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幼儿园空间设计实践策略研究
2023-02-21祝慧
祝 慧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幼儿园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美观整洁、卫生安全、绿化达标是我们对幼儿园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空间环境,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其在幼儿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经验。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应该具有教育的内涵,学校的每一处教育都应是根据儿童、家长、教师的需要而创设的。笔者从幼儿园空间环境与儿童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空间创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一、幼儿园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
玛丽亚·蒙台梭利说:“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个环境将促进儿童的天赋发展……这应该是所有未来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2]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适宜的空间环境使儿童可以自由地汲取环境中的营养,从自然丰富的材料中获取成长的能量,从而激发内心的潜能,在尝试、碰撞中逐步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兼具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双重作用,为儿童的成长和发育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当今中国,美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完善的人格进而美化人生,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立德树人为美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论述高瞻远瞩、内涵深刻,指明了美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为美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4]人类天生就有对美的向往,但是这种能力是模糊的、朦胧的,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加强学前儿童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帮助儿童学会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让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
幼儿园是儿童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儿童时期的注意力特点以不随意注意为主。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新鲜的、特别的事物会有明显的意识指向性,有着和成人无异的情感体验,但是对情感的表达是完全外放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可以直接产生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感性的教育,透过环境开展的审美活动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提升审美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不同的环境对于儿童性格、个性的成长都具有不可逆的影响,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个性特征通常是一个人的核心特征。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中重要的场所,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二、以儿童审美培养为指归的幼儿园空间设计理念
(一)以儿童立场为中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5]首先,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情趣爱好的不同,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么他们对环境的体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从儿童个体出发,让儿童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儿童有自己观察、了解、认识、感受世界的方式和能力,教师应认识并接受儿童自身的视角。幼儿园空间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让儿童去感受和探索事物的美,通过由内而外的体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以美为基础
什么是美?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西塞罗认为“美是事物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上颜色的悦目”;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朱光潜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等等[6]。可以把这些观点分为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统一论。我们认为,美不是单纯的主观审美主体和客观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完美契合,是审美对象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求,是一种精神的、感情的享受需求。
我们对于美的需要也是多样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自然美是一种最基础的呈现方式,是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美。自然美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工修饰的天然之美,以原始的状态给人以理解和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这种美是沙石上奇妙的纹理,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是耸入云霄的山峰。另一类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形式之美。层层叠叠的梯田、蜿蜒曲折的山路、排列整齐的楼房,这些都是人类创造的实践成果,汇聚着人类的劳动实践,是人化的自然美。自然美注重的是自然物外在的形式,造型、色彩、排列、质地、声音等都是其构成因素。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它是艺术家对原始的、粗糙的、广泛的现实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通过去粗取精、体会感受、提炼升华而创作的作品,是艺术家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的方式,要求将艺术作品的形式体现在作品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之中。因此,在幼儿园空间设计中要求幼儿园环境的各要素以美为基础。
(三)采用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真、善、美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7]。它通过基本的活动,激发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调动生命中的潜能,使人成为更加完美的、有情感的个体。游戏、唱歌、绘画是儿童智慧、道德、审美的自然统一体,也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手段。
审美教育要求我们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方式,使知识与自我之间建立一种生态系统,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将知识、道德、审美相融合并相互碰撞,在融合中成长,培养有思想、爱动手、有自信、爱创造的人才。也就是说,由于知识的连贯性、培养方式的开放性,培养出来的人既有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又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四)采用游戏化的方式
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游戏有这样的解释:“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8]幼儿园空间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系统,无论是空间、时间上还是游戏材料上都存在着系统的有组织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向儿童传达信息及使用方式。适当的环境设置能够帮助儿童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氛围中融入课程。
(五)五育并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每一种教育都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教育是一种人的情感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完善人的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塑造。个体的道德规范的提升需要在一定的外在规则制约下将外在规则内化于个体之中,从主观上接受道德并内化于心、自觉遵守,将道德融入平时的行为准则,这样的提升才是真正有效果的。智育以提升和发展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儿童阶段提升其对图形的感知能力,感受图形的对称、均衡、反复的形式美,在对美的形式的理解中促进个体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发展。这种简洁感、节奏感、韵律感的培养,对科学美的创造起到了启发和引领作用。体育所追求的体格之美、运动之美本身就是美的体现,正确优美的运动姿势能够以最小的损耗获得最好的运动效果,体现运动之美。劳动教育也是增强自身的劳动观念,在此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可以说,人类的审美由劳动产生;也可以说,由于人类的审美需求,劳动成了一种艺术的感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感官得到满足,劳动形式得到升华。
三、以儿童审美为指归的幼儿园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愉快教育原则
美能够带给人愉悦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不单纯来源于审美对象,还来自人与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共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的感官得到满足而乐在其中的时候更能够乐于受教。在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这种愉快的教育方式是审美教育特有的,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育的全过程。要实现愉快教育,首先要求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师的引导再到活动的环节都应具有愉快的特质,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性,要与儿童的生活相关,不应是天马行空地去谈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等大道理。其次,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对儿童主题作品的展示、欣赏,鼓励儿童将生活中的故事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儿童在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中、在对自我的肯定和沉醉中伴随情感发展,实现美的意识自觉,提升审美能力。
