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紫阳堤历史功能

2023-02-22周观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避风港鄱阳湖庐山

周观华

摘 要:庐山市紫阳堤位置独特,始建以来发挥着几重历史功能:①避风良港,护佑舟旅;②交通枢纽,繁华码头;③名贤芳迹,人文景观。现紫阳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市新的文化旅游景观。

关键词:紫阳堤;南康府;鄱阳湖;避风港;朱熹;庐山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29

紫阳堤(图1、图2),位于庐山市(原星子县)城南鄱阳湖畔,因其前面与湖中落星石(又称“落星墩”)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俗称“南门栈”,为鄱阳湖水域仅存的防风浪船坞古建筑。千百年来,紫阳堤历尽沧桑,见证了无数春秋往事,与时代发展、地方建设紧紧相连,具有多种重要的历史功能,试简析如下。

1 避风良港,护佑舟旅

中国古代南北交通主要靠水运。自隋炀帝修通京杭大运河之后,中国南北的五大河流就沟通了,连成了一个水运体系。远在广东的人,可以坐船从赣江入鄱阳湖,经星子,入长江,转运河北上,过淮河、黄河、海河,直到北京。同样,身处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水运路径,从遥远的北方和中原大地一路南下,至达闽广。水运交通便利,官舟货船往来如梭,南方经济日益繁荣。而星子背靠庐山,面临鄱阳湖,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大水系在县域东南水面束流而东,形成“江湖之会”。主航道绕城而过,处江南水路要冲,自古被称为“南国咽喉”“西江锁钥”。无论是和平时期的交通运输,还是战争状态下的攻防转换,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于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立星子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后即设南康军,辖星子、都昌、建昌三县,军治在星子县城。军是古代设在军事战略地位重要之地的行政区域名称,与府同级。只是星子城南鄱阳湖老爷庙水域被称为“东方百慕大”,湖面由宽急剧变窄,水文复杂,一遇风起,则怒波翻腾,鼓荡而来,往来船只无所凭据,时常出现舟覆人亡的惨剧。为了解决舟船躲避风浪的问题,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南康知军吴审礼以“郡治滨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乃构木为障”。城南始有简易的避风港,但木栅栏构筑的堤坝毕竟经不起风浪冲击,不久木堤尽毁。崇宁年间(1102—1106)知军孙乔年申请拨款,以石筑堤,长百一十五丈,内浚二澳。之后,七十余年,宋王朝风雨飘摇,再也没有地方郡守顾及南康石堤。数十年的风吹浪打,年久失修,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损毁殆尽,条石“往往多被回运空纲,偷搬压船前去”。堤澳之内淤塞,以至“重载舟船不免于石寨外江心排泊,沿岸石磊不堪系缆。每有大风震作,漂溺人船不容拯救,前后抛失官私钱物不可胜计”。

南宋淳熙六年(1179),一代大儒朱熹知南康军。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遁翁,别号紫阳,南宋婺源县紫阳镇松岩里人,理学集大成者。上任伊始,朱熹在体察民情时,当地父老告訴朱熹说:“彭蠡之险,在吾户外,舟行而上下者,舣集无所。风之作或不时,覆溺破碎常不可计。并城有二澳,将以为之避舍,亡虑容千艘。”见旧堤岁久不治,水波荡击,木腐土疏,澳内淤泥堵塞,众多父老乡亲提出修堤要求,朱熹克服重重困难,向朝廷上《乞支钱修筑石堤札子》,“使司拨到钱米,趁此天气和暖,雇募人工开修,不唯官私舟船得免风波之患,且使饥民就役,不致缺食”。遂大规模增筑石堤,从此,在这南北黄金水道上,往来船只就有了一个避风歇脚的良港,“然得澳而入,则同舟之人举首相贺,可以枕柁而甘寝。是堤既成,隐然如乘长城,卧坚壁以拒章邯佛俚之师,固己大幸”。后人感念朱熹恩德亦将南康石堤称为“紫阳堤”。同治《星子县志》云:“朱子于治,西筑石堤捍水患,民永赖之。”紫阳堤的修建也引来无数名流墨客停舟系览,悠游山水,镌石题咏,为庐山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数百年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名僧达观和尚(1543—1603)泊舟南门港,写下《夜泊星子朱堤》:“浪打南康城脚时,往来舟楫命如丝。新安不产朱夫子,谁向湖边筑此堤?”

