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023-02-23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临沂276100
●田 枫(郯城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临沂 276100)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能作为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还可作为许多商品的原材料。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补贴政策,如生产资料补贴、种粮补贴等,这是保证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对保证小麦产量和种植户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锈病
1.1.1 病害概述小麦锈病是一类由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品种抗锈能力弱,麦田周围的植物或麦苗本身上带有锈病的病菌,栽培的过程中化肥使用不当,土壤湿度大,小麦植株脆弱等都能增加小麦患锈病的概率。小麦患病后,叶片与叶鞘的叶绿素遭到破坏,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同时菌核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会大量吸收小麦植株内的水分与营养元素,造成小麦营养供给不足,通常患病后小麦减产20%左右,严重时颗粒无收[2]。小麦锈病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3 种。
1.1.1.1 小麦秆锈病秆锈病的发病部位在小麦的茎秆、叶鞘,也能波及叶子和麦穗。发病初期,小米的发病部位出现斑点,慢慢变成红褐色的粉孢,这些粉孢被称为“夏孢子堆”。秆锈病的夏孢子堆大,排列杂乱而无序,呈长椭圆形。孢子堆的穿透力较强,如果叶片上感染了秆锈病,叶片的两面都会有孢子堆出现。之后,夏孢子堆的部位就会有黑色椭圆形或狭长形的冬孢子堆出现。
1.1.1.2 小麦叶锈病叶锈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叶片,茎秆也会染病。发病初期叶片褪绿,之后叶片和茎秆上会出现红褐色或橙褐色的夏孢子堆,但夏孢子堆较小,在叶片上不规则地分布着。叶锈病的夏孢子堆偶尔会穿透叶片,但叶片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到小麦生长末期时,叶背面和茎秆上的表皮下会有黑色的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冬孢子堆。
1.1.1.3 小麦条锈病条锈病主要的发病部位在叶片和叶鞘,茎秆和麦穗也是病菌的寄生体。发病初期会有褪绿斑点,之后变成黄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呈长椭圆形,排列成条状,与叶片的叶脉平行。生长后期发病部位会有狭长型的、埋于皮下的黑色冬孢子堆。
1.1.2 防治措施应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如“鲁麦21”“烟农19”等。在容易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地区,应适当晚播,减少冬孢子对麦苗的侵害。在秆锈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适当早播,以减轻后期孢子堆对麦苗的侵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及时灌水和排水。容易干旱的地区,加强灌溉,补充水分;雨水较多的种植地区,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可用药剂拌种预防,每千克小麦使用1 g 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拌种剂)拌种[3]。也可以取0·5 kg 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和250~300 kg 的水混合,对麦田和周围的植物进行喷洒;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进行喷洒,每亩(约667 m2,下同)用量控制在80 g 内。
合理施肥在锈病的防治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农户应避免过多地施氮肥,增加磷、钾肥,能帮助麦苗抵御病菌的侵害。
1.2 赤霉病害
1.2.1 病害概述小麦赤霉病多发生在南方,因为这里多雨潮湿且气候温暖,赤霉病的发病率甚至会达到50%以上。东北地区多雨的年份也会有赤霉病的发生,所以,赤霉病的发病原因与空气和土壤湿度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小麦品种和化肥选择不当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赤霉病可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发生,造成小麦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浅褐色的斑,之后会慢慢扩大到整个麦穗。湿度大时,发病部位有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斑部位会有明显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去摸有凸起的感觉,这些颗粒用手不能抹去。麦穗受病菌侵蚀麦粒干瘪,还带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菌。秆腐多发生在麦穗下的一、二节,刚开始时叶鞘上会有褪绿斑点,后期会变成淡褐色或者红褐色。严重时发病部位会枯黄,因为离麦穗较近,所以可能会导致麦穗枯黄甚至小麦不抽穗。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也会富集粉红色霉层。
