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协同机制探索*

2023-02-22杨艳梅潘宏甲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杨艳梅 潘宏甲

(凯里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和“3.18”会议精神,贵州各大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政改革,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长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先后以歌曲、舞蹈、绘画、志愿服务、知识竞赛及社会实践等形式进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课及校园文化活动月中,大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形式。特别是在长征文化的“三进运动”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五改一融”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的重点。这里的“五改一融”特指各高校在思政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工作要点,包括改思路、改内容、改形式、改方法、改平台和OBE理念在思政课中的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同时也对思政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在文化育人视角下如何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和协同发展是当下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协同主体分析

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课的“五改一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围绕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统筹各个要素、理清各项指标、整合各种资源、协同各方力量[1],在把握学生个性特点、高校发展思路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走协同育人的道路,进而在同根指挥棒下通力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一)教管分离制约系统化育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实践,高校收获一定实效,包括第一课堂的形式多样化发展和第二课堂的内容多元化拓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高校文化育人实效。单单从目标来看,都是围绕立德树人展开,在管理、教学、服务领域形成全域式、立体化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教与学脱节、课堂内外分离等成为教管结合的“梗阻”,集中表现在管理与自我管理欠缺、教育与自我教育剥离、服务与自我服务割裂[2]。进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与日常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出现常态化断裂。如果从方式方法上看,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管理服务,缺乏系统性是主要弱点,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除了强调教育实效,另外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提升高校的教管协同,通过任一课程的教学不同程度上达到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构建协同机制具有可行性

主体协同才能形成全校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思政课“五改一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务者三大社会角色围绕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意识提升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平台达到育人实效,其构建协同机制的可行性表现在文化育人的整合性、主体目标的一致性、育人模式的时代性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育人的整合性,文化育人是管理者、教师、服务者和学生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组成的多边教育活动,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共同促成育人目标的达成,故而文化育人本身是各行为主体资源整合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是主体目标的一致性,高校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中的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务者虽分工不同、任务有异、方式有别,但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甚至包括学生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实际组织者,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方面作用显著;最后是育人模式的时代性,构建文化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思政改革的方向,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育人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三观,做到两个维护。高校在尊重青年文化品格基础上嵌入OBE教育理念,将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长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先后以歌曲、舞蹈、绘画、志愿服务、知识竞赛及社会实践等形式纳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课及校园文化活动月中,进而与青年亚文化相生相容,从而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示范和熏陶作用过程中培育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终生的“四有青年”。

(三)协同机制构建的行为主体

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课的“五改一融”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横向主体和纵向主体。横向主体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群团组织-社会”,这一“五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影响着当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念形成;纵向主体为“学校-思政教师-第二课堂-班级-学生”,这一“五位一体”的教育范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领下完成管理与教育间的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制度与实操的协同。进而实现高校“教-管-服-生”的协同发展。

二、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协同机制构建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因此当下教育教学模式会随着学生个性特点的变化而进一步革新的趋势不会改变,其改革力度只会大刀阔斧、步履只会大步向前。思政课的“五改一融”,是方法,也是成果。换句话说,“五改一融”就是在OBE理念下进行的思政课程系统化的教学再设计,思政教师通过所授科目存在的教学约束条件和可能的备选方案,在文化育人的视角下进行权衡,并通过思路、内容、形式、方法、平台和理念的改变有侧重地追求教学效果和效率最大化,进而提升教育实效。

(一)健全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高校须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进行高位推动以建立长效机制。其中政策对接是重点,制度建设是关键,方案制定是基础。保持政治敏锐性,及时关注和对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利用区位优势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另外则是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学校领导班子需把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校园文化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直接教学资源,要进一步实现高校思政课的“五改一融”,需处理好文化育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在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的同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真正把文化育人落到实处,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把奖惩制度落到实处。

