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博兴龙华寺考古发现与研究

2023-02-22马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佛像

马超

摘 要:文章对博兴龙华寺多年来出土佛造像进行总结,结合近年来考古勘探、发掘成果,对遗址出土造像、遗址堆积与分布、寺院建筑布局与演变进行探讨,认为新发现寺院基址的建造与使用,皆与碑刻记载的隋代龙华寺相吻合,很可能就是隋代的龙华寺。文章旨在对博兴龙华寺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进行探讨,为今后考古和研究工作提出设想。

关键词:龙华寺;佛像;寺院基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42

自1927年发现龙华碑以来,博兴龙华寺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铜、锡、石、白陶佛教造像,尤其是大量窖藏铜佛的发现为国内罕见,造像种类较之青州龙华寺更为丰富多彩,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博兴龙华寺出土的佛像不仅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曾在国外展出,产生了良好反响。本文对博兴龙华寺遗址发现造像进行归纳整理,对造像的种类、特点和制作进行分析研究,与博兴龙华寺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成果相结合,对龙华寺寺院建筑与遗址的时代、布局和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有益于此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1 博兴龙华寺地理位置与概况

龙华寺遗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县城东北约10千米,处于城东街道办事处的张官村、冯吴村与崇德村之间,三村坐落在遗址上。遗址地处鲁北平原、渤海湾西岸,小清河由西向东在龙华寺遗址南约8千米处流过,黄河在遗址以北20千米处向东北注入渤海,遗址东南是交通繁忙的228省道,西北则是济南至东营的铁路。遗址地势平坦,地面起伏较小,南北两侧及西侧有连绵的水洼湿地,应为两条古河道淤积后的残留(图1)。

博兴龙华寺遗址是北朝至隋朝的寺庙群遗址,这里分布5个著名的寺院,分别为北魏时期的白雀寺,东魏时期的乡义寺、武定胜刹,隋代的龙华寺,北齐末年一座未建成的龙华古刹。这里还有一处重要的地方城市遗址,由出土造像题记分析应为侨置乐陵县或乐陵郡的治所。多年来,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铜、石、白陶佛像、底座和碑刻。1927年,出土了举世闻名的《龙华寺碑》,博兴龙华寺遗址从此为人所知。1976年春,张官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批石质和陶质佛造像,这些造像出土时整齐排列在一个土坑内,博兴县文物部门征集收回72件,其中有明确纪年的9件。1983年秋,崇德村村民在该村北200米处取土时,在距地表0.4米处发现一批装在红陶瓮中的佛道铜造像,共94件(道教造像1件),其中有铭文的45件,有确切纪年的33件。1990年,张官村村民在村北开挖鱼塘时,又发现53件石质和陶瓷佛教造像残件,其中有题记的15件,有明确纪年的6件,另有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瓷器皿等文物。1993年,张官村出土了数十件素烧瓷佛像。

2 考古调查、勘探与收获

1981年和1984年,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李少南等两次调查博兴龙华寺遗址,对遗址的分布范围、年代跨度、部分寺庙的方位、乐陵郡城与乡义寺的关系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2005年秋,为明确博兴龙华寺遗址保护的基础信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兴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对遗址南部张官村至崇德村东、西向道路以南部分进行了钻探,发现条带状夯土基址2条、长90米以上的南北向道路一条,对遗址的埋藏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2006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博兴县博物馆对博兴龙华寺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全面调查,对张官村至崇德村村道以北的遗址中心区域进行全面钻探,确定钻探范围(图2),通过勘探确知:博兴龙华寺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000米,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的分布以张官村到崇德村东西向公路两侧最为丰富,厚两三米,勘探发现有一些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遗址由南向北地势降低,文化堆积也变薄至四五十厘米;在北侧的冯吴村南文化堆积层丰富,发现了大型夯土台基一处。采用勘探与试掘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遗址上面主要的道路分布:南北向道路4条、东西向道路3条,路土较厚,为长期踩踏碾压形成。勘探发现铜冶炼区一处,分布着较多的铜渣、炉灰。确定了明清时期博兴龙华寺的位置,通过拜访原在里面上过私塾的长者,我们了解到寺院的布局为前、后二进院,面阔五间,东侧有厢房,南侧大门外有水井。乡义寺和武定胜刹应该位于博兴龙华寺遗址东南部的张官村。

在博兴龙华寺遗址东侧约300米的省道228西侧,调查得知有一处宋代寺院遗址,发现了大量建筑构件和少量的佛像。从遗址周围地貌看,博兴龙华寺遗址就位于一处高台地上。在北朝时期,人们选择在高地建造寺院,以免遭到水災的损害。

