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青州地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文化遗产研究

2023-02-22林圣杰段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林圣杰 段芾

摘 要:山东青州地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是中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石窟、石刻反映了古青州地区宗教信仰、社会风貌、审美风尚等,对研究山东及古青州宗教美术考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山东青州地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的历史背景、文物构成、文物价值、文物真实性完整性、保存现状及病害、保护措施等,全面揭示山东青州地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价值内涵、历史定位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美术考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39

1 概况

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城西南,由驼山石窟第一窟至第五窟、驼山石窟摩崖造像、云门山石窟第一窟至第五窟、云门山石刻组成。驼山石窟始凿于北周,兴建于隋,完成于唐中期,历时近二百年,明嘉靖《青州府志·地理志》《益都金石记》均有记载。驼山石窟第二、三、五窟及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周至隋,其中第三窟阿弥陀佛像座铭刻“大像主青州总管朱国平桑公”题记。驼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开凿于唐代,第一窟铭刻“长安二年尹思贞”“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弥陀像”题记。云门山石窟开凿于隋唐年间,自西向东为第一窟至第五窟:第一窟为摩崖龛,开凿于隋开皇、仁寿年间;第二窟为摩崖龛,隋开皇时期开凿;第三窟约造于唐高宗前期;第四窟造于武则天时期;第五窟造于开元十九年(731)。此外,云门山还有众多的石刻碑碣,镌刻年代为隋至清。著名的有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摩崖“寿”字,唐代北海太守赵居贞的《投龙诗碑》,著名书法家雪蓑书“神在”等。1988年,国务院公布驼山石窟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将云门山石窟及石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驼山石窟。

2 文物构成及规模

2.1 石窟

共11座,包括驼山石窟5座及摩崖造像1座、云门山石窟5座。

驼山石窟第一窟(图1)为方形平顶窟,窟宽、深皆约2.4米,高2米,开凿于唐代。窟内三面有坛基,布局为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窟壁刻有小佛像41尊,造像题记4品。驼山石窟第二窟(图2)为方形平顶窟,窟宽2.8米,深3.3米,高3.3米,开凿于隋开皇时期。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二力士,窟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造像题记30余品。驼山石窟第三窟(图3)为方形尖拱顶窟,窟宽5.4米,深6.5米,高7.5米,开凿于北周后期或隋开皇时期。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刻满千佛像,造像题记30余品。驼山石窟第四窟(图4)为方形平顶窟,窟宽2米,深2.3米,高2.2米,开凿于初唐贞观年间。布局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窟壁雕满小佛像。驼山石窟第五窟(图5)为方形平顶窟,窟宽1.5米,深1.5米,高1.5米,开凿于隋代。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正壁及旁壁上刻有小坐佛。驼山石窟摩崖造像:第四窟、第五窟之间有一处摩崖造像,共有佛像、菩萨像15尊。

云门山石窟第一窟(图6)为摩崖龛,窟宽3.4米,深2.6米,开凿于隋开皇、仁寿年间。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二力士。现存小龛23个,造像题记12品。云门山石窟第二窟(图7)为摩崖龛,窟宽3.3米,深约1米,开凿于隋开皇时期。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坐佛全毁,二菩萨犹存。现存小龛22个,造像题记5品。云门山石窟第三窟(图8)为长方形中等洞窟,窟宽1.4米,深1.8米,高1.4米,开凿于唐高宗前期。布局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云门山石窟第四窟(图9)为长方形中等洞窟,窟宽1.6米,深1.6米,高1.6米,开凿于武则天时代。布局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云门山石窟第五窟(图10)为长方形中等洞窟,窟宽1.4米,深1.5米,高1.3米,开凿于开元十九年。布局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贤劫千佛,在主尊足下左右,刻供养人夫妇,皆跪拜状。

2.2 石刻(图11)

共10处,包括唐代《投龙诗碑》、宋代欧阳修题名、宋代曾布题名、宋代富弼题名、明代钟羽正题名、明代雪蓑题刻、明代周全“寿”字题刻、明代王世贞题名、清代李文藻题名、清代安志远题名。

