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路径研究
2023-02-23马娟
马 娟
(宁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要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师范生培养、新教师入职教育和在职教师轮训中,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课程和必修内容。在各级各类教师管理中,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的首要要求。”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地方公费师范生是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美丽乡村振兴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区强国的力量支撑。十年来宁夏地方高校已培养公费师范生近1700人,不同专业毕业生辛勤耕耘在区内各级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上,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贡献着力量。
一、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教育兴,国家兴,教育强,国家强。教育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宁夏地处祖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域偏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2013年根据国家教育战略需求,宁夏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由地方财政拨款,省直属高校培养,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岗位到区内各市县区中小学从事至少6年的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入职后面临着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待遇相对较差,学生知识素养相对薄弱等实际问题,因此,高校要做好地方公费师范生从“好就业”的报考初心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职业决心的思想转变,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培养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执教信念和信心,鼓励和教育地方公费师范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教育强国、教育强区,共同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教学技能,修养高尚德行,继承和发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立志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说明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好老师既能交给学生知识技能本领,又能启迪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德行。[1]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品德高尚的老师则会成为一束光,为学生照亮前行的方向。教育事业需要从业者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热爱,以纯粹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获得学生的敬仰和家长的认可。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视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行,入职后方能爱生敬业,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二、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功利化报考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进展
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自我修养。从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的调研数据中获得,有26.25%的学生是因对教育事业抱有纯粹的挚爱,有90.03%的公费师范生因工作稳定(有编制)而报考。在校生中92.69%的地方公费师范生是遵循父母的意愿进校,其中30%的学生从教信念不强。喜欢教师职业的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目标明确、职业规划清晰,进校后满怀教育理想,坚定从教信念,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激发潜能苦练从教本领,提升个人德行修养;但还有部分地方公费师范生受近年来全国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遵循父母意愿报考公费师范生,未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是否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简单以稳定的就业和职业价值为取向,导致进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业规划,更没有为职业发展而做好奋斗的内生动力。在校期间不参加学校、学院甚至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学业中成为“躺平人”,人际关系较差,沉迷于手机、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生活中成为“摆烂人”,不仅耽误自身四年青春年华,还影响到其他学生的积极进取。如若勉强毕业,上岗后也会出现理想意识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潜藏着师德失范风险,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
(二)落后的教育理念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树立是需要教育共同发力。一是相对不开放的学校教育影响着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新时代高校德育应该有更为丰富的载体,包括技术载体、形象载体、知识载体、意识载体和文化载体,即从形式上丰富德育的内涵,从知识上开拓德育的广度,从方法上挖掘德育的深度,从情感上增添德育的温度。[2]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因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边远南部山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紧缺等现实问题,制约着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从目前培养的现状来看,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开展依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灌输式的学习,依赖于校内常规活动的开展和校外教育见习实习的实践。德育理念不新,思路不多,经费不足等使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课程思政”存在效果不佳,创新不足,实效不强,反思不足等问题。二是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家庭教育首要责任与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正确三观、良好品德、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的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方向。[3]宁夏地方公费师范81.4%来自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占80.73%,因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视野不广,教育能力不强,焦虑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协作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三)匮乏的教育资源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仍然存在着德育资源挖掘不深,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如思政课堂主阵地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内容中规中矩,未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秀校友朋辈面对面交流甚少,榜样示范作用效果不佳;“三全育人”特色不突出,教书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校外见习实习时间短、内容单一,专业学习与师德践行衔接不畅;地方红色资源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不紧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不强;互联网+德育的有效使用技术相对落后,在资源共享、方法创新和增强效果上都需进一步突破。德育元素隐藏在每个人每件事和每一处地方,只有深挖德育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开展教育,才可能触及地方公费师范生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德育知识探索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热情。
三、宁夏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重视各学段德育工作,科学选择教师职业
