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上饶市广丰区下溪石塘明墓发掘清理简报

2023-02-22吕巧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墓志纺织品

摘 要:2019年7月,上饶市广丰区下溪街道石塘村村民在挖筑路地基时发现一座墓葬,已被盗掘,广丰区博物馆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该墓为一穴双棺墓,年代为明代,出土墓志1合2件、纺织品39件(套),出土纺织品文物服装款式完备、技艺精湛,对于了解明代江西地区纺织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下溪石塘明墓;墓志;纺织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41

下溪石塘明墓位于上饶市广丰区下溪街道石塘村西南约1200米石头山的小山坡上。西北面靠陡峭的石头山,东南面靠正在修建的环形公路,东侧有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的下溪河。该墓高出周边平面4~5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9′46″,北纬28°28′6″(图1)。石塘村古时因村周边多山石而名“石家塢”,后辟有采石场而易今名,清初永丰镇纪、陈姓相继迁此。

2019年7月27日,上饶市广丰区下溪街道石塘村村民在挖筑路地基时发现该座古墓且已被盗。鉴于古墓体量不大及天气炎热等原因,经请示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为确保文物安全,上饶市广丰区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1 墓葬概况

该墓坐西北朝东南,系直穴长方圹,券顶已经坍塌。墓长4m、宽3.42m、残高1.86m,双椁无墓道。外圹用坚硬的糯米石灰层封闭;内为拱形砖椁,两侧采用一顺一丁砌砖法,用石灰勾缝,墓砖青灰色,长27cm、宽14cm、厚6cm,棺与椁之间填充石灰。墓圹的上面堆积有5cm厚的木炭层,木炭层上面25cm处又有5cm厚的石灰防水层;墓圹的底下平铺6cm厚、榫槽相互扣压的石条,左右室各为6条;墓圹距地表1.6~2m(图2)。

该墓为一穴双棺(图3),其中男性棺木已经被盗,里面空无一物;女性棺木保存较为完好,虽然棺木头部位置有一小盗洞,尸身腐烂,但出土了大量纺织品文物。

出土的纺织品文物呈块状板结,经现场揭取和抢救性保护,共清理出纺织品文物39件(套),出土方位如下(图4):尸体覆面,上身和下身各穿8层衣物,腿部裏绵蔽膝,脚穿长袜、棉鞋和靴,脚下垫足垫。身下垫衾被2床,已粘连在一起。身上放置折叠的陪葬衣物,头端6件,足端8件。最上层平铺夹铭旌1件。

身穿衣物由外向内分述如下:

上衣最外层为夹袍,绢里,杂宝纹花卉缎面;第二层为夹衣,绢里,杂宝纹缎面,前胸后背有双凤补子;第三层为夹衣,绢里,如意云纹缎面;第四层为四经纹罗单衣;第五层为双凤花卉缎单衣;第六层为夹衣,绢里,如意云纹缎面;第七层为棉衣,绢里缎面,中间絮丝绵,前胸后背有麒麟纹补子;第八层为绢单衣。

下裳最外层为杂宝纹花卉绫单裙;第二层为麒麟纹绫单裙;第三层为花卉杂宝纹绫单裙;第四层为绢单裙;第五层为杂宝纹绫绵裙;第六层为缠枝牡丹纹绫单裙;第七层为绢单裙;最内层为绢棉裤。

2 墓葬年代及墓志考释

墓志1合2件,中间都有崩裂,材质为当地青石(图5)。一块阴刻篆铭“大明简庵纪公偕孺人镏氏合塟墓志铭”,长70cm、宽72cm、厚5.3cm;另一块竖排阴刻小楷25行约630字,字迹略有漫漶及刻崩现象,刀工娴熟,字体遒劲,长68cm、宽71cm、厚5.3cm。

墓志铭记载,此墓为“大明简庵纪公偕孺人镏氏合葬墓”,为“大明嘉靖六年(1527)岁次丁亥年十一月吉日,墓主人纪氏夫妇二女婿乡进士邑人吕怀撰文;大女婿庠生潘灌谨书”。记录了墓主纪公与孺人镏氏的生平,现将墓志铭文抄录如下(无法识别之字用“□”表示):

