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宁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2023-02-23沙金燕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能力

沙金燕

(宁夏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世界众多国家把“核心素养”引进学校课程,探索新的教育实践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新阶段,它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应着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潮流与发展。对我国而言,培育核心素养成为地理课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问题日渐突显,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来应对和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

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度分析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前沿与发展态势,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特性,明确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根本需求。对学生而言,地理核心素养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重要的地理素养、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的地理品格。[1]因此,本文以宁夏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为例, 通过对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为本校地理专业野外实践课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一、地理野外实践对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地理野外实践课程中,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训练培养。加强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价值取向、意志品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地理野外实践来完成。在进行地理专业教学中,我们应抓住野外实践这一突破口,跳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充分发挥地理野外实践性活动对培养核心素养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一) 引导亲身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地理野外实践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取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为重点,最终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发展了能力、完善了人格。

学生发展虽然与知识掌握关系密切,但发展能力与掌握知识是两回事,学生不积极参加野外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因此,通过开展野外实践,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大自然和社会是地理专业学生在野外实习的真实地理情境中去亲身体验、接触、实践、感受、顿悟,让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各种陌生的地理情境时,能将所观察到的各种地理素材,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提取、整理、运用,并查阅相关资料,用地理的视角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深层次提升,并获得一种主体性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主动全面发展。

(二) 引领学生主动建构,促进创新精神培养

地理野外实践是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2],在野外实习中引领学生主动建构,促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如果在野外实习中被动地接受学习或被影响,那么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形成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需灵活、广泛地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元化的野外实践,并引导学生在野外情境中互动交流、探究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和培养创新精神。

引领学生在地理野外实习中主动建构,呈现“社会的地理”“鲜活的地理”,体现地理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所作出贡献,最终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内驱力快速产生和增长,野外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及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 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强国、科技兴国、人才富国的理念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提倡要加大探究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学有很强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它的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野外实践,进行野外探究性学习,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养成努力钻研的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导向,实现了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 注重学习内容实用性,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地理野外实践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论证、补充。通过地理野外实践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关注最新的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以此学习内容为基础,关注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培育鲜明的地理学科观念与价值认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地理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运用、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学习特点和特殊要求,每位学生应必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否明确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不断地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否能通过具体的野外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现象的正确理解,提升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的能力;是否能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力;是否能完全胜任,整体表现如何;我们有必要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达到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目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情况,笔者以宁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及220名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实际访谈,了解学生地理野外实践的现状,分析调查数据,找出学生在野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存在的原因,为更好地提出可行性对策奠定基础。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学生问卷220份,回收2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15%。

三、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野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的有效途径。[4]纵观历届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地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需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尤显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地理视野狭窄,地理实践能力训练不足

如今,地理学科的重点已由单纯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变为人地协调发展。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开展地理野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拓展学生地理视野,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但在对教师和学生问卷中发现有86.7%的学生认为他们过分依赖于书本和教师讲授,自身的地理视野比较狭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在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解构,有69.8%的教师认为“地理实践力”是当前最难培养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训练不足,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已无法满足开阔地理视野、增强地理实践能力这一需求,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工具

一方面,长期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背景的影响,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仅源于教材的篇幅及内容的深度,很多知识内容教材只是点到为止,使学生的地理视野狭窄,获得的知识领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教材很缺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丰富多样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能延续和补充地理课堂教学,开阔学生地理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升地理野外实践能力。

2.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的“短板”

一方面,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做题应考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野外实践亲身体验,学生缺乏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研究,地理研学旅行、地理观测、宣传展览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缺乏地理观察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助能力等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提升。

3.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安排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学分、课时所占比例较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隔时间长,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各部门地理学的实习统一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和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实习时间大幅缩减,且地理专业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冗杂,学生对什么都只是“略懂”,而无法“精通”,而地理教师实践意识淡薄、实践理论缺乏等因素,造成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锻炼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种类较少,不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地理野外实践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丰富多样的地理野外实践,对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野外实践中,调查发现有76.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种类较少,有碍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分析其原因如下。

1.地理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地理野外实践方式不同

一方面,地理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践方式不同。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适合进行野外观察、考察,重点完成微观尺度自然要素的识别和描述、分析和综合;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如人口、城市、农业、工业、聚落、产业等适合开展社会调查,现实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方式不统一、逻辑结构不严谨,造成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不一致,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善于挖掘、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不引申地理研究性课题,因缺乏引领学生研究性学习,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没有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能力不足、核心素养不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与实践教学方式陈旧、被动、单一有关。

2.实践力的培养是地理核心素养中野外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当前的地理野外实践仍采用“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最后完成实践报告,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长了学生的惰性,扼杀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野外实践课程成绩评价单一,最终的实习成绩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及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出的,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实践成绩评价指标,学生的实习报告没有新意、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甚至出现抄袭,实习的最终成绩无法体现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地理野外实践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3.地理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地理野外实践中借助问题情境培育出来的

一方面,在整个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

(三) 缺乏非智力因素的锻炼,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学生学习最终取得的效果,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等构成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地理野外实践中,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现场的国情、乡情教育,科学的人地观教育、唯物主义教育、国家及地方性政策法规等教育;学生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要求学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对教师和学生问卷、实地考察中发现有73.4%的学生认为,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他们缺乏非智力因素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升华,分析其原因如下。