随着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逐步形成,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优秀考生争相填报地方公费师范生,从调查数据看,有92.69%的地方公费师范生是因父母意愿填报。热爱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只有对教师职业充满着热爱之情才能以高标准高要求对待和充实四年的大学生活,努力成为职业道德高尚、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合格教师。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做好地方公费师范生准入的教育和引导。一是高校要心存“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从地方基础教育良性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开展宣传。招生院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宣传态度,帮助考生和家长认真分析近年来公费师范生报考“高温”的内在原因,避免有些家长和考生单纯以公费师范生“就业好”“好就业”而盲目填报,弱化了对教师职业的真心喜爱和从教后仍须刻苦钻研、沉着修炼,辛勤耕作和无私奉献方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二是高中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认知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中学阶段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职业取向。[4]随着新高考的全国施行,高中阶段应重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引导中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有目标地选择高校和专业,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避免专业填报时的盲从、进校后的盲目,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三是家长和考生要彼此尊重,有效沟通,科学填报。家长要理解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的不易,尊重其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追求中的个人见解,以良好的沟通,综合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喜好等,科学选择大学和专业,避免家长因个人意愿,强迫孩子选择其不喜欢的学校、不愿意上的专业和不愿从事的职业,这样既耽误个人发展又可能误人子弟。
(二)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壁垒,合力促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
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努力成为孩子的终身老师,大学生虽已成人,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为人处世会影响其一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大学生将高尚的品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特别是未来教师培养院校,应该主动出击,自觉肩负起家庭教育的沟通者和指导者,将家庭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留个家长,为广大家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导。建议学校应更多地利用开学、毕业典礼和其他重要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共同见证学生成长。班主任、辅导员应每学期不定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及时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高效协作,在互相了解彼此尊重的氛围中促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培养。
(三)坚守德育主阵地建设,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母机”,影响着师范生入职后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践行,职前教育阶段应该担负起学生道德教育的任务,为师范生入职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发展奠定基础。[5]一是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理念,以新时代发展、现代化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为基础,设计全校地方公费师范生师德培育方案,破除高校重才智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加强传统文化和榜样引领,促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内化行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国内外德育优质资源实现充分共享,补齐地方教育资源匮乏短板。二是教师要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做好引领。教师要从身边事、平凡事的点滴做起,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三是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职业道德师范必修课为基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全国德育精品课程,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德育兴起来。四是解放思想,紧跟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要求和现代青年学生喜爱方式,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着力构建一课、二课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五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工作。从调研中发现,地方公费师范生认为教育见习实习活动更能培育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高校应扎实开展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工作,配备学科知识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过硬、教育智慧高超的实习导师,在教育实践中启发、引导、影响学生德行。
(四)做好教育资源统筹,打造地方公费师范生德育品牌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方师范院校政策的倾斜,地方高校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品牌,地方公费师范生作为高质量的受教群体,是打造德育品牌的不二选择。一是以地方公费师范为对象,有效整合校内德育教育资源,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训精神标识的“师范味”,新学期开学举办庄重的新教师入职、地方公费师范生励志从师宣誓仪式,增强师生爱教、喜教、乐教、善教的职业意愿。二是加强学校与地方教育资源共享,让地方公费师范在充分了解地方教育现状、教育资源配备、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教育事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教育理想信念,坚守崇高教育情怀,励志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6]三是借助国家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学互促活动。学校要邀请全国教育家和名师名校长走进学校,与地方公费师范生面对面交流,感受教育者的风采与人格魅力,感受教育家对国家的情怀、对学生的关爱、对课堂的热情、对教育的执着以及对自我的要求。邀请协同提质院校师范生共同开展假期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地方公费师范生多伙伴、多模式、多主题、多形态德育教育的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模式,实现德育品牌特色和“拳头效应”,促进地方公费师范生精神升华,提升公费师范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情怀。四是拓宽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国际视野。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已呈现出了稳定性和多样化,高校应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其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引导地方公费师范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主动争取机会到国内外了解基础教育理论动态和前沿动态,拓宽自身国际视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做贡献。
地方公费师范生是地方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校期间的德育工作必须扎实有效,特别是师德教育尤为重要。筑牢师德防线,以多种教育形式确保地方公费师范生知准则、守底线。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师德为先,注重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师德培养和引领,切实把握地方公费师范生成长的关键时间节点,造就其具有深厚教育情怀、高尚师德师风,努力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楷模,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