唐代《投龙诗碑》:刻面高135厘米,宽65厘米,竖文18行,满行38字,字径2厘米,楷书。

宋代曾布题名:正书,11行,行12字,字径8厘米。

宋代富弼题名:刻面高130厘米,宽110厘米,竖文7行,字径10厘米。

明代钟羽正题名(K5):刻面保存完整,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明代雪蓑题刻:二处。“神在”两字,刻面高190厘米,宽300厘米,字径高185厘米,横110厘米,草书。“超凡离梦”四字,刻面高50厘米,宽250厘米,字径高70厘米,横50厘米。

明代周全“寿”字题刻:“寿”字高约750厘米,横约370厘米,楷书。

清代李文藻题名:二处。一处靠近马丹阳浮雕像,竖文3行,刻面高65厘米,宽15厘米,字径5厘米。一处位于云门洞西侧石隙中。

宋代欧阳修题名、明代王世贞题名、清代安志远题名模糊不清,难以辨别。

3 文物价值

3.1 历史价值

驼山石窟是研究山东佛教渊源的重要实物资料。驼山石窟是山东省内较大的、保存较完整的佛教石窟,开凿年代为北周至唐,承载着北周、南北朝、隋、唐等众多时期的造像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朝到唐代的佛教传播过程及特征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山东佛教的渊源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外佛教考古方面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驼山石窟隋代造像促进了西方三圣题材在山东地区的应用与传播。在隋代之前,山东地区以西方三圣为题材的石窟造像并不多见。在驼山隋代石窟兴建以西方三圣为题材的造像之后,济南历城及泰安东平多处窟龛、造像组合均出现一坐佛、二侍立菩萨的西方三圣。西方三圣题材的广泛传播,对济南、东平这两个山东地区佛教造像中心的造像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艺术价值

驼山石窟佛教造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驼山石窟佛教造像年代为北周至唐,其中驼山石窟第二、三、五窟及云门山石窟第一、二窟开凿于北周至隋,驼山石窟第一、四窟及云门山石窟第三、四、五窟开凿于唐。二者在造像组合、样式、特点及题材等方面有明显不同,展现了北周至唐代佛教造像的时代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为研究石窟造像艺术由南北朝向隋唐过渡提供了实物依据,是研究我国古代造像艺术及进行美术考古的珍贵资料。

驼山及云门山石刻碑碣是研究我国隋至清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驼山及云门山石刻碑碣众多,著名的有驼山“金山岩”“处高平易”等金元石刻;云门山唐代赵居贞的《投龙诗碑》,宋代欧阳修、曾布、富弼题名,元代不忽木题名,明代乔羽、钟羽正、王士贞题名,明代雪蓑的“神在”、周全的摩崖“寿”字,清代安致远题名等。石刻以云门山的“寿”字最为出名。石刻作者上到名宦文豪,下到胥吏平民,石刻字体包括篆、隶、行、草、楷等。驼山及云门山石刻碑碣对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及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3.3 文化价值

驼山及云门山的宗教造像、建筑对研究民间宗教文化有重要价值。驼山及云门山为历史文化名山,现存多处佛教、道教造像及建筑,反映出不同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間的发展特点,也表现了民间多神教的混合,对研究我国历史上宗教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有重要价值。

驼山石窟体现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多样性。驼山石窟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山东青州地区人们情感、精神寄托的场所,也是当地宗教活动的场所,体现了地区自然、宗教文化多样性。

3.4 社会价值

驼山石窟作为青州地区重要的文化景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对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彰显城市文化自信、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等具有重要作用。驼山及云门山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现作为文化景点向公众开放,一方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对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具有积极作用。

