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3-02-21李伟静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就业者用工毕业生

李伟静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的过渡性岗位,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1]。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比达16.25%[2]。作为灵活就业的主体,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受到个人、学校、政府和企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的就业选择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情况展开调研,并就影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推动并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灵活就业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内研究方面,粟瑜等(2016)认为面对灵活就业中自治性劳动的新变化,我国应当以保护体系重构为导向,借鉴德国和意大利在立法方面的经验,明确工具化自治性劳动的构成要素,并逐步采取分类配置的倾斜保护措施,以提升对灵活就业者的保护力度[3]。穆怀中等(2016)分析了灵活就业人员家庭预期效用对参保缴费的影响,参保者的风险规避心理、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可预期、地方相关制度政策的差异、延迟退休后的效用损失是制约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家庭预期效用和影响缴费积极性的内在因素[4]。曹洋(2017)对2017 年以前学术界对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学者们针对灵活就业问题进行了基于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不同视角的研究,重点关注灵活就业问题的三个方面:劳动关系认定、用工管理、劳动纠纷[5]。何勤(2018)分析了新经济背景下平台型灵活就业劳动者收入差距和影响因素,认为人力、社会和物质资本、家庭经济情况等内在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和行业差异等外在因素都对其收入差距产生影响[6];此外,他认为对比传统灵活就业,劳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7]。柯丽菲(2020)分析了广西重点群体开展灵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通过积极拓展灵活就业模式提升就业率[8]。丁守海等(2022)认为灵活就业的就业动机、属性、质量以及劳动者权益诉求等方面在新经济的影响下已发生转变,以主动型正规就业为主要形式,以舒缓质量型就业矛盾为目的,应采用相对规范的质量优先的规制原则[9]。

国外研究方面,国际劳工组织于20 世纪70 年代首次引入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根据弗伦肯·科恩(Frenken Koen,2017)的观点,正规就业被视为一种规范性概念,而非正规就业则与正规就业在工作内容和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0]。塞·蒙特罗-莫拉加(Jose M.Montero-Moraga,2020)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提出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就业条件中缺乏劳动法规的保护[11]。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一方面,有关灵活就业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灵活就业模式,微观数据支撑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笔者以“河南灵活就业”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未查到相关文献,我省在灵活就业,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河南省内部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情况展开调研。调查问卷由针对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以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前期访谈结果汇总并形成。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历、个人能力等;二是被调查者对灵活就业现状的评价;三是被调查者对灵活就业的态度及就业政策的需求。

调研共选取了河南省内8所高校中近几年选择灵活就业形式就业的500 名应、往届毕业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收集数据。共回收问卷436份,回收率为87.2%;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79.2%。样本中,男性为186 人,占比46.97%;女性为210人,占比53.03%。

(二)实证分析

1.变量与模型选择

(1)变量选取及赋值

本文从影响灵活就业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出发,参考以往学者对类似问题的研究,充分调研河南省高校灵活就业实际情况,从个人、学校、政府、企业四个角度出发,将学历、职业指导、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社保健全、用工机制六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参考李克特的五点法进行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将对应自变量的每个问题设置五个级别的选项,赋值为1~5分,分数越高表明对该选项的评价、接受程度或了解程度越高。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上述自变量所代表的因素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灵活就业者的满意度产生影响,决定着灵活就业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本质上决定灵活就业的行业发展质量。因此,本文将被调查者参与灵活就业过程中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因变量设计问卷,设置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分别赋值为0和1。

(2)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研究以“灵活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学历、职业指导、用工机制、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社保健全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

在以上方程中,b1、b2、b3为y对应的x1、x2、x3的偏回归系数,ε为残差。其中,x1代表学历,x2代表职业指导,x3代表用工机制,x4代表政策支持,x5代表服务体系,x6代表社保健全。

2.影响因素分析

(1)学历因素的影响

学历的影响程度为0.234,显著性P值为0.056,高于0.05,说明其对灵活就业者的满意度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学历自变量对灵活就业者满意度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很多人常识中认为的受教育程度特别低的人群更容易选择灵活用工有所不同,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正涌入灵活用工阵营,这与《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数据不谋而合,印证了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人才灵活就业,以及人们对灵活用工市场的接受度正发生巨大改变。

(2)职业指导因素的影响

职业指导的得分是0.523,且显著性P 值小于0.05,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学校的灵活就业指导开展情况很大程度影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满意度。随着我国灵活就业的蓬勃发展和大学生灵活就业人数的渐增,高校应当加强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将其纳入高校就业育人体系,设置相应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12]。

(3)政策支持因素的影响

政策支持在回归分析中的得分是0.550,P值显示呈正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培训支持、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并协助高校毕业生参与灵活就业。但经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对于灵活就业政策认知程度不高,这一方面源于高校与政府的宣传不够,但另一方面更多源于灵活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一定脱节现象,适用度不高。

(4)服务体系因素的影响

灵活就业服务体系的得分是1.241,P值显示呈正相关。说明灵活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从业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给予待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服务都还不够完善,这给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5)社保健全因素的影响

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得分是0.821,P值显示呈正相关。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对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满意度影响显著。灵活就业在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灵活就业者自身的保障相对不足也成为许多灵活就业个体所面临的难题。

