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3-02-22主持人严旭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

旅游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康养公园理念

主持人:严旭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两次提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本期笔谈6篇文章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探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严旭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2

一、完整、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①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11.这是我们领悟新发展理念的基点,更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完整、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需要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学习和领悟。

1. 新发展阶段。要理解新发展阶段首先要理解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②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162.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的,新发展阶段是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始的。虽然新时代与新发展阶段时间长度不同,但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以及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2.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最重要、最主要的重大理论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1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④习近平.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J]. 求是,2022(16):5.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3. 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①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11.

2008 年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这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将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4.三者的内在联系。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②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17.

二、新发展理念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

党的二十大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作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

1. 充分认识旅游业的新发展阶段。对旅游业新发展阶段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与变化,要将旅游业的发展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观察和思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迈入了新的阶段,具有了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新的目标。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密切相关。要充分认识并真正树立旅游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意识,主动思考、认真研究新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原来熟悉并习惯的老思维、老办法、老措施、老模式,可能或多或少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了。在新发展阶段观察和分析旅游业,除了传统的旅游投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指标之外,还要关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关注绿水青山,关注低碳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旅游权益,关注旅游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等。只有充分认识旅游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方位,这是旅游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2.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回顾过去20年来,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共享经济等相关技术的巨大创新彻底改变了旅游业的面貌;面向新发展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必将再次改写旅游业。要大力支持新兴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把创新发展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处理好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国内外协调等问题,同时提升旅游业在促进国家整体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和贡献。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旅游资源的投资与开发中,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多地关注旅游开发及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中,要更多地运用绿色技术,创造更多的绿色旅游产品;在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要更加注重低碳旅游行为及模式的培育和引导,为国家“双碳”战略作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在旅游业管理的标准、规章、政策中,凡是不利于绿色发展的规定和要求,要全面予以认真清理和坚决纠正。我们要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的理念。旅游是促进民心相通、人员往来的最佳途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支撑。旅游业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出国旅游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生动体现,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以及入境便利化的不断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也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我们要充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旅游权益,例如我国有8500 万残疾人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2-11-27].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7/21/content_5626391.htm.,如何实现他们的旅游权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中,要充分维护和保障旅游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旅游发展权益,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切实保障项目所在地村民合理的旅游发展权益,实现旅游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总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该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收稿日期:2022-11-15)

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对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价值及其应用

张西龙1,李柏文2

(1.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北京100020;2.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旅游作为一个天然国际化开放型产业及其良好的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在塑造我国国际政治、经济、服务贸易、文化的张力和软实力方面,以及对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着润滑和助推作用。

一、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的提出

一般认为,旅游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社交属性和福利属性,理论上旅游本身没有政治基因,因此,旅游不具备政治属性和不带有政治色彩,这种非政治属性就是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即旅游原始动机中没有政治目的,除非人为赋予政治动机,这种政治目的包括对外政治模式输出、意识形态输出和经济扩张。在实践中,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非官方色彩的民间交流方式,往往被视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正因为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旅游才不会受到各个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制约,反而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从而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与交往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增进友谊的主渠道。相反,过度地人为地对旅游赋予政治功能,反而会削弱旅游原本的吸引力和国际交流的桥梁作用,进而丧失旅游本该有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功能。因此,只有保护好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旅游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功能。

二、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对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价值分析

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衍生出国际政治调节、国际经济促进、国际文化传播和国际服务贸易等多重功能与价值,从而奠定了旅游在对外开放中的独特地位。

1.国际政治调节

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并不意味着旅游与政治无关;相反,正因为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形成了旅游对官方外交的补位甚至替代作用,这使得旅游成为推进和平的重要力量和增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的重要因素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1999)[EB/OL][2022-11-27].https://www.unwto.org/global-code-of-ethics-for-tourism.,并对国际政治发挥着巨大影响与调节功能。首先,在国际关系紧张时,当官方外交断裂之后,国际旅游对官方外交显示出强大的“对冲”和“替代”功能。在中日、中美建交之前,官方几乎没有往来,我国通过旅游事业把外国人请进来,让外国人了解和接触中国,从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了解、理解、同情和友谊,甚至很多政治家也是通过旅游者的身份来到中国③张广瑞.充分认识旅游的政治功能[Z].北京: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13.,对中日和中美邦交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在和平年代,国际旅游对官方外交具有“互动”“互补”价值。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ADS)的制度与我国外交政策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如今旅游合作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重要方式和必备内容。澜湄次区域、大图们江次区域等区域合作倡议中均含有旅游合作的条款;中老、中柬、中俄等旅游活动年成为我国与友好国家的常态化交流项目,巩固和提升了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水平。