朱子之后,历代官员有多次修复,首先就是要确保紫阳堤具有躲避风浪、庇护舟旅的港口功能。“远而望之,宛若一城,屹立于巨湖之滨。以扼洪涛而障巨浪。居舟行楫,咸得栖泊,而亡(无)风浪之险。”可以说,千百年来,紫阳堤的修筑和完善挽救了无数生命财产损失,是鄱阳湖水域的优良港口。

2 交通枢纽,繁华码头

紫阳堤地理位置优越,近代铁路公路运输兴起之前,一直是连接鄱阳湖航运与南康府城的交通枢纽。“江南西路,岭南诸路货物,大多经鄱阳湖入长江,转运中原。星子为水路咽喉,常年军实万艘,浮江而下,紫阳堤内即为过往船只停靠处。”自立县建军以来,这里商贾云集,成为历史上赣北商品重要集散地和来往官商客旅歇脚的重要商旅之埠。明南康知府陈敏政在《府官题名记》中写道:“匡庐之麓、彭蠡之滨有郡曰南康。唐以前其地属九江,宋太平兴国之间始立为星子县,继升为南康军,元为路,今为府。使轺蕃舶贾舟旅舫之往来于是者,舳舻横向衔,盖江右之襟喉,而闽广之要冲也。”吕祖谦道:“唯南康独处汇津,方天子驻跸吴会,贡赋之输,商贾之运,士大夫之行鲜不道此……”。从紫阳堤登岸,即来到南康府城池紫阳门,从紫阳门入内通市区热闹的四牌坊街。沿城墙“……修有官道(驿道),北通德化,西连德安,中途设驿站(铺),传递文书,接送官员。元、明、清相沿”。石堤上曾建有德星亭,老百姓俗称“接官亭”。清代南康知府廖文英记:“名流墨客,络绎舟车。舟车跋涉,间关千里,访古探幽,盘桓数日不肯离去。湖上迎来送往倍艰。”可以想象,这里的货运客运曾经有多繁忙。如果石堤毁坏,就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居民之舫,驿递之舟,亦无所于藏。由是商旅不停,贸易靡获,而居民益贫。”所以历代贤守都重视兴修紫阳堤,修筑大堤都是知府知县亲自过问的重点工程。

即使到了近代,“南浔铁路通车,赣省货物,多改陆运,于是沿湖码头逐渐衰落”。这里依然是星子县最大的码头,“县南门码头,自紫阳门至东闸头,长约1.5千米。1956年,国营轮船通航,每年过往旅客约2.5万人。码头有50吨泵船一只。1976年,在东闸头修一斜坡,安装活动铁架,便于旅客上下和装卸货物。紫阳门处,有县城通往蓼花下岸角季节性渡口,全程5千米,由县航运公司经营”。“1975年,县革委计划整修南门港,请省交通设计院测量、设计、绘图。1977年,成立南门港区整修指挥部……在港西建装卸码头3个,耗资104万。年货物吞吐量24.87万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紫阳堤都是鄱阳湖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港口,是星子县最繁华热闹的商埠码头,对中央王朝经略南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名贤芳迹,人文景观

