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红色文化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的实施路径*
2023-02-22梁戈里
梁戈里 武 媚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富有中国特色和革命精神的一系列宏伟成就,以及所形成的相应的意识形态观念。红色文化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弥足宝贵的中国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当中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产生于近代中华民族的危难之时,发展于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
随着5G时代正式开启,媒介手段的快速更新,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推广,文化传播趋向于智能化、计算化、自动化。智媒环境构建了全新的对象逻辑、泛在逻辑和计算逻辑③。遵循智媒传播独有的语境规律,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在内的多元应用,充分利用智媒介的传播模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有助于全面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任何特质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都会产生特定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近代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先进文化,因此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和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红色文化的根源来自于中华文明,又在特定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一,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具典型民族性的文化谱系。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着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侵、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坚持独立自主,体现了极强的民族性特征,培育形成了以“红色”为标志的伟大民族精神,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段红色故事都是对民族历史的记载和体现。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于牺牲奉献的长征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谦虚谨慎、敢于斗争的西柏坡精神,信念坚定、浩然正气的红岩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创新的载人航天精神、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新时代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同舟共济的抗疫精神等,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情操。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卓绝百年来构建起来的红色文化谱系,其精神内核凸显着中华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根源于中华文明土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发出的具有典型民族性的文化谱系。
其二,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结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扛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在红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反对落后迷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特征。在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从十月革命的春风中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抵御外辱、浴血奋战,书写了伟大的红色历史故事。红色文化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尝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闪耀着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和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学说、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中国化体现。
其三,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传统民本思想的近代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民本思想一脉相承,重民、爱民、富民、养民、顺民、安民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来自于民本思想的政治智慧。从春秋战国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西汉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唐太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北宋张载“仁道及人”,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形成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团结教育人民、保护维护人民的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中“民本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人民群众书写了红色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是红色故事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就不可能造就红色文化的土壤。因此红色文化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存在,是中华文明中传统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继承和发扬。
二、现实需要:智媒时代的红色文化创新传播
在新兴技术频繁更迭的当代社会,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给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剧烈震动,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到“全媒体”“融媒体”,再到“智媒体”的转变,改变了文化传播原有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在传播技术、传播媒介,还是在内容生产、传播参与者方面,智媒体呈现出“个性化推荐、互动式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和功能”⑤,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动能。
(一)依托智媒平台创建新型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
智媒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之中。传感器技术、AR/VR技术、直播技术、智能算法、智能识别技术等,搭建了智能计算分析并自动向受众推介信息的平台,通过不断收集受众数据,不断强化着内容推送的个性化,用户黏性强。与传统媒体不同,智媒平台的形态更为多样,表现手段丰富,与受众互动深入,红色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智媒平台的传播特性,以契合智媒传播机制的话语叙事结构创建新型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智媒平台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红色资料整合呈现,以体感操控、视觉展示馆、自动解说、3D电影等形式智能化展示、个性化推送、体验式传播,从传统的实地参观转化为为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线上沉浸式体验,让静止在博物馆、展览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被动挖掘到主动推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更鲜活的面貌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以更深层次的共鸣促进受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二)利用智媒手段转换新型的红色文化传播思维