(6)用工机制因素的影响

灵活用工机制的得分是0.857,P值显示呈正相关。说明企业灵活用工机制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对于灵活就业的接受程度不高究其根本源于当前的企业用工制度以及企业实习制度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不友好。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个人层面

1.改变观念

作为大学生,应当正视灵活就业问题,真正领悟就业的深刻内涵,明确就业工作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劳动及努力付出,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业没有岗位的等级差异,不同的就业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示自身的能力,获得应有的报酬,服务社会,因此,更重要的是就业者自身是否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灵活就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但可以帮助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形成更多新兴行业,更能够帮助产生和发展新的制度和观念,形成一种特有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市场机制。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及较强的接受能力,社会各方及学生自身需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正确看待灵活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增强社会适应性

(1)提升能力。个人能力的强弱影响灵活就业的就业选择层次。作为大学生自身,应当深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积极参加各项职业技能考试,提升职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参与各类就业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2)扩大社交圈。灵活就业选择的范围受社会资本规模的影响。对于灵活就业者而言,其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更多来源于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扩大社交圈,组建并维护社会关系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善于社交,扩大社交规模,锻炼社交能力,拓宽关系网,提升社会适应性,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就业信息,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

(二)学校层面

1.观念更新

当前互联网领域飞速发展,新兴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拓展了对灵活就业内涵的市场界定。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力度和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应当更加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态的多元化特点,尊重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权,从观念上切实接受并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

2.打通信息渠道

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学科专业、整体就业形势以及就业类别等具体情况,就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开展针对性调研,明确现状,了解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具体表现和面临问题,及时调整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支撑。此外,通过信息收集,切实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所选择的灵活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势,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现实指导。同时,可构建校内灵活就业学生分享群,分享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就业资源,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3.加强服务

(1)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与咨询服务。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引领功能,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创业咨询,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做好规划。

(2)提升师生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进一步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丰富宣传方式,普及灵活就业相关知识,提升家长、师生对于灵活就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明确灵活就业深刻内涵,将灵活就业视为可持续的终身就业形态。

(3)多方面给予学生资源支持。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加大对大学生的资源支持,包括技术、场地、资金、平台、培训等。其次,深刻认识灵活就业的独特性,创新就业指导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就业支持力度,帮助灵活就业大学生解决各方面问题,助力其顺利就业。再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初期接续服务,精准满足灵活就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与当地就业促进中心和街道办事处展开合作,精选可靠的劳务挂靠单位,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金缴纳和居住证等手续,确保他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并提升其就业质量的稳定性。

(三)政府层面

1.加强政策支持

(1)构建灵活就业信贷基金。为切实保障灵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当给予灵活就业者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灵活就业小额贷款和专项贷款,积极帮助他们顺利展开就业活动,充分发挥灵活就业的促进就业作用。尤其对于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在资金上更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大学生灵活就业。

(2)制定财政援助政策。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财政援助,包括:积极引导企业招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尤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合同之后,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其一定生活补助,帮助其顺利度过困难期;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对于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其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购买一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一些未就业的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并根据学生工作量合理给付劳动报酬;不断丰富岗位种类,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力度,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能力和积极性。

(3)制定合理税收政策。对于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应当为其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适时给予其便利和政策帮扶,在进行相关手续办理过程中尽量简化流程,避免乱收费和乱收税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政府应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和就业培训服务,切实引导帮助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并及时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执行到位。

2.推进立法制度建设

(1)给予法律层面的认可。政府一方面应当充分了解灵活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劳动关系、就业合同、就业政策等多个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角度切实保护灵活就业者的权益,杜绝劳动纠纷;另一方面,要加大灵活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灵活就业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解,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修订现行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加快对当前法律法规的修订,进一步修正现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条例,结合灵活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改变传统的劳动关系思维,搭建起一套劳动标准多元化运行的创新体系,以及时应对当今动态多变的灵活劳动关系。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切实保障灵活就业者的自身利益。

(3)灵活价格指导。考虑到高校毕业生在从事灵活就业职位时对薪酬支付问题的关注,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具灵活性的价格指导机制。改变原有工资薪酬结算周期,增加更小单位的薪酬计算标准,如按件、小时或按天结算等。进一步加强对从事社会服务行业的灵活就业者的工资指导机制,使灵活就业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定价情况,把握行业市场变化。

3.健全社会保障

持续修订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将所有灵活就业的个体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灵活就业者的工作特性,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进传统仅以用人单位为主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形式,引入以灵活就业者个人为主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新型社会保障机制,并合理调整缴纳额度,改进支付方式,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积极应对当下新的就业模式,充分发挥灵活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上的积极作用。

(四)企业层面

1.改进企业用工制度

改进企业用工制度,变传统用工模式为混合用工模式,用工范围包括劳务派遣、非全日制、兼职、实习生等,这种用工模式能够使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支持。此外,企业采用混合用工模式,也能够吸纳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

2.改进企业实习制度

加强校企合作,改变原有大学生短期实习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大学生实习机制,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在此过程中,不仅大学生群体可以前往企业实习、高校教师可以前往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高校举办讲座,实现知识互融互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衔接。此外,做好大学生实习补贴和奖励工作,鼓励大学生自愿加入企业实习。企业应当及时向高校反馈学生实习情况,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以便更好地深入合作。

猜你喜欢

就业者用工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最“叛逆”的毕业生
城镇化进程中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难点探究——基于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生命表的分析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