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三课”: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探索
2023-02-23吴志成
文 /吴志成
引 言
整本书阅读属于语文课外拓展学习的范畴。教师需要上好“三课”,为学生顺利进入整本书阅读提供良好的支持。所谓“三课”,是指“启动课”“跟进课”和“分享课”。这三种课型有不同的阅读目标,也需要不同的学法。教师从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信息共享等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能够满足更多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整本书阅读属于系统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只有组织到位、指导到位,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三种课型任务不同、组织策略也不同,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调整、完善课程。
一、“启动课”,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处理众多阅读信息,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插图、封面、作者、背景、前言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内容,教师可利用悬念设计、任务布设,启动阅读教学[1]。
(一)引导观察插图
“启动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兴趣取向有一定了解,以便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观察相关插图,包括面封、底封的插图内容。尤其是少儿读本,有大量插图信息,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插图是为文本服务的,与故事情节相匹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时,要注意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为学生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合理建议。例如,《西游记》是学生最喜欢的名著之一,教师在“启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为学生制订规划,成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主动进行阅读设计和筛选,确定阅读方向,制订阅读计划。“启动课”的目标是启动,让学生主动规划阅读方案,为后续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二)阅读背景材料
学生刚刚接触新的阅读文本,需要从外围了解一些信息。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分析书名,了解目录,还有作者背景介绍内容,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信息支持。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根据学生知识积累情况进行设计,适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如果能够将背景材料与文本故事相对接,可以产生更多吸引力,教师不妨先做好功课,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例如,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内容有一些了解,对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也有印象。因此,教师在介绍背景材料时,可先关注历史背景,揭示小说主题思想,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启示。学生在阅读计划环节,都能够主动展开讨论。接下来,教师可提出一些阅读建议,让学生梳理小说内容,重点阅读一些片段。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阅读指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促使学生进行主动规划,理清整本书阅读思路,从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阅读悬念
在“启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启动操作,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更多助力。特别是阅读悬念的设置,教师要做好规划,结合文本内容、情节、任务、事件等,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揭开悬念,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整本书阅读涉及各种知识与信息,其学习与应用的价值较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善知识储备,这无疑是最为理想的设计。整本书阅读有很多内容需要处理,学生往往找不到阅读的起点。为此,教师需要进行对应引导,帮助学生自然进入阅读核心。例如,《十万个为什么》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国外的,一种是国内的,虽然书名相同,但其内容不同,教师可以从内容角度展开设计,提出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时光能够倒流吗?地球为什么会逐渐变暖?飞机为什么不能像鸟一样飞翔?”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感兴趣,自然会产生阅读兴趣。教师抓住学生阅读诉求,为学生提出更多阅读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确保整本书阅读效率。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教师如果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引导,其教学效果会很显著。
二、“跟进课”,传授阅读方法
在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后,教师需要跟进指导。整本书阅读属于系统性学习活动,需要大量时空的支持,教师及时传授一些阅读方法,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都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效率[2]。
(一)组织猜读活动
教师主导“跟进课”时,要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进展情况有综合把握,这样才能做出一些匹配设计。如猜读活动,这是比较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师可梳理整本书故事情节,让学生猜想后续故事,然后通过阅读进行验证,形成阅读体验。在具体组织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先进行整本书阅读分析,还要了解学生阅读进展情况,分析学生阅读心理。进入整本书阅读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解决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例如,《民间传说故事》中有一些单独的民间传说故事,学生阅读热情很高。教师可在组织学生阅读时,推出一些猜想问题,如“田螺姑娘最后怎么样了?‘八仙’在‘过海’时都运用了哪些神通?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后还会有故事发生吗?”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探索欲望。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对文本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进行延伸探究。学生在教师组织下,顺利进入整本书阅读核心,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度探究,逐渐建立阅读共识。
(二)传授阅读方法