1.2.2 防治措施首先,优选耐病种,如“苏麦3 号”“辽春4 号”“早麦5 号”等,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选择品种。其次,选择合适的时期播种,避免麦穗扬花期时遇上雨季。播种前,将种子用石灰水浸泡。取生石灰0·5 kg,加水50 kg,浸泡15~25 kg 麦种。水温控制在20℃,浸泡3~4 d,晾干之后再进行播种。施肥时忌施氮肥,提倡用酵素菌沤制的肥料,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再次,要合理灌溉和排水,灌溉时要注意避开扬花期。最后,喷药时期要避开雨水多发的季节,在小麦的扬花期前进行喷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 兑水30~45 kg,或20~30 mL 的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兑水30 kg,进行喷洒防治,注意轮换用药。
2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蚜虫
2.1.1 虫害概述蚜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虫害,也叫腻虫。蚜虫经常大量聚集在麦穗、茎秆和叶片上吸取小麦的汁液。被吸取汁液的地方刚开始会有黄色的小斑,后期发展成条斑,直至整棵植株枯萎、坏死。蚜虫病会造成小麦秕粒,严重时小麦不能结实,影响小麦产量。麦蚜还会分泌蜜露,这些蜜露直接覆盖在小麦植株的表面,干扰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减缓小麦物质代谢效率,进而降低小麦品质[4]。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息息相关,其喜欢中温低湿的环境。麦蚜会藏在土壤或麦田周围的杂草中越冬,待气温达到15℃以上时,蚜虫就会出现并继续为害。
2.1.2 防治措施选择早熟小麦品种,在种植前用杀虫剂拌种,在杀虫剂中加入新高脂膜,能有效地杀死蚜虫及其幼卵,还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每亩用3%的噻虫嗪颗粒1 kg,混合10~15 kg 的麦种进行播种。噻虫嗪颗粒能快速被根部吸收,并扩散至整个麦株,达到消灭蚜虫的目的。高效农药“邯科140”是最新发现的有效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取10 mL 药剂进行1500 倍的稀释。在小麦扬花前喷洒1 次,10 d 之后再喷1 次,灭蚜成功率能达到99%以上。
蚜虫应早发现早治理,只要每平方米的蚜虫头数达到30 以上,每亩可采用20%的菊马乳油80 mL 或3%的劈蚜60 mL,兑水50 kg 左右,在清晨露水干后或16:00 以后进行喷洒消杀。如发病严重,可以再加10%的吡虫啉20 g 混合喷洒。麦田周围也要喷洒,防止蚜虫蔓延。
2.2 吸浆虫
2.2.1 虫害概述吸浆虫的幼虫会潜伏在小麦的颖壳内,以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里的汁液为生。吸浆虫会造成小麦秕粒和空壳,受到吸浆虫侵害的小麦会直立,因为麦穗是空壳,不会压弯小麦的茎秆。看似长势“喜人”,但事实上只是假象,小麦会长时间呈现绿色,成熟晚于正常的小麦。麦粒干瘪不饱满,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会造成绝收。吸浆虫的暴发与气候、虫源、土壤、小麦品种和种植面积有关。春季干旱少雨,土壤湿度小,吸浆虫就会隐藏在土中,到多雨时期,吸浆虫就会羽化,从土中钻出来为害。有些小麦品种麦穗皮薄,开花期长,利于幼虫的吸食,吸浆虫害会发生严重。
2.2.2 防治措施吸浆虫病害严重的麦田,应与其他农作物轮番种作,如水稻、大豆、棉花等。这样会有效减少吸浆虫对作物的危害。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麦穗芒长多刺、颖壳口紧且小穗密集、扬花期短且集中、果皮厚的品种不利于吸浆虫产卵和为害,抗吸浆虫性相对较强[5]。
吸浆虫多隐藏在土壤里生活,可对土壤进行处理。在小麦播种前,每亩用200 mL 的40%甲基异柳磷或50%硫磷乳油,兑清水5 kg,混合喷洒在20 kg 的干燥土壤上,然后将药土掺进麦田,能有效杀死藏在地下的吸浆虫。孕穗拔节期正是吸浆虫准备羽化的时期,这时每亩应用150 mL左右的40%甲基异柳磷或50%硫磷乳油,兑水5 kg,喷在20 kg 土上,再与麦田土壤混合。小麦抽穗扬花期,吸浆虫会飞到麦穗上产卵,这时应喷洒40%乐果2000 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乳油4000 倍液。
3 总结
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锈病、赤霉病、蚜虫和吸浆虫是小麦最常见也是发病概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病虫害类型。农户通过选取抗病虫害的麦种,合理灌溉与排水,轮作,再结合有效的治疗药物,可对小麦的病虫害做到有效的防治。农户必须了解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特征,经常对麦田进行视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给小麦带来的危害,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