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一个分析框架

2023-02-21袁泰喆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要素效应数字

袁泰喆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巩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要求,而且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CT 技术普及应用为基础,是将数据和信息作为关键经济要素融入生产、流通、消费和创新等环节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数字经济有利于破除农村区域发展的时空局限和资源瓶颈,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快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近年来学术领域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廓清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并根据微观、中观、空间、宏观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探究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是以振兴乡村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为主线,链接城乡和其他产业,以产业融合为主要途径,以绿色、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导向,通过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机械化和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乡村产业的发展升级、集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进程。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特征

1.农业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内容

农业是乡村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当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聚焦农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链路拓展,充分聚合资源要素,激活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动能。农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农业单一功能的限制,通过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链群化等措施,实现乡村产业向多元价值的多功能“大农业”转型。

2.技术应用是产业升级融合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发展动能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背景下,农业产业亟须摆脱对传统生产要素的单一性依赖,通过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产业链路上下游衔接和价值创造能力,将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作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3.人力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持续转移可能造成农村“空心化”的窘境。要注重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加快提升农村居民劳动、就业和创业所需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使其适应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改善就业质量,引导人口由城市单向流动转变为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把人力资源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重要支撑。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

数字经济产出的海量信息与数据要素,蕴含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增长潜能,能够对要素配置、供需匹配、产业融合与价值创造产生巨大影响,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基于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已有文献研究,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产业)、空间、宏观四个维度,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梳理如下。

(一)微观层面

微观视域下,随着数字技术、数字化平台在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准备、种植加工和产品销售各场景的渗透与应用,数字技术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效应已经显现[1],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型进程产生正向激励,最终实现产出增加、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

1.动态供求均衡实现

农业生产者能够利用农业大数据信息、农资农产品购销等平台的数据信息,显著缓解自身由于时空局限造成的信息劣势,更好地回答“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和“生产多少”的问题,进而在生产经营规划、生产资料配置、技术落地应用和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进行合理的经济决策,有效降低生产边际成本、物资流通成本、产品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强化了农业生产韧性与适应性。对于消费者,在获得低搜寻成本带来的消费者盈余基础上,其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和产品评价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能够进行良性互动与正向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农业产品实现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市场需求信息和价格信号充分释放,海量供求信息汇聚形成的大数据成为农业产品供求结合和精准匹配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产出预测机制得以建立,推动农产品市场实现动态供求均衡。以数字技术作为底层支撑并持续迭代的涉农电商平台经济,不仅是农业产品的在线交易市场,更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核心场景。数字经济成为乡村产业产销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

2.生产可能边界拓展

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土地和资金生产要素的投入,是高边际成本和低边际报酬的经济活动。由于资源禀赋局限和要素分布不均,乡村产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局面。数据作为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高传播性和低边际成本的经济资源,被我国明确列为生产要素之一。涉农经营主体将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应用纳入生产过程,可对已有生产函数重构[2],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传统生产要素稀缺性对最终产出的制约,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得以拓展,带来最终产品与服务产出增加和范围拓展。例如,在传统种植领域,以农业大数据构建、计算和决策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在育种选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控等场景具有极大应用潜力;农机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农田作物与自然环境数据,进而实现对农业种植全过程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劳动替代,而且还能作为农业生产者的部分“大脑”,为农作物的播种、栽培、收割提供精准建议,既实现物料投入的节约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又促进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工业物联网和VR等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乡村二、三产业亦有广泛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径,并为乡村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外在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中观层面

凭借数字技术的高创新性和强渗透性,数字产业化的范围迅速超出狭义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传导发挥重塑效应、扩散效应和耦合效应,改变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为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动能倍增”。

1.产业模式重塑再造

数字技术必然对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替代式竞争成为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一部分正在低效向消费者提供价值的产业不得不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发展动力变革,驱使传统产业的价值链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一方面,乡村产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品附加值低的共性问题,行业业态、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可能受到数字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及其引致创新的活动,能够为乡村产业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以及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化“数字红利”为“数字激励”,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举措。数字经济时代,虚拟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依托更加广阔和开放的数字生态体系,电商直播、订单农业、共享农场、冷柜自提、康养一体、红色文旅、沉浸式游览等行业产业方兴未艾,为进一步行业细分和差异化竞争提供更大可能,异质性的产品服务供给与“长尾效应”,向乡村产业比较优势塑造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产业链路融合拓展

