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墓志所见隋唐经籍著录辑考
2023-02-20周祥
周 祥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400715)
隋唐墓志保存了相当数量有关文人著述的资料,可资订补《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两唐《志》)三志之缺载,程章灿(1996)《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1]一文问世后,学界张固也(1996)[2]、陈尚君(1998)[3]、潘明福(2006)[4]、韩震军(2008)[5]、牛广红(2011)[6]、黄清发(2012)[7]、刘本才(2013)[8]、霍志军(2014)[9]、李建华(2018)[10]诸位学者递有增补,渐成规模。
近年来又有新的墓志材料陆续发表,本文以《中原文物》《江汉考古》《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文博》等期刊以及《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洛阳新获墓志续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等为选取对象,采前代著述之未逮,补时贤辑录之所遗,辑考隋唐人经籍40种。为清眉目,每条均标注出处以便核查,文章大致按照作者出生先后排序,考辨胪列如次,祈请方家指正。
1.李元操 撰《文集》二十卷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收《李节墓志》,志云:“君讳节,字行满,□郡平棘人也……曾祖孝贞,字元操,北齐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聘陈使。隋金州刺史、武安县开国子。文集廿卷,隋史有传。”[11]
按,李孝贞(?—575左右)史书有传,《隋书·李孝贞传》:“李孝贞,字元操,赵郡柏人人也……开皇初,拜冯翊太守,为犯庙讳,于是称字(即改称李元操)……所著文集二十卷,行于世。”[12]《李元操文集》隋《志》不见著录。两唐《志》皆著录为“《李元操集》二十二卷”[13]。两《唐书》晚出,卷数当以墓志和《隋书》本传为确。
2.皇甫绪 撰《文集》十卷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收《皇甫绪墓志》,志云:“府君畋·百氏,耕耨六经,谈丛理窟,时无与让。有文集十卷,未及钤品,遇乱亡失。”[14]
按,皇甫绪(566—618),字伯绪,安定朝那人,起家毛州行参军,大业元年(605)任许州司法,大业七年(611)任枹罕郡主簿,隋义宁二年(618)卒,享年五十有二。所撰文集,隋《志》及两唐《志》皆未著录。
3.徐德 撰《文集》十五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徐德墓志》,志云:“公讳德,字孝德,高平人也……丘壑琴书,盖生平之好也。笃志于学,孜孜不倦。凡所撰述,且数万言。公不以才艺高人,不以声名留己。所制文笔,多不存记。今余篇集,十有五卷。斯可谓存道立言,殁而不朽者也。”[15]
按,徐德(597—657),字孝德,高平人。据志文,徐氏历任谒者台奉信员外郎、巴西尉、伊阙丞、太子右卫长史、将作监丞、尚书礼部员外郎、骑都尉、承议郎、复任礼部员外郎、尚书水部郎中、使持节沂州诸军事、沂州刺史、使持节果州诸军事、果州刺史。卒于显庆二年(657),享年六十有一。徐德史书无传,《旧唐书·徐齐聃传》略有涉及:“父孝德,以女(徐惠)为才人,官至果州刺史。”[16]《旧唐书·徐氏(惠)传》:“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17]两唐《志》均载“《徐孝德集》十卷”[18],今从墓志。
4.朱延度 预修《括地志》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载《朱延度墓志》,志云:“预修《括地志》,以君损益尤多,超加四阶,并赐绢帛。”[19]
按,朱延度(605—657),字开士,吴郡钱唐人。两唐《书》无传。其曾祖朱异为萧梁大臣,《梁书·朱异传》云:“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20]朱延度科举中试,担任魏王府典签。后历任法曹参军、雍州司功参军、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守仓部郎中兼仓部郎中。显庆二年(657)卒,享年五十有二。据志文,朱延度参修《括地志》,在增删编纂方面“损益尤多”,《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撰。”[21]《新唐书·魏王泰传》记载:“凡五百五十篇,历四期成。”[22]新旧《唐书》均未涉及朱氏预修《括地志》之事,可据墓志补苴。
