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2023-02-23陈杨勤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救治

陈杨勤

【摘要】  目的  探究损伤控制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6月- 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实施损伤控制理念的8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致命伤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从2020年6月-2021年6月选取84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的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损伤控制理念实施后,观察组医生到诊时间、急救检查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8.86%,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血液碱恢复时间和凝血酶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护理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当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损伤控制护理;多发性创伤;救治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5--03

多发性创伤又称多发伤,是指一个致病因素造成患者存在不少于两个解剖部位创伤,且存在一个以上能够威胁患者生命创伤部位的疾病类型[1-2],致病原因包含意外伤、车祸以及高处坠落等。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及车辆的不断增加,此类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危急且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临床上需要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损伤控制理念是一种以加强患者早期病情评估、优先对患者致命伤进行处理、降低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提升救治成功率的急救护理理念,在很多疾病急救中得到有效应用[3-5]。基于此,本研究探析损伤控制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抢救提供借鉴,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21年6月- 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8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致命伤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从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选取84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患者均符合多发性创伤诊断标准;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均超过16分;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均未超过12h;患者入组前均未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难以耐受手术治疗患者。观察组男女比为26∶18;年龄21~68岁,平均42.36±7.2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11h,平均6.41±2.34h;致命伤:四肢血管损伤18例;颅脑损伤22例,脊柱损伤20例,胸腹伤28例。对照组男女比为23∶19;年龄20~69岁,平均42.48±7.35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11h,平均6.37±2.29h;致命伤:四肢血管损伤18例;颅脑损伤20例,脊柱损伤19例,胸腹伤27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急救护理,具体护理措施为,入院后由急诊科分诊护士利用电子化分诊系统对患者进行分诊,急诊医师依据分诊情况下达医嘱,为患者开启绿色急救通道,待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CT检查,随后进入抢救室为患者建立靜脉通路,对患者进行采血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检查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并与手术室护士联系做好接诊准备。

1.2.2  观察组  按照损伤控制理念实施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损伤控制急救护理小组:损伤控制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包含1名护士长,1名临床医生,1名抢救组护士,1名处置护士及1名处方联络护士,抢救护士具有丰富的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经验,可以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精确评估,熟悉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流程,熟练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处置护士负责与临床医生进行联络并配置急救用药物,数量掌握各项操作。急救护理小组按照损伤控制理念,制定针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护理方案,旨在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抢救期间并发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2)伤情早期评估干预: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入院安置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病情评估,争取更多的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责任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掌握患者受伤的主要过程与原因,同时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体格检查、X射线检查和病床旁超声检查。另外,责任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意识情况、排尿情况以及液体出入量,并且对患者创伤部位进行充分暴露,对患者呼吸功能情况、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以及循环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汇报给临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急救方案。另外,及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衰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以便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3)抢救生命护理:根据患者评估结果,首先对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进行处理。具体急救措施为,针对因失血、窒息等原因导致呼吸暂停或心搏骤停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将患者口腔中残留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及血块等进行清除,如有需要可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处理,应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抢救护理中,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患者出现致命大出血或休克情况,在患者非患侧肢体构建不少于2条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验血和配血,同时对患者凝血指标、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等进行密切监测,如有需要可对患者静脉压实施监测,另外利用无菌纱布对患者的活动性出血创口进行填充,通过加压包扎方式对四肢活动性出血进行止血处理;对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补液,控制合理补液量,以将患者机体收缩压维持在70~90mmHg为宜,避免因补液量过大造成患者出血症状加重或引发肺水肿症状;针对存在大血管破裂患者,通过橡皮带对患者近端肢体进行加压止血,并且每间隔0.5~1h将橡皮带进行1次松解,以防止患者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情况;针对骨盆骨折患者,为预防患者骶神经或内脏发生损伤,抢救期间应及时对患者使用骨盆兜带以恢复患者的骨盆容积,并且每间隔5~10min对骨盆兜带进行1次放松,以预防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情况;为有效预防创伤对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对于存在创伤性血、气胸患者应尽快做好处理,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呼吸,其中针对开放性气胸患者,可通过无菌敷料对患者创口进行封闭,针对闭合性血、气胸患者,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胸腔引流;抢救护理期间应及时对患者低体温症状进行纠正,可采取措施包含:调整病房温度使其维持在21~23℃,同时使用棉被、电热毯等对患者机体进行加温,以确保患者体温恒定;如患者生理条件满足手术治疗指征,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如患者接受抗休克治疗后,6~8h的输血量超过2000ml,48h内的输血量超过1600ml,应对患者做好介入治疗准备。