直观意义上,数字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主体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网络技术和产品服务供给,使其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实质内涵上,通过网络媒介传输的数据资源具有高传输性和易复制性,数据要素在产业主体间流动和共享,带来更高水平的分工协同和产业联动,缓解要素供求矛盾[3]。纵向视角观察,数字信息技术和现代产业运营模式的导入,推动了农业链路上下游产业的深度耦合,产业形态由单项产品的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增值增收转变,产业链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不断延伸拓展,进而加快农业供给结构优化与价值链重构。横向视角看,数字经济促进资源跨界配置,传统意义的行业发展边界日益模糊,叠加不同产业间双向反馈效能,以产销结合、产业融合、跨界联合为特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正在快速形成[4]。在数字技术应用和产业融合的合力驱动下,乡村产业的市场供给从单一性的原料转变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显著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可承载性与多功能性。

(三)空间层面

信息和数据的高复制性与去中心化的特征,削弱了地缘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阻隔作用,有利于充分激活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城市、乡村间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从而对传统空间经济学领域的“中心—外围”模式重构。

1.经济中心的辐射效应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基建和信息网络成为要素传播的良好媒介,要素资源交换的频率和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逐步建立起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良性交互的联系。在数字经济带来的双向辐射效应下,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信息加快流入乡村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资源不足的瓶颈得以缓解,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性降低,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规避传统空间意义上经济中心区域的极化效应,通过更为密切的城乡经济活动,以及非经济要素的传播扩散,巩固中心城市至城乡直至乡村基层更为紧密的经济活动纽带,促使传统经济发展的点辐射或线辐射加快转化为面辐射效应。以不断深化的城乡经济关系为纽带,在空间意义上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变,对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为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平衡发展带来动能。

2.县域经济的中介效应

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数字经济具有相似的历史演进趋势。县城是人口城镇化和城乡市场链接的关键节点,受益于乡村人口的向上迁移和资源要素的向下扩散渗透,其在空间单元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数字经济能够改善资源错配程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县域经济在“数字红利”下,能够实现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经济承载能力的增长,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比例,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接入能力显著增强,进而实现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作为连通工农、衔接城乡关键环节的县域经济充分发展,可实现经济要素更低成本集聚和更高效率流动,激发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市场的关键枢纽,通过发挥生产要素融通和产业分工协调的功能,在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

(四)宏观层面

数字技术扩散所引发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对传统要素产生替代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宏观视阈下成为乡村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以大规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农村区域的数字接入能力显著改善,农业产业的信息壁垒逐步破除,农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带来产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数字衍生技术持续改进和激发创新的特点,成为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数字渠道又是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实证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5]。信息技术外溢为提高农业产业土地利用率、资本收益率提供新的可能,强化乡村地区自身对于经济资源的获取和接入能力,更有助于乡村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2.乡村数字人力资本积累

伴随“数字乡村”建设、数字教育平台落地和在线学习形式的普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快速从概念转变为现实,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和经营创业能力得以增强,非农就业机会也随之提高。“数字红利”将带来农村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得以改善。乡村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时代快速积累,劳动力素质提高能够冲抵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不利影响,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储备与知识技能储备。此外,数据传递节奏加快和信息交互频率增加,叠加信息平台的网络效应与学习效应,农村居民技能和素养的累积有机会转化为智力资本价值,凝聚价值观念,推动人文环境改善和乡村有效治理实现。数字经济带来的人力资本效应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内生动力。

三、结论与启示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具有强创新性、高渗透性、正外部性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数字经济在不同层面,通过知识信息的溢出效应、数字应用的普惠效应、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产业协同的耦合效应、区域发展的辐射效应,有效破除乡村区域发展面临的空间局限与资源约束,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应当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人才培养为抓手,强化数据信息交互流通和数字技术传播应用,加快对乡村区域进行“数字反哺”,弥合城乡区域发展鸿沟,从而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要素效应数字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答数字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数字看G20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