大明简庵纪公偕孺人镏氏合塟墓志铭

明故简庵纪公偕配孺人刘氏墓志铭 乡进士邑人吕怀撰文 嘉靖丙戌正月十六日 简庵纪公卒 是年冬 公子络奉公柩于邑西之静佳坞 未果葬 明年丁亥四月廿一日 孺人刘氏卒 冬十二月一日 络将奉柩合窆焉 先期杖跣持其侄乡进士立之状 请于怀 辞曰以先君遗命属怀铭 呜呼 公岂以怀言为足信也耶 怀于公有姻娅 义不可不铭 亦不敢不信 公讳贵 字大充 简庵其别号也 其先本徐姓 有为宋贵州参军者 讳汝圆 生赣州教授必松 必松生夔宪路教谕元实 元实生邑杉溪孙检君鼎 君鼎生克诚公高祖也 缘姑奉纪氏祀 遂纪姓焉 曾祖讳叔纲 为太学生 祖讳原德 父岳孟 俱不仕 母傅氏生公等凡四人丁 纪氏中叶变故 周遭几于不支 公兄弟克自振作 勉力撑持 门户遂大振 公尤以勤俭克家 与物无竞 然而动中事理□违 □□平居好读律令 尝曰 律令者行之舆也 失其舆则无所赖以往 故终其生所行无不法者 有司每致宾饮 必虚席以侍 公犹谦让 未遑赴也 予尝登公之庭  见公布衣曳地 寡言笑 言毕□□□无矫拂 子姓列侍皆敦然守礼 无奢华市井习 公实刑之耳 呜呼 之所以为简者可知已 孰为之号 不其称情也哉 公少多病 尤善调摄 不资药食卒之曰□生天顺壬午九月一日 享年六十有五 娶孺人霞坊伯□ 刘公女 慈爱婉顺 事上抚下 动由法则 简庵得内助焉。□□□□□□□□□□□□□三日 享年六十有三 生子男络娶俞氏 继娶吕氏 女四 曰志女 懿女 诗女 恺女 邑潘灌 吕怀 周铨 郑荣其婿也 孙男一 曰以崇 孙女二 曰淑清 淑英时皆始离襁褓云 铭曰 退然若愚 敛然若虚 匪愚匪虚 惠留厥馀 亦有公配 厥留且胥 绵绵千祀 于食不渝  大明嘉靖陆年岁次丁亥年十一月吉日女婿庠生潘灌谨书

从墓志铭可以看出,墓主纪公下溪乡石家坞(现名石塘村)人,讳贵,字大充,别号简庵。其祖先本徐姓,因忌讳缘故而奉纪氏祀,遂改为纪姓。父岳孟、母傅氏生纪公等四人丁,因家境变故而家道中落。纪公兄弟四人,虽俱不仕,但兢兢业业,自强不息,遂门户大振。特别是纪公简庵,勤俭克家,遵纪守法,为人谦让;娶的孺人刘氏,慈爱婉顺,事上抚下,动由法则,实为纪公简庵贤内助也;其子女也尊老爱幼,无奢华市井习性。

纪氏夫妇生一男四女,邑人潘灌、吕怀、周铨、郑荣其婿也。其二女婿吕怀(1492—1573)为明代著名理学家、音乐家、诗人,师从湛若水,为湛氏的四大入门弟子之一,永丰人(今上饶广丰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少卿,所撰《律吕古义》三卷古籍善本,现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存。

3 出土文物

此墓出土文物除上述墓志外,另出土纺织品文物共计39件(套),其中袍3件,上衣15件,裙11件,裤1件,被2件,鞋1双,靴1双,蔽膝1双,袜子1双,足垫1件,夹铭旌1件,覆面1件。

出土的39件纺织文物大多形制保存完好,纹样清晰。但由于常年埋藏在地下环境中,受到水、泥土、腐败生物体、酸碱盐类化学物质和霉菌等的侵蚀作用,强度严重下降。又由于该墓葬经过盗掘,墓主人尸骨腐化严重,贴身的服饰被尸蜡、脂肪盐类污染;受当时丧葬习俗的影响,棺内底板下层有石灰和木炭等物质,直接污染纺织物。因此,在保护修复之前,仅从其形制、织造工艺和织物用料进行简单研究。

3.1 出土衣物的形制

3.1.1 袍

关于“袍”的解释,《释名·释衣服》载:“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袍长度至脚面,或至少过膝。若为长袖,无论袖肥多宽,在袖口处均有收紧或留有出口。衣料一般为双层,也有单层或三层。

该墓葬出土袍共3件,其中夹袍2件、单袍1件。夹袍为陪葬物,单袍直接穿在墓主最外层。陪葬的2件夹袍形制基本相同(图6),均为交领右衽、衣身断腰、下裳腰部满褶,仅上衣下裳的比例不同。前者通袖长204cm,衣长125cm,袖口宽22cm,袖宽39cm,胸围72cm,下摆160cm。后者通袖长226cm,衣长122cm,袖口宽18.5cm,袖宽38.5cm,胸围53cm,下摆150cm。出土单袍破损严重,形状同夹袍,尺寸比夹袍略大。

这种类型的衣服明代文献记录较多,穿着者身份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民间处士,衣料和纹样装饰体现穿着者的身份。明初断腰袍的下裳长度比上衣要长,这种格局自正德后渐渐改变,变为下裳短、上衣长,同时这种上衣下裳比例还受年龄的影响,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