3 考古发掘与收获

2006年,为配合冯吴村道路扩建,对村南修路和勘探发现的大型夯土台基进行试掘。在修建道路时发现建筑基址一座、水井一眼,并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遗物。经试掘确定了原勘探发现的大型夯土台基的范围和时代,为遗址的研究和发掘工作打下了基础。

2014年,对张官村后的鱼塘进行了发掘清理。20世纪90年代,村中百姓挖鱼塘时发现大量的陶质、石质佛教造像,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这次发掘将鱼塘内积水抽干,对鱼塘底部进行清理,取得了一定的收获:①鱼塘底部发现四座砖室墓,出土了陶器、铜镜,墓葬时代为东汉晚期;②百姓传说的砖墙和底部铺的平砖应为墓葬砌砖,非建筑基址用砖;③鱼塘部位目前不存在北朝时期大型建筑基址;④由鱼塘北侧断面分析,遗址部分堆积厚1.2~1.5米,与遗址总体勘探情况一致;⑤这次清理发现北朝造像底座2件,与20世纪90年代挖鱼塘时发现大量佛造像及底座对应,北侧未动土部分还应有造像分布。遗址的发掘为深入了解博兴龙华寺遗址文化内涵、遗址布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有利于今后的遗址文物保护和规划工作。

为确定遗址外围是否存在城墙,在鱼塘东侧遗址的东部边缘,我们试掘了东西长50米、宽1米的探沟一条,发现了北朝的灰坑、文化层堆积,没有发现城墙遗迹。2016年春天,在池塘的西侧清理发掘了600平方米,发掘东汉时期墓葬2座,发现有墙体残存、南北向道路遗迹、灰坑等,遗迹单位较少。结合2014年对池塘部分的清理发掘工作,确定张官村北侧一带原为低洼地,张官村村南的乡义寺和武定胜刹使用或废弃时,往这里堆积垃圾或倾倒废弃造像,因此,村民在这里发现过较多的造像。2018—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博兴县博物馆对勘探发现的大型夯土台基进行全面揭露发掘,发现并确定北朝、隋、唐时期的佛寺基址一座。寺院分为北朝、隋代、唐代三期。

早期寺院布局:早期寺院由北侧讲堂、南侧大殿、院落组成。发掘发现南部山门外活动广场和大殿南侧山门部分已被晚期的道路及边沟严重破坏。

寺院的建造:确定计划建造寺院的范围,之后整理地面,用土铺垫,并大面积夯打加工,以应对当地地势低洼、多水涝灾害的特殊情况,整理后的地面呈80余米的方形。在北面修建夯土台基式长方形讲堂基址,台基东西长约20余米、南北宽约10米,残高约0.7米,台基是由中部分段向南北夯打而成。台基南侧中间有一道凹槽,东西长8米,凹槽底部的两端有柱洞,可能为门道设施起取后留下的凹槽。台基的顶面、南北坡面和西侧坡面有较厚的草木灰、烧土层,可能是大殿的顶部被火烧毁塌落形成的,也存在铺垫台基的可能。在南侧修建大殿基址,由平层夯打而成,底部东西长29米,南北残宽11米,基础高约0.75米,台基残高0.55~0.75米。

中期寺院布局:借用早期的北侧讲堂台基和南侧大殿基址,将台基加宽加长。东西两侧建造配殿,北侧台基和东、西配殿间由廊庑相连。讲堂和东、西配殿及南侧大殿皆为夯土台基高台式瓦顶建筑,讲堂、大殿及东、西配殿台基皆用砖墙包边。后因大水,东配殿倒塌,殿上的瓦顶塌落在南侧和西侧院落地面上。大殿和讲堂建筑保存较好。大水在后院内形成厚二三十厘米的淤土。后来取台基四周保护砖墙重新修建寺院,地上残留了起砖后形成的沟槽。在淤土上进行垫土,使地面平整,形成唐代的院落地面,南北向道路用砖铺就。晚期寺院借用中期台基,基本布局同中期相同。讲堂基址南侧保存有用砖平铺的东、西长条状散水和南侧的顺砖状牙砖。大殿台基四周用砖砌筑护坡,北侧牙砖分为两期:早期的牙砖为三角状,叠压在砖砌护坡的下面;晚期的牙砖为顺砖平砌,和斜坡状护坡一起砌成。

寺院的时代:在中期东配殿基址的夯土里,发现了夯打台基时掩埋的一摞三串铜钱,皆为隋代宽缘五铢钱,用绳子串起来竖向夯打在垫土里,应该是建造东配殿举行奠基仪式时人为掩埋的,说明东配殿的建造年代上限为隋代。在讲堂基址东侧廊庑的北侧,发现有一瓷罐宽缘五铢钱,说明寺院的使用年代上限也为隋代。因此,中期寺院的建造和使用年代应为隋代。叠压晚期寺院基址的三层堆积,打破晚期寺院地面的灰坑里发现有唐开元通宝,因此晚期寺院的下限应为唐代中期,早期寺院的时代应为北齐。