5.窦德远 撰《大乘论》十余篇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窦知节墓志》,志云:“父德远,自成童尚道,隐廿余载。虚牝之教,入于道微;冥应之理,极乎释妙。常著《大乘论》十余篇,传于族。”[23]
按,窦知节(610左右—?),扶风平陵人,唐朝著名外戚大族窦氏的后代,其父窦德远,两唐《书》无传,尚道隐世二十多年,著《大乘论》十余篇。两唐《志》均未载。
6.柴朗 撰《〈庄子〉训解》《〈易〉训解》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柴朗及夫人杨氏墓志》,志云:“尤好《庄》《易》,为之训解。综妙核微,理畅幽秘。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大而不摦,细而不失,存象寓言之能事毕矣。”[24]
按,柴朗(611—672),字昭彻,平阳临汾人,两唐《书》无传。据墓志载:“八岁诵《易》,十二能属文。”探赜索隐,出庄入老,虽经官员举荐入仕,但“辞疾不起,弃绝人事,独善虚淡”。咸亨三年(673)卒,享年六十有二。作《〈庄子〉训解》《〈易〉训解》两种,两唐《志》不见著录。
7.徐齐聃 撰《文集》卅卷、《经典至言》二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徐齐聃墓志》,志云:“今编次遗失之余,成集卅卷,及所撰《经典至言》二卷。”[25]
按,徐齐聃(?-673),字希道,高平人。两唐《书》有传[26]。史志比勘,则其生平可资详考,家世文学,因姊(徐惠)为太宗贤妃,“年十余,太宗闻而召赋诗。受诏辄成,特蒙赏叹,因赐金装刀子一具”[27],年十四为弘文馆学生。弱冠及第,贞观廿一年(647)授曹王府参军。永徽初,敕授右虞候率府兵曹参军事,寻转左千牛府兵曹参军。显庆初,转潞王府文学。历任陕州桃林县令、雍州云阳县令、西台舍人、丹州司马、蕲州司马等,咸亨四年(673)卒。所撰《经典至言》二卷,两唐《志》均未载。据史书、墓志等材料,徐孝德著文集十五卷、子徐齐聃撰《经典至言》二卷,再到孙徐坚修撰国史(1)《旧唐书·徐坚传》记载:“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旧唐书》卷一〇二,第3176页)张九龄撰《徐坚神道碑》云:“时先府君为沛王侍读,公之岐嶷,声振平台,王闻而延佇,与之谈议,授简能赋,所博奕为贤,门客府寮深所厌服。”张九龄:《曲江集》卷一九《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铭》,丛书集成续编本,第122册,第674页。此文又见《全唐文》卷二九一,文字略异。,曾孙徐峤撰《〈易〉广义》卅卷、《类二戴礼》百篇等来看(2)王金文《唐代徐峤墓志》“撰《〈易〉广义》卅卷,《类二戴礼》百篇,《文集》卅卷。”见《中原文物》2013年第4 期 106-109页。,徐氏家族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学传统。
8.司马慎微 孙女司马氏辑 《司马慎微遗文》五卷,司马慎微夫人李氏 《文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载《唐代司马慎微墓志考》中,志云:“表奏笺记,咸公之所述,以勋授上柱国……呜呼哀哉,公迹辞文囿名着武功所制词赋,十不收一……嗣维一女,学综古今,才逾谢蔡。适河东柳氏,捃拾公遗文,勒成五卷。夫人陇西李氏……曹大家之词赋,誉重寰中;卫恭姜之志节,名流海内。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勅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宸极一十五年,墨敕制词,多夫人所作。”[28]
按,司马慎微(632—680),字慎微,河内温人,出身当地名门望族司马家族,两唐《书》无传。据墓志,司马慎微淹通经史,学优则仕,尝擢甲科,历襄州襄阳县尉、梓州通泉县尉、管记,以勋授上柱国,随李谨行东征高丽,任管记,负责表奏笺记。司马慎微所撰词赋词坛多失收,而其孙女“学综古今,才逾蔡(文姬)谢(道韫)”,适河东柳氏,搜集祖父遗文,编为五卷,可补史志之遗。司马慎微夫人李氏,“曹大家之词赋,誉重寰中”,才高八斗,文采斐然,武后临朝,“求诸女史”,李氏得以进入朝内,“墨敕制词,多夫人所作”,武则天称帝十五年,颁发的诏书多为李氏所写,史志亦未载。