3.1.2 上衣

《易经》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记载。衣,以阳而在上,取乾之象;裳,以阴而在下,取坤之象。《说文解字·衣部》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这两部文献对衣的解释是建立在“上衣下裳制”基础上的。后世衣的范围更为广泛,一切可以避寒、遮体、保暖的服饰均称为衣。在这里我们仅指上衣,即长度及腰的短身型衣。

该墓葬出土上衣的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长袖,衣长及腰(图7),另有短袖一件,残缺。根据上衣袖口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交领、右衽、衣长及腰、窄袖。这种类型的上衣仅一件陪葬衣,尺寸为衣长72cm,通袖长164cm,袖口宽25cm,胸圍宽54cm,下摆88cm。其余上衣均为另一种类型,即交领、右衽、长袖,衣袖宽大,袖口仅留有出手。保存较好的一件陪葬衣尺寸为衣长75cm,通袖长167cm,袖口宽15.5cm,袖宽34.5cm,胸围宽61.5cm,下摆86cm。

明代,夹衣、棉衣被称为“袄”,单衣被称为“衫”,袄、衫的形制基本没有区别。长袄、长衫又可称为“袍”。这些形制、种类在此墓中均有反映。袄、衫的形制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袄为有里的夹衣,衫为无里的单衣。明代女性的袄裙经常随着时尚潮流而变化。女性交领式长袄与男子道袍外形相似,故明代小说中还有将男子道袍改为女袄的描写。另外,竖领(立领)也是明代女装对后世的一个重要贡献,从画像和实物看,竖领应是从缀纽扣的直领发展而来的,到明中后期逐渐成为女性便服的主流款式。到清代,除女装仍沿用外,竖领也被其他民族服饰以及男装吸收,直到现在,在中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仍可见到竖领的使用。

3.1.3 下裳

出土的下裳包括裤和裙两种。出土绵裤1条(图8),墓主人贴身穿,绢面绢里,中间夹丝绵。腰围59cm,档长48cm,裤长74cm,裤腿宽49cm。裤片平裁,裤腿前后片通裁,合裆,腰侧开衩。

裤,也作“绔”,《释名·释衣服》载:“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段玉裁注:“今之套裤,古之跨也;今之满裆绔,古之裈也。”明代男女均穿裤。

明代之裙,男女皆服,长短皆有。此墓出土裙共计11件,其中单裙10件、绵裙1件。按照裙的形制可分为单片裙、百褶裙和马面裙(图9),以马面裙居多。单片裙1件,为陪葬用。裙腰45cm,裙高85cm,除腰部外,整件裙由两幅面料拼接而成。百褶裙1件,为墓主身上内穿裙,裙腰42cm,裙高85cm。裙由两片缝合,主要特征是整幅裳片均匀打折。马面裙9件,典型特征是裙由几幅面料拼成两大片,每片裙中间有几组对褶,每组褶的正中为一个合抱褶,对折的数量有三对。裙身正中和两端各有两幅较宽的光面,俗称“马面”。穿着时对褶位于胯部,两裙片有部分重叠,共腰,腰头两端留有系带。

从大量传世的这一时期的画作与此墓出土情况来看,可以得知明代女子常上衣与下裙搭配穿着,裙内也可搭配裤子。明代女子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恢复了汉族着装习俗,女装袄、衫裙的长度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不断改变,《日知录》中提道:“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此墓属嘉靖时期,在正德之后,袄衫形制、尺寸与裙子形制、尺寸都与正德年间颇为相似。

从该墓葬出土服饰可以看出,明嘉靖年间民间妇女服饰穿着基本为上襦下裙。上衣右衽,采用系带绑合,上衣稍短仅掩至裙腰。裙为褶裥裙,采用6~8个幅宽,腰间有细褶数十,下及于履,举步行动时如水纹波浪。衣短而袖大,袖广一尺,袖口仅出拳,裙拖衣外,裙内穿裤。

3.2 出土织物的材质种类

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可以看出,明代从栽桑、养蚕、缫丝到织造等方面的技术都已经相当完备。因此对纺织服饰文物形制进行研究的同时,确定纤维的种类和加工技术是另一重要内容。通过对纺织纤维种类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农业、丝织业以及麻纺织业等情况。