(二)打造卓越工程文化品牌

随着OBE理念的引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运用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主动学习,实现了从灌输到对话、知识到能力、封闭到开放、重教轻学到学主于教、重学轻思到学思结合的重大变化。OBE理念强调五大问题,即为想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成果、为什么要让学生获得、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如何知道学生已经获得、如何保障学生取得的。思政课的“五改一融”也需要搞清楚这五大问题,即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如何看到实效,如何保障学生在“五改一融”中的获得。故而,打造卓越工程文化品牌的核心目标和措施在于以下三点:一是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保障第一课堂;二是通过人文通识课程培养计划,提升目标达成度;三是以校园文化品牌塑造,建设第二课堂。简单来讲就是启动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校训校史育人计划,培养大学生宣讲团、志愿队、讲解员,同时通过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主题团日、理论宣讲、座谈交流、实践活动、文艺晚会、观摩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促进活动的规范化、规律化、规则化,提升思政课堂的多样性、生动性、延展性。

(三)建立目标达成评估体系

目标达成评估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完善了思政课程改革的理制度框架。具体内容囊括课程目标达成度、评教评学、学生满意度调查、集体备课与期末总结、听课制度等。具体细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二是第一课堂,三是第二课堂,四是学生满意度。制度建设更多是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目标和分院年度计划,那么针对思政教师的考核,则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案、听课制度、集体备课与期末总结及课程目标达成度中;第一课堂强调“改”,“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是思政课“五改一融”体系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外所有专业竞赛、素质拓展与文体活动的总和,换句话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别相当于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和个人兴趣、理论灌输和知识内化、理论体系和价值养成。那么第二课堂的目标达成度可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生成来评估;学生满意度来自课堂氛围、知识深度和广度、学生接受度和参与度。这一指标在评教评学中可以体现,也可建立抽样调查制度,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评估学生满意度。

三、思政课“五改一融”协同机制的路径选择

思政课“五改一融”协同机制的路径选择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主体认知、管理体制的革新,也就是说需通过协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环体的关系来实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包括通过人财物多管齐下的管理协同处理好学校和教师的关系,通过“五改一融”多措并举的教育协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网格化动态把握的教管协同处理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4]。

(一)管理协同:人财物多管齐下

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有序运行是管理协同的基础,而管理协同是全员育人的集中表现[5]。高校中的管理包括管理与自我管理,管理诸如制度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自我管理则有学生组织与社团、第二课堂等。那么在思政领域,如何做到管理协同?这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发力。分院和学校作为决策层需进一步强化创新管理,优化管理结构、搭建协同管理平台、健全反馈机制;思政教师作为执行层更多是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内化先进文化、深化“五改一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思政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在思政改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需要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外部因素包括人力、财力和物资配备,内因则是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经过高效、整合的管理与自我管理,形成“学校管理好教师、教师管理好课堂、课堂吸引着学生、学生维护着学校”的良性内循环。

(二)教育协同:五改一融多措并举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完善和创新第一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是思政教师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背景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愈发紧密,比起班级管理、学业成绩、创新创业、心理健康这些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实现教育协同是当前思政教师思考的又一难题:一是专业壁垒下思政要素的提取,二是课堂的严肃性与课外的活跃性的整合,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在教学实践中,两两相互冲突的案例数不胜数。为进一步把思政课的“理论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努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激励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推荐名师大家和先进典型走进思政课堂,更多的是推动思政教师进行“五改一融”,调动思政队伍、整合地区资源全方位解决教育协同的问题。思政教师的重点在于通过改思路、改内容、改形式、改方法、改平台进一步挖掘思政资源和吸引青年学生注意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并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目标达成,从文化育人视角出发促进OBE理念在思政课中的融合发展。

(三)教管协同:网格化动态把握

教管协同是高校全程育人的重要手段[6],通过网格化管理动态把握学情是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实践基础。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是了解学情、掌握学情,接着通过方式方法的转变来启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自知、辅助学生自导、监督学生自控。教管协同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管齐下,利用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进行显性教育,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学术与文体活动进行隐性教育。寓管于教,寓教于管,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环体三者的同向同行。

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协同机制构建需把握高校实际,无论是决策层的制度保障还是执行层的具体措施,都需要高校具备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亮点,其核心在于围绕课程建设挖掘地区文化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高校很难把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真正利用起来成为思政课程改革的亮点。由此可见,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思政课“五改一融”的协同机制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前景可观,操作性较强。思政教师可通过教育观念、主体认知、管理体制的革新来摸清教学改革实践的重点,进而促使高校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打造卓越工程文化品牌、建立目标达成评估体系,以实现管理协同、教育协同和教管协同。在教与学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第二课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