4 文物真实性评估

4.1 评估标准

驼山、云门山总体空间面貌是否保持历史原状;驼山、云门山各石窟、石刻碑碣等是否保持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具体包括石窟载体及周边环境、文物本体各部位真实情况、原有造像形式及色彩情况、雕刻材质情况、原有佛教精神与感觉真实性情况等方面;是否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第十条关于“真实性”的相关阐释,包括外形和设计、材料和材质、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和位置、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他内外因素。

4.2 评估结论

好:11处,包括驼山石窟第一窟、驼山石窟第二窟、驼山石窟第三窟、云门山石窟第一窟、唐代《投龙诗碑》、宋代曾布题名、宋代富弼题名、明代钟羽正题名、明代雪蓑题刻、明代周全“寿”字题刻、清代李文藻题名。较好:5处,包括驼山石窟第四窟、驼山石窟摩崖造像、云门山石窟第三窟、云门山石窟第四窟、云门山石窟第五窟。一般:5处,包括驼山石窟第五窟、云门山石窟第二窟、宋代欧阳修题名、明代王世贞题名、清代安志远题名。

5 文物本体保存现状评估及病害

①评估分级及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好”:石窟载体、主要佛像、窟壁造像残损程度较小或中等,未出现严重残损。石刻刻面和载体大部分保存较好,基本无残损或轻微残损。“较好”:石窟载体、主要佛像、窟壁造像大部分残损程度为较小或中等,出现少量严重残损部分。石刻刻面和载体大部分保存一般,残损程度造成影响较小。“一般”:石窟载体、主要佛像、窟壁造像出现较多严重残损部分。石刻刻面和载体大部分保存较差,残损程度严重。

②评估结论。“好”:4处,包括驼山石窟第二窟、驼山石窟第三窟、明代雪蓑题刻、明代周全“寿”字题刻。“较好”:10处,包括驼山石窟第一窟、驼山石窟第四窟、驼山石窟第五窟、驼山石窟摩崖造像、云门山石窟第一窟、云门山石窟第三窟、云门山石窟第四窟、云门山石窟第五窟、唐代投龙诗碑、清代李文藻题名。“一般”:7处,包括云门山石窟第二窟、宋代欧阳修题名、宋代曾布题名、宋代富弼题名、明代钟羽正题名、明代王世贞题名、清代安志远题名。

③文物病害。山东青州地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存在表面生物病害(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人为破坏造成的石质文物局部缺失与残损、表面风化、裂隙、表面污染与变色(大气及粉尘污染、水锈结壳、人为污染)、石质表面彩绘表面颜料脱落等病害。

6 文物保护修缮建议措施

6.1 石窟

①整体:对石窟进行日常性的保养维护与监测。清除石窟附近山体灌木、杂草;对石窟上部、下部山体多处裂隙进行加固处理。清除石窟底部灌木、杂草。清理石窟内垃圾及杂物。清洗石窟上部山体、石窟顶部水锈结壳及烟熏痕迹。清洗石窟内部微生物污染、人为刻画、红色油漆污染等。对石窟内渗水区域进行修补、加固;喷涂、涂覆加固剂到表面细小裂隙及风化处;对石窟较大裂隙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对其进行表面护封。在石窟外侧修建防水雨棚、窟檐、栏杆等设施。②主要佛像及窟壁造像:清除表面大气粉尘;清洗表面水锈结壳、微生物污染、人为刻画、白灰污染等,剔除水泥污染;喷涂、涂覆加固剂到表面细小裂隙及风化处;对裂隙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对其进行表面护封。

6.2 石刻

对石刻进行日常性的保养维护与监测。清除表面大气粉尘;清洗微生物污染、水锈结壳;清除碑刻局部植被;喷涂、涂覆加固剂到表面细小裂隙及风化处;对局部裂隙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对其进行表面护封。对石刻进行立牌标识,使游客了解文物的历史信息。

7 结束语

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是我国重要的石窟石刻类文化遗产,见证了南北朝至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对研究我国古代造像艺术及进行美术考古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总体面貌保持了历史原状。对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石刻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李裕群.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J].文物,1998(6):47-56.

[2]孙清泮.山东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3]赵呈呈.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