出土文物:在台基四周清理造像坑4处,铁器窖藏1处,铜钱窖藏2处,发现水井2眼,并发现了大量精美文物。

4 出土造像的初步研究

多年来,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佛教造像,有石质、白陶质、铜质以及锡质佛像、菩萨像和底座,并发现有石质碑刻。石造像中既有大型的石造像,也有小型的石造像;有背屏式造像,也有單体造像。造像分为石佛和菩萨两类,并存在大量的造像底座。如出土的石质仰莲纹台座(图3),用石灰岩雕刻而成,雕刻的三层仰莲纹错落有致,形态精美。莲花座的顶部呈略平的平台状;台座中部呈束腰状,从残存部分看,刻有高浮雕的狮子、宝珠状物和力士画像。底径32厘米、通高20.4厘米。

造像的时代从北魏至北齐。所用石料多为石灰岩,来自博兴南侧的临淄或青州;少量采用汉白玉,可能来自河北曲阳,在造像风格上也体现出受河北风格的影响。从寺院基址上发现的石造像半成品说明寺院能够加工制作石造像。博兴龙华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小型白陶塑像,有白陶佛和菩萨,也发现了大量的底座,在其他地区十分少见。白陶塑像的制作采用高岭土做胎,但在遗址附近没有发现高岭土矿,可能瓷土是从外地运回遗址加工制作的。因为寺院基址中发现了石造像半成品,佛像制作应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来源,在博兴的般若寺还发现了制作陶佛像的外模,因此白陶佛像也可能是由当地寺院制作的。如遗址出土的一尊白陶佛像(图4),由坐佛和莲花底座组成。单体坐佛,火焰状尖顶背光。螺发,高肉髻,短颈,似佩戴项圈。溜肩下垂,双手交于胸前,双腿盘坐榫座上,右脚搭于左膝上。坦露右胸,披帛搭在左肩,垂于胸前,裙角肥硕飘逸。榫座周边呈宝珠状,下有舌状榫插于底部莲花座上。单层圆形莲花台座,上有扁圆榫孔,下为双层方形底座。通高10.2厘米。

博兴龙华寺铜佛像窖藏的发现为国内罕见,集中出土的铜佛像数量大,延续时间长,推测应是寺院因特殊原因集中掩埋。发现的锡佛像,为片状模压而成,不同于铜佛像铸造形成。

5 结语

博兴龙华寺遗址作为北朝至隋唐时期一处重要的佛教寺院遗址,历来为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所重视,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2006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兴县各级政府和文博系统全力以赴,加大投入,保证人力、物力充足,尽力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对遗址进行全方位监控,安排专人巡查和看护,在遗址范围内禁止违章建设、违规动土、违规种植,加大相关村委领导的保护职责,调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共同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

将博兴龙华寺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成果与大遗址保护和展示相结合,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好遗址的保护、展示规划,制订展示方案,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认真落实保护展示方案。将遗址宣传展板与博物馆展览相结合,使遗址出土的遗物、发掘成果全面地展示出来,让公众全面地认识博兴龙华寺,了解博兴龙华寺的价值和重要性,全民重视,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

博兴龙华寺面积大,文化堆积丰富,可能为侨置乐陵郡或乐陵县治所,这里应为北朝、隋唐时期的城邑遗址。考古勘探发现东西向大路3条、南北向大路4条,遗址呈方格网式布局。遗址东侧省道228以西低处发现了宋代寺院遗址,确定博兴龙华寺遗址在隋唐时期高出地表近2米,遗址分布在高台地上。发现的寺院基址为台基式瓦顶建筑,门向朝南,呈南北向前后院落分布,东、西有厢房,寺院基址分为三期,即早期为北齐时期,中期为隋代,晚期的下限应为唐代中期,与《龙华碑》记载的龙华寺建造历史吻合,经考古勘探,在遗址上发现、确定规模最大的夯土基址可能就是博兴龙华寺的基址。由发现的石造像半成品看,寺院已经能够制造石佛像,白陶佛像也可能由寺院制作,佛像制作是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对博兴龙华寺遗址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如:城墙还没有确定,遗址的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确定;龙华塔还没有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寺院的性质;考古发现的多为小型造像,与百姓动土发现大型石佛像存在差别。这些有待于今后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佛像
陕西咸阳成任墓地东汉家族墓发掘简报
佛像和大钟
飞鸟前期佛像服饰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刘红卫篆刻新作选
佛像面前的菩萨
沂南汉画像石墓“童子佛像”辨
日小偷偷佛像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