9.卢朓 撰《文集》十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卢朓墓志》,志云:“君讳朓,字月旦,范阳人也……六经之义,皆性术也。弱冠进士擢第,应制拔萃甲科……文集十卷,行于代。”[29]
按,卢朓(675—733),字月旦,范阳人。二十岁左右进士及第,中拔萃甲科,历官左金吾卫骑曹、河南尉、开封令、拜祁县令、秘书郎、加朝散大夫、邓州司马,加朝请大夫、上柱国、饶阳司马。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卒,享年五十有九。两唐《书》无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卢朓为卢晀,今从墓志。所撰《文集》十卷,两唐《志》均未载。
另外,《全唐文补遗》收《卢士珩墓志》,志云:“唐故朝散大夫,深州司马府君讳朓,公之大父也。天纵高文,为世师表。《龙门篇》之什,人到于今称之。”[30]《全唐文补遗》收《卢处约墓志》:“曾祖朓,年十七,擢进士上第。著《龙门篇》,播于洛中。”[31]卢朓诗歌《龙门篇》,两唐《志》均未著录,今佚。
10.裴光庭 撰《摇山往则》一卷、《维城前轨》一卷、《续春秋》六十卷、《汾阴后土祠碑》、《诗》一篇、《文集》十卷
《故宫博物院院刊》收《唐裴光庭墓志与武氏墓志研究》:“又撰《摇山往则》《维城前轨》两卷,采摭经史,导扬训诫,其词正,其旨深……又著《续春秋》,上自获麟,迄于隋季,经之褒贬,上禀圣谟;传所敷畅,勒成彝典。下及西晋而公薨,今所传者六十卷,藏于东馆。上又命公撰《汾阴后土祠碑》文,雅裁典则,为当朝所重。公之还旧乡也,赋诗一篇,兴幽而词严,忧深而思远……有集十卷,兴属高妙,非凡情所及。公亦不以示非其人,故代之传文什,不得而见也。”[32]
按,裴光庭(676—733),《新唐书·艺文志》载《格后长行敕》六卷,为经其修订后颁于天下的国家法律文书,所载《唐开元格令科要》一卷,今亦不存。《全唐文》卷二九九收遗文11篇,多是宰辅任上论国事的作品。《唐文拾遗》卷一八收其文一篇。他文未录。
11.李道坚 撰《文集》数十卷,注释《史记》《汉书》
《考古与文物》收《唐嗣鲁王李道坚墓志铭释读》:“志耽坟籍,性尚清虚,学不为人,善匪求誉。凡著文笔,成数十卷,其纂《史》《汉》,为一家言,不朽之迹也如彼。”[33]
按,李道坚(685—738),唐高祖李渊的曾孙,其祖父为唐高祖的第十九子鲁王李灵夔,其父为范阳郡王李蔼,均有传见于《旧唐书》卷六四与《新唐书》卷七九。李道坚曾著书众多,并曾对《史记》《汉书》进行过注释。
12.常无名 撰《开元注记》三十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常衮撰《常无名墓志》,志云:“撰《开元注记》三十卷,藏在太史。”[34]
按,常无名(688—743),字无名,河内温人。二十岁左右进士及第,历任益州新都尉、鄠县尉、万年尉、潞州上党令、起居舍人、屯田员外郎,后任职礼部。天宝二年(743)卒,享年五十六。两唐《书》无传。《开元注记》三十卷,两唐《志》未载。
13.萧谅 撰《老子注》两卷
《中原文物》2016年3期载《洛阳出土唐书家萧谅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志云:“从政之暇,注《老子》两卷,不尚浮词,务存道意,开后学之未悟,契前圣之先觉。至于文章末艺,翰墨小能,咸擅当世之名,而避过人之誉。”[35]
按,萧谅(690—747),字子信,相州邺人。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属晋宋以来高门望族。先任濮阳主簿,后任开封、蓝田、长安三县主簿或县尉,再任朔方管记、节度判官,入京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礼部郎中、鸿胪少卿、御史中丞、京畿采访处置使等,出为陕郡、临汝二太守,累加中大夫。天宝六载(747)卒,享年五十有八。萧谅其人两唐《书》无传,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于萧谅史料颇多钩沉。《唐文拾遗》仅收其作《员外官不许知事奏》,乃从《唐会要》卷六七中辑出[36]。萧谅注《老子》两卷,两唐《志》均未载,可予补苴。
14.冯中庸 撰《政录》十卷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收《冯中庸墓志》,志云:“上《政录》十卷,帝览而嘉之,敕集贤院试以文策。”[37]
按,冯中庸(694—738),字温,河南颍阳人,年十五预乡贡进士,不第。年十九应制及第,先后授郑州荥阳县尉,同州朝邑县尉、河南尉、抚州南丰县尉。开元廿六年(738)卒,享年四十有四。撰《政录》十卷,封演《封氏闻见录·制科》:“冯中庸上《政事录》十卷。”[38]《旧唐书·经籍志》未载。《新唐书·艺文志》:“冯中庸,《政录》十卷开元十九年上,授汜水尉。”[39]史、志正可相互比勘。