“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彭蠡,谁作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这幅长联是清乾隆年间南康知府刘方溥所撰,镌刻在南康府谯楼(俗称“周瑜点将台”)拱门两侧,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蚀,字迹依然清晰遒劲。50字浓缩了庐山市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这里自古就有“名贤过化,理学名邦”的美誉,历代贤守留下了诸多善政芳迹,紫阳堤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朱熹修堤时正值南康军大旱之年,“本军虑其所用工料钱米,无所从出,又恐土石一兴,有妨农作,缘此坐视,不敢申请”。后因旱伤至重,细民阙食,有兴工役而可以募人,本着救荒救民和重大建设统筹考虑,朱熹便下定决心修复大堤。这其实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灾年聚集饥民,一旦处理失策,极容易集众闹事,引发社会动荡。但朱熹是一位优秀务实、勤勉细心的地方官,一开始就做了深入调查,派遣星子知县王仲杰、司户参军毛大年实地勘测,并要求他们逐一从实检计修筑石堤所需钱粮,再向朝廷详细报告,指出修堤的紧迫性、预算费用、修堤方案及用工方式等,将此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上奏朝廷,要求增拨修筑石堤所需钱五千三百七贯一百零二文、米四百五十六石四斗五升。在仅得到准使司拨到的官方移用钱一千贯、米五百石的情况下,朱熹决定起动南康石堤修筑工程。淳熙七年(1180)十二月丙申(即十八日)石堤开工建设,朱熹命王仲杰、毛大年负责石堤修建工程,又令兵监赵胜、郭坚等人员负责监工,以集三县灾民“不虚食”以筑石堤。施工中青壮劳力以劳获食,官以食换工。以工换赈,这种方式得到灾民的支持和拥护,“三邑之民欢趋之”。此举相继得到了江南东路转运判官王师愈,提典刑狱赵华、叶南仲,转运副使徐本中、鲁逢继等人的支持和资助。“又俾一时羸饿之夫,当沍寒栗烈,饱粟而食,奋其畚筑,以逮春燠,而服力于田,一举而并二利……”。筑堤期间,朱熹常亲临工地看望民工,“劳苦勤恤者甚众”,得到三县百姓的普遍爱戴与支持。至淳熙八年(1181)闰三月戊寅(即初二日),历时一百零三天,石堤正式竣工,新堤“增旧堤者三尺,益土与石,浚澳之淤,亦挺木以护其外,制备且坚”。筑堤巨石每块重达千斤,垒砌整齐规范,轻易不被移走。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机械,巨石全靠人力剁凿搬运,艰苦劳累可想而知!继任知军钱闻诗等为记载朱熹的功德,特请当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大学者吕祖谦(1137—1181)写下《南康石堤记》。

朱熹修筑紫阳堤利国利民,功德无量,“五老之高非朱子不足与配”。明清以来,继任地方名宦相继修补维护也值得称赞。

明正统六年(1441),知府翟溥福主持修补过一次。景泰六年(1455),郡守陈敏政大修,自记云:“迄今三百年,日渐颓圯。岂无一、二贤守令常加修葺?而迁代(官员迁升)不常,工费不足,卒无成功。堤石为水洗去者十(之)二、三,二澳亦壅塞乾浅(水少),弗足御浪而庇舟。”因工程浩大,所费甚多,陈敏政在部属的建议和支持下,晓谕大义,鼓励三邑(县)富户好义之士慷慨解囊,献谷济财,这样才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他百姓也各尽其力,“远近闻之,父诫其子,兄谕其弟,荷蒉(筐)携锸(锹),云集堤下,情愿效力”。在官员及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前后历时整整一年,大堤得以全面修复,“长广如旧,加高三尺。……”嘉靖元年(1522),知府罗辂,巡抚周相,相继增筑,完工后周相亲自作记。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府袁懋贞重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府伦品卓大修堤岸,亲自作堤记。乾隆年间(1736—1796),星子知县李应龙、邹大英、陈浩捐俸修补。道光年间(1821—1850),知府狄尚絅、邱建猷先后补修。