1.学生对野外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非智力因素的锻炼

一方面,学生过分于依赖书本和教师讲授,抱着应付、不挂科的学习心态和动机,进行野外实践学习及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对野外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会做与野外实践学习无关的事,在部分学生心里地理野外实践就是踏青、旅游,就是看风景、聊天,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学习和科研精神。

2.不重视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培养

一方面,不重视学生地理意识的培养,地理意识是地理认知水平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在地理认知学习中需深化学生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另一方面,不重视学生地理情感的培养,而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支配地理实践的精神支柱,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地理情感的培养。

3.缺乏价值引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升华

一方面,应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第二阶段目标,重视宏观尺度核心价值的提升和引领,而野外实践教学中教师缺乏价值引领,学生没有感悟到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没有领悟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没有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个体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另一方面,应体现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明确全球化趋势,因为野外实践中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升华,不能用正确的思维观念分析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及不能用地理视角分析国际事务、全球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等发展趋势,不具备国际合作意识、全球性观念的地理思想等问题。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 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实质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地理教育的基本诉求,充分体现了教育的 “认知” “实用” “修身” 功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用” 功能在我国表现欠佳,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总结自身经验和不足,强化实践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野外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综合素养、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提高高校人才质量。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本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反思和建议。

(一)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地理既具有区域性,又兼有综合性、实践性,地理学习除课堂和课本外,丰富多样的地理野外实践,能弥补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所缺少的地理视野狭窄、地理实践力训练不足的问题。地理野外实践不仅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而形成一定的地理科学观念,作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基础。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

野外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例如,因时、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现实的生活环境,将知识融入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观察能力、野外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环境,教生活化的地理,学生才能深有体会,才能发现人文地理景观演变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才能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建立多层次各类型的专业实习基地

多层次各类型的专业实习基地,能充分反映地理学各部门各学科内容,使实习区域的本质特性、典型性、完整性得到保证,形成专业实习特色;能拓展学生认知领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全面、综合地认识到自然地带性景观的差异性和规律性,较多地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专业实习基地可建设3个层次:一是地方性实习基地(如地质地貌突出的火石寨、六盘山森林公园、须弥山、中卫沙坡头等),就近发掘野外实践资源进行单科野外实习,是非常好的选择,因距离近能当天返回学校;二是区域性实习基地(六盘山森林公园的植物、土壤、流水侵蚀地貌、野荷谷的褶皱,贺兰山苏峪口、黄沙古渡等),进行两门及以上学科野外实习;三是全国性实习基地,进行全面的综合野外实习(固原—西安—成都—重庆)。

3.广泛联系地方部门,实行开放式教学

高校资源毕竟有限,想要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强化实践地理技能、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就得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及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地方部门,密切合作互动,实行开放式教学。《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5]。因此,可与地方的土地局、环保局、气象局以及地震局等部门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6],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创新和科研能力。

(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是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对比、分析判断、探究推理、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野外地理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改变了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地理表象和地理感性认识,提高了野外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的过程中,领略人类生存环境的魅力,能在问题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1.从乡土地理中挖掘地理研究性课题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野外实习中,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到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乡土地理中蕴含着大量贴近实际生活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素材,学生走向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关心国家政策,关心家乡和国家发展与建设,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通过亲身调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较好地激发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2.从人类和自然的热点问题中关注地理研究性课题

野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研究人类和自然的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倡学生多接触自然和社会,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清水河断流、水循环问题、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土壤土质恶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问题,让学生接触到比地理课本知识更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使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将课堂获得的理性认识与野外获得的感性认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7],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3.从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中提炼地理研究性课题

21世纪以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满足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8]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中提炼地理研究性课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例如,我国的疫情防控、人口老龄化、“双碳”排放、乡村振兴、国家安全等热点问题,世界范围的全球变暖、粮食安全、新能源开发、俄乌冲突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激发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巩固学生知识的掌握并拓展知识的外延,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运用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 锻炼非智力因素,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非智力因素一般指地理学习中渗透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个性、习惯、性格、气质等方面。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利于促进智力水平和智力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水平一般甚至偏低,但他学习欲望强烈,情绪积极向上,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刻苦学习、性格坚强、意志坚定,在地理学习中就能获得超出其智力水平的好成绩,而智力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又可以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地理野外实践的低层次目标是巩固、补充、拓展学生地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高层次目标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在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过程中,重视锻炼非智力因素,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需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内因,重视情感交流;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三是及时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意志。

另外,科学的评价模式对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教师应对野外实习报告、成绩考核、验收要求等建立科学的成绩评定标准,严格把关实践过程的考核,量化学生野外实践成绩,并将野外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范围,完善教师队伍,提升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实现野外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

五、结语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是高校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对高校人才素养的需求,我们需重视学生地理野外实践,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传统的地理野外实践,受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对地理专业大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我们应以研究性、探究性实践学习为主,突出其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地理野外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其树立正确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充分发挥地理野外实践对核心素养培养所具备的特殊功能,提高高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地理科学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