2.潜移默化原则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幼儿园环境作为儿童的第三位老师,以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在常规教学之中,渗透在儿童的游戏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儿童进行感染、影响。潜移默化的原则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把美的形式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将美育与园所文化相融合。首先,大部分美学理论的研究,会把美概括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形式美”。我们可以从这些方式着手,让他们在自然美好的空间、在和谐美好的社会、在艺术氛围浓郁的艺术空间、在奥妙无穷的科学领域、在各种材料构成的具有形式美的环境中去自然成长。
3.因材施教原则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同,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差异,那么每个人在审美接受、审美体会及审美取向等方面都会有差异。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幼儿园的空间设计以静态的形式存在,儿童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主动选择。教师在空间设计时应从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使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美的教育,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儿童虽然年龄不大,却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尊重儿童的特点对于塑造完整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4.循序渐进原则
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儿童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儿童对美有着自然的需求,他们天生喜欢涂涂画画,他们用绘画满足自己情感沟通的需要,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放到客体上。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美术作品和儿童作品的共同体验,产生审美愉悦,此时,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儿童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在充分体验中进行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区别于成人,成人的创造是新的想法或者创意,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利用环境中的材料、物体进行体验并将其组合完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感受环境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理解事物的结构特点、运动模式,逐渐提升自身的观察、思考、想象能力。
(二)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
1.传递知识
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幼儿园的知识传递离不开儿童、环境和课程。儿童通过环境成为课程的主人,儿童通过环境去探索学习,儿童在环境之中与同伴互动、共同成长。通过环境的设计,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分享学习的过程和经验,借助环境促进成长。
课程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知识,在讲解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的传达要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幼儿园的受众群体是儿童,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主要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对知识的质疑能力不够,因此知识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讲解的内容要注重系统性。系统知识的传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稳定的受众群体,教师可以充分准备,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育。三是讲解方式应注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特点,找准切入点。口头表达是教师常用的传达知识的方式,讲解时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兴趣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儿童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情感容易被激发。幼儿园空间是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在空间环境中融入审美价值,运用环境熏陶、感染的方式对儿童开展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具有人文特色的园所环境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参与实践
幼儿园空间环境是儿童的环境,应使其成为儿童喜欢的环境。首先,幼儿园空间环境应让儿童有掌控感,让儿童有“主角儿”意识,能够让儿童产生参与感和责任感。我们需要回应儿童的认知节奏,满足儿童的掌控感。其次,幼儿园空间环境应属于所有儿童,应能够接纳所有儿童。幼儿园环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性、挑战性,能够支持儿童的差异化发展,支持所有儿童在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9]。这是审美能力培养实践法的理论依据。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包含教室空间环境设置、园所文化活动和外出实践活动等方式。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儿童对美的亲身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立体地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好方式。自身的亲身实践,必须是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完成了“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最终能形成美的态度。
(三)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的载体
1.课程教学
所谓“载体”,是指能够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10]。笔者认为,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载体是,能够传导和承载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幼儿园空间环境信息及其表现形式。课程教学是幼儿园开展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审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环境要有课程的味道,环境体现出课程教学的痕迹。幼儿园的教学主要以课程形态存在,课堂教学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环境是课程呈现的主要方式,将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布置于教学环境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索行为,是提升审美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根据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语言类课程和艺术课程传达审美知识,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陶冶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层次、有深度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透过知识传达给儿童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儿童能够感受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审美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格教育,确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园所文化
园所文化作为幼儿园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必要的补充。园所文化是老师和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所承载的活动内容和物质形态。园所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发生、变化、发展需要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浸染、融合、升华,将这种形态转化成具有独特园所气息的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对幼儿园的主体形成影响。在幼儿园这个多层次的大系统中,利用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提升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帮助儿童实现全面发展。
3.教师魅力
教师是决定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形象和个人修养对儿童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澜先生也指出:“在当代,如果你的教育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走上讲台!”教师在提升个人修养时可以从内在美、外在美两个方面着手。内在美指教师个人内在素质的美,是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体现。教师的专业知识、个人职业道德和艺术修养都会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散发出来,作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外在美是指仪表美、行为美和语言美。教师在工作中着装要简洁、大方,能够烘托出教师的自然美,同时得当的仪容仪态也是展现教师的丰富知识和扎实学识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丰富的知识通过美的语言表达和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儿童,让儿童感受教师的美,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能够促进儿童去体会、领悟、感受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直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在他们刚刚接触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用美去引导他们,用美的空间去塑造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树立理想、点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健康、自由地走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