2.国际经济促进

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能够很好地消除两国之间在经济合作和跨国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警惕和抵触心理,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投资,往往可能被视为非善意的经济扩张行为。这时候通过一段时期的旅游合作能够很好地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让目的地国进一步了解投资者的意图,也让投资者能够进一步了解目的地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从而服务投资者,消除隔阂,促成投资与合作。此外,旅游天然承担着国际经济与国际投资的先导产业角色。当前,由于西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以及去全球化行径,肆意阻扰与干预我国正常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这个时候避开敏感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合作,退而开展国际旅游交往和交流,反而有利于形成经济和技术合作的“切口”,特别是促成与旅游关联的基础设施、智慧设施等配套设施方面的投资意向与机会,进而为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奠定人文基础和产业基础。此外,旅游对国际经济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入境旅游对于目的地国来说是一种纯经济增量,具有巨大的创汇功能;而对于客源国来说,有利于国际外汇平衡,因此它是世界财富分配和消除世界贫富差距的有效产业工具。

3.国际文化传播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层面是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由于文化天然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基因,因此,对其他国家直接文化输出,特别是带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播与输出,均会遭遇他国的抵制甚至禁止。这个时候,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也会很好地淡化,甚至规避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文化的柔性输出。当然,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去利用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调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来看,我国文化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中华文化谱系是完整的,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当代文化,还可以着眼未来文化的培育。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文化传播比较生硬,传播效能还远未充分发挥,也存在对当代文化和未来文化重视不够的问题。而西方的一些历史不长的国家与我国相比,其历史文化虽然并不悠久,但他们不遗余力地演绎未来文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比如美国采用肯德基、迪士尼、未来主题的影片等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产品业态,来传播美国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成功其实也是基于餐饮、主题公园、影视等的政治色彩不浓。实践证明,“赤裸裸”的文化输出与传播已经遭遇了困境,也不经济。因此,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序列化和持续化的创意策划,并基于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探索成功的文化旅游全球商业化模式。

4.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是人或物的国际流动,旅游是服务贸易的重要载体,是国际人流与国际物流的高度结合。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让旅游及其相关的服务贸易顺利地“走出去”。国际旅游的本质首先是旅游服务贸易走出去,它可以通过规模化的出境旅游拉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输出和配套产业链的输出。比如智慧旅游必然会带动5G技术的输出。如今,我国一大批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企业,随着我国规模化的出境旅游走向全球,实现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率先实现了旅游产业链的国际化布局。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注意让利境外的问题,国内旅游服务企业应与目的地国企业共享利润,否则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生态系统就会被打破,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国家就已经对我国旅游企业过于垄断出境旅游服务市场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其次,旅游“走出去”也是带动商业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娱乐文化服务、运输服务等其他行业的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比如通过国际研学旅游可以带动教育的国际化,而旅游无线支付可以带动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等等。

三、发挥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作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利用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助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在既不损害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的前提下,又能充分利用旅游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多元目标,从而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1. 依托巨量客源市场搭建我国对外开放客流平台

基于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旅游市场优势,依托泛亚铁路网、“一带一路”交通网络以及国际航空网络,快速构建广受世界欢迎的国内旅游大循环和国际旅游大循环,增强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两种旅游资源联动效应,搭建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客流平台。该平台具有强大的吸引全球资源生产要素的能力。2019年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规模达3 亿人次,直接携带2651亿美元①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中的相关数据测算而来。的资金流量,并附带巨量的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流等流量资源,进而带动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电子产品、智慧旅游软件与设施,甚至日用品等关联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2.综合提升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利用好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可以充分发挥旅游对服务贸易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总结并在国际上推广我国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智慧旅游等标准,并带动我国其他相关领域标准的输出;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的入境旅游接待服务,为我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水平。此外,通过旅游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旅游贸易,也将有力提升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助力贸易强国建设。

3.柔性服务我国经济开放战略

利用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首先把旅游业作为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西亚等地区的区域合作先导产业和国际关系润滑产业,推动“印中勐缅经济走廊”“大图们江次区域”“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在旅游领域突破和高质量发展。其次,推动旅游服务贸易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结合,或单列旅游服务自由贸易区,推动全球构建高标准的旅游自由服务贸易区网络。再次,通过银联、支付宝等现代支付技术在国际旅游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率先推进人民币在旅游领域的国际化。最后,充分发挥我国完善的国际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跟随进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格局,奋力推进我国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作者系该局副局长,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2-11-26)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公园城市建设与旅游价值实现②本研究受2022 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的对策研究”(2022CS164)和四川大学“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领域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计划”(SCJJ-10)共同资助。