经目测,该批织物中大部分是丝织物。对目测无法确定的几个较为特殊的纤维进行纤维分析。取样纤维先采用尼康LV100N光学显微镜对纵面形貌观察分析,再采用布鲁克ALPHA红外光谱仪从分子层面进行再次确认,最后采用日本电Jcm6000plus扫描电镜对纤维老化程度进行评判。分析结果表明,出土的织物以桑蚕丝纤维为主,并带有少量麻纤维(图10、图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以看出纤维表面光滑,纤维较细。从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在1660~1620cm-1处出现了-C=O伸缩振动所产生的特征吸收谱带(酰胺Ⅰ特征谱带);在1530~1500cm-1处出现了-NH变形振动所产生的特征吸收谱带,主要代表形成氢键的-NH的振动(酰胺Ⅱ特征谱带);在1265~1230cm-1处还有-CN和-NH的伸缩、弯曲振动所产生的吸收谱带(酰胺Ⅲ特征谱带)。在3300~3290cm-1处有N—H所产生的特征吸收峰,主要代表是N—H的振动吸收。波数在551cm-1处的吸收是C=O面外弯曲振动吸收产生的。这些都是桑蚕丝的特征峰,因此推测该样品采用桑蚕丝作为纺织原材料。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品纤维“S”加强捻,纤维表面干净整齐,单根纤维较粗。纤维纵向有横节、裂缝和较多竖纹,并天然扭曲,横截面有裂纹的腰圆形,有中腔。因此可知该样品是采用苎麻纤维做原材料的。

自古以来,除桑蚕丝是主要的衣着原料外,麻织物也一直是人民大众的主要衣料。苎麻织物由于具有吸湿和放湿快的天然优良特性,从秦汉至明清,在我国南方一直深受大众的欢迎。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江西赣州一带出产苎麻布,此墓出土的麻纤维则是最好的证明。

3.3 出土织物的织造工艺

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实物资料都可以证明明代丝织品种类不断发展,平纹、斜纹和缎纹三种基本组织均已具备。对该墓葬出土织物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这批织物的织造工艺以平纹为主,其次是斜纹和缎纹。明代织物的分类更多以外观或明显的工艺手法来进行,该墓葬出土的织物种类有花绫、花罗和妆花缎(图12)。另外还采用了织成技术,明代织成是按照服装的最终形式设计图案并织造完成的。该墓中出土的这件织成上衣按照织成服装用料的主题纹样构成,交领右衽,自领部柿蒂窠沿肩线至袖口均织有肩袖通襕。

明代缎织物取代昔日锦的地位成为最主要的高级衣料。缎织物主要是五枚正反缎,五枚缎纹组织最早出现于辽,明以后五枚正反缎成为丝织物的基本组织。缎组织交错点少,浮长比较长,外观细密平整且光滑,充分表现出蚕丝的纤细与光泽。缎纹组织除了美观华丽外,还具有耐用性,因此明代的缎纹织物应用非常广,这在此批织物中也有体现。素缎是没有花纹的缎织物,质地紧密厚实,外观平滑。该批织物中的提花织物主要是五枚缎组织,以五枚二飞或五枚三飞经面缎为地组织,纬面缎做花纹,即五枚暗花缎。

在全国明代考古发现的丝织品文物中,妆花织物经常出现。妆花是明代丝绸中重要的角色,十分盛行,深受不同阶层的喜欢。妆花主要结构是单插合的纬二重方式,结合用在各种地组织上显花,即纬线通过通梭或短梭的工艺技法显花。该批织物中妆花织物以妆花缎为主。

4 结语

该墓葬出土的39件(套)纺织文物服装款式完备,包含面巾、上衣、袍、裙、裤、袜、鞋、靴等。织物工艺精湛,出土纺织品有绢、纱、罗、缎、妆花以及织成等工艺。出土的织物除桑蚕丝制品外还有麻织物。这批纺织品的出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江西地区的麻、丝纺織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了解明代江西地区纺织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明代是中国纺织工艺水平的巅峰时期,尤其是属于摒弃元代胡服特征重新恢复汉唐服饰的时期,而其所谓的“恢复”,既有对历代的继承,包括元代部分胡服形制,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

墓志铭记载明确翔实,纪氏夫妇是明代著名理学家、音乐家、诗人、官至南京太仆少卿(正四品)吕怀的妻父妻母,纪公简庵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大户。出土的纺织文物为陪葬品,在用料和花样以及款式上虽有僭越,但是出土数量众多,是江西同时代服饰研究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江西当时高超的织造技术和织造技艺。这批织物的出土为研究明代服饰形制种类、穿着搭配、织造工艺、裁缝技法、图案纹样和审美习俗等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为进一步比较研究明朝不同阶层的服饰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研究明代嘉靖时期江西的农业、棉织业、丝织业、葬俗和民间纺织、印染等提供了大批实物佐证。

(执笔、绘图、拓片:吕巧燕)

参考文献

[1]广丰县地名办公室.广丰地名志[M].[出版信息不详].

[2]广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丰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熙.释名:释衣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许慎.说文解字:衣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墓志纺织品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