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控
2023-02-23林广杨
●林广杨
(1.中科迈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108;2.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分局畜牧科 广东 深圳 518108)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因最早在非洲地区发现而得名,呈世界流行。
1 非洲猪瘟病毒简介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猪感染后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和血液中,并随体液[1]如泪液、唾液、鼻液、生殖道分泌物、乳汁、黏液等排入环境。进入环境中的病毒对腐败、干燥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常温下黏附的病毒能存活4 个月以上,病猪尸体未做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病毒3 周内仍保持不死。高温对其有杀灭作用,65℃条件下8 min 即死亡,90℃水浴60 s 即失活。常规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作用较弱,消毒时推荐甲醛、戊二醛,以及强碱类消毒剂如福尔马林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火碱溶液、石灰乳等,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功效。非洲猪瘟病毒可吸附猪的红细胞,这种吸附作用能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这也是其与猪瘟病毒的重要区别。
2 流行特征
本病呈世界流行,最早在非洲发现,之后传至欧洲,病猪感染后死亡率较高。规模化场发病率高于散养户,且存栏量越大,饲养越集中,越易发生流行。生猪、猪肉及其制品的跨区域流动是本病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重要条件。猪与猪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传播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体表伤口、血液等是病毒侵染的重要门户。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密度大、管理水平低和环境卫生差的猪场发病率较高。发病急,隐性带毒猪是最主要威胁,因在猪群中不表现症状而不容易被发现,同时又不断向四周散毒,导致本病扩散较快。规模化猪场流行本病后,虽有极少部分猪最终耐过未死亡,但仍会带毒一年以上,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蚊子、蜱虫、螨虫、跳蚤、虱子等也能携带并传播病毒。
3 常见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途径主要包括猪体传入、饮水传入、车辆和人员传入、饲料传入和器械设备传入。
3.1 猪体传入
猪体传入是在引种时,未对种源场的猪进行严格检查,导致引入带毒猪,入场后也未作有效的生物隔离,传染源进入生产区后,病毒随粪尿和体表分泌物等污染环境,从而造成本病迅速扩散。
3.2 饮水传入
饮水传入多是解剖病猪尸体时,污染的地面经过雨水冲刷而污染水源,或通过水槽饮水,病猪将病毒排入水槽,或经共用饮水器通过口腔而传染。
3.3 车辆和人员传入
车辆和人员传入主要是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和人员携带病毒,尤其是车体外侧、轮胎,人员的鞋底、衣物表面等是重要的载体,如果进入猪场前未经严格消毒,则会将病毒带入场内,从而导致大群感染。
3.4 饲料传入
饲料传入是病毒以饲料为载体扩散的一种传播方式。同一圈中一般数头或数十头猪共用一个料槽,若其中一头猪感染,则会经饲料传染给同圈的其他猪只。
3.5 器械设备传入
器械设备传入多是由于使用了未经消毒的带毒器械设备而感染。主要见于上批次猪有感染,淘汰后舍内未彻底消毒,病原残留在养殖器械和设备上,从而对下批次猪造成感染。
4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平均为4~9 d,新疫区潜伏期更短,有些感染后72 h 内就会发病,长的能超过半个月。病猪早期表现体温升高,在40~41℃之间,通常稽留4~5 d,眼睛潮红,采食量下降,常在角落卧地不起,不愿行走或行走不稳,呼吸、心跳频率都增高,粪便不成形,有些粪便中带有血丝和泡沫。眼角常留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尖、耳根、下腹部发绀发紫,后躯无力,数日后体温下降,机体虚弱,精神极度萎靡,停食,以死亡而告终,病死率在95%以上。最急性病例常未表现出症状就突然死亡。还有些猪感染的毒株毒力较弱,呈现慢性型肺炎症状,病猪表现不断咳嗽,长期气喘,生长发育不良,最终因机体衰弱而亡。