(4)骨折部位妥善初始化固定:术前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妥善初始化固定。其中针对四肢部位骨折患者,通过夹板对其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针对颈椎骨折患者,通过颈围进行固定;针对腰椎骨折患者,让患者在平板床上保持平卧位,以使患者脊柱处于生理稳定状态;针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使用胸带对其浮动胸部进行固定。另外在抢救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意识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判断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类型损伤以及多器官衰竭情况,以有效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时间:包含医生到诊时间、急救检查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等,由专职护士负责进行统计。

(2)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患者例数/急救总例数。

(3)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包含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血液碱恢复时间和凝血酶原恢复时间等,由专职护士负责进行统计。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损伤控制理念实施后,观察组医生到诊时间、急救检查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损伤控制理念实施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8.86%,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对比

损伤控制理念实施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血液碱恢复时间和凝血酶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机体中多组织和器官受创伤影响,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会发生多器官衰竭,抢救难度较大,并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针对此类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是研究的重点议题[6-7]。损伤控制理念最早于1983年由Stone等提出,其指出针对一些生命体征不稳定且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首先通过一些简单易行且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的医护措施对患者致命伤进行处理,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对其他相关非致命伤进行分期手术治疗,从而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8]。随着医学发展,此护理理念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创新。针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基于损伤控制理念,首先应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其次组建具有明确分工的损伤控制小组,有序对患者进行检查、病情评估以及早期创伤处理,保证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和预见性,按照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有效缩短救治时间,进而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损伤控制护理干预应用后,医生到诊时间、急救检查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等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说明损伤控制护理能够有效缩短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此研究结论与相关研究结论较为一致[9],这与损伤控制护理流程更加标准化,医护人员责任更加明确有关[10]。损伤控制护理能够通过医护小组的良好配好,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同时通过对患者致命伤的优先处理,早期快速精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和评估,对患者低体温、骨折部位等进行早期处理,预防性对患者进行休克和致命大出血等干预,从而避免一些致命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有关[11-12]。另外,伤控制护理干预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损伤控制护理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护理应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当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效果较好。

4  参考文献

[1] 黄樱菲,江其影,林春燕,等.重度多发性创伤患者ICU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2):275-276.

[2] 陈百励,严伟兴,杨少莲,等.严重多发性创伤伴腹部脏器损伤患者应用急诊救治措施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2):114-116.

[3] 刘倩,励宁,顾倩.损伤控制理念用于脑挫裂伤对术后神经功能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4):322-324.

[4] 徐辉,鲁正,刘思义.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22,34(7):419-423.

[5] 时娟,胡琴,朱小芹,等.损伤控制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干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4):2138-2141.

[6] 邓石荣,甘迪昇,陈桂,等.急救模式配合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效果及价值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5):173-176.

[7] 刘小燕,钟彬,徐洁,等.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0):111-113.

[8] 林才,荆国杰,李王安,等.视频回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规范化接诊与院内救治流程改进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3):323-325.

[9] 刘畅,王晶,高兴,李莹,孙焕.损伤控制护理策略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16):8-10.

[10] 苏鹏飞,林文清.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4):751-752.

[11] 李付彬,高乐才,左建刚,等.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5):657-660.

[12] 陈燕,张溧珍,刘文华.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损伤控制策略对严重多发伤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8):84-86.

[2022-11-06收稿]

猜你喜欢

救治
急诊快捷流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救治中的应用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方式研究
门诊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治分析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中使用的展望
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价值
肺性高血压的急诊救治研究
除草剂药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