鄱阳湖烟波浩渺,紫阳堤安然伫立,文人骚客在此赏心悦目,思幽怀古,留下不少佳作。清代诗人曹龙树组诗“南康十二景”中就有一首《紫阳堤水月》:“蟾宫桂子落江乡,江上平堤号紫阳。月印波心珠滚动,波浮月色镜磨光。嵯峨沙阜千层雪,寥阔洪涛两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说维扬。”

近代以来水运逐渐没落,紫阳堤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少堤石被人扛去盖房铺路。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之后,百余年未见修补紫阳堤的记载。这里成了人们夏日嬉戏游泳的乐园,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倒也为小城增添了不少情趣。

遗憾的是,1977年,凝聚着无数先人辛勤汗水、智慧结晶的紫阳堤连同造型优美的三孔桥被轻率地填埋、堵塞,整个大堤东部成了堆放砂石的货场,西部残堤也坍塌损毁严重。所幸的是,1984年,紫阳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国宝才重为世人所重。

为有效保护这座千年古堤,再一次大规模修缮势在必行,地方各级文物部门积极推进,申报国家立项,也有幸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认可。2014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紫阳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同意本体修缮。随后,庐山市文物部门组织编制了《紫阳堤修缮设计方案》,2017年该方案评审通過,中央财政分三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共下拨专项维修资金1171.49万元。经过财政评审、公开招投标等程序,2021年3月1日,紫阳堤修缮工程项目终于开工,并于2022年9月20日竣工。全面修复了大堤及三孔桥,清理了东西澳淤泥四万余方,拆除了货运码头,修筑了沿湖条石路面。这次维修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传递了紫阳堤的文化价值,修缮自然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人为破坏。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减少干预、加固处理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原则,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规范操作,保留原来的形制结构。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东澳开挖后进行了第二次勘察,找到了之前老堤的基础,按原址恢复。拆除紫阳桥(三孔桥)人为封堵拱券,对断裂的条石进行粘接,补配缺失条石,归安移位条石,清除杂草。依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将石料加工简化为三个步骤,即做糙、占斧、扁光,按原尺寸式样进行加工复制。台阶、压面石安装时,按原位标立木桩、挂线,底部垫平,四角置小石块,留出灌浆口,然后进行安装。构件稳平后,先灌稀浆,再灌稠浆,用铁纤等插捣严实。灌浆用料为糯米浆,由糯米和熟石灰及石灰岩混合制成。整个修缮过程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维修后的紫阳堤重放光芒,气势宏伟,整个大堤呈弯弓状,均用长条花岗石砌筑,共20层,堤长500米,宽9米,高5米,围湖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堤中间有43米长的三孔卷石桥与岸相连,桥拱自北向南递次减低,如弯弓搭箭,对着鄱阳湖万顷波涛。大堤两端均有船只进出口,是往来船只进港避风之通道。紫阳堤造型独特,结构严谨,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庐山市城南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夏水涨,伫立堤岸,看水天一色,百舸争流,不觉心胸开阔;日暮黄昏,漫步长堤,见渔舟唱晚,群山耸翠,不禁悠然自得。修复后的紫阳堤已然成为庐山市新的网红打卡地,众多游客远道而来,直播分享,乐在其中。

千古紫阳堤一路走来,历经坎坷,虽然现在作为港口码头的功能有所弱化,但是它的文化文物价值更加突出,历代贤守惠民德政班班可考,永载史册,激励后人。今天,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文物瑰宝紫阳堤再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将与周边大型文旅项目南康古城相融合,进一步活化利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大做强庐山文化旅游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政协星子县文史委员会.星子县志:同治版校点本[M].徐新杰,点校.[出版信息不详],1989.

[2]姜南星,张汉爱.星子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3]星子县文物管理站.星子县文物志[M].[出版信息不详],1985.

[4]盛元.南康府志:同治版[M].查勇云,陈林森,点校.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避风港鄱阳湖庐山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鄱阳湖好风光
网络交易平台商标侵权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及其限制
避风港
上虞市避风港伞业有限公司作品
第三方平台侵权责任研究论“避风港”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