15.宋琇 撰《道训》十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宋琇墓志》,志云:“尝著《道训》十卷以见志,由是遐迩聆声,莫不钦尚矣。”[40]
按,宋琇(713—740),字秀,世为西河望族,后因官迁于河南。宋琇二十三岁举孝廉,然而“长材未用,短运俄及”,卒于开元廿八年(740),享年二十有八,两唐《书》无传。著《道训》十卷,两唐《志》均未著录。
16.苏冕 撰《会要》四十卷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苏冕墓志》,志云:“公姓苏氏,讳建初,字子敬,世为武功人……烈考冕,京兆府士曹参军,怀道积学,不偶于时,著《会要》卌卷,行于天下。”[41]
按,志主苏建初,其父苏冕(734—805),《旧唐书》卷一八九载:“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十卷,行于时。”[42]与墓志所载相符。《会要》开创史书编写体例之新,对后世影响甚巨,代有沿习,尤其是宋代,秘书省下设会要所专掌修撰会要等事项,以省官任其事。元、明两代则重视会典类型书籍的编撰,至清代会要体才重新出现,有姚彦渠撰《春秋会要》、孙楷撰《秦会要》等。《会要》《旧唐书·经籍志》未载,《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苏冕《会要》四十卷。”[43]史、志正可相互发明。
17.韦渠牟 撰《文集》三十卷,著《庄子会释》《老子金刚经释文》《孝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修《贞元新集开元后礼》
《文博》2012年第4期载《唐韦渠牟墓志释证》中,志云:“上以为能,拜秘书郎,寻献诗七百字,极其文采……敏于歌诗,缛采绮合,大凡文集三十卷,撰《庄子会释》《老子金刚经释文》《孝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共十余万言,又奏修《贞元新集开元后礼》,诏下有司,今行于代。”[44]
按,韦渠牟(749—801),字符均,京兆杜陵人,唐德宗幸臣,《旧唐书》卷一三五、《新唐书》卷一六七皆有传。韦渠牟出身官宦书香世家,祖父辈“皆以文学论著为贤卿大夫”,据志,其“年十二,善赋诗属书”,“未弱冠,博极今古”,贞元二年(786),拜校书郎,任左武卫骑曹掾,迁四门博士,历任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太常卿。贞元十七年(801)卒,享年五十有三。有《文集》三十卷、撰《庄子会释》《老子金刚经释文》《孝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等,修《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共六种,《旧唐书》经籍志未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渠牟诗集》十卷”[45]和“《贞元新集开元后礼》二十卷”[46],余未载。《全唐诗》录存《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等诗二十一首,其中十九首为《步虚词》。《全唐文》存其《商山四皓画图赞》。
18.刘伯刍 翻译《大乘本生心地经》,撰《文集》十三卷、《后集》十二卷、《画赞》六章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刘伯刍墓志》,志云:“所著文二百廿三篇,编成十三卷”,“明年,有西国竺干僧奉敕翻译《大乘本生心地经》十卷,诏公详润其文,御制序引”,又“其所述作,必本《春秋》褒贬之旨。尤善楷、隶及八分诸书,凡搢绅名流,有愿叙先德而刊琬琰者,皆不远千里,赴愬于公,以咨文翰之饰。得其请者,为时荣观。著《后集》十二卷。夫人广平县君陇西李氏,太宗文皇帝之裔孙,汝州别驾之萼之季女。明而恕,柔而不随,奉养顺承,孝感天地,言不病物,煦如春阳。公常著《画赞》六章,以纪淑德”[47]。
按,刘伯刍(756—817),字素芝,广平人。两唐《书》有传,然记事较为简略。结合墓志和史传,其父刘迺,官至兵部侍郎。刘伯刍出身上层仕族,自叙“六岁识字,十岁耽书”;爱好读书,“殆踰万卷”;擅长作文,“好属辞而不敢苟,短章小述,必稽义正”。选拔丙科,历官内供奉、主客员外郎、虔州司户参军、信州司马、金州长史、国子博士、考功员外郎,后任郎中、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加朝散大夫,加朝议大夫,虢州刺史、尚书刑部侍郎、吏部选事,锡金印紫绶,元和十二年(817)卒,享年六十有一。《旧唐书·归登传》《旧唐书·孟简传》等都曾记载刘伯刍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前者记“与孟简、刘伯刍、萧俛受诏同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48],后者列传一百二十三“六年,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最擅其理”[49]。与志文刘伯刍“详润其文”的记载略有出入。
