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探究
2023-02-23王玉梅
文 /王玉梅
引 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教师必须通过针对性教学强化学生的数字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他们思维的发散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分析知识,了解知识的内涵,增强实践应用水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展开深度教学,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计算量大的特点,新旧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为保证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引导他们综合分析知识,将所学巧妙融合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期间,学生必须进行深度学习,每次学习新知识时都应该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通过实践、合作探析等方式完善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将自己视为主导者,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对知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便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能在明确自我需求的前提下主动探析知识内涵,并及时向教师、同学寻求帮助,从而激活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既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又能实现思维创造能力的提升,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前提,而当前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在设置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脱离现实,要么目标过高,要么过于简单,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大部分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根据目标确立学习计划,实现深度学习。数学教材各个单元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而具备数学思想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往往侧重于理论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养成数学思想,无法将各个单元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此外,教师设置的目标偏离课本,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重视理论忽略实际联系
数学学科看似以理论为主,实际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光靠记忆课本内容无法满足长远的学习要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教师在讲课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大多围绕理论展开。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记忆课本上面的概念和公式,解题时也只能生搬硬套,不了解数学思想,更谈不上建立数学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数学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缺少实践过程,虽然看似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实际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技能。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以自己讲课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充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限制,数学思想难以形成,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三)重视形式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思维意识。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关系的学科,因此缜密的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前,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创新思维在深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讲解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不会合理利用和创新开发教学手段,无法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也缺乏灵活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不强,不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再加上深度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时间不长,国内尚缺乏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这导致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开展深度教学,仍以单向授课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影响了数学深度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整体需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实践的指南针,能够让学生在深度课堂学习中有理可依。合适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计划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了解当前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转换传统教学目标,课内教学不再一味地以知识讲解为主,适当增添互动、实践环节,由此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将数学思想自然渗透其中,保证学生在明确所学知识内涵的前提下完成实践任务,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同时,教师还应该有层次性地为学生呈现知识。首先,展示浅层次的内容,为学生树立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隐性知识渗透,将新旧知识点巧妙融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开展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达成高效教学目标。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还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既做到了对知识细化讲解,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举两得[2]。
(二)创设情境架构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通常来说,多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往往需要在他人的督促下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小学生缺少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数学知识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研究发现,情境教学能够改善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环境,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形象的画面,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知,根据问题情境发挥想象,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为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信息来进行生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投入主观真实情感的前提下加深对所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从而强化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像、动态模型、情景模拟视频。这样一来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能在情境中架构起知识模型。教师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以及相关运算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将数形结合,建立起带有数学符号、字母的知识模型,就此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在面对问题时也能综合观察、分析,从而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将新旧知识串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设置深度启发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及能力。数学知识相较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帮助,保证他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发展核心素养[3]。在此期间,教师需要重视对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在备课过程中详细分析课程内容,根据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了解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在课内设置留白区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发展空间,同时还要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启发性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探究意识,他们能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根据已学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主动与同伴建立合作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从课程导入环节开始就向学生不断提出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度,首先提出简单问题“从你的角度出发能看到老师的哪一面?”,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教学,在PPT中分别呈现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等不同形状,设置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一致的吗?”,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学生会主动在班级内部寻找相似物体,认真观察,分析结论,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增强实践教学力度,深化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展开深度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核心,保证所有人都能在理解知识内涵的前提下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由此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实践活动的组织,结合生活实际完成多元化活动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具象化。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之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维。同时,实践教学力度的不断增强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能将抽象概念、图形与直观观察、想象结合,从而掌握知识应用技巧。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能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推理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更新巩固,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4]。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一单元为例,教师在PPT中可以展示不同的情境资料,包括购物、算年龄、天平放砝码等,以此为基础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模拟情境完成对话、表演或实践操作,并自然列出简易方程式。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可以自然渗透对“方程”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为学生传授解方程的方法,在实践中构建高效课堂。
(五)优化反思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新教育理念下重点教学环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深化他们的自我认知,让所有人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优化评价体系,以反思为关键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过程,明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学习成果、思维发展、数学意识、情感态度等多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实践应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总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深化数学空间观念。在收到教师的评价信息后,学生也能主动进行反思,认真研究错题或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深入分析运算顺序错误、数学概念的混淆等问题,明确错误产生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消除思维定式的干扰,深化对数学理念的认知,真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数学是重点教学科目。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真正感受数学独特魅力的基础上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保证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期间,教师可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完成课堂的构建,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数学知识,解读数学知识,最终实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