李志勇,张涤菲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春节前夕视察成都市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概念,作出城市建设必须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建设公园城市,提升人民福祉夯实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公园城市的建设,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切身实践,是建设全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创新突破,更是推动现代经济体系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更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助推城市面貌优化升级,而城市面貌的优化升级也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旅游业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兼具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双重身份,且与公园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今,得益于新发展理念指导,公园城市在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多维价值优势日渐显现,在此过程中,旅游休闲功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与赋能价值,但如何充分挖掘多维价值,使新发展理念免于束之高阁,令其切实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

一、寓知于行:公园城市理念践行与旅游价值初探

公园城市理念是人民需求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64.72%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EB/OL].[2021-10-2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人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从最初的要求解决生存温饱问题到现在的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期望城市生活环境更绿更优美④李雄,张云路.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与响应[J].中国园林,2018,34(5):38-43.。生态宜人的城市休憩地是人民的急切盼望,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剧增的美好生活愿望的破题之举,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建设公园城市是解决城市危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策,是解决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福祉的必行之路。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结合有益的旅游实践、丰富的旅游内涵,以及多元的旅游价值,致力于高水平创造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文旅建设遍地开花是理念融于实践的重要表征。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成都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公园城市特点已初步显现,其中,遍地开花的文旅实践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表征。为构建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成都推进龙泉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发展、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以绿道为轴建设环城生态公园、环锦江生态公园等,从空间打造上为旅游注入新气象。场景作为城市空间功能的重要载体,成都通过构建文创公园,建设美术馆、展览馆、小剧场,打造江边文化休闲步行街等各种文旅消费场景,以美学价值彰显公园城市的旅游魅力。除了空间打造优美休闲环境、场景营造多样旅游形态外,成都也植根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街区、小镇的打造,实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塑造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的形象。公园城市与旅游相生相促,这些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旅游尝试为成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让旅游成为了全面建成公园城市的助力。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是旅游价值的多元延伸。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营造,塑造以绿地为底、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是成都城市建设中的最终目标,这与旅游活动的目标高度一致。旅游的本质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放松,市民的热情、环境的优质、文化的魅力是极致旅游体验的必备条件,公园城市下市民的幸福感、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力融合是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和动力,是充分挖掘公园城市旅游价值的基石。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形态为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载体,进而满足市民游客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首先是公园城市理念让城市整体成为景点,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并有效与其他产业融合,达到景城一体,促进游客全面深入探索目的地。其次是公园城市以绿色生态为基体,为追求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游客群体提供了更多选择,绿水青山的生态已成为市民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动机。然后是绿道建设,将城市公园串联,吸引大量游客、市民和骑行爱好者环城骑行欣赏城市风景,感受天府文化。最后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公园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公园城市强势推动下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近郊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做到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两手抓。推动公园城市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水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①束晨阳.以公园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中国园林,2021,37(S1):6.转化为旅游市场的繁荣。

二、问诊把脉:公园城市建设中旅游价值实现的破局之路

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味追求城镇化产业发展已不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愈发强烈。公园城市的理念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都作为中国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对公园城市的内涵有了阶段性认知: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②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EB/OL].[2021-10-25].http://www.cdsgsl.gov.cn/news/00000011/00003650.,是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积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方案。

然而,我国公园城市并无先例,在建设中也容易触及误区,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可能面临建设过程中对公园城市内涵的错误解读。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在城市里建公园那么简单,也不是郊区化,更不是将公园与城市街区割裂。在城市的何处建公园,建多大的公园,公园场景应该如何呈现,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统筹规划,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绿色用地,增加公园的数量,忽略公园的质量,缺乏文化与特色的思考,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会让市民、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大大降低公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减低城市的旅游价值。二是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可能面临矛盾。公园城市理念下,已存的城市公园亟须重新定位升级,过去的公园重心在人群的可达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没有从生态服务的角度考虑空间格局特征,早期建成的公园用地被城市用地无限挤压,需要生态恢复,但恢复过程势必面临商业用地的减少,由此引发的城市用地和公园用地供需矛盾同样亟待解决,要发挥出公园城市的旅游价值需要解决经济用地和休闲用地的矛盾。三是城乡产业融合面临障碍。公园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行的规划,但目前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善。城市优质要素流动性不够,农村土地资源没有充分盘活,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的平台还未搭建好,公园城市规划中应当如何合理利用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需要应对策略。如何促进城市工业与旅游融合,以及如何推动乡村农业与旅游结合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优化仍需要深度探究。因此,把一座城市变成公园城市,更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市民、政府和企业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美丽宜居的愿景,才能全面彰显公园城市的旅游价值。