智媒科技借助5G技术、大数据算法得以实现为用户精确提供所需服务的目的,但同时过度化、同质化、碎片化推送大量信息,又会给受众带来焦虑和压力。冗余信息过多造成信息污染,智能算法精准推送的数据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碎片而非线性的可视化图像传播则容易造成缺乏深度思考、盲从表面现象的“轻知识”现象⑥。“智媒时代的文化传播基于计算逻辑及其方法应用”⑦,因此在智媒的新技术手段支撑下,红色文化传播要把握“计算逻辑”,抓住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关键,站在文化传播公共性的角度去调整战略思维。由于“智媒时代对于文化传播的符号倾向更为强烈”⑧,智媒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思维要更注重生成和挖掘一种具有概括性的文化符号,并形成与之匹配的传播主题、内容、形式等整个符号体系,适当增进娱乐性、趣味性要素,促使红色文化传播更令现代受众更喜闻乐见,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教育功能。
(三)借助智媒环境培育新型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
我们人类传播史上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从语言传播到书写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现在的广泛存在的互动传播,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每一次都改变了人类感知、接触和融入社会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每一次都将人类社会文明带入新境界。智媒体正是互动传播主导的传播形态,受众通过互动在虚拟网络世界相聚,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而聚集形成“新部落”⑨,这种集体情感形成了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又反过来作用于前者。利用智媒的高度交互场景和个性化环境,红色文化要重新构建与之适应的传播生态,即在以趣缘为纽带缔结的合意空间中延伸出“红色部落”,在这个自由交流的合意空间中,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但同时又能传递相同对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因相同的情感而聚集形成“情感社区”,从而通过丰富的自媒体形式转发和分享,形成人人都是传播主体的自觉传播模式,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乃至自动传播的良好生态。
三、实施路径:智媒时代红色文化如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智媒体环境下,高度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智能媒介不断强化着视觉传播和交互特质,印刷媒体线性单向的传播逻辑进一步式微。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传播,传播者和受众身份重叠,人机交互的智能化传播为红色文化提供了多元多维的展示空间和想象空间。智媒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播,要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发挥能量,需要重构一套与智媒载体、智媒平台、智媒环境相适应的传播模式。
运用智媒思维深化红色文化传播内涵,提炼中华文明精髓。借助智能化的媒介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传播思维,强化红色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更深地挖掘和表达红色文化的内涵,提炼展示红色文化中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多元化讲好红色故事。如在红色遗址、红色旅游景点、红色革命文物的开发方面,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视野的文旅产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供全方位感官体验,打包投放到抖音、微博、推特、脸书等国内外网络媒体进行传播,根据受众的点击量和关注度,通过分类算法、聚类算法、情感分析等,为特定受众提供符合其偏好和口味的信息内容,通过“智能分发”强化红色文化的社会认同⑩。将红色故事融入公益广告、文旅产品,在有关的影视、文艺作品中创设红色热点话题,从中实现中华文明价值理念的潜移默化输出、分众化表达、艺术性传播。把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智能化媒介作用下,把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遗址等不同形式的红色资源整合连接起来,矩阵式、融合式、沉浸式推送,让受众通过红色文化对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触动,促进红色文化塑形凝神。
利用智媒载体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主要围绕红色遗物遗迹遗址,以旅游景点、文创产品、文艺演出、文化书籍等方式开展,通过实地参观、品读、感悟,传扬红色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线下传播形式,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成本,尽管能够促进当地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单从传播效能角度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在做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建设、红色文化遗物收集整理,开展红色文化口述历史工作的同时,借助智媒载体,用好现代科技,重点开发创新线上传播渠道。如,运用VR、AR、5G等媒介技术手段,建立红色文化体验中心,以电子化、数字化的载体创设虚拟的场景体验,以游戏产品、实景演出、数字博物馆等为载体多元化讲好红色故事。用“云平台”消弭传播边界,为受众接触和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便捷的渠道,促使红色故事“全息化”直达受众,把蕴含在红色文化当中最民族性、科学性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减少信息损耗,提升传播效能,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触摸及感知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背后深藏的中华文明特质更好地挖掘出来。
依托智媒手段拓宽红色文化传播受众,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红色文化有较强的示范教育功能,传播的受众群体比较局限,一类是红色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及他们的后代,另一类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人群,这两类是当前能够主动接受并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智媒环境下,传播要素和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体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的选择变得异常丰富,自主选择权变得越来越大,以网络为主要阵地的受众范围本身是十分宽广的,智能手机时代以来,社会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几乎绝大部分人群都链接在网络当中。但从当前红色文化网络阵地来看,以典型的“红色文化网”(https://www.hswh.org.cn/)为例,还停留在“文字+图片”的页面浏览模式,点击率不高,受关注程度低。智媒手段为红色文化传播突破当前的受众范围提供了可能性,智媒的大数据技术、个性化服务、信息的精准推送、丰富的表达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受众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形态、实践形态的需要,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艺术,提高了红色故事的发声能力,有助于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圈。智媒与用户的关联更为紧密,用户黏性更强,有利于红色文化的深度、持续传播及受众的稳定。智媒能用大数据手段,对用户情况、传播效果开展监测分析,得到的反馈意见又能为优化调整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富含中华民族特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之下,传播好红色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智媒手段和载体的加持下,红色文化传播得以进一步深化内涵表达、丰富传播形式、扩大受众范围,对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③徐圣龙.智媒时代文化传播中的特质挖掘与符号建构——一个方法论的描述[J].编辑之友.2022(02).
④李宗桂.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J].哲学动态,1992(08).
⑤孙岳兵,张琳.运用“智媒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EB/OL].2020-11-19.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011/202011190803177268.html
⑥泓历.智媒时代公众信息焦虑症候及其价值引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5).
⑦⑧徐圣龙.智媒时代文化传播中的特质挖掘与符号建构——一个方法论的描述[J].编辑之友.2022(02).
⑨[法]米歇尔·马费索利.部落时代: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M].许轶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蒋军营.智媒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