由于整本书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学业压力都比较大,要满足学生整本书阅读确实有困难。教师可在“跟进课”中,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大大节省学生阅读时间,提升学生阅读效率[3]。如跳读、浏览、粗读、精读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处理不同的文本信息,对于如何做出理性设计,教师要给予一些提示,让学生在科学阅读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比较熟悉。教师可在“跟进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取舍性阅读:“《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物,如鲁智深、武松、李逵、林冲、吴用、宋江等,对其他人物可以大体了解。”在阅读时,学生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进行跳读、粗读和浏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阅读学习,其阅读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对阅读方法应用还没有太多概念,因此,教师要从学法角度给予学生指导,要求学生进行方法应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法选择,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和启示。
(三)优化批注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不能做统一要求,但适时做出一些学法推荐,无疑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选择。如批注阅读方法,这是典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可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注,将阅读感受、学习发现,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增强阅读体验有重要作用。批注式阅读带有反思性质,与读书笔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详细解读批注阅读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一些阅读启示。例如,《红楼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不少学生难以立刻形成阅读兴趣。此时,教师可挑选一些书中的片段,引导学生以欣赏的方式展开阅读分析,对其中的人物描写进行重点关注,如林黛玉出场的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场景描写等。学生对批注式阅读比较熟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学习,能够为学生指明操作方向。《红楼梦》内容庞杂,其中很多内容是小学生无法理解的,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跳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分享课”,巩固阅读认知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诸多感触和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一些阅读体验,能够促使其内化阅读认知。阅读讨论、读写交流、延伸阅读、网络交互等,都属于整本书阅读“分享课”的内容。
(一)设计互动机制
在进行“分享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分享方式、分享内容、分享活动进行具体组织,让学生自觉进入阅读互动环节,在阅读讨论、阅读分享中建立整本书阅读认知[4]。学生对阅读分享比较感兴趣,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互动组织,为学生展开分享交流创造条件。自由讨论、主题辩论、学法交流等,都是典型的分享活动形式。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分享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性学习,需要设计一些活动。以阅读《童年》为例,学生对高尔基的生活背景不是很了解,阅读中存在诸多困惑。教师在“分享课”中,可要求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与分享:关于高尔基和他的《童年》,网络上有很多解读、赏析的内容,不妨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再进行筛选,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为整本书阅读提供更多帮助。学生对信息收集比较感兴趣,都能够主动展开行动,获得的信息资源也非常丰富。学生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递,由此进入信息分享环节,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信息支持。
(二)强化读写交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更多阅读感知和体验,也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教师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阅读反思,或者是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写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大多会主动响应,在充分展示和评价中建立崭新学习认知。如果有需要,教师可设计网络交互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对此较为感兴趣,分享效果较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写交流时,需要做好先期的调查,对学生读写感知情况有一定把握。例如,阅读《西游记》时,教师设计阅读鉴赏任务:“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个人物?请写一篇读后感,清楚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最熟悉,自然会积极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写读后感。
(三)延伸阅读维度
整本书阅读不是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教师需要有延伸的意识,为学生准备更多阅读的素材,提出一些阅读建议,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5]。同一本书有不同版本,还有多种解读角度及其相关资源,教师不妨先筛选,再推荐,通过收集更多的阅读信息,形成完整的阅读认知。整本书阅读不仅需要方法支持,还需要阅读分享。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分享阅读感受。学生对网络阅读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延伸阅读设计时,不妨推出一些网络阅读任务,让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其效果更好。例如,阅读《民间传说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收集,找到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资源,并进行阅读分享。学生对这项活动有更高的参与热情,纷纷行动起来。经过一番查阅,学生找到许多阅读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机会。这样的网络信息分享活动,将整本书阅读推向高潮,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结 语
整本书阅读需要上好“三课”,因此,教师要对这三种课型进行深入研究,对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应用、过程操作、活动组织、教学反思等环节展开创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学习支持,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率和品质。小学生有整本书阅读的渴望,但阅读方法比较欠缺,阅读思考的范围也比较狭窄。教师需要利用“启动课”“跟进课”“分享课”,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帮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体验中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