三、有的放矢:公园城市助推下旅游价值提升之路

要发挥出公园城市旅游价值的核心是人,这个人包括居民、游客和中介,只有同时满足居民亲旅游、游客被城市吸引、中介提供友好旅游服务的条件,才能充分挖掘旅游价值,彰显公园城市的旅游功能。

稳住基本盘:保障亲旅游居民幸福感。旅游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需要精心策划、经费充足、跨越地区的活动为主,如今的旅游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已被近途旅游、休闲休憩所占据,已经成为人人选择甚至是必需的日常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不仅是公园城市的居住者,也是公园城市的旅行者,城市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一个城市的旅游活力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如果居民排斥游客的到来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而居民优质的生活休憩质量会促进居民的亲旅游行为,支持城市旅游发展,欢迎游客的到来。因此,公园城市坚持人民共享福祉,为人民服务,注重民生,建好幸福城,从各方各面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为提高居民参与城市旅游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抓好提升面: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旅游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游客决定的,只有旅游者愿意并乐意到这个城市去旅游才会有旅游市场,才会产生旅游效益,才能看到这个城市的旅游价值。也就是说,发挥公园城市的旅游价值要从游客出发,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去发现、挖掘、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个游客的旅游需求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从精神需求来看,游客的旅游目的大多为放松身心、感受城市文化。文化是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将文化深入贯穿到旅游中,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扩大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以城市特色元素为核心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深度挖掘城市地域文化,以文促旅,发挥文化在旅游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园城市国际旅游吸引力。另外,从物质需求来看,游客看重的是旅游环境的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是吸引游客到访的重要因素,公园城市要充分利用公园化场景,城市建设与公园形态融合,城乡融合空间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环境,进一步从物质上满足游客的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康养旅游、全域旅游等多种旅游方式。

构筑增长极:以资源整合促市场活力。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的兴起,旅游市场的优化带动旅游消费。旅游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旅游市场的繁荣,只有旅游产业的不断协调和创新,才能充分满足市民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才能准确把握住公园城市衍生出的新兴城市经营模式。公园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与人民共建共享城市的一切,产业升级和蓬勃发展是公园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充分借势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旅游投资和人才的汇入,营造积极向上的营商环境,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利用智慧技术下的新型服务方式,在网红店、快闪店、智慧店等新业态中打破传统旅游经营,为市民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体、会、养、媒、组、配全方位调动产业要素,促进旅游与交通、建筑、商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构成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为公园城市增加新的旅游增长点。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2-11-21)

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①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21&ZD178)资助。

朱 虹1,2,宋丹丹3

(1.南昌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1;2.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31;3.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指示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还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即通过红色文化与旅游紧密交融、合成一体,实现1+1>2 的融合效应,使红色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红色故事成为旅游的内容,进行红色资源旅游化开发,旅游产业链全面升级并有效延伸,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具体内涵融入融合发展过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通过人才、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通过职能、资源协调夯实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基础;以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生态环境优化厚植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底色;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基于全球化视野培育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特色品牌;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使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共享旅游产业增长成果。

二、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以585 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②新华网.中宣部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EB/OL].[2022-11-21].http://www.xinhuanet.com/2021-06/19/c_1127579435.htm.和300 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EB/OL]. [2022-11-21].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612/t20161230_962839.html?code=&state=123.为点,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公告[EB/OL].[2022-11-2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105/t20210531_924852.html.为线,以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04.为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体系,较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教育功能、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然而,现阶段,依然存在制约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诸多因素。

第一,融合发展管理缺位,融合机制不畅。红色文化与旅游分属宣传、文旅、文物、党史文献、发改、教育、科技、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部门,不同部门的思维理念、工作内容存在差异,且部门间沟通协调难度大,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不利于融合合力的形成。

第二,融合发展基础薄弱,融合范围不广。一方面,资源整合力度弱。大多数地区对红色资源进行独立开发,未能充分实现红色资源之间、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造成景区规模小、空间分散,旅游成本增加,降低了游客出行意愿。另一方面,与日常生活融合不够。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表达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教条化、形式化严重,与日常生活存在“融合鸿沟”,易使人们产生距离感。

第三,融合发展动力缺乏,融合程度不深。一方面,技术手段缺失。只是简单地将红色资源与旅游功能拼凑在一起,没有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一个遗址、一排像、一间桌子、一张床”的景区依然存在,旅游吸引力低。另一方面,人才支撑不足。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前者强调知识与教化性,后者强调体验与趣味性,这不仅需要旅游管理专业能力,也需要掌握红色文化知识。然而,目前红色旅游人才数量非常缺乏,成为制约两者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最后,融合发展需求阻抑,融合效应不显。多数红色景区配套服务不够齐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链延伸不够,供给端受限,导致游客驻留时间短,一日游占比高、人均消费低,降低了融合效应。此外,仍有部分红色景区交通不够通达,且景区步道、标识、停车场、厕所、游客接待中心及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阻滞了融合效应的实现。