韩愈曾序其《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伯刍)三堂新题二十一咏》[50],流行京师,文土争和之。刘氏著作《旧唐书·经籍志》无载,《新唐书·艺文志》载《刘伯刍集》三十卷,据墓志,三十当为十三之误。另据《新唐书·艺文志》,刘伯刍曾与权德舆集《元和格敕》三十卷。刘伯刍亦擅书画,志载《画赞》六章。《宝刻类编》卷五载张躬撰、刘伯刍八分书《唐赠司空于琼碑》,惜仅存目。《书史会要》卷五亦记有刘伯刍,可证墓志所言非虚。《大乘本生心地经》、《后集》十二卷和《画赞》六章三种,两唐《志》均未著录。
19.温邈 撰《周官参略》六篇
《江汉考古》2014年第5期载《唐温邈墓志铭考释》中,志云:“从师授六经,览百氏史,钻研涉猎,俾夜如昼……博达有智略,于经精易、传、三礼,于史熟司马迁、班固书,涩文难义,剖析无滞……夫尝著《周官参略》六篇,序天地四时,述作之能,侔于古人。”[51]
按,温邈(762—827),字顺之,太原人,涉猎广泛,精于经史,号为鸿儒。外五代祖为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英国公李责力。朝廷曾“拜左补阙,敕河南尹”,温邈皆“稽首辞疾,竟不屈志”, 终身隐居不仕。史书仅《新唐书·温造传》稍有提及,且极简,“邈,长庆、大和中,累以拾遗、补阙召,不应”[52],今据墓志可知其生平,墓志撰写人为宰相李珏。温邈所著《周官参略》六篇,两唐《志》未载,今已散佚。
20.于汝锡 撰《文集》(赋百篇、诗千首)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于汝锡墓志》,志云:“季父少知名,尤工诗赋,赋累百,诗至千首。京师人喜仿有司意,每岁采时事声称,私第贡士名,以季父为唱,十八九焉。季父高简夷淡,脱略时势,洞然无所蓄。尝治城外小墅,与子弟讲磨议论,或时引水移竹,啸歌终日,尽忘其所趋。秋至,及期方来,不第辄复去,未尝以得失动于色,士流乐推之。”[53]
按,于汝锡(790—847),字符福,身世坎坷,“数岁而孤,长育诸父间”,然诸父“皆亲授经旨,雕琢章句”,开成四年(836)及第,历任秘省校书、协律郎。大中元年(847)卒,享年五十有七。两唐《书》无传。中唐诗人王建,与于汝锡交好,世传《同于汝锡赏白牡丹》《同于汝锡游降圣观》《酬于汝锡晓雪见寄》三首。[54]于汝锡所撰诗赋,两唐《志》未载。
21.王逢 撰《文集》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王逢墓志》,志云:“前后所著文章,存诸缃帙,尽以讽化之本,往往置于丞相家。”[55]
按,王逢(794—854),字大略,世为琅琊人,幼从师,历任袁王府参军、右武卫胄曹、左武卫仓曹、为好畤、云阳二尉,越州剡县令、恭陵台令。大中八年(854),享年五十有七。两唐《书》有王逢传,揆以生平,非此王逢。《王逢文集》,两唐《志》未载。
22.崔文龟 撰《文集》(古文七十首、赋十首、歌诗八百二十首、书启文志杂述共五十三首、《玄居志》十八篇、拟诗人之讽十篇)
《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收《崔文龟墓志》,志云: “前十一月时,赋咏题诗云:惆怅春烟暮,流波亦暗随……因而读浮图书,雅得其奥。每自咏曰:莲花虽在水,元不湿莲花。但使存真性,何须厌俗家。旨哉斯言,可以味于人矣。君生平所为古文七十首,赋十首,歌诗八百二十首,书启文志杂述共五十三首。又作《玄居志》十八篇,拟诗人之讽十篇,尚未绝笔。”[56]
按,崔文龟(832—858),字昌九,博陵崔氏大族,大中十年(856)始举进士,大中十二年(858)卒,享年二十有七。崔氏早逝而身世淹没,墓志的出土还原了一位“不第不宦,不后不婚”的年轻诗人形象。墓志中他的诗篇、诗句、著作等,《全唐文》等未收,两唐《志》亦未及。
以上辑考隋唐图书著录40种,见于两唐书《经籍》《艺文》者计8种,其中2种相同,6种相异。
而更多未见于隋《志》、两唐《志》,计32种,均可补传世文献著录之遗。隋唐时期文士如林,经籍似海,递经水火之厄,兵戈之乱,至于今日,尚存于世者,百不足一。墓志的出土,为进一步挖掘隋唐文学史料和书目文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墓志文献的整理研究,可进一步恢复隋唐文籍的庐山面目。