期的成长中达到某种协调。明确双方在教育中的责任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分工还可以及早发现教育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让这些问题得到及时地调整,并明确责任方,利于发现症结所在,避免家校双方互相推诿,还可以避免教育上的疏忽、漏洞与空白。明确双方的责任并不是说一定要分出个主角和配角,而是让家校两方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也知晓对方的职责有哪些,从而达成更好地监督与配合。

(二)发挥家校独特优势,避免双方功能错位或失调

家庭、学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如家庭可以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还有家庭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孩子早期天性的干预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给不了的。相同的,学校教育的优势则在于较强的专业性、目的性以及系统性,这同样也是家庭教育所不具备的。

1.家庭应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物质基础,这是家庭教育应负责的领域。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这个人的身心健康,尤其对孩子更是如此。除了一些物质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还应包括文化氛围,如对孩子知识、艺术、科学文化方面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二是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三是家中长辈应发现、学习并实践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2.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为人父母应树立对孩子的较为强烈的教育意识。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合宜的教育。不能纵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这就需父母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其次,父母对孩子要有正确且清晰的培养目标。家庭教育需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也需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兴趣、个性与特长。最后,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的养育态度。不可溺爱、放任,也不可过度操心、过度关注,要做到爱护孩子有温度,也有尺度,这样既可以让家长在孩子心中有威信,又尊重并发展了孩子的个性与需要,有管又有放,适当又合宜。

3.家长应认识到配合学校教育是责任和义务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充分说明了父母配合学校教育青少年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家长作为公民在社会和国家层面须承担的义务。

(三)打通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寻求二者更适宜的交流途径

1.利用大数据统计进行学生家庭情况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进行全面的摸底和调查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每一个家庭教育的状况,及时得出班级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准确数据。在此基础上,因“家”制宜,学校就可以与家长快捷、有效地互通信息,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表现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通过教育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也方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如果出现问题隐患,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

2.应用在线教育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介,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平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打破时空的局限,极大丰富了教育内容,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育平台上除了师生互动,还可以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的家长通讯功能,密切关注孩子实际情况和综合表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提问,家校互动,了解需求,促进发展,更加有效地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家访、互访、个别谈话等线下传统交流方式,有利于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灵活机动,了解更直接,沟通更顺畅。

3.搭建和发挥家长会大平台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重要联系作用。

家长会是学校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方式,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为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交流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大平台。通过这个大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班级基本情况,与其他家长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教师也可以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和习惯爱好,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家长还可以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中,促进学校管理的参与度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共建优质教育。

4.构建准专业沟通机制,组织经常性的“家长学校”活动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学习做父母是终身的课程。举办“家长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学习教育理念,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增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联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只有二者相互补充,互相配合,有效沟通,密切合作,才能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