三、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职能融合+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市场融合”,一体化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红色文化有效传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本实现的发展新局面。

职能融合。实现职能融合是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科学编制规划,将红色资源置于区域乃至全国大局中通盘考虑,并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开发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其次,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以市场理念、产业思维为基础,推动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实现各部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协调性,形成强大合力。

资源融合。资源的有效融合是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坚实根基,也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促进红色资源跨区域联合开发。革命事件的历史连贯性和地域跨越性,决定了跨区域联合开发的可行性。要充分整合不同区域分散的红色资源,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培育和塑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将红色资源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推介。例如云南省英雄老山圣地景区通过“红绿”“红古”“红土”“红边”组合,推出了红色生态游、红色历史文物游、红色民族文化游、红色边境游等产品,有效拓展了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边界。

功能融合。功能融合是指将红色文化与具有特定功能的专项旅游融合,将红色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是融合范围的有效扩充。例如可推出红色+家庭亲子游,弘扬红色家风,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推出红色+团建游,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团结友善的工作氛围;推出红色+体育游、红色+冰雪游、红色+康体养生游等,弘扬红色体育精神,引导人们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出红色+节庆游,增强红色文化仪式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促进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内在体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及5G、VR、AR等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例如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韶山、井冈山、长治等地纷纷推出了大型红色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井冈山》《太行山上》,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的营造,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并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弘扬;例如基于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推动,“云上红博”“数字红色博物馆”等云展览、云体验项目开始涌现,使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模式更加灵活;又如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创“活起来”,2022 年8月,中共一大纪念馆首次发布的数字文创产品“树德里”系列,一经上线,销售火爆,使红色文化以一种新潮的方式走进年轻群体。

人才融合。人才融合是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融合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以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有关高校合作,设计涵盖政治、历史、红色文化、旅游、计算机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兼具历史知识、红色文化及旅游知识、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型人才;以培训促进人才结构优化,可通过“金牌讲解班”培育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通过高级旅游人才研修班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大赛促进能力提升,可通过开展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和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全面提升讲解员综合素质。

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是指红色文化与旅游的需求融合,是融合发展的市场结果。两者客群的高重叠性为市场融合奠定了基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出行人群中,每4人中就有至少1人选择红色景点,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阻抑了潜在需求的实现。因此,需要通过供给侧优化来提升对需求端的适配性。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吸引力。此外,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齐全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2-11-15)

云南康养旅游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李 钰

(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云南昆明650034)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列为“五大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基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康养资源,成立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出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面旗帜,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一、云南康养旅游创新发展优势

1.世界一流康养区位形成“创新集聚”优势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500~1500 米的亚高原地区、海拔1500~2000 米的高原地区,是北回归线上珍贵的绿洲,春城(恒春)气候特点显著,是全球少有的全季候舒适性气候资源地区,更是我国乃至全球少有的同时具备避寒、避暑、避霾和避世的健康生活目的地。这将有利于吸引康养旅游者、康养创业者、康养资本、康养人才等产业创新要素在云南集聚,形成康养产业创新发展集群,建设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医疗产业集聚地。

2.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区位形成“开放创新”优势

云南具有邻近南亚和东南亚的地理优势。该区域是云南省医疗旅游的重要客源地。2019年,越南和老挝近2万人在河口治疗①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户外旅游与康养旅游专项规划[R].昆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与此同时,云南在该区域总体上保持着一定的医疗产业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定位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辐射中心之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区以及跨境公路、铁路、航空网络和水运的建设提速,均有利于云南康养旅游发挥“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用,形成了天然开放创新优势。

3. 多元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形成“资源创新”优势

资源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云南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洁净度最好的地区之一。云南具有世界比较优势的民族医药资源,如傣医药、哈尼医药、东巴医药、藏医药等,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药文化。云南具有独特的高原生物养生资源,其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素有“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之美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罕见的中药材富集和芳香植物富集地区。云南拥有全域化的温泉康养资源,温泉地热点总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享有“地热之国”的美誉。总之,云南是一个能“吃出健康,闻出健康,洗出健康,活出健康”的地方。