5 防治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发现病猪及时扑杀,同群其他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外,通常不进行尝试性治疗。
5.1 做好场内全方位消毒工作
科学消毒能最大程度降低病毒传入本场的概率。猪场内环境需每天消毒1 次,消毒剂可使用杀菌谱广、成本低廉的火碱溶液、生石灰或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需重点集中在走廊、道路、粪沟周边以及人员经常来往的密集区域。舍内消毒建议使用碘溶液或过硫酸氢钾溶液,消毒方式以带猪消毒为主,疫区猪场可每天上下午各消毒1 次,非疫区场则每日定时消毒1 次即可。外来车辆和人员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允许进入,车辆消毒需以车体、车轮为重点,人员走专用消毒通道,消毒时间不低于60 s。消毒剂可使用安全性高、刺激性小、杀菌广谱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每批次猪出栏后还应做好空舍期间的舍内消毒,为了提高消毒效率,可先将舍内可移动的器械、设备、用具等移出舍外,同时彻底打扫卫生,最后用甲醛进行闭舍熏蒸。饲喂器具定期在太阳下暴晒,通过紫外和高温作用杀灭表面的病原体。饲养员进舍必须更换专门的衣物和胶鞋,出舍后将衣物悬挂于紫外缓冲间进行照射消毒,同时胶鞋表面喷洒稀碘溶液。接种疫苗或注射药物时最好做到一猪一针头,做好针头的消毒工作。
5.2 强化场内生物安全管理
5.2.1 做好采购和运输管理由于病毒不能以条件致病的形式存在于猪体内,故发病猪场的病原体基本都是由外部传入的,建议把控好采购关,做好活体检疫工作,同时禁止直接从养殖场进料和进兽药,禁止销售人员在不同养殖场间调货的行为,确保采购的饲料、兽药、疫苗等直接从生产厂家发货。外来人员和车辆应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把关,大型养殖场最好配备专门运输动物、饲料的车辆,且不要和其他场共用。运输前应对车辆消毒,运输中途若经过疫区,则不要停留,运输后需要对车辆再次消毒[2]。
5.2.2 规范场内人员管理猪场一线人员减少与外场同行人员的接触,尤其是兽药、饲料、器械设备、疫苗等厂家的销售员,这些人每天来往于不同的养殖场,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建议由专人在远离猪场的地方进行接待,非必要情况下禁止进场。一线饲养员、兽医等需进行封闭管理,必须出场时,禁止到屠宰场、其他猪场、牲畜交易市场、粪污处理场等敏感场所,归场后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消毒,之后再回到工作岗位。
5.2.3 提升场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场内应科学设置功能区,生产区必须在上风向,污染区在下风向,不同功能区之间用隔离网或绿化带进行隔离,不同岗位人员或同岗位的不同人员禁止相互串岗。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不从外场购猪,实在需要引种的,必须对目标猪场进行严格考察,猪引入后也要进行两周的隔离观察,期间做好全群的病原学检查,确定所有猪只都健康的情况下再允许进入生产区。规模场要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从管理者到基层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
5.3 加强检疫和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海关是把控境外病毒传入的第一关口,要严格检疫从境外输入的生猪、猪肉及制品,及时销毁国际机场和港口的垃圾废物。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本区域内的生物安全监管,发现阳性病例第一时间划定疫点和封控区域,区域内所有猪只都需要进行扑杀[3],并现场监督完成无害化处理,处理方式包括深埋、焚烧等。深埋时尸体最上层距离地表不小于2 m,防止夜间动物刨食。尸体填埋过程中最好混合生石灰粉,以快速杀灭病毒。如果采用焚烧方式,则应在专门的焚毁炉内进行,通过高温作用杀灭病原。封控区域内除了做好必要的人员、物流管控外,所有养殖场必须做好必要的场地消毒,未解除封控之前不允许重新引猪。实验室人员采集的病料在使用完毕后,剩余部分要用甲醛或火碱溶液浸泡,或直接进行高温处理,防止病毒扩散。
6 总结
非洲猪瘟病具有传播隐蔽、扩散迅速、感染猪死亡率高的特点。部分猪场由于管理落后,对疾病的前期诊断不专业,使得误诊率较高,而发病后如没有及时隔离可疑猪和扑灭传染源,很容易导致病毒在场内快速扩散而引发疫情。目前诊断该病的方法已经非常便捷,通过快速诊断试纸就能对猪群进行定期排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动态监控作用。各地方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可采用不定期随时入场采样检测的方式,可有效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扑灭、早消杀、早净化,对防控疫情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