二、云南康养旅游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创新链是从原始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产业链是生产要素依据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关系和空间布局形成的关联形态,是创新成果的物质体现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J].智慧中国,2021(12):20-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求是网.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EB/OL]. [2022-11-27].http://www.qstheory.cn/yapwen/2020-04/23/c_1125896567.htm.。云南康养旅游产业链为“医疗技术(研发)-产品业态(生产)-产业要素(生产)-康旅市场(销售、消费)”,并配套形成创新链“守正创新-原始创新-组合创新-开放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交织,持续推动云南康养旅游产业迈上南亚和东南亚乃至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高云南康养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1.医疗技术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云南康养旅游的“守正”,就是要守住民族医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比较优势。“创新”首先是民族医药的推陈出新,要与现代医药技术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民族医药的现代化水平。其次是在现代医疗领域推动医疗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现代医疗技术,培育云南新的现代医疗旅游优势,奠定未来康养旅游发展的技术基础。而衡量技术创新最核心的指标是研发支出④KLEINKNECHT A. New Concepts in Innovation Output Measurement[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3:2-3.,目前,云南康养研发经费占比仅为4%,康养研发相对薄弱。未来,应依托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康养科技企业,坚持推动功能医学、运动医学等康养医学科技攻关;运用多学科领域的成果,推动生物医药、芳香资源的基础研发工作和深加工技术创新发展,形成云南具有比较优势的康养科技领域。在此基础上,利用医疗医药技术创新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一批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带建设,推动创新扩散①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the 4th Edition)[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148-149.,将医疗科学技术通过康养旅游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2.产品业态原始创新

目前,我国康养旅游产品供给相对滞后于需求,新兴的康养旅游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不成熟状态。因此,我国康养旅游产品业态方面最缺的是原始创新。云南可通过新产品和新业态保持云南康养旅游领先优势的同时,从理念上、概念范畴上和实践中来定义康养旅游产品业态,引领发展方向。譬如通过云南康养旅游实践定义国际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康养旅游服务中心、城市康养生活圈、医养结合点、康养旅居点等行业独有的新场景、新产品和新业态。此外,在康养旅游标准上,目前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尚不完善,云南应抢先研制康养行业标准体系,形成康养旅游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形成行业话语权。

3.产业要素组合创新

产业创新系统是指产业创新过程中决定性因素的有机整合②BRESCHI S, MALERBA F. 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Technological Regimes, Schumpeterian Dynamics, and Spatial Boundaries[C].Lund:Charles Edquist,1997:130-156.,是产业和创新生态内在、自生性的循环系统。目前,康养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说法不一,有的把其归纳为“医、药、养、健、游”(如河北秦皇岛),有的则把其归纳为“产、学、研、医、美、养”(如江西上饶)。云南在发展康养的过程中总结出“文、游、医、养、体、学、智”康养7 要素,并主张要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的组合创新,科学统筹云南康养旅游产业要素组合和产业空间组合,加强区域协同与多部门协作,促进相关要素产业协同发力,引导创新资源向康养旅游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国际康养旅游产业闭环。

4.康旅市场开放创新

云南康养市场的开发,需要基于国际视野,开放创新。从全球来看,康养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各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领域,如日本温泉、泰国美体、法国庄园、瑞士抗老、美国养老、韩国美容等。云南优势很多,究竟选择哪个优势作为总体品牌来打造,主要看这个优势的包容性和统领性,以及理念性与传播性。为此,笔者认为,未来云南省康养旅游应主推“4E(escape)”(避寒、避暑、避霾、避世)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云南康养旅游独特的卖点,并统领其他优势品牌的发展,形成品牌体系。“4E”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单就我国高温城市居民就有约3 亿人和寒冷城市居民约3 亿人的市场规模③笔者根据相关城市人口数据测算而来。。但这并不意味不重视着其他品牌,而是同时打造全域温泉旅游胜地、全域芳香旅游宝地、全域户外旅游圣地、民族医药旅游高地、养生养老旅游福地、南亚和东南亚医疗旅游首选地等亚品牌,共同支撑“4E”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此外,云南地处南亚和东南亚结合部,面向太平洋印度洋,具有“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优势:对国内而言,民族医药是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但就南亚和东南亚而言,现代医疗技术则更具吸引力。总之,在康养旅游市场上坚持国内外双向开放创新,有利于通过云南构建我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康养旅游双循环新格局。

三、云南康养旅游系统性创新

对于目前云南康养旅游而言,不仅是产业链的创新问题,还需要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即需要全方位、各领域、全覆盖的系统性创新。

首先,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④LAWRENCE P. How to deal with resistance to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4,32(3):49-57.,康养旅游属于融合新业态,存在多头管理问题,亟须在产业组织上协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云南康养旅游在产业行政管理上可实行链长制,以统筹协调“文、游、医、养、体、学、智”不同要素部门,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此外,在特定的战略或市场环境中,某些组织结构形式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有利于产业创新⑤TEECED J. Design Issues for Innovative Firms: Bureaucracy,Incentiv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M]. Oxford: Dynamic Firm, 1999: 134-166.,以康养旅游协会、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为纽带,推动康养旅游行业自治和自律管理。

其次,通过人才创新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康养旅游创意创业阶层,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创业型企业家、专业技术创新型高级专家以及创优型营销家,形成一支既懂康养,又懂旅游、懂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设以康复师、治疗师、社区综合康复人员等序列化的康养旅游人才职业资格评定体系,打通康养旅游职业成长通道。

最后,培育康养旅游创新文化,在全行业乃至社会培养康养旅游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倡导创新行为、维护首创精神和包容创新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总之,云南康养旅游的发展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地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创新、专业、规范、有序发展,营造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实现主客共创、共建、共享和共赢,最终把云南建设成为品牌独特、持续创新、配套完善、服务优良的世界级全域全季康养旅居生活目的地。

(作者系该集团董事长;收稿日期:2022-11-27)

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①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19ZD26)资助。

保继刚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1.007

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旅游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它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有一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比如高中基础教育如何成功转变为大学高等教育而不仅是高中教育的延续?重点可能在于转变中小学12年应试教育训练之后,不善于自主学习的被动学习习惯;而另外一些是旅游教育面临的特殊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大学扩招时期,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为中国提高升学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招生数量处于正常的调整时期却遇上了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加剧了其调整的难度;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相对较年轻,而旅游管理学科更是一个新兴应用学科,现在正在面临的代际转换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可能碰到的问题会更多。本文将主要聚焦于上述3个问题和可能的对策进行讨论。

一、关于学习思维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其中,尤其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

从当前的教育现实看,中国的高考制度是目前中国最公平合理的高考录取的制度设计。但解决了公平问题的同时,中小学12年的应试教育却让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思维方式,即学习是寻找标准答案的“路径依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了当前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的中学教育比美国中学教育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在大学教育上。作为在中国大学从教了30 多年,也到过美国、加拿大不同大学访学过两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对这样的说法不敢苟同。打个比喻,中国足球队在世界上比,少年队比青年队好,青年队比成年队强,为什么到了成年队就不行了?实际上,少年队和青年队也是“应试”训练的结果。

中小学为了应试,改革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学就成了改变的唯一希望。大学对学生的改变,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是重点。先说学分,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总学分要求在150分左右,建议学分控制在140~160 学分之间。中国大学每个学分一般来讲要上18学时的课;而美国大学本科一般是120 个学分毕业,每个学分15 个学时。如果我们以150 个学分计算,每个学分18 学时,共2700 学时;而美国是1800 学时,比我们少900 学时。照理,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更优秀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比较每门课的阅读量和作业量时发现,我们却少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培养好,学生只读教材、背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没有改,这是重要问题之所在。每学期中国大学一般排8门课左右,有的学校更多,而美国大学生一般选4~5门课。大量的课程压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一年级大学生从读书方式上仍然是高中的延续,读的是高中四年级,而不是大学一年级。

笔者曾经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讲授原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旅游地理学》,要求学生从每章书参考文献中选中英文参考文献各1 篇阅读,并写800 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学生必须自己去图书馆系统查文献,学会利用图书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团队作业,这样13 个作业下来,学生基本理解了我们面对的很多事情(工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基本学会了有不懂就去图书馆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说培养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应该培养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中国古人先哲早就讲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大学阶段如何平衡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引申一点讲,大学要从一年级开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合格的高水平的师资是保证。不仅是旅游管理类,其他学科也普遍缺少高水平的教师,旅游管理类又特别突出。因此,以探究型和创新型为特点的大学思维方式的调整和引导,是旅游高等教育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的方面。

二、关于扩招带来的结构调整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催生出来的,可以说是现实需求推动的。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发展入境旅游作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外汇短缺问题的重要抓手,中国入境游客量从1979 年的420 万人次增加到了1985 年的1783 万人次,增幅达324.5%;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9 年的6.96亿元人民币增至1985年的12.5亿美元①国家统计局. 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 [2022-11-21]. http://www.stats.gov.cn/tjsj/tigb/ndtjgb/.。相应地催生了国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1979 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起步;1990 年,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硕士点(现为旅游管理硕士点);2000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为中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单位;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至此,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以及中专4个层次。

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一段时期内中国旅游人才供不应求,客观上促进了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加上1998年开始的中国高校扩招的叠加效应,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就业前景好、投资小、师资要求不高的专业。全国高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自1998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快速增长。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由1998 年的108.4 万人,增长到2017 年的761.5 万人,为1998 年的7 倍①。2011 年,中国高等教育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数量首次超过1000所,至2017年总数达到了1694所,约为1998年(187所)的9 倍;截至2016 年,中国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约为44万,约为1998年(3.17万人)的13.5倍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EB/OL].[2022-11-21].https://data.cnki.net/Yearbook/Single/N2018020049.。

尽管扩招政策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生入学和人才需求问题,但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接踵而来,如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失配、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匮乏、教学质量滑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在近3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旅游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人才需求锐减,不仅使旅游从业者失业率迅速攀升,也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受此影响,高校开始重新审视旅游专业的设置,而家长和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报考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例如2020 年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大幅减少至515 所,与2014 年持平;各层次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985 院校降幅最大,减少了34.49%③2020 年985 院校大幅减招旅游管理类专业[EB/OL]. [2022-11-21]. https://www.sohu.com/a/424366812_190832.④阳光高考.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院校[EB/OL].[2022-11-21].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ksyxPage?specId=73385296.。2018—2020年,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这6所高校的招生数明显减少;四川大学、新疆大学的招生数少量增加;厦门大学和西北大学基本维持不变。

从表面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是高校缩减旅游管理类招生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中国旅游专业人才早在几年前就趋于饱和,而高校从2011 年开始就在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以适应旅游人才空缺逐渐缩小甚至人才过剩的现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出中国旅游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到了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关键时刻。

如何调整,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1)拓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界,将服务业中的一些专业如零售业管理、运动管理等纳入旅游管理的范畴,同时将康养管理等新兴的方向重视起来,一方面进一步进行学科的横向融合,另一方面也拓宽旅游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和范围;(2)深化旅游管理的内涵,同时关注旅游发展的技术转型和支持,投入力量在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国家公园管理、旅游大数据等方面,尽快完成高水平成果和高质量教材。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的特色。

三、关于代际转换

关于旅游研究的代际转换已有很多讨论。依据同期群效应的概念,可以将中国旅游研究者划分为开创代、第一代、中间代和新生代。开创代指1978年前后介入旅游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先辈,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旅游研究专门人才。第一代指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开创代教育的专门人才,他们进入学术领域之初即以旅游学为终身志业,且在其成长过程中完成了中国旅游研究体系的初步构建。中间代是在第一代学者之后1990—1998年间接受旅游学术训练的研究者,其学术实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新生代是“985”工程开始之后,主要是21 世纪之后接受旅游学术训练,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一辈。

四代学者中,开创代学者已经淡出研究一线,第一代学者是当前中国旅游研究和教育的主心骨和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他们初步建立了旅游研究的中国框架,倡导研究规范,并呼吁对研究问题的重视,积极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发展;中间代学者则大多具有现实主义研究取向,其中的优秀学者则秉承前一代的学术追求,在前辈设定的研究框架里努力深化并拓展研究领域;新生代成长于日渐注重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和理论意识的学术氛围里,表现出了更强的研究规范、文献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几代学者之间基于代际差异的学术互动和相互影响,使当前中国旅游研究出现了研究问题转型、学科认知转型、理论认知转型和研究方法转型。

就目前的情况看,转型前景尚不明朗,转型中出现了引领性问题体系的缺失、学科范畴的迷惘和理论观念的分歧等问题。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代学者大部分已经面临退休,一部分已经退休,相当多旅游院系领导正在或已经由中间代和新生代接任。第一代院长(系主任),他们或者得到开创代的支持,或者就是创始院长(系主任)。第一代人数相对较少,他们成长于20 世纪80 年代理想主义时代,有强烈的“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责任心,同时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评职称、申请国家基金或是一些荣誉(帽子)的获得都是水到渠成之事。一个发展良好的院系领导基本上都是做水涨船高的平台搭建者,而不做水落石出的个人英雄;他们深知水涨船高成高原出高峰,水落石出为低地立山头,连结个体的追求与整个学科发展的利益,才能不断提升和超越自己。可以说,中国旅游研究和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与这批人的贡献和奉献是分不开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旅游研究基于代际差异出现的学科认知、研究问题、理论认知和研究方法转型,尽管前景尚不明朗,但是与学术带领者及团队的代际转换相比,后者更加重要。新一代的旅游院系领导,自身处于一个竞争剧烈而内卷的环境之中,既要以一个学术行政领导者的全局眼光来构筑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统一的院系共同体,又要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来实现自身的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和学术共同体高度认可相融合的目标。

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为才有位。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能“活着”;只有不断创新,多出成果与人才,才能有地位而“活好”。代际转型的成功与否,寄希望于中间代和新生代的智慧和责任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期望中国的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日新月异、越来越好。

(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22-11-21)

猜你喜欢

康养公园理念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一见如故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